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地区二叠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干清  张维杰 《现代地质》1995,9(2):149-161
本文讨论了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地区二叠纪地层单元的划分及其接触关系,认为本区二叠纪地层应包含大石寨组与哲斯组,缺失晚二叠世沉积;描述了代表本区地层序列演化的典型剖面,并对各单位在区域上的延伸及其对比关系进行了简述,认为本区二在纪地层的区域对比应以火山事件沉积为主线,以地层序列演化及生物化石为标志,而不应以岩性相及厚度为主要依据;根据区域地层序列演化分析,认为大石寨组与哲斯组之间的不整合是本区构造事件的代表性界面。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不同地质时期的硫矿成矿作用的综合对比分析研究,从古大陆成矿作用地球动力学角度入手,梳理了15个与硫矿有关的成矿系列,并将其与构造和超大陆旋回对应;并依据硫在表层储库和地质储库以不同形式相互转换的特点,前寒武纪和显生宙时期硫多金属矿床地形成环境和保存特点,揭示了地球不同演化阶段构造-岩浆事件与硫矿成矿作用的偶合关系。从硫矿成矿的角度反映了地球的节律具有突发性和旋回性或周期性,总的构成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黄骅坳陷古近纪地震事件沉积研究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杨萍  杜远生  徐亚军 《地质学报》2006,80(11):1711-1715
震积岩是地层中具有古地震事件记录的岩石.通过岩心观察和描述,在黄骅坳陷古近系中识别出震积岩,主要标志为同沉积变形构造,包括小规模阶梯状正断层、微褶皱纹理、振动液化砂泥岩脉、负荷构造、火焰构造等,通过单井岩心分析,建立了震积垂向序列.震积岩在单井岩心中重复出现,表明裂陷活动具有周期性和幕式特点.黄骅坳陷震积岩的发现为陆相断陷湖盆构造演化研究和震积岩的识别和描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油气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4.
克拉通演化的超大陆背景与克拉通盆地的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席怡  何登发  孙衍鹏  苏艳 《地质科学》2014,49(4):1093-1112
研究表明克拉通的形成与超大陆的汇聚和裂解有着重要关系。本文对近年来超大陆重建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对比,对克拉通发展与超大陆事件的关系做出了总结。前人对超大陆的研究表明,其形成与地幔动力有直接联系,地幔柱重组的旋回导致了超大陆的旋回。Phillips and Bunge(2007)在前人三维球体地幔对流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大陆进行了模拟实验,结果显示周期性的超大陆旋回只发生在理想模型中,而Senshu et al.(2009)对代表陆壳的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岩(TTG)地壳进行了研究,提出随着俯冲的TTG地壳产热速率的下降,超大陆旋回的周期随之变长;更有许多学者指出,历史上哥伦比亚超大陆存在时间明显较长,因此超大陆的旋回并不具有周期性。对近年来不同学者提出的哥伦比亚、 罗迪尼亚、 冈瓦纳、 潘基亚4个超大陆新的重建证据进行分析,大致确定出上述4个超大陆的形成时间、 格局及演化过程。此外,对华北、 东欧、 西伯利亚、 亚马孙、 刚果、 西非6个克拉通各自的演化进行分析,也显示出克拉通演化与超大陆汇聚及裂解在时间与空间上有对应关系。通过分析得出克拉通演化与超大陆旋回有关,且确定出克拉通演化的4个超大陆旋回。本文最后讨论了克拉通盆地的成因机制以及3种端元类型,并将盆地的发育与超大陆演化的巨旋回相联系。  相似文献   

