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几点新认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塔河油田奥陶系发育有洞穴型、风化裂隙型、构造裂隙型、裂隙—孔洞型、溶蚀孔隙型五类性质有别的储层。其中洞穴型储层发育具有普遍性,纵向上往往表现为两个洞穴型储层带的发育,两个洞穴型储层的形成与两个岩溶旋回的潜流溶蚀带相对应;有效洞穴型储层发育是油气高产、稳产的关键。风化裂隙型储层主要集中在海西早期不整合侵蚀面附近及洞穴层上下,其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相对较高,可具有较高的油气产能。区内发育五期构造裂隙,其中第Ⅳ期部分充填裂隙和第Ⅴ期未充填裂隙具有储集意义。  相似文献   

2.
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文  阎相宾  李国蓉 《新疆地质》2002,20(3):201-204
通过钻井岩心和铸体薄片观察,根据下奥陶统灰岩基质的孔渗特征和孔隙结构特征,并与基质作为储层的下限对照裂隙、洞穴和溶蚀孔洞不发育的灰岩基质,发现尽管有微孔隙的发育,但其孔隙度、渗透率、最大孔喉半径、饱和度、中值喉道半径等参数值远低于储层下限值,基本不具备储集和生产油的意义。而下奥陶统灰岩段储集和生产油气的有效储渗空间按成因、形态及大小可划分为溶蚀孔隙、溶蚀孔洞、大型洞穴、风化裂隙、构造裂隙等5类,构成5种性质有别的储层,即洞穴型储层、风化裂隙型储层、构造裂隙型储层、台缘滩相颗粒灰岩溶蚀孔隙型储层和地表残积物裂隙-孔隙(洞)型储层。从而使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有了一个比较系统、完善的划分标准。研究和搞清这些有效储层的成因及分布规律,对塔河田区奥陶系的油气勘探开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塔河油田奥陶系中统一间房组沉积特征及储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沉积地质及层序地层对塔河油田南部奥陶系中统一间房组发育的一套碳酸盐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岩石组合特征上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为(砂)砾屑灰岩 藻鲕灰岩 鲕粒灰岩,底栖生物丰富;上段为海绵礁灰岩 藻粘结灰岩,生物骨架灰岩及斑状砾屑灰岩.纵向上,构成了一个建滩沉积序列和一个造礁沉积序列,沉积环境为台地浅滩-台内礁.沉积微相为开阔碳酸盐台地,包括海绵礁、浅滩及滩间;储渗空间以溶蚀孔隙、溶蚀孔洞、溶蚀洞穴和裂缝等为主.塔河油田南部一间房组碳酸盐岩经历的海西早期岩溶也叠加了加里东中期第一幕岩溶的影响,(准)同沉积期加里东中期第一幕岩溶,对一间房组酸盐岩储集性改善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海相油气地质》2013,(4):15-22
依据岩性、岩石结构、沉积构造、剖面结构、古生物组合等标志分析认为,塔河油田六区奥陶系主要为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环境,发育连续性较好的灰岩。溶蚀作用沿节理裂隙进行,形成的规模较大的岩溶管道是有利的储集空间。储层中均发育斑状白云石砂屑灰岩,白云石砂屑团块普遍含油。储层中白云石化作用是由所处的台地边缘的潮坪潟湖环境所决定,白云石化作用优化了碳酸盐岩储集性能,在方解石转化为白云石的过程中体积减小,形成大量的次生孔隙。储层中的裂缝和缝合线主要发育在均质泥微晶灰岩中,这种泥微晶灰岩主要形成在碳酸盐开阔台地低洼处的低能环境。均质泥微晶灰岩厚度大且裂缝发育,有利于发生岩溶作用。高角度的断层及裂缝的发育使得塔河油田奥陶系发育大量竖直溶洞,低角度裂缝及潜水面的变化使厚层泥微晶灰岩发生顺层溶蚀。发育的多套顺层大型溶洞成为塔河油田最重要的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5.
