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太湖湖鲚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湖鲚鳞片年轮可作为年龄鉴定的依据,其边缘增长率K的周年变化,表明年轮系一年形成一次,主要在4—6月出现。体长与鳞长的关系式为L=18.658+118.06R,与体重关系式为W_♀=7.588×10~(-6)L~(2.8301)、W_♂=5.584×10~(-6)L~(2.8781)。2龄鱼以前,体长和体重相对增长率与生长指标较大,2龄以后则相反。生长适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体重生长曲线的拐点位于2—3龄的W=0.292W_∞处;生长速度和加速度曲线能反映生长过程的变化特征,合理的捕捞年龄应为2龄以后,体长为170mm以上。本文为提高太湖湖鲚产量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北部湾长尾大眼鲷生长和死亡参数估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世纪60年代及90年代的生物学资料,本文运用体长频率分析法估算长尾大眼鲷的生长和死亡参数。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主要参数L∞=29.4cm,K=0.65.τo=-0.42;体重的生长拐点为1.27龄;瞬时总死亡率(Z)、瞬时自然死亡率(M)和瞬时捕捞死亡率(F)分别为3.72,1.19和2.53。当前开发率为0.68。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3.
对采自广西红水河都安红渡镇河段的8个批次共289尾巴马繐唇鲃样本进行了生物学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巴马繐唇鲃渔获物以1~2龄鱼为主,捕捞群体呈低龄化;体长(L)与鳞径(R)呈线性关系:L=1.782 4 67.67R;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0.033 4L2.830 2,其生长规律用von Bertalanffy方程表示为Lt=16.477 7[1-e-0.219 0(t 1.177 2)]和Wt=92.696 3[1-e-0.219 0(t 1.177 2)]2.830 2;生长拐点年龄为3.57龄,此时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10.65 cm和25.04 g.生长速度和加速度曲线能反映其生长规律.建议实施巴马繐唇鲃资源保护,以维持其渔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赤点石斑鱼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689尾赤点石斑鱼(标本于1982—1985年采自广东海丰、陆丰县沿海)进行了生长研究,以鳞片的年轮作为年龄鉴定依据,经数理统计计算得出体长与鳞长及体长与体重关系式;其生长适合于Von Bertallanffy生长方程,体重生长曲线的拐点位于3.85年;其生长速度和加速度能反映鱼生长过程的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研究浙江近海渔场大黄鱼的生长规律,得出: 1.大黄鱼符合均匀生长的假定,一般生长型可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描绘。 2.体长生长速度是随年龄递减的。体重生长速度,4龄前生长迅速,4龄时出现拐点,4龄后生长转慢。 3.渐近体长随资源量减少而增大,其关系式为L_∞=574.9—0.003697N。 4.大黄鱼的捕获年龄从3—5龄推迟到5龄后,对保护资源,提高产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依2450尾短吻舌鳎渔业生物学测定和耳石观测,数理分析得出,耳石轮径与鱼体全长呈线性相关,与纯体重呈显著幂函数关系。运用过程分析法确认年轮形成以年为周期,主要为4~5月。经二次线性拟合年间 Von Bcrtalanffy 生长方程:雌鱼L_t=350.8996[1—e~(-O.3965(t+0.7574)], W_t=269.1963[1—e~(-0.392(t+0.7165)]3.1175;雄鱼L_t=314.0091[1—e~(-0.3444(t+1.1236))],W_t=191.6984[1—e~(-0.3263(t+0.9666)]~2.8788胶州湾水域短吻舌鳎年龄构成0~Ⅷ龄,Ⅱ龄鱼占优势(34.06%)。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1年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群体结构、体长-体重关系、生长、死亡和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大泷六线鱼渔获群体体长范围为44~292mm,优势体长组为54~74mm,平均体长为88mm;体重范围为0.35~574.3g,优势体重组为10g,平均体重为17.94g;体长-体重关系为W=4.23×10-6 L3.31(R2=0.978 6,n=1 514)。