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尧  张茂省  杨建锋 《西北地质》2019,52(2):198-206
中国地质环境具有先天脆弱性,空间分布存在巨大差异,对于区域生产力布局、工程建设、国土空间开发等社会经济诸多方面具有很大的影响。本研究基于ArcGIS平台,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包含地质构造、地表形态、组成物质三大类9个一级指标的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将地壳稳定性、断裂带分布、海拔高度等9个脆弱性指标图层进行线性变换归一化处理,得到各指标标准值图层;运用因子相关分析法,分析9个脆弱性指标间相关性;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相关性显著重复的要素删去,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脆弱性要素;以主成分要素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应用综合指数模型,完成地质环境脆弱性综合评价;在区位理论及空间统计的支持下进行进行分区,将全国划分为微度、轻微度、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等6类脆弱区;综合分析中国地质环境脆弱性分布的空间特征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脆弱是中国地质环境的突出特征,中度至极度脆弱区面积约占中国全国土地面积的1/3,这是中国国土空间开发所面临的自然基础条件;中国区域地质环境脆弱程度呈现西北高东南低、西南高东北低且镶嵌式分布的总体空间格局,大致以贺兰山—六盘山—邛崃山—乌蒙山一线为界,此线以西地区地质环境脆弱程度高,此线以东地区地质环境脆弱程度低。  相似文献   

2.
姚炳魁 《江苏地质》2005,29(3):157-161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利用模型的反馈、调节机制,在再现盐城市地下水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对地质环境控制的要求,规划、预测了到2020年12月底,第Ⅱ、第Ⅲ和第Ⅳ承压含水层中的最低地下水位分别恢复到-20m、-30m和-40m时,各含水层中地下水的开采量及地下水的最优开采布局。  相似文献   

3.
物元分析在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4.
物元分析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冯玉国 《水文》1995,(1):54-56,29
物元分析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冯玉国(冶金工业部山东地质勘查局三队)1引言由于地下水水质分级标准具有模糊性和灰色性,模糊数学和灰色系统理论方法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1~3]。虽然各种评价方法均有其优点,但也存在着或由于计算时丢失...  相似文献   

5.
以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调查基础数据为契机,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模型的方式,提出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指标体系,最终划定本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在定性的基础上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定量化分析长江源头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变化,得出影响本区域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为动植物环境的改变,进而揭示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发展的未来趋势,为今后研究长江源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及其合理发展做出了较为客观、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基于多指标多级可拓评价的地下水环境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地下水环境脆弱性影响因素,以物元模型、可拓集合与关联函数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多指标多级的地下水环境脆弱性可拓综合评价的物元模型,通过计算其关联度,将多因子的评价归结为单目标决策,以定量的数值表示评定结果,从而能较完整地反映地下水环境的脆弱性.宁陵县的应用表明,多指标多级可拓评价模型在地下水环境脆弱性评价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模糊综合评判在拉萨地温开发地质环境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拉萨市浅层地温能地质环境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地质环境背景、第四系及含水层因素、水量环境因素、水质环境因素等四大类,对四大类影响因素及其下一级因子进行层次分析和模糊数学模型的构建,确定其隶属度函数,计算各因子的权重值。利用GIS的属性赋值与空间分析,对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区进行网格划分,计算出各网格单元的模糊质量指数值,绘制了模糊质量指数等值线,在此基础上对拉萨市浅层地温能地质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周清锋  蒋波 《江苏地质》2012,36(1):80-85
鉴于水质评价指标的多样性和由单指标给出评价结果的不相容性,在物元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将水质量标准、评价指标及其特征值作为物元,建立了基于物元理论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模型,以苏州市平原区浅层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对全区42个浅层水样数据进行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南部大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质量优良,在北部和东部一带已遭受严重污染,局部地区水质有从Ⅲ级向Ⅳ级转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建立适宜的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对区域地质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由于地质环境信息多源性,模糊性、非确定性和随机性等特点,传统分析方法无法对其进行可靠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立权重,进行多指标优选的综合评价,使得复杂的多信息综合分析过程相对便于实现,以大庆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为例,建立基于GIS平台的地质环境评价系统,在水环境和土壤环境评价方面实现地质环境监测信息的采集、处理、存储、分析一体化,提高城市环境地质工作的反应速度和应变能力.  相似文献   

