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潮汐应力-应变对某些地震序列的调制触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黎凯武  江在森  申彤 《地震》2005,25(4):75-86
对1960年以来中国大陆浅源地震序列与潮汐应变的相关分析表明, 某些地区某些地震序列, 包括前震序列、 前震-主震序列、 前震-主震-余震序列和主震-余震序列明显受到潮汐应力-应变的调制触发。 如龙陵地震的前震-主震序列, 邢台地震的前震-主震-余震序列、 唐山地震的主震-余震序列等。 这些地震序列受到潮汐力调制触发的特征明显, 对地震预测有意义, 并作了具体的叙述。 同时对地震序列受调制触发的机理作了初步的探讨, 指出不同类型地震序列的调制触发特征与孕育系统地质构造, 地震震源岩石性质和区域构造应力场方向以及地震破裂机制有关, 对地震机理和预测的研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天然地震实际上是地球介质的一种声发射现象。本文首先讲述了研究声发射序列的意义;尔后重点介绍了其研究现状,内容包括:声发射的时间序列特征、振幅一频度关系、时空分布和震源机制、谱特征及分维概念的引进;最后指出了利用声发射序列进行岩体破坏预测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前言在利用序列特性预报大震的研究中,大家很关心、进行得非常广泛而又说法很不统一的一个问题,是震前小震活动特性的问题。影响序列活动特性的实验研究工作,茂木清夫认为序列活动程度极大地依赖于岩石构造的不均匀程度;维诺格拉多夫认为同一种材料,不同的应变速率下产生的声发射序列是极不相同的。作者的实验考察了岩石  相似文献   

4.
余震序列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我国东部9次余震序列的总体特征得到:余震频度符合 n=n_1t~(-h)关系;频度和强度随时间衰减较慢;最大地震后3、4天内发生的余震所勾划的余震区常常比最终余震区小;多数余震分布在地壳中5至10公里的深度上.一些强余震前的中小余震时空分布有下述特征:(1)强余震前几天至十几天,余震序列的频度偏离正常衰减值;(2)强余震前有中小余震震中向下一次强余震的震中附近扩展或形成空区的现象;(3)强余震前震级序列出现缺震现象;(4)余震序列有准周期性.上述特性预示其后将发生强余震,同时表明强余震有类似于大地震的孕震过程.种种现象还表明余震序列在时间和空间上可能是由主震的直接余震和强余震的次级余震相互叠加所组成的.最后将某些特性和岩石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不同类型地震序列的固体潮应力位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锡铭  王威中 《地震学报》1983,5(3):323-335
本文研究了中国大陆131个强震序列的潮汐应力的位相分布特征.关于潮汐最大剪应力所得到的结果是:对单发型地震序列和主发型地震序列,它们的主震位相都有明显的优势分布,而单发型地震序列的主震优势位相比主发型地震序列的主震优势位相高;在群发型地震序列中,可以区分出若干明显的丛集,由每个丛集的主震所组成的序列位相依次呈降低趋势;各种序列晚期强余震的位相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分布.不同类型地震序列的潮汐最大剪应力的位相和潮汐流体静应力的位相组合特征,具有较明确的物理意义,它与岩石力学实验中的 A 型和 R 型加载的应力途径[8,9],其实验结果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粒度特征及其对成因的指示意义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对甘肃秦安QA-I中新世黄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 并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及代表性河湖相沉积样品的粒度特征进行了对比. 结果表明, 中新世和第四纪黄土、古土壤样品具有相似的粒度分布特征, 而与河湖相沉积有较大区别. 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一样, 黄土层粒度较粗, 而古土壤层粒度较细, 反映了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 从长尺度上看, 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中值粒径与沉积速率的变化大致同步, 与北太平洋深海风尘沉积通量变化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上述结果不仅进一步证实研究序列的风成成因, 而且说明中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粒度变化与源区的干旱化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李宇彤  焦明若 《地震》2005,25(4):98-104
运用岩石破裂过程分析RFPA^2D系统.研究了岩石介质宏观非均匀性(含裂纹)对宏观力学行为和微震序列类型的影响。通过对5种不同岩石介质结构的宏观非均匀性样本进行破裂过程的数值模拟,发现非均匀程度不同会产生不同地震序列类型,主要有:前震-主震-余震型、主震型和震群型。此外,对5种不同均质度系数的岩石样本破裂过程的模拟。结果表明,岩石介质结构的宏观非均匀性不仅对岩样宏观强度和宏观变形非线性行为有显著的影响,而且也显著地影响试样破裂模式。随着非均匀程度的降低,主破裂呈现脆断模式,而随着非均匀程度的增加而呈现韧性破坏特征。  相似文献   

8.
