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田夫 《地理教学》2006,(10):42-43
2006年6月9日,第18届世界杯足球赛在德国的慕尼黑拉开了战幕,来自全世界的32支国家足球队齐聚德国,拼搏鏖战一个月。很多同学爱看足球赛,兴趣很高。每天上午一到校,三三两两汇聚到一起,谈论昨晚的赛事,有的同学竟跑到我的跟前,问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在哪个洲?有的问我们夜里12点,德国当地是几点?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我和一些同志到市区各大厂矿考察。当我们来到西郊新建的市水泥厂时,一位考察团成员问我:“你是搞地理的,说说这个厂址选择得合理吗?”这一问,问得我感慨万千,心中难以平静。  相似文献   

3.
怀着对一代科学家钱学森的深深怀念和对当前教育的深刻反思,各界的人们都在思考“钱学森之问”:我们的教育为什么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不同学科背景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们也陷入深深地思考: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4.
李淮涛 《地理教学》2008,(10):22-23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很爱动脑筋,问一些非常好的问题。比如,学生问:“印度北部与我国华南地区纬度相当,为什么印度北部是热带季风气候,而我国华南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日本的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为什么向南弯?”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实际上已经产生了发现问题的动机,教师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应该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让学生体验探索奥秘并取得成功的经历,  相似文献   

5.
邵冬梅 《地理教学》2010,(11):38-38
“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世界的经济强国,但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他们是如何应对这一问题的呢?”我的话音刚落,很多同学就跃跃欲试想要回答,他们提出了很多有关日本节约资源的好方法。听着同学们的精彩回答,让我不禁问道:“日本在发展经济中具有很强的节约意识,我们是否也具有节约意识呢?”很多学生指向了教室一角的大纸箱说:“您看,我们把能够回收的东西都放在这里了。”我的目光转向了那废物箱。  相似文献   

6.
有一次全市统考,高三年级文科综合测试题中有一道等高线地形图题,图中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等,还有两组等值线,一组是向高值处弯曲,另一组是向低值处弯曲。设问分别是:哪一处是山谷?哪一处可发育成河流?陡崖的相对高度大约是多少?每一问分别给出四个选项,看似简单的题目,我校的错误率分别是:75%、82%、78.8%,错误率之高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相似文献   

7.
1.创设问题情景,问题的设计应具有确切性 在地球公转的教学中,有教师问:“今天是10月9日,太阳直射点与赤道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不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无从回答,后来老师改问:“今天是10月9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北还是以南?”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赤道以南”。课堂实践证明,教师提问的问题非常的确切,学生才容易明确题意,才能准确回答。反之,学生不明白老师提问的意图,答非所问。  相似文献   

8.
一次上课时,我问到西双版纳的民居有什么特点,能够反映当地气候的什么特点?有一位学生把手高高地举起说:我知道!当时考虑时间不够,我没有给孩子一个机会,而是按照自己预先准备好的资料作了相关介绍。可事后我了解了相关情况,原来这个学生到过西双版纳,对那里的气候深有体会,在那里独特的民居里照了好多照片!我不禁深深自责,如果让这个学生“现身说法”,将会满足他多少自豪感,将会使知识和生活形成多么紧密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曹锁庆 《地理教学》2008,(3):28-29,23
在一次关于初中学生对地理课堂喜欢程度的调查中,有21%明确表示不喜欢,有51%的学生表示没有感觉,只有28%的学生表示喜欢。这些数据非常不乐观,也迫使我们地理教师反思:为什么学生普遍不太喜欢地理课?我认为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地理学科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距离遥远他们主动构建知识的基础经验不足。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常常利用节假日外出拍摄,积累了各地大量的自然风光、人文民俗的照片,原来只是为了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锻炼自己身体而已。而将自己所拍摄的作品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当中,却是因为学生的一个问题。记得原来初中课本为说明死海的盐度之大,教材配了一副插图,就是众一所周知一位泳者躺在海面上看报纸,记得讲完这一课后,一位学生下来问我:“老师,这是真的吗?”  相似文献   

