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新书介绍     
<正> 广西桂林南边村一带出露齐整的泥盆-石炭系界线地层,是反映和体现界线定义的一条理想的界线层型剖面。本书汇集丰富的资料和数据,包括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岩石地层、沉积学、地球化学、磁性地层、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等方面,是作者等运用地层学研究的最新理论和方法,对南边村剖面的泥盆-石炭系界线地层进行全面、综合研究的结果。出版专著的目的是对南边村泥盆-石炭系界线层型候  相似文献   

2.
贵州长顺睦化大坡上剖面,是一条不可多得的泥盆—石炭系界线剖面。该剖面泥盆—石炭系界线附近地层不仅沉积连续,发育齐全,而且出露良好,化石丰富,属深水盆地相。该剖面除产有丰富的菊石、三叶虫、介形虫、微体脊椎动物等化石外,还有丰富多彩的牙形石动物,具有世界上最为连续完全的牙形石带。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大坡上剖面的上praesulcata带中产有典型的Siphonodella praesulcata以及S.praesulcata与S.rulcata之间的过渡型分子,这表明该剖面不仅可以精确确定泥盆—石炭系界线的位置,而且还可以实际证明S.pracsulcata与S.sulcata之间的真实的演化关系。本文除详细介绍大坡上剖面泥盆—石炭系界线附近地层的发育情况外,还将该剖面与我国其它两条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贵州睦化剖面和桂林南边村剖面进行了比较和讨论。笔者认为,贵州长顺睦化大坡上剖面明显优于贵州睦化剖面和桂林南边村剖面,可以推荐为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  相似文献   

3.
桂林地区海相泥盆—石炭系发育,剖面露头连续,具有不同沉积相和不同生物群的泥盆—石炭系界线剖面,可与国内外同类剖面对比.本文对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辅助层型——桂林南边村剖面等作了介绍,依据牙形刺、菊石、有孔虫、介形类、腕足类、珊瑚等多门类化石的地质分布,以及生物事件、岩石(沉积)事件,对泥盆—石炭系界线作了探讨,为不同沉积相和生物群的泥盆—石炭系界线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较丰富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该项成果研究了14个门类古生物化石的分类特征和生物地层特性,以牙形刺的研究为先导,综合建立牙形刺等多门类化石的生物带和组合带,组成综合性生物地层和格架,比较精细地确定了南边村剖面泥盆—石炭系界线和点位,界线划分和对比的精度以厘米计;沉积岩石学及微相分析和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对界线的沉积环境进行定量和半定量的估测,铷——锶同位素年龄值的测定,测得泥盆—石炭系之间的原始沉  相似文献   

5.
<正> 早在1979年,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工作组(简称D/C工作组)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一条泥盆-石炭系(简称D/C)的界线层型剖面;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条候选剖面具备国际年代地层界线层型剖面要求的所有条件。为此,D/C界线工作组最近还在号召  相似文献   

6.
由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泥盆—石炭系界线工作组主席西德女地质学家帕普罗特、泥盆—石炭系界线工作组秘书长著名孢粉专家比利时斯台尔教授、著名有孔虫专家比利时康尼尔教授、比利时地理教员斯台尔夫人等组成的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泥盆—石炭系界线工作组一行四人,应地矿部的邀请,在帕普罗特率领下,于八五年八月十二日到广西宜山县峡口村考察。工作组此行的主要任务是选择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层型。目前世界上有三个国家的泥盆—石炭纪剖面被列为国际候选剖面。我国贵州是候选剖面之一。工作组是在去贵州考察的途中到广西区调队驻地峡口村考察的。  相似文献   

7.
自1979年以来,我国先后有两条剖面被列为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层型侯选剖面,这就是贵州长顺睦化剖面和广西桂林南边村剖面。在1987年北京召开的第十一届国际石炭纪地层和地质大会期间,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工作组主席Eva paproth代表工作组分别对我国的两条侯选剖面作了评论。她说,睦化剖面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剖面,沉积连续,化石丰富,不仅具有世界上最为完整  相似文献   

8.
滦平盆地张家沟侏罗—白垩系界线上下为连续沉积的滨浅湖—半深湖序列,介形类和叶肢介类化石丰富,是中国陆相JK界线理想的层型候选剖面。通过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介形类、叶肢介生物组合及沉积学与成因地层学的综合研究,认为陆相侏罗—白垩系生物地层界线以介形类大个体滦平介Luanpingella的消失、女星介Cypridea的出现,叶肢介Nestoria、Pseudograpta及Keratestheria等的消失以及Eosestheria的始现,扇三角洲平原或前缘亚相或等同亚、微相带的结束为标志。陆相界线层型研究和定义异于海相盆地,陆相环境生物化石的自然缺欠可以通过地层格架建立及沉积亚微相序列高精度地划分、对比予以弥补,并应纳入陆相界线层型的定义中。  相似文献   

9.
四川龙门山石炭纪珊瑚组合序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龙门山地区石炭系发育完整,生物化石丰富,是研究石炭系良好的地区之一。本文依据珊瑚化石演化序列,提出本区石炭系8个珊瑚组合序列。本区石炭系厚约220m,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上界与二叠系为假整合;下界和泥盆系连续沉积。在其下伏的地层中发现有孔虫Quasiendothyra Communis(Rauser),可归入上泥盆统,相当于西欧的艾特隆层。因此本区的下界和西欧的泥盆—石炭界线是接近的。  相似文献   