王碧泉  王春珍 《地震学报》1983,5(4):383-396
研究我国东部9次余震序列的总体特征得到:余震频度符合 n=n1t-h关系;频度和强度随时间衰减较慢;最大地震后3、4天内发生的余震所勾划的余震区常常比最终余震区小;多数余震分布在地壳中5至10公里的深度上.一些强余震前的中小余震时空分布有下述特征:(1)强余震前几天至十几天,余震序列的频度偏离正常衰减值;(2)强余震前有中小余震震中向下一次强余震的震中附近扩展或形成空区的现象;(3)强余震前震级序列出现缺震现象;(4)余震序列有准周期性.上述特性预示其后将发生强余震,同时表明强余震有类似于大地震的孕震过程.种种现象还表明余震序列在时间和空间上可能是由主震的直接余震和强余震的次级余震相互叠加所组成的.最后将某些特性和岩石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单轴压力下岩石破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顒 《地球物理学报》1976,19(4):306-316
用几种不同加载方式对岩石样品进行了单轴压力实验。以恒定应变率(约为10-5)对样品加载时,岩石的破裂过程大致可分成四个阶段:孔隙压缩阶段、弹性变形阶段、体积膨胀阶段和临震阶级。后二个阶段显著的特点是岩石开始表现出非弹性的体积应变并在主破裂前急剧增大,它与微破裂累积总数二者存在着同步的变化。在重复加载时,发现岩石的微破裂过程具有不可逆的性质,这种现象似乎可以用来说明同一地区短期内发生的两次地震的地震序列的不同,指出运用历史地震资料时应注意该地区应力变化的历史情况。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综述了近来迅速发展的时域上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及其在地球物理学中的应用。文章扼要介绍了用此方法可对实际随机序列建立模型,包括平稳序列,非平稳序列及非线性序列的建模方法。文章着重概述了近年来用此方法对地震观测资料进行建模和探讨其统计特征的情况,并指出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岩石突发失稳序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建国  王绳祖 《地震地质》1994,16(3):275-282
根据三轴压缩条件下岩石试件变形过程中多次重复发生的粘滑失稳事件,着重研究了突发失稳序列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随着错动量的增大,突发失稳的临界差应力和应力降呈现“正坡”、“负坡”和“平缓跳动”等阶段性变化,而应力降比率则渐趋减小;其变化原因主要与错动面的密接和凹凸程度、碎屑厚度、粒度、以及试件受力和刚度约束条件的改变等因素有关。突发失稳序列的变化特征,有可能为预测后续地震强弱变化的趋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曹刚  阎海 《山西地震》1991,(2):23-26
通过对1989年2~3月间包头震群序列特征的研究,认为该震群属普通震群活动。据这次震群发生的特殊部位以及烈度分布特征的分析指出,它的出现将可能直接影响到整个阴山带东、西两端的地震活动,或使某端地震活动明显强增或发生中强地震。  相似文献   

13.
运用岩石破裂过程分析RFPA2D系统,研究了断层上含非均匀性障碍体对地震序列类型的影响。通过对断层障碍体不同均质度系数m=1.1、m=1.5、m=6.0这3个样本进行破裂过程的模拟,发现均质度不同会产生不同地震序列类型,这些序列类型主要是前震主震余震型、主震型和震群型。此外,对3种不同均质度的障碍体的岩石样本破裂过程的模拟表明,岩石介质的非均匀性不但对岩样宏观强度和宏观变形非线性行为有显著的影响,而且对试样破裂模式也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山东胜利油田角07井注水地震序列的演化及其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刁守中  蒋海昆 《地震学报》1990,12(4):399-406
1985年12月至1986年1月发生的山东省胜利油田角07井注水地震序列,经历了特有的演化过程,即全序列可分解为4个子序列,且子序列逐渐由震群型向主余型过渡.前期地震(最大地震之前)呈升级趋势,地震b值前期高于后期,地震时间结构的分数维D则前期低于后期,以及较大地震的lg△t-lgt前期较为紊乱,而后期线性相关等.计算表明,注水后岩石孔隙压力大于临界孔隙压力,从而诱发了地壳浅部岩石低初始应力的提前释放,而水的渗透作用则导致岩石孔隙压力随时间由高度非均匀分布向相对均匀分布转换.角07井地震序列的演化与这一物理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5.