应用FiSATⅡ软件中的ELEFANⅠ方法估算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L∞、K和t0分别为328mm、0.36a-1和-0.43a;应用FiSAT软件中变换体长渔获曲线法求得总死亡系数Z为2.06,自然死亡系数M和捕捞死亡系数F分别为0.62和1.44,开发率E为0.70。Beverton-Holt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模型分析表明,在现行捕捞死亡系数F=1.44、YW/R取最大值时对应的开捕年龄为1.83a。现阶段大泷六线鱼资源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考虑拐点年龄、临界年龄、繁殖和经济效益等综合因素,建议将海州湾大泷六线鱼最适开捕规格定为体长191mm。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9-2010年四个季度月用底栖生物抓斗式采样器捕获的文昌鱼样品,从其资源分布、年龄结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等方面对厦门国家级珍稀海洋物种自然保护区文昌鱼的种群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文昌鱼种群资源分布衰减趋势明显,只在黄厝—前埔海区、小嶝岛—角屿海区和南线—十八线海区3个核心区还有分布,但资源密度低,分布范围狭小,而在鳄鱼屿实验区未能发现.(2)文昌鱼体重与体长之间关系:W=6.6895×10-4L3.1818;体长与体质量生长方程分别为:厶=65.63[1-e-0.68(t+032)],Wt=404.62[1-e-0.68(t+032)]3.1818;夏季、冬季航次的优势体长组分别为25-35mm和35-45mm,优势体重组分别为25-50mg和50-100mg;秋季低龄鱼较多,而冬季高龄鱼比例较高.(3)采用ELEFAN Ⅰ技术分析了厦门文昌鱼的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K、L∞、总死亡系数Z、自然死亡系数M和开发率E,发现其生长参数K值较大,自然死亡系数较高,开发率较大(0.69).综之,厦门自然保护区内的文昌鱼种群健康状况整体不佳,应注意资源保护,加强保护文昌鱼栖息地的底质和水质以及防止过度捕捞以实现其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
牙鲆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根据1980—1986年间连续逐月牙鲆生物学测定和耳石观察资料,确认其年轮形成期在3—5月,主要在4月。经标准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拟合,鱼体体长(mm)年间生长规律为: ♀:L_t=800.10[1-e~(-0.2323(t-0.0254))] (?):L_t=690.62[1-e~(-0.2557(t+0.1211))]依体长与体重间相关关系计算渐近体重和最大生长速度,雌鱼分别为8370.43g和865g/a;雄鱼分别为4867.15g和554g/a。对低龄鱼(0—Ⅲ)生长特征模拟结果表明,雄鱼体长生长的季节变动幅度(C=1.07,k=0.5925)明显大于雌鱼;当年生雄鱼在7—9月的生长速度为年内最大。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4年5月、9~11月在威海市中心渔港拖网渔获物中采集的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样本,利用一种稳健的贝叶斯方法研究了白姑鱼体长(全长、标准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得到可靠的参数估计值,将体长与体重关系式转化为线性模型,利用t分布建立参数的似然函数,通过数据标准化方法得到白姑鱼体长与体重关系式参数的后验概率分布。结果显示,本文方法可以较好估计白姑鱼体长与体重关系式参数的后验概率分布,由标准化数据计算的斜率和截距间不存在相关关系。t分布参数ν的估计值随体长与体重数据而发生变化,其分布范围为27.87~56.5。春季、秋季和全年白姑鱼的全长与体重关系式分别为W=2.540×10~(-3) TL~(3.4662)、W=4.308×10~(-3) TL~(3.3223)和W=3.963×10~(-3)TL~(3.3406),标准体长与体重关系式分别为W=1.083×10~(-2)SL~(3.2051)、W=1.498×10~(-2)SL~(3.1201)和W=1.403×10~(-2)SL~(3.1347)。春季与秋季白姑鱼的全长与体重关系、标准体长与体重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春季白姑鱼参数b大于秋季,参数a小于秋季。