5.
气候转折期前后无锡站年际旱涝周期水文特性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秦建国  张涛  孙磊  徐日勇 《水文》2017,37(6):51-57
在人类影响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气候转折期前后无锡站年际降雨序列水文特性的对比分析,探索旱涝周期演化的自然规律。研究表明,无锡站年际降雨过程线的外观和内在特征,在1978年前后发生了突变,证实了笔者"气候成因不同特征不同"的猜想,也是气候转折期存在的有力证据;无锡站年际旱涝周期性特征是水文自然演化规律的一部分,其时间序列的一致性,并未因人类活动的影响而改变;分段法的提出打破了旱涝无规律的传统思维定势,国家气候中心对气候转折期的研究成果是其存在的理论基础;本次研究解决了无锡站年际旱涝周期性分析的难题,首次实现了旱涝趋势预测模拟,可推进太湖地区中长期水文预报和气候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6.
分水岭是水系演化中的动态因素,通过连续或不连续的水系袭夺而发生迁移,从而导致水系重组.传统的对水系演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单个河流袭夺事件,而新提出的利用分水岭两侧chi(χ)值差异来描述分水岭的动态迁移过程,能够解释大尺度的河流袭夺事件,描述水系的整体演化过程.文章基于12.5 m DEM数据提取了鄂尔多斯西北缘桌子山地区...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天池火山造锥喷发岩浆演化系列与地层划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天池火山岩的岩性特征、化学成分和产状,把火山造锥喷发划分为4介阶段,同时描述了各个阶段喷发特点和演化规律。将岩浆演化划分为早晚两个旋回,描述了每一旋回的特点及岩性。最后把天池火山地层进行了划分并同邻区地层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8.
国际地质对比研究计划216号与生物圈或部分生物圈内的全球性可追踪的异常变化有关。虽然那些事件的起因问题,也是该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重点在生物学和地层学问题上。使用的基本假设是:假定引起生物事件的非生物事件可以具有十分不同的起因以及对生物圈有不同的影响。生物学事件对生物的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生物灭绝将加速这种演化。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多种影响壳体演化运动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解释壳体演化运动以及一些特殊的构造现象和重要的地质事件发生等方面总因的力源模式,阐述了壳体演化运动的动力过程和重要地质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刘亮  翟羿杰  张威  初智豪 《冰川冻土》2022,44(4):1283-1297
对北美洲晚第四纪冰川10Be暴露年代进行汇编与聚集程度置信等级划分,构建了北美洲各区域的冰川演化序列,并进一步对比和分析了冰川演化序列对高分辨率气候事件的响应情况,使用较好和中等聚集程度的暴露年代漂砾组对北美洲各区域进行冰期划分。结果表明:北美洲冰川序列横跨6个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arine isotope stage,MIS),保守估计至少在MIS 6/5、MIS 4/3、MIS 2时期出现了规模性冰进,其记录可信区间为约150 ka至今。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之前的冰川演化存在区域性,这可能与劳伦泰德冰盖的大气效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LGM的冰川达到最大范围的时间不同步,揭示了不同地区冰川演化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LGM以来的冰川作用对于高分辨率气候事件,如海因里希事件1(Heinrich Stadial 1,HS1)、B-A事件(B?lling-Aller?d,B-A)、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YD)的响应存在同步性。对于全新世更高分辨率的邦德事件(Bond),北美洲的冰川10Be暴露年代同样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杨文采 《地质论评》2015,61(2):237-244
全球对比同类大地构造单元的壳幔结构,根据壳幔结构的差异和大地构造作用发生的时代把它们按演化阶段排序,可以找寻这类大地构造单元岩石圈演化的规律性。笔者在文中根据全球地学界实施的COCORP、BIRPS、DEKORP、LITHOPROBE、ICDP、ECORS和SINOPROBE等计划取得的成果,扩充了板块构造学中的威尔逊循回,即把原先主要描述大洋板块起源、发展和封闭的威尔逊循回,扩展到同时包括大陆和大洋板块演化的大循回中去。文中概述了扩充的威尔逊循回的内容,除经典的威尔逊循回的组元之外,扩充的组元包括洋陆转换、大陆汇聚拼合和大陆裂解等,为大陆岩石圈生成和演化作用提供了细节。根据扩充的威尔逊循回的大陆岩石圈演化规律,可以对中国地质学家已经发展的大陆构造演化的序列进行进一步的阐释,使构造演化的序列的属性和轨迹更加准确清晰。从寒武纪古亚洲洋扩张和冈瓦纳大陆裂解,到新生代印度次大陆与亚欧大陆碰撞拼合,中国大陆的大地构造事件序列说明扩充的威尔逊循回的是大陆岩石圈演化轨迹的大概率规律。  相似文献   

12.
中朝板块旋回层序、事件和形成演化的探索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孟祥化  葛铭 《地学前缘》2002,9(3):125-140
通过 10余年来对中朝板块旋回层序、事件及构造演化的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 ,笔者编制了中朝板块旋回层序、事件和形成演化综合图 ,深刻地认识到地质科学是复杂性的科学体系。复杂系统研究要求重组现有的科学划分 ,实现跨越岩石矿物学、古生物学、层序地层学、地质地球化学、磁性地层学、古地理学、古构造学、天文学、海洋学及矿床学等不同学科的协同 ,从而促进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以求学科体系理论和方法论的深刻变革 ,以推动地质科学的发展。这就是笔者提出以宇地系统观来综合研究地球、层序、事件和演化的基本思路。依据宇地系统作用原理 ,研究了中朝板块从元古宙至中新生代的旋回层序、事件和演化历史。从 180 0Ma至第四纪共划分出 2 0个超旋回或巨旋回周期和百余个奥尔特周期 ;还研究了海泛事件、隆升间断事件、跷跷板运动事件、臼齿碳酸盐事件、热事件、反极性事件、岩溶事件、火山喷发事件、风暴事件、物源区类型及古构造演化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应用宇地系统周期等时原理对中朝板块拗拉谷、鲕滩台地建造、前陆盆地演化和陆相裂谷盆地 ,按长偏心率周期进行了古地理演化的精细研究 ,再现了中朝板块构造、古地理和地层格架的演变 ,并对具全球性意义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沉积圈及成矿作用等重大地球  相似文献   

