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温度变化对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实验设置为:对照组(CT,14℃)、慢速升温组(ST,14~20℃)和快速升温组(LT,14~26℃),取样时间为0、3、6、9、12、15、20d,分别取刺参体腔液、体壁和呼吸树测定免疫防御和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对刺参免疫防御和抗氧化指标影响显著(P0.05)。各处理组总体腔细胞数量、吞噬率以及体腔液溶菌活力在3~12d内呈峰值变化,于第9d时达到最大值,至12d分别恢复至或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而ST和LT抗菌活力、凝集活性分别在15、12d后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各处理组体腔液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15d内显著下降,而后维持稳定;各处理组体壁T-AOC活力、SOD活性、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谷胱甘肽/氧化性谷胱甘肽(GSH/GSSG)在15d内逐渐上升,而后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各处理组呼吸树T-AOC能力、SOD活性、GSH含量和GSH/GSSG逐渐上升,并于15d后维持稳定。由此可见,温度变化会在一定时间内引起刺参免疫应激反应,而随着温度的升高刺参免疫防御功能受到明显抑制,并且刺参不同组织应对温度变化的抗氧化响应机制不同,抗氧化水平为呼吸树体壁体腔液,随着温度的升高刺参整体抗氧化水平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微生物多糖剂量效应在水产动物对不良环境刺激反应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从南极冰海水中分离得到的南极细菌Pseudoalteromonas sp.3-3-1-2产生的胞外多糖,采用注射不同浓度的胞外多糖溶液的方式处理刺参,定期记录其生长状况并测定体腔液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南极细菌胞外多糖处理后的刺参保护率升高,即较高浓度(4mg/mL)的细菌多糖可以有效降低刺参的死亡率。细菌多糖可以降低体腔液中MDA含量,虽然体腔液ACP、CAT和SOD活性在处理前期有所受到抑制,但是试验后期细菌多糖处理明显增强了上述免疫酶活性,以保护细胞免受氧自由基诱导的氧化损伤。处理过程中刺参体腔液的溶菌酶活性降低,但是细菌多糖的处理减弱了溶菌酶活性下降的幅度。此外,与2mg/mL处理组相比,4mg/mL处理组对刺参体腔液免疫酶的促进作用稍弱,但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极地细菌胞外多糖可对刺参产生一定的免疫保护作用,从而提高刺参逆境下的生长活力。  相似文献   

3.
刺参的体腔细胞大量存在于体腔液与水管系统内,广泛参与机体的营养输送、代谢以及免疫等多种功能.刺参吐脏时,体腔中体腔细胞近乎排尽,而后迅速恢复.波里氏囊是刺参吐脏后仅存的内脏器官,囊腔内体腔细胞在吐脏后也快速增加,表现出积极的响应.为研究探讨刺参吐脏后再生早期体腔细胞快速增加的作用与意义,本文分别对刺参吐脏后6 h与吐脏...  相似文献   

4.
