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仔鱼发育阶段对饥饿的耐受能力较差,由于食物资源的缺乏、温度等方面的原因引起早期发育阶段仔鱼大量死亡将影响次年种群数量的剧烈变动[1].不可逆点(the point of no return,PNR)是仔鱼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饥饿仔鱼抵达该点时,尽管还能存活一段时间,但已虚弱得不能再恢复摄食能力[2].仔鱼饥饿的研究不仅是鱼类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同时也对生产起直接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仔鱼发育阶段对饥饿的耐受能力较差,由于食物资源的缺乏、温度等方面的原因引起早期发育阶段仔鱼大量死亡将影响次年种群数量的剧烈变动[1]。不可逆点(the point of no return,PNR)是仔鱼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饥饿仔鱼抵达该点时,尽管还能存活一段时间,但已虚弱得不能再恢复摄食能力[2]。仔鱼饥饿的研究不仅是鱼类生态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同时也对生产起直接指导作用。花(Hemibarbus maculatusBleeker)隶属于鲤科鮈亚科属俗称季鱼、鸡骨郎、鸡郎鱼[3],是太湖习见的一种中小型经济鱼类。花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深受消费者青睐。由于…  相似文献   

3.
以人工孵化的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卵黄囊期仔鱼为材料,对仔鱼早期阶段的摄食及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28~32℃条件下,军曹鱼仔鱼3日龄开始摄食,6日龄时卵黄完全耗尽,6~7日龄饥饿仔鱼进入不可逆点(PNR)期;混合营养期3~4d。饥饿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开始较低,此后上升,到卵黄囊快要耗尽时达高峰(50%),以后又下降。内营养期,仔鱼日平均生长率为0.86mm/d;PNR前的摄食期,饥饿仔鱼的日平均增长率为0.068mm/d,而摄食仔鱼的日平均生长率为0.64mm/d;PNR后至死亡前,饥饿仔鱼体长呈负增长,而摄食仔鱼的日平均生长率达1.04mm/d。摄食仔鱼在孵化后8d内的全长和日龄呈指数关系;前10d的口径与全长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水温(23±1)℃条件下研究饥饿对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仔鱼生长、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确定其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the point of no return,PNR)和初次投喂最佳时间。结果表明:斑鳜仔鱼孵化后3日龄开始摄食外源食物,进入混合营养期;7日龄油球吸收完毕,进入外源营养期,混合营养期仅4 d。饥饿状态下,仔鱼生长与卵黄囊吸收密切相关,全长基本维持恒定,4日龄出现自残现象,但仔鱼身体发黑、头大身瘦、后脑部下陷;集群性、初次摄食率与饥饿时间呈负相关;初次摄食时间在3日龄,仅为5%,高峰期出现在6日龄(油球即将完全吸收),可达85%,PNR期为7~8日龄;仔鱼具有初次摄食能力的时间为4~5 d,仔鱼初次摄食最佳投喂时间在5日龄左右。  相似文献   

5.
军曹鱼仔鱼期的摄食与生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人工孵化的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卵黄囊期仔鱼为材料,对仔鱼早期阶段的摄食及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28~32℃条件下,军曹鱼仔鱼3日龄开始摄食,6日龄时卵黄完全耗尽,6~7日龄饥饿仔鱼进入不可逆点(PNR)期;混合营养期3~4 d。饥饿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开始较低,此后上升,到卵黄囊快要耗尽时达高峰(50%),以后又下降。内营养期,仔鱼日平均生长率为0.86 mm/d;PNR前的摄食期,饥饿仔鱼的日平均增长率为0.068 mm/d,而摄食仔鱼的日平均生长率为0.64 mm/d;PNR后至死亡前,饥饿仔鱼体长呈负增长,而摄食仔鱼的日平均生长率达1.04 mm/d。摄食仔鱼在孵化后8 d内的全长和日龄呈指数关系;前10 d的口径与全长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6.
比较了不同盐度(5、10、15、20、25、30、35、40、45)及pH条件(5.0、5.5、6.0、6.5、7.0、7.5、8.0、8.5、9.0、9.5)下黄鳍东方鲀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和孵化率,同时对黄鳍东方鲀初孵仔鱼进行耐饥饿试验,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SAI值。结果表明,黄鳍东方鲀受精卵孵化的适宜盐度范围是5.0-40.0,适宜pH范围是6.0-8.5;仔鱼生存的适宜盐度为5.0-45.0,适宜pH值是5.5-9.0。  相似文献   

7.
盐度及pH对黄鳍东方鲀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比较了不同盐度(5、10、15、20、25、30、35、40、45)及pH条件(5.0、5.5、6.0、6.5、7.0、7.5、8.0、8.5、9.0、9.5)下黄鳍东方鲀受精卵的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和孵化率,同时对黄鳍东方鲀初孵仔鱼进行耐饥饿试验,测定其不投饵存活系数SAI值。结果表明,黄鳍东方鲀受精卵孵化的适宜盐度范围是5.0~40.0,适宜pH范围是6.0~8.5;仔鱼生存的适宜盐度为5.0~45.0,适宜pH值是5.5~9.0。  相似文献   