11.
陈海霞 《地理教学》2010,(13):59-59
一个雨后的清晨,我和几名学生到南山公园(地势较高)去晨练,沿途经过一些平顶的二层小楼,站在高处,楼顶流水的痕迹清晰可见,望着千丝万缕的纹路不约而同地汇集在一条一寸宽的粗线上,我惊讶地喊了一声:“快看河谷!”一名女生忽闪着富有灵气的眼睛问“哪儿呢?”“楼顶。”  相似文献   

12.
陈柏林 《地理教学》2012,(11):60-60
地理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对于培养学生学爿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加强师生和谐关系都有重要意义,我们教师在备课中需精心准备,改变传统的如教师问,学生举手叫答;教师问,学生随意回答等单一提问方式,纵横交错.多方位.多渠道,实施课堂提问“立体化”。  相似文献   

13.
张仁民 《中国地名》2009,(8):140-142
我第一次听到“沈阳”这个地名时,还是孩童时代。父亲指着在北陵公园那尊石狮子前照的黑白照片告诉我:“辽宁省的省会在沈阳。”我仰着脸问:“什么叫省会?沈阳大吗?那狮子不咬人吗?”父亲的回答似乎永远也满足不了我脑海中的“十万个为什么”。  相似文献   

14.
凌锋 《地理教学》2009,(9):10-11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有吸收力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心理,从而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活动之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般而言,好的问题情境通常有以下要求:①问题要有价值。问题对达成目标有贡献、有必要,不能由“满堂灌”变为“满堂问”;②问题要有角度。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设计知识陷阱、设置知识墙等,要克服“填鸭式”的随口问;③问题要有难度。问题的难度应控制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桃”,满足学生的成功感。④问题要有量度。问题要接问题、套问题,形成梯级问题链,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发展。如在学习“城市化”时,设计以下问题链:2008年太仓市城市人口所占比重是多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名》2011,(10):55-55
有读者问:我国的地名命名有哪些规定? 对此问题,编辑查了一下资料。根据我同1986年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第四条的规定。地名命名应遵循以下规定:  相似文献   

16.
沈海燕 《地理教学》2011,(18):14-16
临近新学期开学,有很多年轻老师纷纷在讨论高一第一节地理课该怎么上?是啊,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刚刚步入高中,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的十六七岁的孩子们,尤其是对新老师有着强烈的期待!教学实践也表明: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如何,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势。怎样才能把这看似轻松的一节课上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让学生一下子记住和喜欢你这位地理老师并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呢?本文以几年前的一节地理课的课堂实录,来做一个探讨吧!  相似文献   

17.
曹军 《地理教学》2012,(5):60-60
学生根据生活感受,有时就能对书本知识提出质疑。在学习“水圈和水循环”时,就有学生指着教材中的“河流径流量与气温的关系”图问:该河流属冰雪融水补给,一、二月断流,怎么在二月底径流量突然达到了40立方米/秒?还有学生说,12月径流量约50立方米,秒,到一月就突然变为0了。  相似文献   

18.
讲完世界洋流分布,我先问各大洋洋流系统的主要洋流名称及流向.学生们大都能正确回答。随后我改变问题方式又问:“有人在澳大利亚西岸向海洋投放一些有标记的浮瓶,若干年后,美国人在佛罗里达半岛沿海发现了浮瓶,请估计这些浮瓶是怎样飘流到美国东南沿海的?”结果不少学生张口结舌答不上来。可见改变问题方式可能造成思维障碍.使较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妨碍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9.
刘娥眉 《地理教学》2011,(23):55-55
高一下学期快结束时,我们的课程早已进入到《世界地理》而且内容已过半,在校期间,学生做完了一套读图练习。那么要放暑假了,该布置什么作业呢?继续纸质练习读图?站在学生的角度,我都感觉无趣。暑假时间漫长,完全可以布置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因此我想到了这样一个有助于提高综合表达能力的作业题。  相似文献   

20.
周峰 《地理教学》2007,(6):41-41
多次听同行的地理教学观摩课,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我们的地理教师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改右“形”无“神”;“形”有余而“神”不足等等。好多地理教师也常会发出这样的无奈:新课改到底怎么改?何渭“形”、“神”呢?我的理解是:“形”就是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是一种外在的、表象的状态。“神”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的透彻理解和深度把握,也指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