肖莎  高志前 《现代地质》2019,33(6):1208-1219
碳酸盐岩次生溶蚀孔洞是优质的储集空间,为油气的运聚提供条件。为研究溶洞发育的控制因素,选取广西东兰-凤山地区石炭纪-二叠纪碳酸盐岩溶蚀特征进行分析。镜下显示,研究区岩石类型为亮晶生屑灰岩、颗粒灰泥灰岩、含颗粒灰泥灰岩、晶粒灰岩和灰泥颗粒灰岩等,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蚀孔、粒内溶蚀孔、晶间孔和微裂缝。研究发现,影响洞穴发育的主要因素有构造、岩组类型、流体性质、气候及岩溶古地貌。构造控制洞穴发育规模,在构造破碎带及其附近容易发育大规模洞穴;目的层大套灰岩是溶蚀的物质基础,力学强度较大的亮晶生屑灰岩易于形成大型洞穴,当岩石含较多灰泥或发生重结晶时,溶蚀难度增加;酸性流体、温暖潮湿气候和岩溶斜坡地貌,为洞穴发育的有利条件。其中,构造对洞穴发育的控制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6.
吕艳萍  赵秀 《矿物岩石》2012,32(1):107-115
塔河油田东南斜坡区奥陶系具一定的勘探开发潜力,岩溶储层是其主要储集类型。本文通过50余口井1 000余米奥陶系岩芯、300余块岩石薄片的观察及200余件样品的地化资料的分析整理,研究了奥陶系岩溶储层的形成机制。指出特殊岩相条件下同生期大气水溶蚀形成滩相溶蚀孔隙型储层;加里东中期与海西早期岩溶作用叠加改造形成岩溶缝孔洞型储层和岩溶洞穴型储层;海西晚期热液溶蚀作用对岩溶缝洞型储层也有一定程度改造。断裂活动控制下的岩溶及热液溶蚀作用是该区的主要储层形成机制,既受层控又受断控,表现为不同井区储层发育及分布特征不同。盐体北边界附近,受特定沉积相带和古地貌控制,多种类型储层发育;由北而南的贯穿性断裂带上,受多期次断裂活动控制,多类型、多期次储层发育;而断裂带之间,储层发育相对较差。这对于区内奥陶系储层的评价和勘探开发部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塔河油田二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储集体类型由缝洞型、高能微孔隙型、压溶孔缝型组成。通过岩心薄片观察并结合地震、测井、录井和试油等资料,查明了受次生溶蚀作用控制的岩溶缝洞型、受高能沉积相带控制的微孔隙型和受压溶作用及白云化作用控制的压溶孔缝型储层的特征和分布,并且识别出溶蚀孔洞、溶蚀缝、构造缝、粒内孔、粒间孔、铸模孔、晶间孔、晶内孔、缝合线和微裂缝10种储集空间。实际上,上述储集体主要为高能沉积相带形成的颗粒灰岩演化而成,这些颗粒灰岩经过埋藏压实和胶结等作用形成了以次生微孔隙为主的微孔隙型储集体,经过压溶和白云岩化作用形成了受成岩演化控制的压溶孔缝型储集体,在塔北奥陶系岩溶期形成了岩溶缝洞型储集体。塔河油田二区南部受沉积相展布和成岩作用影响,颗粒灰岩和云斑状灰岩发育;北部古隆起风化剥蚀作用较强,发育大型溶洞储层;东部斜坡带古河流发育,溶蚀缝洞储层多沿古河道分布;西部受深大断裂控制,溶蚀孔洞沿断裂垂向发育。  相似文献   

8.