威海近海白姑鱼属正异速生长种类,雌、雄群体的全长与体重关系和标准体长与体重关系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黄海白姑鱼参数b的值与东海和南海北部白姑鱼b的值可能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的贝叶斯方法可用于估计鱼类体长与体重关系式参数及其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细鳞鯻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胸鳍覆盖处的鳞片作为细鳞(鱼剌)(Therapon jarbua(Forssk(a)l))的年龄鉴定材料,其年轮形成时期主要在2~4月.体长与鳞径呈线性关系.体长-体重关系为W=3.8891×10-2L2.8761.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适合描述其体长和体重的生长,生长参数为L∞=35.9cm,W∞=1153.7g,k=0.2376,t0=-0.2115.体重生长在4.41a具一拐点,此时体重生长速度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2.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小黄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10月在东海北部、黄海南部(31°N~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小黄鱼渔获样品,合计采集1 064尾,通过每月对小黄鱼鳞片生长轮的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小黄鱼的年龄和生长,并对渔业生物学状况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北部、黄海南部小黄鱼的体长范围在75~220mm,平均体长为135.42mm;年龄组成为当龄鱼~4龄鱼,共5个年龄序列,并以当龄鱼和1龄鱼为主,占81.39%,1~4轮组的年轮形成时间为2~6月;体长与体重的关系雌雄间无明显差异;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在性别方面无显著性差异,雌雄合并估算的L∞=233.23mm,K=0.29/a,t0=-1.4a。分析和比较了东海北部、黄海南部小黄鱼的渔业生物学历史状况,目前小黄鱼较以往任何年代渔获个体小型化、低龄化现象明显;小黄鱼个体生长速度较20世纪80年代变慢,低年龄段的个体生长速度较20世纪90年代加快,生长参数随资源状况的变化而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叉长频数数据误差对东海中部鲐鱼资源评估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9年至2010年在东海中部采集的鲐鱼(Scomber japonicus)样本叉长数据为基础,结合历史数据,开展叉长数据误差对资源评估结果影响的研究。评估考虑2种情况:1)使用完整采样数据和历史数据建立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并将鲐鱼的叉长转换为年龄。其生长参数为:K=0.49,L∞=404.6,t0=-0.9;2)删除部分大个体鲐鱼,使用剩余叉长数据建立有误差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同样将叉长转换为年龄。其生长参数为:K=0.4,L∞=372.5,t0=-0.34。根据以上2个转换结果,基于2006年至2012年鲐鱼产量和捕捞努力量等数据,分别进行资源评估。2组数据得出的剩余产量曲线基本吻合,最大可持续产量(MSY)和捕捞努力量(EMSY)分别约为18.8万t和72艘标准机轮围网渔船。而亲体补充量曲线则相去甚远,含有误差的年龄分组得出的亲体量范围在3000×106到5000×106之间,呈现出亲体量过高,需要增加捕捞努力量来提高补充量的状态,这与现实情况的400×106到500×106不相符。含误差的分组预测出的近几十年亲体量和渔获量是大幅度周期性剧烈变化的,生物量将在1年内达到高峰值约135.5万t,而随后2年内降至约40万t,之后又将在2年内升至高峰值,以此周期循环。亲体量的高峰值与低谷值与渔获量十分接近,渔获量的高峰值与低谷值维持在约60万t和15万t左右。与无误差分组得出的生物量将在6年内减少至约32.3万t,随后保持稳定,亲体量与年渔获量分别将稳定在15.8万t和10.5万t的评估结果相比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南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黑边鳍真鲨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黎明  李永振 《台湾海峡》2006,25(2):267-272
利用脊椎骨鉴定 2004年5~7月于南沙群岛珊瑚礁海域捕获的黑边鳍真鲨的年龄,进一步推算其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结果表明:南沙群岛珊瑚礁海域黑边鳍真鲨优势年龄组为雌性5~7a,雄性4~7a;v-b生长方程相关参数为:K=0.127,L∞=188cm,t0=-1.442a;其重量生长的拐点年龄为8.22a.  相似文献   

15.
