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范增节 《地震研究》1992,15(2):219-226
本文选取了汾渭地震带从1970年至1989年二十年的地震资料,对所发生地震的时间分维结构进行了研究。文中分别以两个月为一个单位和一年为一个单位计算了时间分维数,绘出了每两个月D_t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和二十年中每年D_t随t的变化曲线。经过计算发现,多数较强地震前D_t值明显降低,在大同一阳高地震中表现较明显,震前1988年的时间分维值为0.1944,1989年9月计算出的分维值为0.1312。  相似文献   

2.
何玉梅  吴小平 《地震研究》1996,19(4):363-370
本用标准偏差法和标度变换法,计算了云南省五个地震区带上1965-1995年间地震序列的自仿射分形的分维值D△t(地震时间间隔序列自仿射分形)DM-t(地震震级一时间序列自仿射分形)及自相似分形的分维值D0(地震时间分布自相似分形)得到了相应的时间变化曲线,DM-t~t,D△t~t和D0~t。通过相互比较发现,其中DM-t的随时间变化在中强地震前的反应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3.
分形方法在地震序列类型早期判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克银  高伟 《地震》1996,16(1):68-74
着重讨论了地震序列的空间分布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利用分形方法提取大震后余震的空间分维信息,从而达到早期判别地震序列类型的目的。以1966年以来定位精度较好、余震记录较全的12个7级以上大震和大同6级强震序列为资料,计算了震后1个月内余震随时间变化的空间分维数。结果发现,不同类型的地震序列分维数不同。一般震后5-6天,主震型序列的分维数在1.1-1.2之间,多震型序列的分维数在1.3以上。利用前7天的  相似文献   

4.
马俊林  谢智 《华南地震》1997,17(4):26-30
应用广义时间分维理论,对河南省及邻区1970年以来发生的12次ML≥4.7级地震前后的中小地震活动进行了时间扫描,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内发生的这12次中等地震前1-2年内,震中区及其邻近地区的广义时间维Dt都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降维过程;地震大多发生在Dt下降后开始恢复的过程段内;其发震时间大约距Dt异常最低点2-20个月;地震发生后Dt值常快速回升,并逐步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张建中  孙加林 《中国地震》1994,(A00):148-156
本文应用高安秀树提出的广义分维方法分析计算了1970年以来大华北地区10次Ms≥5.8级地震前后震中周围小震活动广义时(Dt)空(Ds)分维的变化,结果表明中强震前普遍检测到Dt,Ds的低值异常。具有实用意义的是至少有一条曲线可以统一地取Dt,Ds低于震前数年一倍均方差线,而另外一条曲线较同步地低于均值线达半年之久作为异常判别标准,中强震一般于异常结束后3-9个月发生,其中个别地震于异常之中发生。  相似文献   

6.
利用模糊分维计算公式,计算了1983年11月7日山东荷泽Ms5.9级地震和1992年10月22日江苏射阳Ms4.6级地震震中附近的井水位、水氡观测值的模糊分维值。结果表明,地震发生前其模糊分维值有明显的降维现象,异常显示比始观测曲线异常显示明显。  相似文献   

7.
用来描述地震活动性的基本参数有三:古登堡-里克特关系式的b值,空间分维D3和时间分Dt。主要地震序列或余震前,b值和空间分维(二维)出现显著的减小,这几种情况以前曾报道过。这里我们根据相关积分原理利用分形方法研究意大利三个重要的地震带上地震空间(二维)分布的时间变化。在三个地震带上,Ds都表现出很大的可变性,该变化与主要地震有很好的相关性,清楚地显示出一个地震回的开始与结束,最后,说明大多数主要地  相似文献   

8.
本文把模糊分维方法应用于地震活动时空演化研究,当中.给出了强震和中强震活动模糊空间分维的确定方法,并通过计算不同小区的模糊空间分维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来研究地震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以华北及西南地区地震活动性时空演化图象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所得结果表明,大震前地震活动的模糊空间分维D_0~(2)要出现下降异常,并且大地震发生在D_0~(2)减小的地区(西南)或先减小而后达到高值(华北)的地区.  相似文献   