褐藻寡糖对刺参体腔液和体壁免疫相关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刺参基础饲料中添加0.1%的褐藻寡糖对刺参体腔液和体壁中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酸性磷酸酶(Phosphatase, AC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KP)和溶菌酶(Lysozyme, LSZ)活性的影响.实验周期为40 d,每隔10 d取样1次,检测刺参体腔液和体壁中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褐藻寡糖组刺参体腔液中POD、AKP和ACP活性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POD在第10 d时极显著提高(P<0.01),比对照组提高306%,AKP实验期间均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活性最高时比对照组提高298%,ACP和LSZ分别在第20和40天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分别比对照组提高66%和26%;褐藻寡糖组刺参体壁中POD、AKP、ACP和LSZ活性与体腔液相比提高幅度较小,POD、AKP和ACP活性分别在第20,20和30天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4%、20%和35%,LSZ活性略有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褐藻寡糖均能提高刺参体腔液和体壁中POD、ACP、AKP和LSZ活性,显著增强了刺参非特异性免疫水平,将其应用为刺参免疫增强剂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通过刺参中国群体(C)和韩国群体(K)群体间杂交和群体内自繁,获得了4个交配组合CC(C♀×C♂)、KK(K♀×K♂)、CK(C♀×K♂)和KC(K♀×C♂)的子一代。实验研究了干露胁迫对4组刺参体腔液中儿茶酚胺类激素水平和免疫指标的影响,比较了刺参中韩群体杂交和自交子一代对干露胁迫的应激反应。结果显示:受到干露胁迫的4组刺参体腔液内儿茶酚胺类激素水平都出现上升的趋势,其中KK和KC组激素水平上升幅度大于CC和CK组。4组刺参体腔液内细胞数在胁迫开始后逐渐上升,KK和KC组在胁迫结束时显著高于初始值。4组刺参体腔液细胞吞噬活性都呈"降低-升高-又下降"的趋势,但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变化不显著。干露导致4组刺参体腔液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上升,同时,KK和KC组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上升。4组刺参体腔液内溶菌酶活性在胁迫过程中受到抑制,但变化不显著。上述结果表明,刺参中韩群体杂交和自交子一代对干露胁迫的应激程度不同,CC和CK组子一代对干露胁迫具有更好的抗性。  相似文献   

6.
水温对刺参消化酶和免疫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水温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消化酶及免疫酶活力的影响,本实验将体质量为8.0 g左右的刺参分别于10、14、18、22℃下养殖4周后,对其消化道中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力,以及体腔液中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进行测定。研究结果显示,刺参消化道中蛋白酶含量最高,其酶活在10℃下最高,但随着温度的升高活力逐渐下降,在水温升至18℃以后酶活显著下降;淀粉酶活力在水温升至的18℃时无明显变化,但至22℃时活力显著下降;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力较小,不同温度下其活力无显著差异。水温对刺参体腔液溶菌酶活性影响显著,在水温为18℃时达到最高值,升至22℃时其活力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水温为18℃达到最低,但水温升至22℃其酶活与18℃相比又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7.
田丹  姜国良  刘云 《海洋科学》2013,37(10):47-52
通过研究不同体质量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免疫活性, 为仿刺参生长中免疫指标的建立提供依据。实验选取了50、100、150 g 左右的仿刺参各10 只, 测定其体腔细胞数量、各细胞类群比例及部分免疫酶活性。结果表明: 不同体质量的仿刺参, 其体腔细胞数量及各细胞类群、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具有显著性变化, 而体腔液中酚氧化酶(PO)活性极低。体质量150 g左右仿刺参的细胞数量和SOD活性较其他两组都明显升高, 细胞类群也有明显变化(P<0.017), 但POD活性显著降低(P<0.05)。不同体质量的仿刺参免疫活性具有显著性差别, 说明了仿刺参免疫组分在生长过程中不断变化, 免疫防御能力在各阶段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8.