8.
池养条件下军曹鱼仔鱼的消化道内容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光镜解剖观察的方法对池塘培育的1-20日龄军曹鱼仔鱼消化道内容物的种类、数量和大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军曹鱼仔鱼于2日龄开口,主要摄食桡足类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及枝角类;在2~20日龄阶段,桡足类在军曹鱼仔鱼食谱中占据主要成分;从13日龄开始摄食虾、蟹类幼体等大型浮游动物,两个阶段的食物选择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研究在(27.0±1)℃条件下,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幼鱼[初始体重为(2.49±0.31)g]短暂饥饿处理后再投喂的补偿生长。结果显示:在恢复生长时期,饥饿3、6、9和12d处理组的特定增长率和摄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处理组的饲料转化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力变化趋势相同,均随先饥饿再饱食的顺序先下降后上升,而淀粉酶活力变化趋势不明显;恢复投喂后,各组奥尼罗非鱼幼鱼的消化酶活性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表明饥饿3d组的奥尼罗非鱼幼鱼在恢复生长中具有超补偿能力,饥饿6d组幼鱼具有完全补偿能力,饥饿9和12d组幼鱼具有部分补偿能力。奥尼罗非鱼幼鱼短暂饥饿后出现的补偿生长效应主要通过增加食欲、提高摄食率实现。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中心复合设计及响应曲面法研究吉富罗非鱼仔鱼开口率与温度和盐度的量化关系,预实验确定温度范围为20~34℃,盐度为2~10,通过模型优化确定初孵仔鱼从出膜到开口这一阶段最适温度和盐度组合。结果表明,温度对仔鱼的开口率(First feeding rate,FFR)的一次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1),盐度对仔鱼开口率的一次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度和盐度的交互作用对开口率的影响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温度对仔鱼开口率的二次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1);盐度对仔鱼开口率的二次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度对开口率的影响较盐度更重要。建立开口率对温度和盐度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其决定系数为0.986 1,矫正决定系数为0.972 1,预测决定系数为0.911 2,表明所建模型拟合度极高,且可通过温度和盐度预测罗非鱼仔鱼的开口率。对模型方程优化的结果表明,当温度为29℃、盐度为5时,罗非鱼仔鱼的开口率达到最大值87.97%,可靠性达到0.972。  相似文献   

11.
用4种不同浓度的甲状腺素(T4)分别浸泡斜带石斑鱼卵黄囊期仔鱼,研究T4对仔鱼发育、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孵化后24 h内,T4对仔鱼发育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在孵化24 h后,T4对仔鱼消化道的发育有促进作用。在孵化后72 h,0.01 mg·L-1 T4处理组仔鱼小肠管径、直肠管径、全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明显;0.10 mg·L-1和1.00 mg·L-1 T4处理组仔鱼小肠和直肠管径显著比对照组大(P<0.01),1.00 mg·L-1 T4处理组仔鱼全长显著比对照组短(P<0.01),而0.10 mg·L-1处理组仔鱼全长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孵化后第8天,0.10 mg·L-1 T4处理组仔鱼存活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1),而0.01 mg·L-1 T4组和1.00 mg·L-1 T4组与对照组之间存活率差异不明显(P>0.05)。结果提示0.10 mg·L-1 T4处理能促进斜带石斑鱼卵黄囊期仔鱼的消化道发育并提高其存活率。  相似文献   