运用岩石破裂过程分析RFPA2D系统,研究了岩石介质细观非均匀性对宏观力学行为的影响和微震序列特征. 通过对不同均质度系数m=1.1,1.5,2,3,5的5个样本进行破裂过程的模拟,发现均质度不同会产生不同地震序列类型,主要有:前震-主震-余震型、主震型和震群型. 此外,对5种不同均质度系数的岩石样本破裂过程的模拟表明,岩石介质的非均匀性不仅对岩样宏观强度和宏观变形非线性行为有显著的影响,而且也显著地影响试样破裂模式. 随着均质度系数的提高,主破裂呈现脆断模式. 同时介质的细观结构随机性,也对试样宏观破裂模式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地震序列研究综述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周仕勇  许忠淮 《中国地震》1999,15(3):268-277
有关地震序列的研究大体可分三类:序列类型判别研究、序列生成机理研究、通过研究序鲁的进空图象及震源机制变化推断地下构造特征的研究等。关于序列类型判别研究,h值判别法应用最广。序列生成机理的研究已有许多模型,一般认为介质结构或应力分布的非均匀性是形成序列的重要因素。但目前研究所能解释的地震序列特征还是有限的。尚无一个能较全面地解释各典型序列特征(时间-空间分布图象及强度特征等)的合理生成机理模型。精确  相似文献   

17.
利用较大岩石样品,实验研究了加载时同时向样品内注水过程中穿过样品超声波波速和尾波Qc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压力作用下,岩石破坏前通过岩石的尾波Qc值下降,如果有压力水进入,则岩石的尾波值Qc会大幅下降。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地壳岩石破坏发生地震前的尾波下降的物理机制是岩石在压力产生扩容裂隙及流体进入裂隙双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通海地震序列、地震裂缝带、震源机制结果和前震等资料,首先分析了通海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然后详细地讨论了通海地震的孕育过程。由于地幔物质的移动,先使余震深度剖面的下界面发生位移,在一个有利于应力集中的部位,早在5年前出现“先驱破裂”,加速岩石应变,并导至沿着曲江裂断滑动,发生主震。余震活动的空间图象,可以用布雷斯等人的破裂和光弹模拟实验结果很好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蔡静观 《地震研究》1989,12(4):305-313
本文对1988年8月15日澜沧中强震序列,以及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强震序列的地震活动性特征和地震波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在某些方面,8月15日中强震序列反映出其前震特征,而11月6日强震序列则明显反映出双震型地震的特征。在余震区的北区和南区,余震活动在地震波初动、震源深度、大小地震比例关系和能量释放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同时对强余震前的地震活动性特征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70—2021年中国大陆及边邻地区地震目录、地震序列目录和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资料,参考以往研究和震后趋势预测实践,构建基于地震观测数据的机器学习序列类型判定特征样本数据集。基于地震序列分类,设置多震型、主余型、孤立型3类样本标签,初步提出44个可用于机器学习地震序列类型判定的备选特征,包括主震及震源机制相关参数、历史地震序列类型、序列衰减和G-R关系相关参数、震级及频次相关参数。以44个备选特征为基础,变换震级下限、统计时段等参数,可以扩充出更多的机器学习备选特征。基于特征与标签之间的关联特性,评估特征对序列分类的重要性。宏观来看,震级相关参数、G-R关系和序列衰减相关参数、历史地震序列类型、震源机制相关参数等特征对序列分类有贡献,其中震级相关参数特征与标签之间的互信息值明显较大且排序稳定。补齐缺失特征不但能够增加可用的训练和检验样本,还可明显提升特征与序列类型之间的关联性,这意味着恰当的数据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提高特征的序列分类能力。添加原始数据的交互特征是拓展可用特征数量的重要方式之一,非独立特征经信息交互处理之后显示出与序列标签更强的关联性,这意味着特征选择应以模型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