氨氮胁迫对刺参生理健康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氨氮胁迫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氨氮染毒梯度设置为:对照组(自然海水)、0.5、1.25mg/L处理组,取样时间为0、2、6、12、24和48h,分别取刺参体腔液和体壁组织,测定体腔液总体腔细胞数量、凝集活性、溶菌和抗菌活力以及体壁、体腔液总抗氧化活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还原型/氧化型谷胱甘肽含量比值(GSH/GSSG)。结果表明:氨氮胁迫对刺参免疫和抗氧化指标影响显著(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各处理组总体腔细胞数量、溶菌活力分别在48、12h内呈峰值变化,分别于12、6h达到最小值和最大值,然后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各处理组抗菌活力、凝集活性随胁迫时间呈下降趋势,1.25mg/L染毒组抗菌活力在12h后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各处理组体壁T-AOC、SOD活力和GSH含量、GSH/GSSG分别在48、12h内呈峰值变化,均于6h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于48h时和24h后显著低于或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各处理组体腔液T-AOC、SOD活力和GSH含量实验时间内呈下降趋势,分别在6、12和6h后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然后保持稳定,而GSH/GSSG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由此可见,氨氮对刺参免疫和抗氧化指标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其中体壁、体腔液T-AOC、SOD活力和体腔液GSH含量表现出显著的时间-剂量效应,可作为刺参在氨氮胁迫下生理健康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根据山东荣成沿岸风电机组产生的声波范围选取其中178Hz的峰值声音,声压级控制于(85±5)d B,在实验室水槽中,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178Hz声波影响下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的行为反应、耗氧率以及体腔液抗氧化酶(CAT、SOD)浓度的变化。通过平均聚集率的变化比较,发现刺参对178Hz的声波胁迫环境的行为反应敏感;利用空瓶法测得幼参耗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通过测定刺参体腔液免疫活性发现在该频率声波干扰下的刺参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SOD活性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结果说明声波对刺参幼参的呼吸和免疫会产生明显影响,可为我国近海刺参养殖和风电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氨氮胁迫对刺参几种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养殖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浓度的氨氮处理及病菌感染条件下刺参体腔液免疫酶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氨氮处理强度的增加,刺参体腔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L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及溶菌酶(LSZ)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同时感染病菌的情况下,较低质量浓度的氨氮胁迫可使SOD、GPx、ALP及LSZ活性上升,但在较高浓度氨氮处理时,酶活性的诱导则受到抑制.说明适宜浓度的氨氮处理可增强刺参的免疫力,从而减轻病菌感染对刺参造成的免疫功能损伤和提高刺参抗病力.刺参在感染病原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的条件下,3 mg/L、4 mg/L和6 mg/L浓度的氨氮处理第6天,刺参的累积发病死亡率分别为44.4%、55.6%和72.2%,高于对照组,表明较高浓度的氨氮胁迫能够显著降低刺参的免疫力,增加对病原菌的易感性.因此,在刺参养殖过程中,氨氮浓度的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的体色变化很大,多数背腹均为黄褐色,极少数呈白化特征,背腹均为纯白色。经人工繁育实验发现,白化仿刺参的子代仍多具白化特征。本文研究了虾青素基因与刺参白化特征的相关性。在克隆虾青素基因cDNA全长的基础上,比较了普通仿刺参和白化仿刺参在不同发育时期虾青素基因表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该基因的cDNA含有2058个核苷酸,编码560个氨基酸。经实时定量PCR分析,白化成参体壁中虾青素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普通成参;而在仿刺参色素沉积的早期,白化稚参体壁中虾青素基因表达量从受精后第39天开始显著低于普通稚参。可见,仿刺参体壁中虾青素基因的低表达与刺参白化特征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海州湾前三岛海域底播刺参群体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海州湾前三岛海域是中国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自然分布的最南界,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采用潜水样带法,调查了前三岛海域底播刺参群体的体质量结构及季节变动特征,结合水下观察和视频调查,比较了不同生境类型中的刺参密度。结果表明,前三岛海域刺参密度为0.4~1.33头/m2,生物量为42.69~103 g/m2,刺参群体相对稳定,群体的体质量呈现冬春季节增长、夏秋季节下降的特点。不同生境类型中的刺参密度不同,大型藻类分布的礁石区刺参密度明显大于没有藻类分布的礁石区和砂质区,上述结果为揭示岛屿海域的刺参群体特征和资源养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传统形态学数据和框架结构数据相结合,应用方差、聚类、判别和主成分等4种多元分析方法,分析了太平洋双色鳗鲡与日本鳗鲡、美洲鳗鲡和花鳗鲡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1)太平洋双色鳗鲡背鳍前端与臀鳍前端之间的垂线距离占全长的1.4%,属短鳍型鳗鲡。(2)太平洋双色鳗鲡与其它3种鳗鲡形态差异显著。在可数性状中,太平洋双色鳗鲡的总脊椎骨数显著小于日本鳗鲡,显著大于美洲鳗鲡和花鳗鲡,背鳍前脊椎骨数显著大于其它3种鳗鲡;在可量性状中,太平洋双色鳗鲡的吻长显著小于美洲鳗鲡和花鳗鲡,显著大于日本鳗鲡;在框架结构性状中,太平洋双色鳗鲡有6项性状与其它3种鳗鲡差异显著。(3)太平洋双色鳗鲡的背鳍起点与其它3种鳗鲡相比最靠后,背鳍起点在鳗鲡分类研究中可作为重要的框架结构定位点。本研究可为太平洋双色鳗鲡的合理引进和种质保护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4.
