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杭州市城市土地类型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传琛 《地理研究》1991,10(2):92-98
从城市环境的自然属性出发,分析杭州城市自然环境,划分城市土地类型,旨在探索城市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杭州市城市土地类型分为院落(Yard)、地段(Section)和地方(Land system)三级,分别与相(Фадпя)、限区(Урочцще)和地方(Местностб)相对应。院落是主要制图(1:10000)单位。  相似文献   

2.
刘燕华 《地理研究》1994,13(3):115-116
全部论述共分7个部分:1)自然环境条件及地域分异;2)土地类型与土地类型结构;3)自然区划;4)土地评价;5)土地的农业生产潜力;6)土地利用与土地规划;7)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相似文献   

3.
陕北黄土高原东起黄河峡谷,西至子午岭,南起关中平原北缘,北至长城沿线,是陕西省重要的农、林、牧业生产基地之一。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土地利用不合理,导致自然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影响土地资源潜在生产力的发挥。进行土地类型及其评价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刘彦随 《地理学报》2001,56(4):426-436
山地土地类型的多样性及其结构格局的序列性特征明显,相应地呈现出土地类型在空间、数量和质量等3个方面基本格局型式,格局分析能够揭示土地类型结构与功能的异质性及其有序性,从而为全面认识土地类型群体的生态属性与其演替规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以陕西秦岭山地为例,进行了土地类型的结构分析,并根据山地类型结构格局的空间层次性、结构多级性和功能多元性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空间尺度下山地土地利用配置的模式及其优化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土地系统(地方)”为分类制图基本单元,将滇池流域土地划分为4个一级土地类型;16个二级土地类型;35个三级土地类型。分析了各土地类型的综合自然特征,为滇池流域各土地类型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江汉平原湖泊沉积物的化学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杨汉东  蔡述明 《地理科学》1997,7(4):323-328
通过对江汉平原洪湖、长湖、东湖和沙湖4个代表性湖泊沉积物化学特征的分析,探讨江汉平原湖泊的演化特点及工类活动的影响的程度,指出江汉平原湖泊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已超过自然过程。  相似文献   

7.
黄河三角洲土地结构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许学工 《地理学报》1997,52(1):18-26
本文在土地类型划分和土地评价的基础上,对黄三角洲的土地结构(包括土地类型土地结构,土地资源结构,土地空间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进行了分析,由此提出了大农业发展方向,土地利用格局以及促进土地顺向演替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百岁人口分布与长寿区自然环境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胜生  葛履龙  张涛 《热带地理》2016,36(5):727-735
基于人口普查数据,运用ArcGIS 空间分析以及SPSS 数理统计方法,对湖北省百岁人口分布与相对长寿区的自然环境背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过去50 a 来,湖北省百岁人口数量不断增加,百岁人口比率不断提高,但其百岁人口总数在全国的占比一直低于人口总数的占比,百岁人口比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县域百岁人口比率空间差异明显,鄂北岗地稳居前茅,鄂西南山地、江汉平原、鄂东南丘陵百岁人口比率增长相对迅速;百岁人口重心向东南迁移并向省域几何中心和总人口重心靠近。湖北省的相对长寿区包括29 个县域,主要分布在鄂北岗地和江汉平原外缘的平原丘陵交错带,其自然环境背景是: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适中、阳光充足、空气流动性好、海拔较低、地形平缓,土壤中富含钼、锰、锌等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9.
江汉平原农业结构调整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分析了江汉平原农业洪涝灾害的基本特征及洪灾对农业生产的制约影响,指出江汉平原农业生产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主要问题,提出该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江汉平原实现农业避洪减灾的结构调整对策,包括发展耐涝农业生产,提高作物耐涝能力;利用冬春土地资源,开发冬季农业,选育早熟或迟晚熟品种,错开洪涝高峰期,充分利用棉田光热资源,推广间套复种多熟技术,退田还湖,发展精养渔业。  相似文献   

10.
关于土地类型划分的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参加全国百万分之一土地类型图的编制和研究工作。从1979年以来,先后在陕北黄土高原、关中盆地西部、秦岭山地和陕南汉中,安康盆地等不同自然地理区的典型地段,作过土地类型系列制图。在方法上,既应用了常规的综合剖面法和类型填图法,也运用了新技术—卫片解释和航片调绘。通过这些典型地段的实践,初拟出陕西省土地类型划分系统,并就土地类型划分的理论作了讨论。 一、土地类型划分的辅助单位—自然地带(亚地带)  相似文献   

