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对巨大地震的应急流动观测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目前。我国的地震观测系统和地震观测信号传输几乎完全依赖于公共通讯网络。但是,大地震常常严重破坏公共通讯系统,应对巨大地震的流动观测系统就提到迫切的日程。2007年,通过采用无线竞带接入技术,结合中国地震局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技术,初步建成了应对巨大地震的应急流动观测系统,并在汶川地震现场观测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丁香  王晓青  窦爱霞 《地震》2014,34(3):160-170
基于GIS的地震现场应急指挥管理信息系统(MapEFMIS 2007 for Windows)是“十五”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地震应急指挥分项中的一部分。主要为地震现场指挥部应急指挥和现场灾害损失调查与评估、科学考察等工作提供公用数据管理和信息服务,提高地震现场工作的实效性,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和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3.
深低频脉动(Deep Low Frequency Tremor,即LFT)的观测近年来引起地震科学界的关注,相关的观测和研究在地震机理和地震预测预报的探索中显示出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建设和完善,通过常规地震观测对板块内部和碰撞型板块边界地区LFT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则)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与间歇性地震脉动与滑动(Epidemic Tremor and Slip,即ETS)相联系等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在技术上已逐步成为可能.为此,本文讨论了目前用数字地震观测系统进行LFT观测的现状和方法,并对将LFT的系统调查引入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常规观测提出操作建议.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地震局数字遥测地震台网的地震编目系统及其产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地震局数字遥测地震台网利用"区域台网地震观测数据管理软件EDSP-DMS"开展地震数据管理和地震编目工作.通过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对北京市地震局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产出的地震目录、地震观测数据和地震事件波形文件的管理与检索.2002年1月开始正式产出本台网的地震月报目录和地震观测报告.  相似文献   

5.
科技部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地质过程与灾害发生机理及预测》子项目《中国数字地震实时分析系统与海底地震观测》于 2 0 0 3年 1月 2 9日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正式启动。《中国数字地震实时分析系统与海底地震观测》项目由国际著名地震学家陈运泰院士负责。项目主要内容如下。1 中国数字地震数据实时分析系统的建设   1 )建立我国地震数据实时分析系统的硬件平台。2 )建立我国地震数据实时分析系统的软件系统。3)通过实施“中美合作延庆 -怀来盆地和海城地区天然和人为的地震活动性的对比计划” ,与现有的中国数字地震台网互为补充 ,…  相似文献   

6.
前言     
"新疆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建设项目是我国"十五"期间"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重点工程项目的一部分,由新疆数字前兆台网、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动台网、乌鲁木齐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地震信息服务系统6个子项目组成.该项目自2002~2003年开始初步设计和勘选,2004~2005年铺开建设,2006年进行仪器安装调试,2007年全面进入试运行和分项验收阶段,从项目立项到通过验收,历时6年,建成了一批高质量的地震观测台站和相关技术系统,部分功能指标优于设计要求,并有所创新.项目的完成,标志着新疆地震观测科学、地震预测研究、抗震救灾指挥和地震信息服务等进入网络化的信息时代,对新疆防震减灾工作的深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十五”期间中国地震观测系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于2007年底完成“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技术系统的建设.该数据备份中心可以准实时地接收并存储全国1000多个固定地震台站的信号,具备海量数据校验、数据格式转换、以用户定制方式截取地震事件波形数据和数据网络下载的功能.到目前为止,已累计为国内10多个科研单位开展的70多项研究提供了近70TB海量波形数据的服务,特别在快速开展的汶川特大地震震后相关研究中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和保障作用.本文介绍了“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技术系统建设、汶川特大地震数据服务快速响应、大地震快速响应波形数据自动截取系统建设,以及对地震学及相关科学研究的数据支持情况.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福建省地震局现场应急通信现状,介绍了将箱体式应急通信系统改装成车载应急通信系统的概况,分析了车载应急通信系统各主要子系统,最后总结了车载应急通信系统在地震救援现场中应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青海省地震应急卫星通信车改进与完善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五”期间,中国地震局为满足地震应急现场通信的需要,为各省地震局配备了卫星通信便携站.青海省地震局地震应急卫星通信车是在原有箱式卫星便携站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将便携站的全套设备安装于改装后的依维柯厢式货车内,天线部分做了车顶安装.经过上述处理后,该车具备了移动通信车的优点,有力提升了地震现场应急的通信保障及指挥协调能力.在简述应急卫星通信车通信系统的功能基础上,详细对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将来应急通信车通信系统的进一步完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地震综合信息显示与消息通告系统”是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信息分项应用软件之一。介绍了该系统架构,分析了该系统软件主要应用模块,为深入了解以及合理使用该系统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山西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建设的背景及技术构成,通过对山西模拟地城观测系统现状的回顾及分析,指出了数字地震观测系统的优越性,说明模拟系统即将成为历史,取而代这的是数字系统,结合“九五”期间的数字化建设成果,展望了山西地震观测系统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牟其铎教授是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技术管理研究室主任。本文包括:作一个线性系统的地震观测系统、数字地震记录的压缩、数字地震记录的格式三部分。  相似文献   