碳酸盐岩表生岩溶作用控制着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缝洞系统的发育及分布。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经历了加里东期和海西早期两次岩溶作用,造成了储层极强的非均质性。通过塔河油田岩溶作用演化及发育期次的研究,将塔河油田奥陶系垂向岩溶带划分为地表岩溶带、纵向渗滤岩溶带和水平潜流岩溶带,平面上发育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和岩溶洼地3个地貌单元。通过对野外露头、岩心、钻井、测井、地震及生产动态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溶洞、溶蚀裂缝及蜂窝状孔洞等连续孔隙是该区有效储集空间,基质作为不渗透(低渗)层对缝洞系统有一定的隔挡作用。结合表生岩溶洞穴的原理及对孔隙状态的控制作用,将塔河油田溶洞储集体根据不同成因分为落水洞、潜流洞和小溶洞,按溶洞充填物类型分为垮塌充填洞、机械充填洞和化学充填洞,同时建立了不同类型孔洞系统的识别特征及地质模式。结合塔河油田洞穴储层发育特征及生产实际,最终建立了塔河油田岩溶储集空间展布模式。  相似文献   

9.
山东胜利油田车镇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储集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碳酸盐岩潜山储层研究一直是油气地质研究领域的一个难点。以大量的岩心、薄片观察为基础 ,对研究区的岩石学特征进行描述 ,进而提出研究区 5种主要的储渗空间类型 :溶蚀孔隙型、溶蚀孔洞型、大型洞穴、风化裂隙型以及构造裂隙型储渗空间。通过研究认为 ,这 5种储渗空间构成了研究区的 5类储层 :风化裂隙型储层、构造裂隙型储层、裂隙孔洞型储层、溶蚀孔洞型储层以及洞穴型储层 ,其中以风化裂隙型储层、裂隙—孔洞型储层以及溶蚀孔洞型储层为主。结合钻井、录井、测井、试井资料 ,对 5类储层的特征进行总结 ,从而进一步对潜山储层发育作出评价 ,将研究区储层发育带分为 3类 ,提出车镇地区下古潜山储层主要沿北东—南西方向呈条带状规律展布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李源  蔡忠贤 《古地理学报》2016,18(4):560-568
在现代岩溶地质考察中,岩溶区因多期次幕式构造抬升运动而形成多级岩溶台面,每级岩溶台面的排泄基准面(潜水面)控制一期洞穴发育。塔河油田海西早期形成了复杂的碳酸盐岩岩溶洞穴系统,纵向上呈现多层性特征,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因此,为了深入认识和阐述洞穴层发育机制,以现代岩溶理论为指导,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采用水系汇流点法、侵蚀阶地法、上超终止法并结合地貌特征,对塔河油田主体区海西早期岩溶台面进行划分,并在岩溶台面约束下进行洞穴层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塔河油田主体区发育4级岩溶台面。岩溶台面1形成时代最早,台面3面积最大。(2)主要发育3套洞穴层,具有明显的层状分布特征,台面3的洞穴层规模最大。3套洞穴层在垂向上并不构成大范围重叠,仅台面3控制的洞穴溯源侵蚀穿越台面向上游发育,说明洞穴层形成时的构造稳定期长。其他台面洞穴层并未穿跨台面发育,说明洞穴层形成时的构造稳定期短,潜水面控制下洞穴溯源侵蚀范围比较有限。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克—百断裂带上盘最新钻井发现,在石炭系顶面之下较深的内幕火山岩区域获得工业油流。通过岩心、薄片、扫描电镜、主量元素和岩石物性等资料,明确了研究区石炭系内幕火山岩储集层特征及展布。研究表明,克—百断裂带上盘石炭系内幕储集层顶面最大深度位于石炭系不整合面以下800 m,岩相(岩性)以爆发相空落亚相(凝灰岩)和溢流相下部亚相(安山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和构造缝为主。不同岩相具有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成岩作用,经历了不同的孔隙演化过程。溢流相上部亚相和溢流相下部亚相孔隙演化程度最高。冷凝固结作用控制其原生孔隙的形成,构造破碎作用及溶蚀作用至关重要。受构造和溶蚀作用控制的Ⅰ类和Ⅱ类储集层为有效储集层,主要分布于克—百断裂附近。  相似文献   

12.