13.
针对白鹤滩水电站地下洞室群开挖过程围岩稳定问题,基于离散单元法的数值仿真软件3DEC,研究开挖卸荷作用对围岩变形和破坏的影响;引入微震监测技术,对洞室围岩内部微破裂演化实时监测和分析,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微震监测数据对比分析;借助常规位移监测研究围岩宏观变形的时空演化规律,验证数值模拟和微震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围岩损伤与现场施工状态密切相关,同时受各种地质结构影响;数值模拟得到的围岩变形特征与微震监测得到的微震事件聚集规律基本一致,且与常规监测结果对应良好,采用三维离散元数值模拟和微震监测技术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能够较好地描述围岩在开挖卸荷作用下的力学行为,有效评估洞室围岩的损伤特征和潜在风险区域。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末次冰消期古气候时空演化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我国末次冰消期古气候时空演化特征,从北到南、从西到东分别选取8个和6个已发表的持续时间较长和分辨率相对较高的古气候记录,对比分析了我国末次冰消期气候演化(以Younger Dryas和Bφlling/Allerφd 事件为主)随纬度和海拔高度变化所表现出的趋势和规律.结果显示,末次冰消期的主要事件在我国基本均有显...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五国及毗邻的中国西南地区地层的对比研究,依据研究区构造演化、沉积岩石组合和古生物群特征将整个区域划分为5个地层分区:冈瓦纳型的印度地层区、过渡型亲冈瓦纳的滇缅马地层区、过渡型亲华南的印支地层区、属劳亚大陆的扬子地层区和华夏地层区。论述了地层区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对各地层区间做了沉积演化对比,进而阐明了区域的重要构造事件与洋盆沉积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6.
岩石应力应变全过程的声发射及分形与混沌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岩石应力-应变全过程的声发射特征,得到岩石试件在初始压密和弹性阶段撞击数少、能量低、振幅小、无事件数产生;应变硬化阶段撞击数骤增、能量高、振幅大、有大量事件数产生;应变软化阶段撞击数骤减、能量低、振幅小、有事件产生。因岩石每个变形阶段产生的声发射特征不同,则可以用声发射方法研究岩石的微观损伤演化和预测现场工程岩体的宏观断裂失稳过程。根据岩石声发射损伤三维定位的试验研究结果,其损伤的发展具有分形特征和统计自相似性,且岩石声发射事件数的演化过程可以用触发-生长-触发的链式生长模型来描述,通过事件数可以观察岩石微裂纹的演化过程,且岩石微裂纹的演化可用Logistic方程来描述,因而岩石的损伤演化具有分叉和混沌特征。  相似文献   

17.
描述的菊石产自江西宜春、安福两地,计有1新科、5新属、8新种和一个未定种。根据花桥菊石科(新科)和宜春菊石属(新属),阐述了菊石的演化,并对国际地层对比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东北缘第三纪构造-气候事件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藏高原东北缘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接部位,为环境变化敏感带。通过系统的沉积环境、构造运动与古气候演化的较高分辨率研究,划分了第三纪以构造-气候作用下的17个沉积层序和古气候演化的七大阶段,将研究区的地质事件与同期的柴达木盆地干旱植物、珠江口和渤海湾海平面、大西洋海氧同位素演化阶段对比研究表明,区域重大地质事件具有可比性,同时具有很好的第三纪时期全球变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东秦岭南带沉积盆地性质和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横穿东秦岭南带震旦系到三叠系精细沉积露头分析,把沉积盆地沉降、盆地动力分析结合起来,通过事件和事件沉积来反映造山带形成过程中受到的重大地质事件影响,从沉积盆地性质和演化去探方东秦岭南带的形成和演化。  相似文献   

20.
柴北缘的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地质事件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柴达木盆地北缘及邻区包括六个二级构造单元:中南祁连地块(宗务隆天山期裂陷槽)、欧龙布鲁克微陆块、柴北缘祁连期结合带、柴达木地块、东昆仑晚天山-印支期结合带(东昆北岩浆弧)和西秦岭结合带。其中柴北缘及邻区的大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前寒武纪基底成生与演化、祁连期洋-陆转化、天山-印支期板内变形和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演化-高原隆升等四个阶段。本文在论述各个演化阶段的沉积事件、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构造形迹和成矿作用等地质事件群的基础上,对柴北缘的变质基底、全球大地构造对比和显生宙花岗岩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