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黄海南部黄鲫群体进行了常规生物学测定.研究分析了体长组成和体重组成、体长和体重关系、性比的变化及性腺的发育情况.总样品的性比为♀/♂=0.96,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1.77×10-2L2.73.优势体长为12-15cm,占74.8%;优势体重为20-40g,占67.8%;年龄组成为1-4龄,以1龄和2龄鱼占优势.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6—2009年春季黄海南部帆张网的渔获数据,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和广义加性模型(GAM)定量研究了年份、位置、水深和海水表层温度(SST)对黄鲫单位捕捞努力量的渔获量(CPUE)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GAM模型较GLM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黄鲫CPUE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时间上,黄鲫CPUE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空间上,黄鲫CPUE呈现由北向南沿经度方向逐渐减小的趋势,在长江口周围较小。水深对黄鲫CPUE的影响显著(P<0.05),在20~35m内CPUE较大。SST对黄鲫CPUE的影响极显著(P<0.01),黄鲫适宜SST范围为7.2~12.4℃。  相似文献   

3.
刘勇  程家骅 《海洋学报》2014,36(6):124-130
鱼类产卵群体的相关研究一直是渔业领域关注的热点,对鱼类的产卵期、产卵场的研究是鱼类生态习性研究方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前期研究证实鱼类体长-体重关系幂指数可以指示鱼类产卵期的基础上,利用2004年4个季节的东海大面积调查数据,尝试利用同一时间点上的各个调查点幂指数信息来分析鱼类产卵场分布特征,结果发现,成熟产卵个体仅在春季出现,而未成熟产卵个体4季均有分布,以此推测小黄鱼存在"跳过产卵"现象。另外发现,单靠幂指数大小,不能区分各个产卵成熟阶段,也不能区分产卵个体与非产卵个体;而怀卵个体出现站点的幂指数平均值偏低于匀速生长,空间上也具有类似特征,即幂指数相对低的地方一般对应怀卵个体相对集中的水域。本文依据幂指数分布,推断小黄鱼成熟产卵群体有3块相对集中水域,即舟山渔场近海、济州岛西南侧和江外与舟外渔场临近水域。  相似文献   

4.
林光纪 《海洋科学》1986,10(4):25-30
渔获群体组成分析是水产资源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渔获群体组成变化是衡量资源变动的一个重要指标。众所周知,我们常常分析年序渔获群体组成是否小型化并以此作为该渔获对象资源是否利用过度或资源衰退的指数。如带鱼渔获个体小型化反映了带鱼资源利用过度,大黄鱼渔获个体小型化反映了捕捞力量大于最适捕捞力量、单位努力渔获量及群体资源量下降等等。但是,目前大都是利用生物学统计方法,从均值(平均体重、体长)变化、“小型鱼”体长或体重  相似文献   

5.
以国家"973"项目资料和历史资料为基础,研究了黄海南部水域渔业海洋学特征、蓝点马鲛洄游行为及与渔场形成、渔期更迭关系.侧重分析2006和2007年春季水温年际变化对蓝点马鲛渔场、渔期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2006年冷春,2007年黄海南部水域升温较早,渔汛盛期出现于4月25日,较2006年的5月1日左右明显提前,10℃等温线分布是早春南黄海蓝点马鲛鱼群分布与形成渔场的重要因子,而密集中心渔场往往出现于5月初;文中还讨论了南黄海大沙和吕泗渔场的性质特征,以期为蓝点马鲛渔情预报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渤海南部性成熟黄鲫季节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南部黄鲫的性成熟期为5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盛期为6月上、中旬,其中渤海湾黄鲫的性成熟期比莱州湾晚10天左右。群体主要分布于莱州湾西北部和渤海湾南部,其次是渤海湾西部海域,渤海湾北部和莱州湾南部不是黄鲫产卵场。黄鲫性成熟个体分布的温、盐度范围分别为15-27.1℃和28.98-32.14,属广温狭盐性,数量分布与温、盐度有密切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台湾海峡南部金线鱼的生长与死亡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1和2002年在台湾海峡南部底拖网渔获物采集的金线鱼样品,进行渔获群体结构、生长和死亡的研究.结果表明,2001和2002年金线鱼渔获群体叉长范围86-282mm,优势组191-220mm,平均210.3mm.体重范围10-375g,优势组131-200g,平均170.9g.年龄范围O-4龄,优势组1龄,平均1.05龄.生长参数L∞为373.4 mm,W∞为967.6g,生长速率k为0.2769,t0为-1.0784(理论叉长为零时的年龄),体重牛长拐点t,为2.864 4龄.总死亡系数为1.684 4,自然死亡系数为0.665 6,捕捞死亡系数为1.018 8,开发比率高达0.604 8.最小可捕叉长为177.64 mm,最小町捕体重为103.36g.该渔场自1994年以来连续13年超过了估算的最大可持续渔获量和最大可持续捕捞力量,必须严格控制该海区渔业的投入和产出量及开捕规格.  相似文献   