不整合空间结构与油气成藏综述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不整合是由不整合面及其上、下岩石三部分组成,在空间上具有三层结构,即不整合面之上的岩石、不整合面之下的风化粘土层以及风化粘土层之下的半风化岩石。风化粘土层在上覆沉积物压实作用下岩性较致密,具有良好的封盖能力。不整合面之上的高孔渗岩石(主要为砂岩、砾岩)和不整合面之下裂隙、溶蚀孔洞发育的半风化岩石(主要为砂岩、砾岩、碳酸盐岩、火山岩及变质岩)既可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又可成为油气聚集的有效储层。由于构造部位、岩性等因素的影响,不整合空间结构复杂多变,导致不整合油气藏成藏规律复杂,因此,不整合空间结构研究对不整合油气藏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不整合不仅仅是一个“面”,更是一个“体”,其本身具有较独特的微观组构,即具有“空间结构”属性.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野外踏勘及测井资料对比解释,纵向上提出不整合结构体的概念,并将其划分为三层结构:结构体上层、结构体中层及结构体下层,其中结构体上层与下层构成储集体,结构体中层形成封盖层,且封盖强度随埋深加大而增加.地层油气...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尤罗勃钦油田储层评价与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俄罗斯测井系列的测井曲线,系统评价了尤罗勃钦油田的碳酸盐岩储层。在对岩心分析和岩性、电性、物性和含油性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分析了该油田储层测井响应,针对该区碳酸盐岩储层双重孔隙介质的特点,建立了识别储层类型、裂缝性质等测井评价参数。据此把储层分为基岩型、微裂缝型和大裂缝型3大类。裂缝型储层发育方向在平面上是北东-南西向和北西-南东向,分别与尤罗勃钦组、多尔戈克金组、库尤姆宾组中白云岩分布和古潜山构造高部位方向一致;纵向上裂缝和大裂缝储层发育段厚度一般在距剥蚀面以下0~100 m左右,与白云岩溶蚀带发育一致。裂缝和大裂缝型储层发育段控制了油气井分布,但裂缝型储层分布仍极不均匀。油气分布主要受储层岩性和其在古潜山的构造位置控制:尤罗勃钦组岩性较单一并处在古潜山构造高部位,油井产量高;多尔戈克金组发育泥岩、泥质白云岩和白云岩互层,虽构造部位较高,但有的井出油,有的井出水,产油量也不高;库尤姆宾组虽岩性单一但构造部位不佳,油气产量也较低。  相似文献   

15.
杨田  操应长  王艳忠  王健  张会娜 《地球科学》2015,40(12):2067-2080
优质储层成因已成为制约中深层油气高效勘探开发的关键问题.综合利用钻井岩心、测录井、三维地震等资料,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分析测试等技术方法, 对渤南洼陷沙四下亚段扇三角洲前缘优质储层成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 沉积相带原始物性好坏、成岩作用类型及强弱差异、地层超压强弱及发生时间、油气充注强弱及发生时间、断层/不整合对流体的输导以及膏盐层的作用是控制沙四下亚段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优质储层发育是特定"源-流-汇"成岩系统综合作用的结果, 有利沉积条件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基础; 储层与烃源岩之间的有利通道(断裂、不整合、相对高孔渗储层)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前提; 储集层与烃源岩较短的运移路径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 充足的流体来源、油气充注、地层超压是优质储层发育的保证.   相似文献   

16.