13.
台湾地震观测系统的发展与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台湾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在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相互碰撞作用下,地震活动强烈。为加强对台湾地区地震活动的监测工作,深入了解台湾地区的地震活动特性,减轻地震灾害,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整合与建设,台湾地区已拥有“实时地震观测网”、“实时强地动观测网”、“自由场强震观测网”、“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观测网”和“宽频地震网”,以及“强震预警系统”和“强震速报系统”等多套地震观测处理系统。为促进海峡两岸地震学界的深入认识和了解,增进两岸交流与合作,本文对台湾地区地震观测系统发展和现状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福建省地震局所配备的现场应急通信系统运行维护(简称运维)的管理.将现场通信系统细分为现场局域网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现场后勤保障系统和现场单兵通信系统进行维护.从运维管理组织、运维管理制度、运维管理场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加强系统维护保养,提高应急装备运用和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模拟地震现场应急通信演练策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楠楠 《内陆地震》2010,24(1):84-90
就如何运用好目前福建省地震局所配备的地震现场应急通信系统开展演练进行了探讨。将现场通信演练细分为现场局域网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现场后勤保障系统和现场单兵通信系统进行策划,详细论述了演练的情景、科目、流程和演练目标等方面的内容。地震现场应急通信的演练策划所涉及的演练设备、演练内容、演练策略、演练评价及演练追踪评价等方面也做了相应的阐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技术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完成后,我国的地震监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相比“九五”期间,“十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国家地震台网中心的技术系统得到了全面提升.新技术系统庞大而复杂,刚刚运行就成功经受了汶川MS8.0特大地震的考验.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国家地震台网中心技术系统的整体情况及其所包含的子系统的情况.例如,全国测震实时数据流系统、国家台网实时处理系统和人机交互分析系统等.   相似文献   

17.
对"福建省地震构造人工地震爆破观测"项目中跨越海峡人工爆破科学实验的现场夜间实时通信任务面临的困难进行了研究,针对这些困难提出了人工地震爆破现场应急通信解决方案,并通过实际运用检验了方案的可行性,为地震现场全天候的灾情收集能力做出了尝试。  相似文献   

18.
“九五”期间,辽宁省地震局按照中国地震局的统一部署,应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原有的前兆与地震观测的模拟技术系统进行了改造,新建了辽宁省地震信息网络系统和防震减灾指挥中心,这是辽宁省第一次这样大规模地对防震减灾技术系统进行建设和改造。本文对“九五”重点项目的任务、技术系统构成及建设成果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数字地震科学计划(建议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制定中国数字地震科学计划的目的和意义,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及其与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新安江地震台根据“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总体设计和“浙江省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建设的要求,对原有的观测楼、观测山洞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1]。原观测楼拆除,新建440m2观测楼,并在原有设备基础上新增甚宽带地震计KS-2000和强震计PS-23。改造设计严格按照《地震及前兆数字化地震观测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