8.
依据2009年冬季、2010年春季和夏季在南日列岛西南部海区3个航次的渔业资源综合调查资料,通过对南日列岛西南部海区鱼类资源密度及分布特征、体长、体重、幼体比、优势种、相对重要性指数以及优势种对鱼类总数量的贡献,讨论了南日列岛西南部海区鱼类数量变化及其与水团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夏、冬3季鱼类重量密度分别为601.26kg·km~(-2)、2599.60kg·km~(-2)和730.36kg·km~(-2);尾数密度分别为17.3×10~3尾·km~(-2)、255.00×10~3尾·km~(-2)和22.6×10~3尾·km~(-2);平均体长、体重和幼体比分别在春季、冬季和夏季为最高,分别为14.95cm、49.76g和81.72%。春季主要由产卵群体组成,多为规格较大的成鱼;夏季由索饵群体组成,多为规格较小的幼鱼。鱼类数量的平面分布与福建近海不同季节水团的变化有关,春季鱼类聚集在闽浙沿岸水和海峡暖水交汇的外侧海域,夏季鱼类多聚集在营养盐丰富,沿岸流控制的近海海域。各季节鱼类数量分布特征与优势种分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浙江沿岸海域是日本鲐(Scomber japonicus)的重要产卵场。当前针对日本鲐幼鱼生长发育的研究较少,而环境因子会对其生长、分布造成较大影响。根据2019年5月的科学观察员取样数据和环境数据,对其群体组成进行研究,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广义加性模型(GAM)探究其分布及个体大小的影响因子,利用克里金插值法定量分析溶解氧对日本鲐幼鱼分布影响。结果表明:海水表层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是影响日本鲐幼鱼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幼鱼集中分布于27.5-27.8盐度海域;浙江沿岸南部海域日本鲐幼鱼叉长、体重均值分别为37.6 mm、0.659 g,中部海域叉长、体重均值分别为64.2 mm、3.305 g,南部、中部海域间鲐幼鱼大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日本鲐幼鱼个体大小主要受溶解氧和纬度影响,个体大小与溶解氧呈多波峰的非线性关系,随纬度增加呈先减小再增大趋势。研究表明:溶解氧是影响浙江沿岸日本鲐幼鱼生长、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结合幼鱼分布特征及个体大小差异,推测浙江沿岸海域日本鲐幼鱼来自不同产卵批次。  相似文献   

10.
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是黄、渤海重要的优势种之一,在近岸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根据2016年10月和2017年1、5和8月在山东近海进行的底拖网采集的矛尾虾虎鱼样品,对其群体组成、体长-体重关系、摄食、性成熟等渔业生物学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山东近海海域矛尾虾虎鱼体长分布范围为30~225 mm,平均体长为(90.27±28.15)mm,优势体长组为40~130 mm;体重分布范围为0.24~80.84 g,平均体重为(8.90±8.53) g,优势体重组为0~15 g。矛尾虾虎鱼平均体长、平均体重在冬季最大,夏季最小。矛尾虾虎鱼全年体长-体重关系式为W=2.02×10~(-5)L~(2.83)(R~2=0.945 5,n=2 992尾),春季、夏季、秋季及冬季体长-体重关系为W=1.79×10~(-5)L~(2.83),W=1.11×10~(-5)L~(2.97),W=5.39×10~(-5)L~(2.61)和W=3.04×10~(-5)L~(2.74)。矛尾虾虎鱼主要摄食帘蛤科、樱蛤科等瓣鳃类,同时还摄食虾类、多毛类等,其摄食等级主要以1级和2级为主,春季和冬季摄食等级随着体长组增大呈现递增趋势,这一趋势在夏季和秋季不明显。性腺达到Ⅳ期和Ⅴ期的个体主要出现在冬季,表明矛尾虾虎鱼冬季性腺开始发育成熟。研究结果表明矛尾虾虎鱼渔业生物学特征存在明显季节差异,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矛尾虾虎鱼的生物学特征和渔业资源评估提供了生物学资料。  相似文献   

11.
以鳕鱼皮为原料,采用双酶水解法制备鱼蛋白水解物再经亚铁修饰获得鱼蛋白水解物亚铁复合物(Fe-FPH),并对Fe-FPH进行了抗营养性贫血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以水解度(DH)为5%的鱼蛋白水解物为原料,在pH7.0、温度20℃、螯合时间15min的条件下可获得Fe-FPH6.7%;(2)Fe-FPH蛋白含量为85.1%,铁含量达40254mg/kg,氨基酸价为59.62;(3)抗营养性动物实验研究表明:Fe-FPH给药组第5天可显著提高营养性贫血大鼠的Hb含量,第11天时表现出极显著效果;Fe-FPH组,第11天有显著降低大鼠血中PPIX作用,到第18天时表现出极显著效果。因此,Fe-FPH不仅含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且有显著抗营养性贫血功能,可望成为鳕鱼加工副产物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滑蛤属至今已发现的种都分布于北半球,这些种类都是冷水种。新种Liocyma chinensis是一个温水种,采自渤海莱州湾,这是滑蛤属在亚洲大陆最南的分布界线。新种的发现,增加了黄、渤海动物区系中的冷水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采用显微镜和连续切片技术,观察了大菱鲆胚胎发育阶段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结果表明,大菱鲆胚胎发育主要经历6个时期;在14℃,胚体经108h即可孵化出膜。胚胎在64细胞期出现纬裂,分裂球分化为外层的包被层和内部的深层细胞;多细胞期形成卵黄合胞体层;低囊胚期形成囊胚腔。受精后26h30min胚盾出现。胚盘下包65%时,头突...  相似文献   