以靖西地区钻遇或钻穿中组合储层的钻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等手段,对该区奥陶系马家沟组中组合的白云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储集层岩性主要为粉晶白云岩、泥粉晶白云岩及泥晶白云岩等,它们在薄片资料统计中出现的频率分别为33%、21%、15%,属于白云岩型储层。储集空间以晶间孔和晶间溶孔为主,溶洞和溶缝次之,具有低孔、低渗特征,孔隙度以1%~3%居多,占45%,渗透率以(0.001~0.1)×10-3μm2最多,占74%。储层的形成明显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控制,白云岩坪和颗粒滩是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白云石化作用和表生岩溶作用是储层孔隙发育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克-百断裂带火山岩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剖析准噶尔盆地克-百断裂带石炭系火山岩风化壳储层特殊性,寻找优质储层,对该区火山岩岩芯样品、普通薄片、铸体薄片、荧光薄片、成像测井等资料进行分析,探索火山岩风化壳孔缝基本特征和成因。研究结果认为:该火山岩储层孔缝类型和特征多样化,以次生溶孔、裂缝为主,为低孔特低渗储层;熔岩脆性大,构造裂缝较发育,熔岩层旋回顶部原生气孔发育;近断裂和风化壳顶面更易形成次生孔缝带。储集空间组合方式复杂,主要划分为裂缝-气孔、裂缝-颗粒间孔、裂缝-斑晶溶孔、裂缝-基质溶孔4种类型。后期的风化淋滤作用、构造破裂作用和溶蚀作用使风化壳的储集性能得到改善,而热液蚀变充填作用和胶结充填作用则对储层产生了破坏。油气聚集受断裂和不整合面的控制,可形成断裂控制的断阶式断块油气藏和不整合面控制的大型地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18.
川东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古岩溶作用与储层分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四川盆地东北部雷口坡组四段中的油气突破显示了其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本文通过岩芯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和录井资料以及包裹体、碳氧同位素和锶同位素等分析测试资料的综合分析,在雷口坡组顶部不整合面剥蚀残余地层雷四段中识别出了同生岩溶、表生岩溶和埋藏岩溶三种类型的古岩溶作用,认为它们是控制川东北地区雷口坡组四段储层形成的关键要素。同生岩溶作用控制了早期储层的形成和分布,平面展布具有局限性,受到高能滩相带展布的控制。表生岩溶作用是该储层形成的关键作用,与其有关的储层在垂向上主要局限于不整合面以下90m的深度范围内。根据风化壳岩溶的垂向与横向发育特征,认为其储层在垂向上主要分布于地表岩溶带呈碎屑支持的角砾灰岩和云岩、垂直渗流带半充填的高角度溶缝以及中小型溶蚀孔洞和水平岩溶带半充填的中小型溶蚀孔洞、溶缝、洞顶破裂缝和河成角砾中,平面上主要发育于岩溶斜坡区,又以岩溶残丘为最有利微地貌单元。埋藏岩溶与热液及有机酸溶蚀碳酸盐矿物有关,是储层优化改造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的测井评价和开发难度较大,裂缝发育情况对这类储层的产能影响十分重要。为了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实现致密砂岩储层裂缝发育情况的评价,基于井径、电阻率、密度、声波等常规测井曲线计算出8个裂缝指示参数,然后利用这8个参数构建了一个裂缝综合识别参数。该裂缝综合识别参数对裂缝的识别正确率更高。将这一套方法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镇泾油田延长组致密砂岩储层裂缝识别,对于所有样本,裂缝综合指标法识别正确率为81.4%以上。本研究给出的方法对于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评价致密砂岩储层的裂缝发育情况和有效性提供了一种途径,对致密砂岩储层的勘探开发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碳酸盐岩地层中的岩溶储层十分常见,但在碎屑岩地层研究中,却很少见到关于岩溶储层的报道。在对冀东油田老 爷庙地区古近系东营组储层研究项目中,发现碎屑岩同样存在岩溶储层,而且其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与碳酸盐岩岩溶储层 十分相似。东营组砂岩储层为三角洲-湖泊沉积,钙质胶结十分普遍。根据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发现,砂岩岩溶储层发育 在新近系和古近系之间的区域不整合面之下,孔隙主要是由砂岩中钙质胶结物溶蚀产生的。根据岩心和测井资料统计分析, 不整合面之下砂岩岩溶储层带的厚度为150 m 左右。因此,对于钙质胶结的砂岩来说,不整合面之下是有利储层发育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