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裴红云  李罡风  王远  陈俊  李发 《高原地震》2013,(4):48-50,30
分析各种数据库备份方法的优势应用领域,从区域地震前兆台网数据库的应用现状出发,总结数据库使用特征及备份恢复要求,借用RMAN备份工具,制定简易快捷的中小型前兆数据库备份策略。  相似文献   

2.
"十五"中国地震前兆台网观测数据依照设计存储在Oracle 10g数据库中,国家地震前兆台网中心汇集全国地震前兆观测数据,面对日益增长的庞大数据库,难以使用常规备份方式进行备份和迁移。在经历国家地震前兆台网中心主数据库磁盘阵列故障和地电学科中心数据库崩溃后,笔者提出适用于大型前兆数据库全库备份的准在线冷备份方式,并且运用到实践,取得良好效果。对国家中心数据存储架构调整进行讨论,以规避将来可能的数据风险。  相似文献   

3.
依据陕西地震台网速报信息发布流程,以及地震速报信息向地市地震网站发布的实际情况,利用"十五"门户网站管理软件,在技术上探讨了地震速报信息向市县级地震网站快速发布的三种方式.  相似文献   

4.
为做好地震监测数据容灾备份,以山西地球物理台网为例,搭建NFS服务器,基于oracle rman技术,通过编写shell脚本程序,实现oracle数据库自动定时远程备份,确保在oracle数据库出现故障时能及时恢复,避免数据丢失。通过在山西地球物理台网进行试用,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5.
前兆管理系统数据库冷备份及恢复方法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前兆管理系统数据库备份是保证前兆台网正常运行一项重要内容,本文详细介绍前兆Oracle数据库的冷备份方法,备份包的保存方式,移动硬盘的加载,备份脚本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魏斌 《内陆地震》2003,17(4):359-365
1 设计思想 实现地震数据自动备份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定时问题,这可以由定时器控件来解决,让定时器随时(时间间隔可设置)比较设置时间与当前时间,若当前时间到达了设置的时间,则执行相应的程序;另一个问题是使用API函数SHFileOperation来实现文件的备份(拷贝)。用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隐患,一旦数据丢失或损坏将造成巨大损失。本文介绍了目录复制、数据库复制和Arc SDE数据库引擎3种数据动态备份技术的具体实现方法。实际应用表明,采用这些方法,可在多台服务器之间动态备份地震信息网络数据。  相似文献   

8.
数据库备份与恢复是地震前兆台网数据库维护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普遍使用冷备份方法。给出数据泵逻辑备份的新方法,并结合地震前兆数据库特点,介绍数据泵备份在地震前兆数据库中的应用以及备份与恢复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简要对比DDN、SDH光纤、卫星和无线CDMA等几种通讯方式的优缺点,介绍重庆区域测震台网所使用的传输方案,即以SDH光纤传输为主、无线CDMA为辅的双链路备份传输方案。重点介绍该传输方案的原理和实施方法,详细讲述台站及台网中心的路由配置和相关说明。通过在重庆市区域测震台网的运行,结果发现,传输效果较理想,测震台网台站运行率均达到98%以上,证明了该方案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国家地震速报备份系统定位结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玉松  康英  黄文辉  刘军 《中国地震》2011,27(2):155-164
国家地震速报备份系统的自动实时处理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后几分钟之内自动确定出地震的3要素.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0月的自动定位结果后发现,282个4级以上地震的自动定位结果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的人机交互速报结果(CC)匹配;70%的地震震级误差≤0.3;69%的国内及周边地区地震的震源水平位置定位误差≤20km,73%的国外地震的震源水平位置定位误差≤50km;国内及周边地区地震的平均速报时间为3.5min,国外地震平均为11.1min,该系统速报速度明显高于人机交互速报速度.全球6级以上地震中有284个的定位结果与欧洲-地中海地震学中心(EMSC)的实时定位结果匹配,其中49%的地震震级误差≤0.3;73%的地震水平误差不超过50km,68%的地震震源深度误差≤50km,对于震源深度大于300km的深源地震,90%的地震震源深度误差不超过50km.另对未匹配及误差较大的地震事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地震信息网速报信息实时同步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结合中国地震信息网地震速报信息实时发布需求、速报信息源及接收方式,针对现同步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双路接收、对比监控"的技术思路,并进行了功能设计与主要功能的实现。新系统不仅提升了网站速报信息服务的可靠性,而且将其与短信功能结合,能自动发现异常状况,便于及时处置故障。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列出了国内外主要地震相关网站的名称和网址。  相似文献   