14.
应用1979年6月-1980年8月渤海湾环境调查中的青鳞鱼及斑Ji卵和仔鱼资料,以几种数学方法对其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及分布特征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两种鱼的各期卵径、卵黄径均差异显著;两种仔鱼体形相似,但在卵黄吸收殆尽前后体形均有圈套的变化;它们的体高、头长、标准长、肛前长,眼径之间两两显著相关,仔鱼从Ⅰ期到Ⅱ变化的是一些大长度量,而肛前和肛后肌节数变化不大。两种鱼卵及仔鱼皆出现在整个海区,青鳞  相似文献   

15.
采用黄芪多糖、葡聚糖作为免疫佐剂,与迟缓爱德华氏菌灭活疫苗配伍后注射免疫大菱鲆,测定免疫28d后血清中溶菌酶活力、SOD活力、抗体效价和各免疫组的相对保护率(RPS)。结果表明,添加多糖免疫佐剂能提高疫苗免疫的大菱鲆的各免疫指标,添加佐剂的免疫组的血清溶菌酶活力、SOD活力和血清效价比单纯的疫苗免疫组显著提高(P<0.05),2.5mg/ml黄芪多糖混合疫苗免疫组和5mg/ml葡聚糖混合疫苗免疫组的相对保护率最高,分别达(78.7±1.3)%和(64.0±8.9)%,且溶菌酶活力、SOD活力及血清效价等指标较其他各组有提高。  相似文献   

16.
在对绿鳍马面纯苗种人工培育技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采用显微观察、拍照、测量的方法,对其早期生活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沙滤自然海水、水温由前期的22℃逐渐升至25℃、光照1000-2000Ix的培育条件下,绿鳍马面纯早期生活史如下:0—2dph为卵黄囊仔鱼,营内源性营养;3dph开口摄食,7dph出现鳔器官,3—18d...  相似文献   

17.
采用干法授精方法获得受精卵,在人工培育条件下观察了光唇鱼胚胎及仔、稚鱼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光唇鱼受精卵呈圆球形,沉性、弱粘性。在水温23—25℃下,胚胎发育历时46h45min,经历了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和孵化等阶段。在水温24—27℃下,仔、稚鱼发育历时22d,初孵仔鱼具有较大的卵黄囊,胸鳍原基及肛门原基形成;4日龄仔鱼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7日龄仔鱼卵黄囊消失,营外源性营养,体侧8条横斑形成,各鳍均已出现,进入晚期仔鱼阶段;14日龄仔鱼各鳍鳍条发育基本完成;16日龄仔鱼鳞片开始出现,进入稚鱼期;22日龄稚鱼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  相似文献   

18.
以南太湖水华蓝藻铜绿微囊藻为材料,研究了温度、pH和氮、磷浓度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为阐述微囊藻水华形成的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15—40℃温度范围内铜绿微囊藻均可生长,25—30℃为铜绿微囊藻的最适生长温度,当温度达到45℃时,铜绿微囊藻停止生长并逐渐死亡。在pH6.5—9.5范围内,铜绿微囊藻均有较高的生长量,最适pH为8.0—9.0,pH值高于9.0时,铜绿微囊藻的最终生长量略有下降。BG-11培养基中添加高浓度的氮(1g/LNH4Cl)后,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被显著抑制(P0.01),但同时添加不同浓度的磷(0.36—10mg/LKH2PO4)后,显著地提高了铜绿微囊藻的生长(P0.01),不同磷浓度处理之间无极显著差异,氮磷平衡是影响铜绿微囊藻生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
大竹蛏(Solen grandis)cDNA文库中微卫星标记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微卫星查找软件SSRIT对大竹蛏cDNA文库(2038条EST)中2—6个碱基重复单元组成的简单序列重复进行了筛选。最少重复次数设定为5次,共发现包含微卫星位点的EST96条,占整个EST数据库的4.71%;共发现微卫星位点103个,其中含双碱基重复序列77个,数量最多,占总数的74.76%;三、四碱基重复序列分别占微卫星序列总数的22.33%、2.91%,没有发现五或六碱基的重复。对含有SSR位点符合微卫星引物设计的EST序列,利用在线引物设计软件Primer3设计合成引物14对,以南通野生群体为模板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发现,其中5对有多态性位点。在5个微卫星位点上,等位基因的数目从2—7个不等,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067—1.000和0.066—0.775,香农指数在0.146—1.545之间。结果表明,所筛选的微卫星标记可用于遗传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