Growth rates of dusky kob Argyrosomus japonicus calculated from mark-recapture and otolith-reading methods were compared. Mark-recapture data showed that A. japonicus are resident in an area between the Breede River Estuary and Cape Agulhas on the south-east coast of South Africa. Maximum recapture length was 1 150mm. A von Bertalanffy growth curve, fitted to length-at-age data derived from otolith sections of 168 specimens (1–42 years) from the Breede Estuary and adjacent marine environment, was differentiated to provide instantaneous length-based growth rates. Comparison of mark-recapture and otolith-based growth rates revealed that external dart tags suppress growth of A. japonicus <750mm, but do not affect the growth of larger fish.  相似文献   

15.
作为高附加值水产养殖物种,仿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的病害和病原微生物研究受到人们关注,但对其共生菌群组成、地域性差异及与水体环境间交流等方面的研究仍十分有限。本研究收集了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共786例仿刺参肠道、水体和沉积物的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数据,比较细菌群落组成以探寻仿刺参肠道微生物与环境和地域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尽管仿刺参肠道、水体和沉积物中各细菌组分的比例不同,但共有菌属甚多,表明仿刺参可以从外界环境大量获取微生物。与水体和沉积物的样本类型相比,仿刺参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最低且所含菌属的种类最少,进一步提示仿刺参肠道对外界来源的微生物进行了富集和筛选,其中变形细菌门(Proteobacteri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和利斯顿氏菌属(Listonella)的富集尤为明显。中国、日本和韩国来源的仿刺参肠道微生物Alpha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主坐标分析将它们聚为不同的簇,且各自拥有独特的细菌门类。比较中国渤海和黄海两个海区的仿刺参肠道菌群获得了相似的结果,体现出广泛的地域性差异。基于细菌分类的功能预测发现三个国家仿刺参肠道微生物均具有发酵、化能异养和需氧化能异养功能,表明共生菌群在功能上存在共性,并可能对宿主生理产生相同的作用。本研究揭示了仿刺参肠道微生物在不同地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并且与水体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能够为仿刺参共生微生物及其与宿主健康的相关性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并可能在自然循环过程和渔业资源保护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消化酶活力能够反映刺参对不同营养成分的消化能力。当某一反应条件发生改变时,消化酶的活力大小就会发生变化,因此研究不同因子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对于了解消化酶的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温度和pH是影响消化酶活力的最重要的反应条件。本文中作者应用酶学分析研究了温度和pH对剌参前肠和中肠各种消化酶活力的影响。蛋白酶活力测定采用福林-酚法,脂肪酶活力测定采用水解法,淀粉酶活力和纤维素酶活力测定采用水杨酸显色法。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反应pH对刺参前肠和中肠中的消化酶活力具有显著影响(P<0.05)。前肠和中肠中蛋白酶活力均在反应温度为50℃时达到最大值,前肠和中肠中脂肪酶和纤维素酶均在反应温度为40℃时达到最大值,而前肠和中肠中淀粉酶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40℃和30℃。刺参前肠蛋白酶活力在酸性环境下较中肠高,且在反应pH为5.0—5.8之间酶活力相对稳定,而中肠蛋白酶活力在碱性环境下较前肠高,且在反应pH为7.0—8.6之间酶活力相对稳定;刺参前肠脂肪酶活力随着pH的升高出现两个相对稳定的峰值,分别为4.2—5.0和6.2—7.0区间,中肠脂肪酶活力在pH为3.8时达到最大值,而在pH超过9.0明显失活:剌参前肠和中肠淀粉酶活力在pH变化时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在反应pH为6.6—7.4之间酶活力较高且相对稳定;剌参前肠和中肠中纤维素酶活力在pH变化时反应不一致,前肠淀粉酶在反应pH为6.2—7.4之间酶活力较高且相对稳定,中肠纤维素酶活力在反应pH为5.4—7.0之间酶活力较高且相对稳定。此外,通过比较四种消化酶比活力值的大小,可以看出剌参蛋白酶活力最高,其次为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力,而脂肪酶活力最低。