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籍信息系统所发挥的强大的地籍管理功能,是基于完善的数据采集系统和实时的数据更新工作为基础的,地籍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图形系统,其对图形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更新更是日常工作中的技术核心。而对于图形数据的采集和更新是以地籍变更测量为主要技术保障的,因此,如何把科学的测量技术运用于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之中(或从地理信息系统讲为GIS前台数据采集)是我们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地籍信息系统属于地理信息系统范畴,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地籍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会存在许多技术问题。一些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地理信息系统理论、技术和方法的进步,如空间数据的无缝组织、变比例尺空间数据融合、空间分析模型等。另一些问题的解决取决于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进步,如地籍信息空间单元、标准化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地理信息世界》2005,3(3):i003-i004
一、系统建设背景 地籍信息是国土资源信息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数据,是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管理、土地执法和国土资源保护等工作的重要基础数据。地籍信息化也是国土资源信息化的基础,是其他专项业务系统的基础,是进行市、县级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实现政务办公和业务办公自动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一、数字地籍调查数字地籍调查工作主要是查清每一块宗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以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它可分初始数字地籍调查和变更数字地籍调查。初始数字地籍调查涉及司法、税务、财政、规划、房地产等方面,规模大、范围广、内容浩繁而复杂,通  相似文献   

5.
地籍信息系统数据库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地籍信息系统数据库的结构、管理、使用与维护等方面,提出了建立地籍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基本要求。介绍了建立地籍信息系统数据库的方法。并分别对数据采集的方法、地籍数据的分层分类与编码、数据库的结构设计方案等一系列关键的技术要点进行了详细的探讨,阐述了在本项目开发过程中,一些所遇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总结了项目开发的实际经验。  相似文献   

6.
近日,为认真贯彻全省国土资源信息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局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计算机知识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实现土地登记发证微机化管理,缙云局举办了为期一天的地籍信息系统操作实务培训。培训中,杭州网新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就我局下步要投入运行的地籍信息系统操作实务进行授课。局科室、事业单位及基层所业务人员30余人参加了培训,掌握了土地登记中常见的设定登记和变更登记操作,拓展了对地籍信息系统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南京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始建于1993年,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形成了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的“南京模式“.系统以ORACLE和MicroStation/GeoGraphics为数据库和GIS平台,根据软件工程思想,采用C/S和B/S体系结构,应用网络GIS技术进行开发;系统是在南京市初始城镇地籍工程中建立的,在市区和4县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等工程中得到发展,在日常地籍管理工作和多个重点项目中逐步完善;在系统建设中,根据工作实际情况统筹考虑、分步实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检验和完善,系统的建立又推动了各项工程的进展,最终促进了南京市现代地籍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8.
南京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始建于1993年,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形成了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的“南京模式”。系统以ORACLE和MicroStation/GeoGraphics为数据库和GIS平台,根据软件工程思想,采用C/S和B/S体系结构,应用网络GIS技术进行开发;系统是在南京市初始城镇地籍工程中建立的,在市区和4县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等工程中得到发展,在日常地籍管理工作和多个重点项目中逐步完善;在系统建设中,根据工作实际情况统筹考虑、分步实施,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检验和完善,系统的建立又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进展,最终促进了南京市现代地籍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介绍了信息时代地籍管理的有关知识以及评价一个CMIS工程的准则,对我国当前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几个非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给出了地籍单元拼接的方法,推证了拼接的误差方程式及改化法方程式,总结出了改化法方程式的组成规律。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城镇地籍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城镇地籍工作流的特点,应用先进的数据库管理技术、空间数据引擎技术、地籍信息分类编码数据管理技术,设计了一套城镇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方案,并成功地应用于国土部门地籍管理信息中。  相似文献   

12.
数字地籍是地籍发展的重要趋势。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是数字地籍建设的核心,文章在分析目前我国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以后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将是面向网络的、以空间数据库为核心的、集成应用的系统。文章重点介绍基于大型组件式GIS平台SuperMap GIS所开发的吉林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组织、系统结构、系统特色以及系统应用模式,从而提出基于面向网络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思路,为我国数字地籍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地籍信息服务政策是国家用于引导地籍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和信息活动的行为规范及准则。文章对我国地籍信息服务政策体系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这些政策包括保密法规、信息发布、地籍管理、信息化标准、服务管理和服务收费等方面,涵盖了实施地籍信息服务涉及的主要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籍信息服务标准,加快构建地籍信息数据共享制度等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将国土资源部门的地籍管理信息、地理信息系统与国税部门的税源监控系统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可使现有电子表格和数据库无法看到的数据模式和发展趋势以电子图表的形式清晰直观地展现出来。并结合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数据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地理分析与数据库应用的有机集成,满足了税收机关决策多维性和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在地籍测量中,不同地区对界址点编号的要求不同,该文结合生产实际,利用C#程序找到了对界址点编号不同要求的编号方法,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基于WSRF的网格空间服务及其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格技术与空间信息技术的结合,产生了空间信息网格。空间信息网格能够汇集各种空间信息资源,进行一体化管理,支持资源共享,提供"按需服务"的能力。"按需服务"要求能根据用户的要求,提供多样性服务,即能自动发现所有满足用户需求的空间信息资源或其组合,并评估各个资源或其组合,按一定目的选择资源,提供服务。但是由于网格的动态性,使得使用者较难得到现势性很好的空间信息资源的信息,直接影响了空间信息网格"按需服务"的能力。将传统的空间信息服务技术直接融入网格不能解决这一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提高"按需服务"的可靠性,本文根据支持资源状态和服务分离的网格框架W SRF,提出了W SRF设计网格空间服务及其管理的方案。即在空间信息资源节点,除了将信息资源以标准服务的方式提供使用,还以W SRF的方式组织资源的状态并提供访问和订阅;网格中央节点收集、维护和管理各子节点的服务和资源状态信息,提供信息访问接口以支持"按需服务"所必需的资源选择。最后按照该方案实现了一个简单的空间数据网格。  相似文献   

17.
基于ESRI公司ArcSDE空间数据引擎和Oracle大型关系数据库,研究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建设的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在Microsoft.Net框架下进行ArcEngine、ArcGisServer的应用开发,建设C/S和B/S混合结构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实现省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2月,即墨市全面开展城区地籍更新调查及1∶500地籍更新调查数据库建设工作,2008年6月15日城镇地籍变更调查及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通过了山东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与青岛市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有关专家的验收。1城区地籍调查的基本情况自2004年12月开始,即墨市国土资  相似文献   

19.
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开发商不断投入巨资研发升级换代产品,以跟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步伐;而成熟的、商品化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在技术上总是比信息技术发展落后一大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发展已经陷入追逐信息技术的漩涡。为解决该问题,本文基于哲学中的“共相”思想,提出了“共相式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探讨了共相式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技术框架,并介绍了共相式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的开发实践。共相式地理信息系统改变了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的研发方式和产品的生命周期。  相似文献   

20.
环境管理信息网络系统概念框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借鉴国内外环境管理信息系统(EMIS)研究经验,结合网络通信技术,建立了环境管理信息网络系统(EMINS)概念框架,它由分布式的若干环保企业网通过Internet连接而成,每个环保企业网由信息系统、应用系统、网络系统三部分组成。对此,提出了从两条交错发展的主线分级实现EMINS的设想: 一是水平方向上网络范围的扩展;二是纵深方向上应用功能的发展。两条主线交错发展,最终可实现 Internet环境下开放式环境智能决策支持系统(EID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