10.
应用物元理论,提出了滑坡灾害风险预测物元综合评判的基本流程,并以危险性预测为例讨论了物元集合的建立、等级关联度的确定等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了滑坡灾害风险综合评判的物元模型;运用物元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对三峡水库蓄水条件下巴东新县城的滑坡灾害进行了危险性、易损性、风险性综合预测研究,证明了物元模型在区域滑坡灾害风险预测中的应用可行性;同时指出了所存在的问题及可能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张丽君 《中国地质》2005,32(3):518-522
青海省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其可持续开发战略与规划应建立在对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的基础上。笔者通过分析青海省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发育的基本规律,建立了青海省未来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的框架。提出了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的基本准则和地质评价指标。在荷兰国际地球科学测量与观测学院(ITC)开发的GIS软件——ILWIS环境下,利用其新开发的空间分析功能的SMCE模块,对青海省的地质环境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具有矿产资源远景开发的地区地质环境比较脆弱,对未来的矿产资源开发有着较大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物元概念的可拓性。以万州为例,应用物元理论分析说明危岩、滑坡灾害的社会经济易损性具有发散性、可扩性、相关性和共扼性特点。进行区域易损性评价的基本目标是获取各种易损性参数,为滑坡灾害破坏损失评价提供基本资料。根据万州50a来的灾害统计资料,选取了灾害密度、灾害频数、经济(GDP)损失模数、生命损失模数等易损性评价指标,对该区的脆弱性和易损强度进行了综合评估,计算出其易损度。根据这些数据.提出用物元可拓集理论构造各易损程度指标等级标准的物元矩阵和待识别对象与各指标的关联度,根据关联度大小判断综合易损度(CVD)与计算结果相符合。最后提出减灾工作应在传统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物元理论采用可拓学方法,提出区域易损性分析、评估的简单思路,以期为滑坡区域防灾、减灾规划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3.
GIS的AHP型脆弱性指数法在李雅庄矿底板突水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霍州矿区李雅庄煤矿石炭系太原组K2灰岩岩溶发育,加之区内断裂构造发育,水文地质条件较为复杂。为解决上组2号煤底板太灰突水评价难题,采用GIS的AHP型脆弱性指数法,首先建立煤层底板突水主控因素体系,并通过GIS对主控因素数据进行采集及归一化处理,建立子专题图层,然后运用AHP法确定各主控因素的权重比例,提出煤层底板突水脆弱性的分区方案。与传统突水系数法相比,脆弱性指数法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不同区域的相对脆弱关系,其评价结果更实际、可靠。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的工程实践发现,内蒙古地区自东到西均有膨胀土分布,如何正确认识并分析膨胀土的膨胀性以及正确对膨胀土进行分类,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仅仅运用单一指标的规范分类法对膨胀土进行简单的分类则显得比较单一。本文运用可拓理论对内蒙古地区膨胀土胀缩等级进行了分析,并且将预测结果与规范法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内蒙古地区膨胀土判别与分类有较好的适用性。这也说明物元可拓理论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分类方法,它克服了规范等单一因子分类的不足,具有较好的实用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盐城市水资源状况及其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顾锋 《水文》2003,23(2):53-55
分析了盐城市水资源的总体状况及其特点,提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对策,为该地区水管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北地区的干旱与旱灾——变化趋势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灾害是地质环境极端恶化的一种表象。通过简要回顾中国的环境地质工作与存在问题,初步架构了山地区域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功能区划—工程容量评价—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等四阶段递进的研究框架。地质环境质量主要研究地质环境自身的工程属性。功能区划是基于地质环境质量研究提出地质环境的最佳土地开发利用方式或工程类型。针对地质环境与工程建设的相互作用特点,容量研究具体给出某一地质环境功能区对工程规模、数量、作用强度与持续时间的响应能力或包容能力。风险评估主要研究工程建设与运营过程中遭遇地质灾害风险的概率、可接受性和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7.
Lv  Hong  Guan  Xinjian  Meng  Yu 《Natural Hazards》2020,103(2):1823-1841

The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caused by climate change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have brought hidden flood risks to the cities.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ed two major factors of vulnerability of urban flood-bearing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DPAM) capacity and built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urban flood-bearing risks. Secondly, a combined model consisted of composite fuzzy matter-element and entropy weight model was constructed to calculate the comprehensive risk indicator. Finally, the Zhengzhou City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the comprehensive indices of urban flood-bearing risk from 2006 to 2015 were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risk of Zhengzhou City was generally on a slow upward trend, from II level (moderate-risk) in 2006 to III level (secondary high-risk) in 2015, which was mainly due to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slow improvement of DPAM capabilities. This paper is expected to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urban floo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sponge city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8.
Researchers have recently examined the geographic variability of the vulnerability of populations to earthquakes. These studies focus mainly on the complex modelling of geophysical processes or identification of socio-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populations. However, no studies to date have integrated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vulnerability with metrics of travel distance to hospitals and trauma centres (systemic vulnerability). We argue that this previously unaccounted component is an important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aspect of earthquake vulnerability. Accordingly, this paper presents a multi-criteria model for combining physical, social, and systemic components, moving towards a mor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vulnerability. A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s used to produce a place-specific index of social vulnerability, which we combine with soil liquefaction and amplification index and a road network model for access to hospitals and trauma services. Using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we implemented this model for the Greater Victoria region (483 km2, 2011 population: 345,000) in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Clustering of total vulnerability was found in outlying areas,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access to trauma centres. We conclude by identifying challenges in measuring earthquake vulnerability and advocate integration of systemic vulnerability components in natural hazards research.  相似文献   

19.
娄昊  木日根 《世界地质》2013,32(3):606-611
矿山开发给矿区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对矿山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是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笔者建立了矿山岩土工程环境质量多目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出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规定了分级规则,并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了分级; 建立了矿山岩土工程体系环境质量多目标综合评价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矿山实际,得出该矿山环境质量较差,需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