13.
灾备中心作为我国地震速报业务功能备份中心,主要承担我国地震速报业务的功能备份和全国测震数据实时转发服务。本文介绍了国家地震速报灾备中心平台的技术构成、业务数据库系统、承载业务功能及流程等情况,对平台的技术特点和功能特性进行总结,通过对平台应用成效的初步统计分析,提出了平台的下一步完善计划。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陕西省地震信息网地震速报信息对外发布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地震速报信息在门户网站上对外发布时间滞后问题及原因进行总结和分析,同时在发布流程和软件上进行一些优化,为进一步缩短地震速报信息对外发布时间提出了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地震观测无人值守台站信息智能化观测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保证地震观测台站的正常运行,解决当前台站动行观测系统存在的抗干扰性不高、观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不一致,资源利用不足及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利用多种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设计一套集设备管理、地震观测无人值守台站信息采集、信息通讯、信息管理与应用为一体的地震观测无人值守台站信息智能化观测系统。考虑到地震观测台站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分析台站运行状态观测系统应具备的功能;为了实现实时监测、及时抢修以及远程操控,采用具有双通道可切换的12 V稳压直流电源和UPS作为观测系统供电设备,采用有线、无线双线路备份的方式集成网络通信系统,并实现人机交互设计;在此基础上,重点设计包括用户管理、值班工作管理、台站设备管理、台站运行状态观测、故障预警以及故障派单及抢修等系统软件部分,完成系统设计。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设计系统能够在网络中断时继续保持信息传输连续率,工作效率较高,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没有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6.
结合平时与震时防震减灾工作的需要,为解决地震信息发布过程中存在的多信息来源、多发布途径、多内容形式的问题,设计实现流程驱动的多维度地震信息自动化发布系统。阐述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地震信息处理过程及信息发布模式,利用流程驱动和适配器扩展技术提升地震信息发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目前,该系统已在湖南省地震局得到应用,且已成为湖南省地震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地震前兆技术系统长期稳定和可靠运行对管理人员来说至关重要,本文以山西前兆台网为例,基于VMware虚拟机搭建了地震前兆技术系统,并利用其快闪及克隆功能实现了地震前兆技术系统的快速备份及恢复,提升了地震前兆技术系统故障应急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18.
“十五”期间中国地震观测系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于2007年底完成“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技术系统的建设.该数据备份中心可以准实时地接收并存储全国1000多个固定地震台站的信号,具备海量数据校验、数据格式转换、以用户定制方式截取地震事件波形数据和数据网络下载的功能.到目前为止,已累计为国内10多个科研单位开展的70多项研究提供了近70TB海量波形数据的服务,特别在快速开展的汶川特大地震震后相关研究中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和保障作用.本文介绍了“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技术系统建设、汶川特大地震数据服务快速响应、大地震快速响应波形数据自动截取系统建设,以及对地震学及相关科学研究的数据支持情况.  相似文献   

19.
— The mapping of the seismic ground motion in Bucharest, due to the strong Vrancea earthquakes is carried out using a complex hybrid waveform modeling method which combines the modal summation technique, valid for laterally homogeneous anelastic media, with finite-differences technique, and optimizes the advantages of both methods. For recent earthquakes, it is possible to validate the modeling by comparing the synthetic seismograms with the records. We consider for our computations the frequency range from 0.05 to 1.0 Hz and control the synthetic signals against the accelerograms of the Magurele station, low-pass filtered with a cut-off frequency of 1.0 Hz of the 3 last major strong (Mw > 6) Vrancea earthquakes. Using the hybrid method with a double-couple seismic source approximation, scaled for the source dimensions and relatively simple regional (bedrock) and local structure models, we succeeded in reproducing the recorded ground motion in Bucharest at a satisfactory level for seismic engineering. Extending the modeling to the entire territory of the Bucharest area, we construct a new seismic microzonation map, where five different zones are identified by their characteristic response spectra.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