11.
山地土地结构格局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刘彦随 《地理科学》1999,19(6):504-509
山地是具有高度和坡度的自然综合体,由此决定了土地芬异的序列及其结构格局的特殊性,形成土地空间格局,土地数量格局和土地格局等3种基本形式,格局分析可以揭示土地类型与功能的异质性和有序性,从而为全面认识土地类型群体的生态属笥与演替规律提供理论依据,为土地利用优化布置的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2.
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群落主要类型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浑善达克沙地植被在维护草原与沙地生态系统稳定、保护京津冀地区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水分条件的不同,浑善达克沙地植被从东到西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差异明显。本研究在野外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对浑善达克沙地不同降水条件下的植被类型进行了划分,分析了不同水分条件下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浑善达克沙地植被类型丰富,可划分为5个植被型组、12个植被(亚)型、27个群系。(2)物种组成多样,共有维管植物46科149属256种,草本植物占75%以上。(3)东西部空间差异明显,由东部的疏林草原、中部的典型草原向西部的荒漠草原过渡。中东部优势科为菊科、禾本科、豆科等,西部的优势科为苋科和禾本科。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地级市建设用地扩展模式区域差异与驱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景观扩展指数对2009―2014年广东省21个地级市建设用地扩展模式进行定量识别,对比和分析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的扩展模式组合与差异,揭示省级城市扩展的空间分异规律,并采用逐步回归模型探究不同扩展模式的驱动机理。研究表明:1)2009―2014年广东省各地级市城市扩展以边缘式为主,飞地式和填充式为辅,飞地式和填充式扩展比例呈反比。2)填充式扩展数量占比高的城市集聚于珠江口区域,呈现“小三角”形状,飞地式扩展数量占比高的城市在珠江三角洲区域外形成“大三角”的形状。3)人口密度越低,建设用地越趋向于飞地式扩展。非建设用地比例和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边缘式扩展更加剧烈。土地城镇化率高的城市填充式扩展更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科尔沁沙地植物及叶片的C、N元素在沙丘固定过程中的化学计量差异及变化规律,在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草地4种生境上分别采集整株植物样品和叶片样品,测定其C、N元素含量,并在群落水平和功能型水平上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沙丘的固定,植物群落及群落叶片的C含量逐渐上升而N含量逐渐下降,且C含量的变异系数较N含量小;(2)各生境植物及叶片C、N含量表现为灌木一年生植物、C3植物C4植物、豆科植物非豆科植物,各功能型植物的C、N含量正相关于其叶片的C、N含量;(3)沿沙丘固定梯度,一年生、C4与非豆科植物及其叶片C含量趋于上升,而一年生、多年生、C3、非豆科植物及其叶片N含量趋于下降。沙丘固定过程中群落C含量的变化主要源于一年生、C4、非豆科植物,而N含量的下降则受草本、C3、非豆科植物的共同影响。适当补植灌木、C3植物、豆科植物对于该地区的固C效率和生物固N以及改良土壤肥力会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古今中外土地利用研究进展,将国际和我国解放后的研究工作各自分成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和时期。并在分析当前国际上该研究发展趋向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现有研究力量的可能,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任务。即在实践方面,继续面向经济建设,搞好应用研究,使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在理论方面,着力进行建没,深化基础研究,使学科本身得以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土地资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其国 《地理学报》1990,45(2):154-162
本文通过与世界土地资源的对比,详细论述了我国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利用问题及利用途径。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我国土地资源与粮食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目前我国地力减退,土地承载力下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盐碱化及沼泽潜育化,耕地侵占等问题较为严重。为合理开发利用我国的土地资源,本文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并将全国分成8个土地利用区,进行扼要说明。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规划中用地平衡表自动化生成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得志  王杰臣 《热带地理》2002,22(3):257-26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进行统筹安排的战略性规划,是国家,各省(市)全面,统一,合理利用区域土地资源的宏观措施,而用地平衡方案的确定是编制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快速而合理地进行用地平衡是规划顺利进行的一个基本前提,文中提出一套用地平衡方案编制的方法,并利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这一过程的自动化,取代传统的手工编制方法,大大提高了效率,也为进一步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提供了一个核心工具。  相似文献   

18.
土地类型演替过程浅析——以缙云山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立新 《地理研究》1987,6(4):77-82
以缙云山为例,本文试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土地类型的演替。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multi-temporal remotely sensed materials of both 1985 and 2000, we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land-use types and their conversions on desertification in Mu Us Sandy Land in the agro-pastoral transitional zone of north central China. In this study, the desertified land was classified into five degrees: potential, light, medium, severe and extrem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extent of desertification expands slightly, while desertification degree is enhanced significantly. About 22.35% of the total land area in the study area is in the desertification course, and the expanded area of both severely and extremely desertified land accounts for 3.67% of the total area of Mu Us Sandy Land. About 9053 km2 of area witnessed changes in land-use types between 1985 and 2000, which accounted for 10.75% of the total. More importantly, the area of conversions among cultivated land, forestland and rangeland added up to 971.6 km2. This research reveals that both improper land-use types and conversions could accelerate the desertification process. Both cultivated land and forestland have more effects on the desertification development than rangeland. Some land-use type conversions, such as rangeland to cultivated land, rangeland to forestland and forestland to cultivated land, are attributed to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desertification development while the opposite can control the desertificatio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毛乌素地区农业用地方式转换与沙漠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 and the study area Desertification refers to land degradation phenomenon and process in arid, semi-arid and dry sub-humid areas (the humid index between 0.05 and 0.65) resulting from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climatic variations and human a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