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延时摄影技术探究了不同刺参规格(小规格、中规格和大规格)及饥饿状态(饥饿0 d、5 d、10 d和15 d)对其集群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不同规格刺参的聚集率和标准聚集规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呈现出随刺参规格增大而升高的趋势,表明大规格刺参更倾向于聚集,且形成的集群规模更大;除饥饿10 d和饥饿15 d的组外,各处理组之间刺参聚集率和标准聚集规模都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刺参聚集率和标准聚集规模呈先降低,后升高,再保持稳定的规律。上述结果查明了规格和饥饿对刺参集群行为的影响,可为丰富刺参行为学研究及优化刺参增养殖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The physiology of fishe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development remains poorly assessed despite the importance of identifying energy bottlenecks in organisms faced with changing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is study describes the metabolic activity of dusky kob Argyrosomus japonicus throughout its early development, from hatchling to settlement stage. Standard, routine and active metabolic rates (SMR, RMR and AMR, respectively) were assessed to determine the species’ metabolic scope and identify how metabolism changes with growth and development. Distinct metabolic changes occurred in association with developmental changes during the early life stages, with flexion-stage larvae showing significantly reduced metabolic scope (approx. 0.30 µmol O2 ind.–1 h–1), representing an energy bottleneck.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it is likely that larvae of A. japonicus are most susceptible to environmental perturbations during flexion. The variability of metabolic rates during the diel cycle was also assessed and revealed that the early-stage larvae showed no preference for daylight, although settlement-stage juveniles were more active during daylight hours (RMR = 12.78 µmol O2 ind.–1 h–1) than at night (RMR = 5.87 µmol O2 ind.–1 h–1).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metabolic measurements of the SMR of A. japonicus larvae can be taken at any time of the diel cycle until the settlement phase, when readings should take place at night.  相似文献   

19.
带鱼(Trichiurusjaponicus)是广泛分布于东亚大陆架海域的暖温性近底层经济鱼类,也是东海区最重要的海洋渔业捕捞对象。然而,目前的研究报道对东海近岸带鱼群体遗传变异特性认识不足,不利于其种群的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本研究利用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对东海近岸带鱼6个群体191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和历史动态进行分析。在577 bp长的控制区序列中共检测到70个多态位点,定义了121个单倍型。群体总的单倍型多样性较高(0.9911),但总的核苷酸多样性较低(0.0092),群体间遗传多样性水平差异较小。单倍型遗传学关系、Fst值和分子方差分析结果均表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不显著,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历史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东海近岸带鱼群体在更新世中晚期可能经历了瓶颈效应和随后的群体快速扩张,这是导致群体遗传多样性较低的主要原因。带鱼较强的扩散能力、洄游行为、海洋环流以及近期的群体扩张可能是造成东海近岸带鱼缺乏显著的系统地理种群结构的原因。研究结果提示,在线粒体DNA水平上,东海近岸带鱼群体是一个随机交配的种群,在遗传资源管理上可作为一个单元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