9.
应用b,η和广义时间分维Dt值的时间扫描计算方法,对广东省及邻区1970年以来发生的15次Ms≥4.6级地震中周围的小震活动进行单项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震前2个月至1年半内,这三种参量大都存在明显的低值异常过程,与地震的对应率在69%,表明该组参量可作为本区地震预测的有效判据,利用其综合预测效能,可提取本区地震的中短期异常标志。  相似文献   

10.
前震活动特征及其识别的研究(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近20年来中国大陆强震(M≥7.0)和华北地区中强地震前广义前震序列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多分形特征,计算其广义分维谱Dq和标度指数谱F(α),并探讨了它们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1)对广义前震活动,在所研究地区的时、空分布,均呈现多分形结构;(2)大地震发生前半年至一年,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的高次分维D∞呈下降趋势.这种降维特征,亦在实验室含水大样本岩石破坏前,声发射序列D∞的变化中观测到;(3)与中强地震相比,大地震孕育区地震活动的空间高次分维偏低,表明地壳应力分布的高度不均匀性,是板内大地震孕育环境中的本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祝军 《高原地震》2009,21(3):70-72
对拜城地震台数据传输链路出现的现象、原因及网络故障,进行了检查和分析处理,为台站资料的连续、可靠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用首都圈地震台网和中 德合作延庆数字地震台阵2001年10月——2005年12月获得良好记录的197次地震到时,运用地震震源位置和三维地壳速度结构联合反演程序对这些地震实行精确定位. 震源位置分布表明,北京西北地区存在两条主要的地震活动断裂带. 一条从清河、温泉一带向北西方向伸展, 到怀来县以北的黄土窑一带; 另一条是自南口、昌平一带向北东东向伸展的活动断裂带.   相似文献   

13.
地震带与地震统计区关系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华  金严  胡聿贤 《地震学报》2003,25(3):308-313
总结和分析了中国地震带划分的研究历史、目的和用途、划分原则、表现形式以及基本特点,指出地震带是以地震活动性区域划分研究为目的,它不同于概率地震危险性方法中的地震统计区的概念.文中对地震统计区概念及其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认为地震统计区与地震带在统计意义、物理内涵、层次性、划分规模的要求、对空间重叠的排斥性以及划分目的和用途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现行工作中将两者不加区分地使用是不合适的, 一方面造成地震统计区未形成自身的适应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划分理论,另一方面也造成以地震活动特征和地震孕育发生环境、机制研究为目的的地震带划分研究的停滞不前.文中最后指出,地震统计区划分是以地震带划分研究为基础,它产生并服务于考虑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应将其与地震带概念加以明确区分,并加强其划分原则、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反射波法地震勘探中地震参数的选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许多重大工程如机场建设,各类高层建筑、城市规划以及防震减灾等都需要对地下地质构造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地震勘探在这一领域中发近要的作用,怎样提高地震勘探精度,不仅与我们分析,处理资料的技术有关,而且还与野外地震数据采集中地震参数的选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目前地震危险性分析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及其对危险性分析结果的影响。引入“逻辑树”方法处理了四川某工程场地的地震危险性,最后用三种方法给出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6.
汾渭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怡之  王进英 《内陆地震》1992,6(2):143-150
根据历史强震与现代地震的资料,研究、分析了汾渭地震带强震及中、小地震的时、空、强分布特征,对该带未来地震危险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系统分析了KJ—1记录器对拾震器输出电压灵敏度的要求,并对SK拾震器与KJ—1记录器的连接方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只需对SK拾震器和KJ—1记录器进行改造,就能实现两者的完美配接,而其性能优于DK—1地震仪和基式地震仪。  相似文献   

18.
多波多分量地震探测技术   总被引:25,自引:14,他引:11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地显示出地下介质的复杂性,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本文主要论述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应用时的效应,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传播特征,并给出实例说明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通过沈阳台记录到20个壳内近震和26个营海岫地区近震,利用s Pn与Pn震相的到时差重新计算这46个近震的震源深度,并和国家台网中心结果及辽宁台网中心结果进行比对,表明沈阳台记录到的s Pn震相可用于计算震源深度,计算得出的深度与国家台网中心及辽宁台网中心所测定深度基本相近,误差较小。  相似文献   

20.
牟其铎教授是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技术管理研究室主任。本文包括:作一个线性系统的地震观测系统、数字地震记录的压缩、数字地震记录的格式三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