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决数据本地集中带来的风险,是测绘资料管理部门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容灾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对测绘数字成果特点的分析,给出了基于远程容灾技术,建立测绘数字成果异地远程容灾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一种基于Web的数字地理信息系统安全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斌  孙敬杰  杨军 《四川测绘》2007,30(3):141-144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Web的数字地理信息系统安全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采用身份认证技术和传输加密技术确保身份认证和数据传输安全;采用灾难恢复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大规模灾难事件的发生带来的损失;采用入侵检测和防火墙技术确保网络存储的安全性;采用文件存储加密保证服务器被攻占后数据不被窃取;数字水印日志系统的实现确保数字地理信息系统日志的权威性、不可否认性以及完整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浙江省测绘地理信息成果档案异地灾备系统建设实践,在分析测绘地理信息成果档案备份现状、需求和容灾级别的基础上,对异地灾备系统架构、容灾技术方法进行研究,提出在政务外网、涉密内网两种网络环境中测绘地理信息成果档案容灾系统的设计模型,重点介绍了在线数据分别通过NexentaStor、DataGuard和分布式文件系统(DFS)实现同步或异步复制的技术,以及离线数据异地备份的维护情况。这种在线容灾和离线备份相结合的综合灾备方案可供测绘地理信息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4.
成果容灾及备份是数据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建立完善、高效、安全的管理体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文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果管理的角度,简单描述容灾备份的管理内容、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异地备份 异地备份是保护数据的最安全的方式,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当其他保护数据的手段都不起作用时,异地容灾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但异地容灾要求有足够带宽的网络连接和优秀的数据复制管理软件。EDI(电子数据交换)主要从三方面实现异地备份:基于磁盘阵列、主机方式和存储管理平台。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在已建地理信息私有云平台基础设施上搭建同城异地数据中心的容灾环境,结合待容灾业务应用系统特点分析了两种常规的容灾技术方案;并通过人员易用性、RTO、RPO和可维护性等指标进行对比,提出了适合用户自身实际并可指导后期实施的最优容灾应用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利用GIS技术和RS技术减灾防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减灾防灾是一项需要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长期工程。灾难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在分析管理的时候,需要大量的数据源,因而,分析过程相当地耗时耗费。近年,由于能够高效提供详细、精确的相关数据.GIS技术和RS技术在灾难管理方面应用广泛、发展迅速,遥感技术提供灾情数据.GIS技术通过模型将各种数据有机地整合起来,包括空间数据、非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使它们在灾难管理的各个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伍百发 《地理空间信息》2012,10(4):29-31,179
简单描述了容灾备份系统的组成及其等级,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异地备份各要素的选择及介质管理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常见的数据库备份方式,给出了利用VTL技术进行数据库备份的具体方法,对地理信息数据的保管与维护、常见备份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使用Oracle Sparial管理国土资源空间数据的方法和特点,提出了使用OracleData Guard实现国土资源空间数据异地容灾的两种基本方法。基于这两个基本方法的结合使用,讨论了适合目前国土资源空间数据管理和应用现状的异地容灾保护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摄影测量数据库主要存储和管理数字地图成果数据,包括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数字矢量地图数据(DLG)、数字影像地图数据(DOM)和数字栅格地图数据(DRG)。本文主要介绍了摄影测量数据库的设计、建立以及应用分析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公路地质灾害专题制图是公路灾害领域系统研究成果的高度综合。面向我国西部高烈度地震区公路建设及其防灾减灾需求,从灾害系统和风险管理出发,综合应用现代数字制图技术和地理信息可视化表达方法,介绍震区公路次生地质灾害监测与评估地图集的设计思想和制图流程。该图集较为系统地表达了汶川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灾情和灾害风险评估等内容,展示了灾害形成机理、分布规律、识别诊断、监测预警、风险评估、防治规划和恢复重建等公路防灾减灾成果与经验,为公路恢复重建、交通运营安全、相关科学研究、政府应对巨灾、领导宏观决策和公众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介绍了存储备份技术在当今计算机信息系统建设中所处的地位。本文详细描述了容灾与存储备份的关系,还介绍了现有存储备份方式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先进的存储备份结构应使用Open SAN架构。  相似文献   

13.
结合甘肃省白银市“数字白银”地理空间数据体系的建设,探讨地理空间数据标准和数据集建设的目标、内容及实现方法。介绍了“数字白银”地理空间数据体系建立所遵循的原则、DLG要素的分类与编码、数据精度、数据格式、数据质量以及元数据结构。  相似文献   

14.
全球变化背景下,我国自然灾害事件频发,政府和公众对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日益关注。建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土地利用规划应急机制,有助于促进灾区快速恢复重建,更加有效地应对地震灾害。本文运用文献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梳理了国内外灾后规划快速反应机制的经验和问题,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从组织、运行和保障3个方面构建了灾后规划快速反应机制的理论框架,探讨了灾后规划应急机制中各个环节的要求,为今后开展灾后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江西省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土资源数据积累不断丰富,对数据存储系统有更高的需求,建设一套高性能、高安全性、高可靠性、可扩展性的集中存储系统,实现数据的本地灾备和异地容灾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鉴于此,江西省国土资源厅采用数据镜像、数据备份和连续数据保护(CDP)等技术,开展厅数据中心的灾备系统建设,并进行了系统演练,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详细阐述了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原理结构,以及作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DEM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介绍了哈尔滨市DEM的建立及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测绘》2008,(3):48-51
灾区遭受惨重破坏,同胞遭受巨大灾难,救援人员在前线拼搏,后方人民各尽所能,一幕幕场景,常令我们热泪盈眶。这是罕见的劫难,也是人性光辉放射光芒的时刻,更是测绘工作者履行神圣使命的时候。我们特意撷取了反映抗震救灾的部分瞬间,献给敬爱的读者。让我们铭记这一刻!  相似文献   

18.
建筑物损毁信息提取作为震后损失评估的重要内容,对于及时了解灾情、开展灾害应急响应及灾后恢复重建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多平台遥感技术和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建筑物损毁信息的精确提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介绍建筑物损毁基本特征和分级标准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国内外遥感技术在建筑物损毁检测方面的常见方法,包括基于震后单时相的提取方法、灾前灾后的变化检测方法以及融合多源数据的建筑物损毁信息检测方法,并分析了各种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与不足。结合目前遥感领域的前沿技术,探讨了如何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合成孔径雷达技术、机载激光雷达技术以及倾斜摄影技术实现震后建筑物损毁信息的提取。  相似文献   

19.
卷首     
倪庆华 《地图》2011,(3):5-5
文明的进程留给人们的记忆既少又多。说其少,是由于战乱、灾难、宗教纷争、朝代更迭等原因,许多文明的印记都自然或人为地消失;说其多,是因为即使遭受了这些自然或人为的破坏,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回味几百年、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数字测绘中地形图数据容量增大的分析,总结图形数据减容的几种可行性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