为持续利用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angerii)资源,采用单船底拖网调查方法,于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4个季度季度从厦门海域6个站点采集皮氏叫姑鱼样本,研究皮氏叫姑鱼的生长、死亡、性比、繁殖习性和摄食强度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厦门海域皮氏叫姑鱼群体体长分布范围为9~201 mm,平均106 mm,优势体长为80~120 mm,体重分布范围为1.2~166.3 g,平均30.5 g,优势体重为0~35 g。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1×10~(-5)L~(3.0791),体长生长方程为L_t=220.5[1-e~(-0.56(t+0.61))],体重生长方程为W_t=165.38[1-e~(-0.56(t+0.61))]~(3.0791)。皮氏叫姑鱼的总死亡系数、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分别为2.25、0.63、1.62,开发率为0.72。雌雄比为1.14∶1,性成熟以Ⅱ期为主,性成熟个体春季最多。摄食强度以1级和2级为主,冬季摄食强度最强。结果说明厦门海域皮氏叫姑鱼资源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应控制捕捞力度,根据皮氏叫姑鱼的繁殖习性建议加强繁殖群体和幼鱼群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对2005-2006年采集于鄱阳湖的169尾蒙古鲌年龄与生长进行了研究.鄱阳湖蒙古鲌样本,年龄范围0~5,以2~3龄为主,优势体长在200-300mm(53.25%),体重分布集中在100~300g(55.03%).结果表明:体长与鳞长呈直线相关;体长和体重呈幂函数关系;属匀速生长,用von Bertalanffy方程描述其生长式型.生长拐点年龄为6.24龄,对应体长为395.53mm,体重为852.90g.了解鄱阳湖蒙古鲌的生长规律,为鄱阳湖蒙古鲌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北部湾大头白姑鱼生长特性及群体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6年7月~2007年12月北部湾商业捕捞底拖网和流刺网渔获物中采集的样本,通过矢耳石研磨和生长轮观察,初步研究了北部湾大头白姑鱼的年龄与生长特性,并对其渔业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大头白姑鱼优势体长145~185 mm,占69.7%;优势体重为80~200 g,占69.2%;年龄组成为当龄鱼~Ⅵ龄鱼,以Ⅰ龄鱼与Ⅱ龄与为主,分别占24.60%和50.96%;样本的雌雄性比为1.05∶1,繁殖期性比为1.13∶1。利用最大似然法估计von Bertalanffy、Logistic和Gompertz生长方程的生长参数,ARSS检验表明雌雄生长差异不显著,AIC和BIC检验得出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最适生长模型。主要参数分别为:L∞=229.95 mm,K=0.408,t0=-0.962;体重的生长拐点为1.753龄。  相似文献   

18.
随机从福建泉州山美水库2002年4月—2003年5月的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渔获物中获取340尾样本,以鳞片为年龄鉴定材料,获得年龄生长资料,建立生长方程和Beverton-Holt模型对山美水库翘嘴红鲌资源进行评估,为制定合理的捕捞年龄和捕捞规格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山美水库翘嘴红鲌体重范围是0.035—4.12kg,体长范围是15.6—73.5cm,其中体长20.1—60.0cm的样本占93.57%,且为2+—3+龄。本文给出了该鱼类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体长与鳞径的关系式以及相关的von Bertalanffy方程。山美水库翘嘴红鲌生长拐点为10.4龄,山美水库现有资源量为10.164t,合理开捕年龄为6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回捕跟踪调查,对莱州湾海域中国对虾放流后的移动和生长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随着中国对虾的不断生长,放流群体逐渐由河道向莱州湾近岸浅水区、莱州湾内部深水区和湾外移动;各采样批次的中国对虾体长频率分布多为单峰类型,体长(L)-体重(W)关系式为W=8.0×10~(-6)L~(3.0611);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Lt=201.57×[1e~(-0.016(t-38.48))]和Wt=90.61×[1e~(-0.016(tS-38.48))]~(3.0611);体长和体重生长速度方程分别为dLt/dt=3.23×e~(-0.016(t-38.48))和dW_t/dt=4.44×e~(-0.016(t-38.48))×[1e~(-0.016(t-38.48))]~(2.0611),其中体重生长拐点出现在放流后三个月左右(108d日龄,8月15日)。  相似文献   

20.
南海北部陆架区蓝圆鲹的生长、死亡及合理利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国宝  邱永松 《台湾海峡》2003,22(4):457-464
本文根据1997年12月至1999年6月在南海北部陆架区进行的大规模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中的蓝圆鲹生物学测定资料,运用FAO开发的最新的体长频率数据分析软件FiSATⅡ对蓝圆鲹的生长、死亡参数进行估算,并进一步应用Beverton-Holt模式对南海北部陆架区的蓝圆鲹最新资源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蓝圆鲹的叉长和体重的关系式为:W=1.4084×10~(-2)L~(2.9931),其生长规律可用von Bertalanffy的生长方程描述.(2)其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各参数为:渐近叉长L_∞=33.1cm,渐近体重W_∞=498.6g,生长系数K=0.36,t_0=-0.44.(3)总死亡的系数Z=1.87,自然死亡系数M=0.85,捕捞死亡系数F=1.02,开发率E=0.55.在估算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南海北部陆架区蓝圆鲹在目前的捕捞强度下的最佳可捕规格叉长为14.7cm,为我国实施拖网目限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