12.
温度对匙吻鲟胚胎与仔鱼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温度下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的胚胎与仔鱼发育。结果表明,26℃时,匙吻鲟胚胎发育到大卵黄栓期全部死亡;在15~24℃范围内,胚胎均可孵化出膜,孵化时间与温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胚胎发育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8~22℃,最佳温度为20℃,生物学零度为12.30℃。卵黄囊期仔鱼历时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16~22℃范围内,温度对卵黄囊期仔鱼生长的影响极显著(P<0.01),22~24℃影响不显著(P<0.05)。在22~26℃范围内,仔鱼生长的差异不显著(P<0.05),成活率低,且畸形率极显著地高于16~20℃(P<0.01)。匙吻鲟仔鱼早期发育的最适温度范围为18~20℃,温度过高是造成仔鱼畸形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池养条件下军曹鱼仔鱼的消化道内容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光镜解剖观察的方法对池塘培育的1~20日龄军曹鱼仔鱼消化道内容物的种类、数量和大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军曹鱼仔鱼于2日龄开口,主要摄食桡足类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及枝角类;在2~20日龄阶段,桡足类在军曹鱼仔鱼食谱中占据主要成分;从13日龄开始摄食虾、蟹类幼体等大型浮游动物,两个阶段的食物选择性指数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月鳢个体发育早期4种同工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月鳢早期(从未受精卵至卵黄吸尽期)8个发育阶段的LDH、MDH、ADH、EST同工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月鳢的早期发育阶段ADH酶谱相对稳定,均有两条谱带;LDH、MDH和EST三种同工酶的酶谱在神经胚期前均无明显变化,此后随发育进程逐渐复杂。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报导的是用光合细菌作为仔鱼开口饵料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单纯使用光合细菌,鱼(?)成活率较高,但因营养成份不全面,仔鱼生长速度较慢;如将光合细菌和其它饵料混合使用,则仔鱼在体长、体重和成活率方面均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用酶学分析法研究太平洋鳕仔鱼发育过程中胰蛋白酶、酸性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酶的比活力均在初孵时即可检出,但比活力变化趋势不同;胰蛋白酶比活力在仔鱼孵化初期较高,随后显著降低;酸性蛋白酶比活力在早期仔鱼阶段比较低,且较为稳定,从14日龄开始显著升高;淀粉酶比活力在3日龄即达到最大值,之后显著降低,并一直保持较低的比活力;脂肪酶的比活力一直较低,在5日龄达到最大值,之后比活力大幅度下降。仔鱼发育过程中,各种酶活性变化显著(p<0.05),太平洋鳕在仔鱼期已经可以消化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配合饵料、轮虫、蛋黄、轮虫+人工配合饵料(3~12日龄投喂轮虫,13日龄起投喂配合饵料)等4种开口饵料对奥尼罗非鱼仔鱼生长、发育和存活影响。结果表明,1)投喂不同饵料对奥尼罗非鱼仔鱼生长具有显著影响(P<0.05),轮虫+配合饵料组生长较快,绝对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分别为0.011g/d和17.18%d-1;蛋黄组生长最慢,绝对增重率和特定增重率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2)轮虫+配合饵料与轮虫组的仔鱼成活率较高,分别为90.3%和89.7%,2组差异不显著(P>0.05),且仔鱼发育较好,大部分个体进入稚鱼阶段;蛋黄组成活率最低,只有40.7%,个体发育较为缓慢,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可见,投喂鲜活的天然饵料(轮虫)+配合饵料是罗非鱼苗种培育的最佳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18.
比较在0、5、10、15、20、25、30(自然海水)、35、40、45、50等11个盐度梯度下,菊黄东方鲀(Takiugu flavidus)的受精卵发育和仔鱼生长情况,测定仔鱼的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表明:1)菊黄东方鲀受精卵在盐度0~50范围内均可孵化,最适盐度20~25.盐度(x)与孵化时间(y)呈正相关关系,表达式为:y=0.345 x+141.1,R2=0.956.2)实验盐度范围内,菊黄东方鲀仔鱼SAI值为1.55~30.10.3)在盐度5~45条件下,仔鱼皆可存活,存活率为3%~27%.其中,在10~30盐度下存活率较高,为20%~27%.经15 d的培育,仔鱼平均全长为6.28~7.34 mm.低盐度对菊黄东方鲀仔鱼生长更有利,在15~20盐度条件下,仔鱼生长较好,最终平均全长为7.30~7.34 mm.4)根据SAI值和生长状况,仔鱼生长和存活的适宜生长盐度为10~30,最适盐度范围为15~20.  相似文献   

19.
在水温18℃±1℃和盐度27.0±0.5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对褐菖鮋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的平均耗氧率为1.082 mg.g-1.h-1;饥饿组耗氧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而下降,饥饿期间,褐菖鲉的平均耗氧率为0.893 mg.g-1.h-1,总体上低于对照组。排氨率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下降趋势呈阶段性变化:饥饿1 d、3 d后的排氨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饥饿3~7 d,排氨率下降幅度变大,饥饿7d较饥饿3 d的排氨率下降了185.075%;饥饿14 d、21 d后排氨率分别为0.053 mg.g-1.h-1和0.028 mg.g-1.h-1,呈继续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减缓。褐菖鮋的nO∶nN比值始小幅度上升,7 d时开始迅速上升,21 d后升高至27.754,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限食水平与饥饿时间对卵形鲳鲹幼鱼生长的影响实验共分7组,其中3个限食处理组日投喂量分别为对照组的20%、40%和60%,限食12 d后饱食投喂28 d;3个饥饿处理组饥饿时间分别为4、8、12 d,分别饱食投喂36、32和28 d;对照组饱食投喂40 d。结果表明:短期限食都能发生完全补偿生长效应,补偿生长效果随饥饿时间延长而减弱,饥饿12 d发生部分补偿生长;各组的摄食率和饲料转化率都有所提高,饥饿程度较大组补偿生长效应主要是通过提高摄食率来实现;在限食或饥饿期间,鱼体肌肉中的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均有所升高,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呈现不同程度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