10.
从总结陆相侏罗-白垩纪地层界线的研究成果和工作方法,结合国际地层委员会“修订准则”和国际地层指南的规定,论述了建立“陆相层型”的紧迫性、理论和方法。我国陆相地层极为发育,但研究明显滞后于海相地层,主要问题是缺乏划分对比标准。目前以海相地层研究建立的层型尚不能应用于陆相地层,况且一些地质断代还未建立层型。陆相地层研究要先建立自己的标准。与海相地层比较,陆相地层在同位素测年、磁性地层划分和事件地层学研究方面具备建立层型的优势,同样可以找到分布广泛和利于大范围地层对比的化石门类。建立陆相层型的关键是找到沉积连续、化石丰富和暴露完全的剖面。陆相层型可以“单位层型”与“界线层型”建立并举,有条件的地质断代还是要重视建立“界线层型”。生物地层学研究一定要以恢复演化谱系或发生序列为基础,界线化石标志应该选在其“首现”层位。“陆相层型”的建立应强调多学科、多门类、多方法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1.
泥盆-石炭纪过渡期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发生了地球气候系统从温室向冰室转型和生物灭绝等重大事件。准确且高分辨率的年代格架是理解这些事件的基础。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磁化率作为古气候替代指标,对贵州省长顺县睦化Ⅱ剖面和大坡上剖面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度里剖面的泥盆-石炭系界线附近深水沉积序列进行旋回地层学研究。识别出受到短偏心率、斜率和岁差控制的沉积旋回厚度分别为1.092.39、0.290.73、0.180.51 m。利用轨道短偏心率进行天文校准,结果证实泥盆纪晚期短偏心率、斜率、岁差周期分别为约100、32.227.2和20.915 ka。利用大坡上剖面已知的U-Pb放射性同位素年龄和天文校准结果建立高精度浮动天文年代标尺并进行旋回地层对比。确定了泥盆-石炭系界线附近牙形类生物带和Hangenberg生物灭绝事件的持续时间,并计算出泥盆-石炭系界线年龄为(359.58±1.9) Ma。  相似文献   

12.
滦平盆地张家沟侏罗-白晋系界线上下为连续沉积的浅湖一半深湖序列,介形类和叶肢介类化石丰富,是中国陆相J/K界线理想的层型候选剖面。通过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介形类,叶肢介生物组合及沉积学与成因地层学的综合研究,认为陆相侏罗-白垩系生物生物地层界线以介形类大个体滦平介Luanpingella的消失,女星介Cypridea的出现,叶肢介Nestoria,Pseudograpta及Keratestheria等的消失以及Eosestheria的始现,扇三角洲平原或前缘亚相或等同亚,微相带的结束为标志,陆相界线层型研究和定义异于海相盆地,陆相环境生物化石的自然缺尔可以通过地层格架建立及沉积亚微相序列高精度地划分,对比予以弥补,并应纳入陆相界线层型的定义中。  相似文献   

13.
扬子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综合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南二叠-三叠系界线研究一直在地学界备受瞩目.目前被广泛接受的界线标准化石为牙形石Hindeodusparvus,该化石的首现位置被定义为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点.然而在全球研究精度最高的4个候选层型剖面中,生物地层单位的对比问题尚存在分歧,从而影响了区域高精度地层对比框架的建立.在扬子台区丰富的资料及大量二叠-三叠系界线剖面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许多剖面上二叠-三叠系界线处具有相似的岩石地层特征.其基本结构为粘土岩层、灰岩或泥灰岩层及粘土岩层沉积组合.从综合地层学角度的研究表明:该套沉积组合(界线层)在岩性特征、生物群总体面貌以及其他事件标志(如同位素年龄、磁性地层、地球化学特征等)上具有一定的对比意义.认为界线层应该是等时的地层单位,是扬子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处重要的标志层组,并对这套地层进行了区域性对比.这套地层的发现大大提高了扬子台区二叠-三叠系界线处地层的对比精度.  相似文献   

14.
关于奥陶系最上部赫南特(Hirnantian)亚阶全球层型的建议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在对鄂西宜昌王家湾和分乡、黔北桐梓红花园、黔东北松桃陆地坪 4条剖面的相关地层和主要门类化石做了新的无间断采集和重新鉴定笔石和腕足动物这两个重要化石门类的基础上 ,发现奥陶纪最末期—志留纪最早期的完整笔石序列与腕足动物等新的化石材料 ,初步了解奥陶纪末集群灭绝后生物幸存的基本特征。经过选择 ,特推荐宜昌王家湾公路旁穿越奥陶 -志留纪界线地层剖面作为建立国际赫南特亚阶的首位候选 (leading candidate)层型 ,并推荐桐梓红花园相关剖面作为辅助候选 (auxiliary candidate)层型。对建立全球赫南特亚阶界线层型的基本条件和国外相关剖面的优缺点作了分析。本文所识别的赫南特亚阶相当于两个笔石带 :下部 N ormalograptus ex-traordinarius- N.ojsuensis带和上部 N.persculptus带。典型的 H irnantia动物群的整体地质历程为奥陶纪最末期 ,相当于 N ormalograptus extraordinarius- N.ojsuensis带和 N.persculptus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地质工作者一直将陕西省山阳县、凤县、旬阳县等地区的石炭系底界置于界河街组底部,认为该区石炭系缺失杜内期沉积,而把属于微宪期沉积的界河街组视为早石炭世的最低层位。近年来,笔者在参加《陕西秦巴地区泥盆系研究》工作中,曾多次对凤县瓦房坝熊家山剖面,山阳县板岩镇剪子沟—北沟寺山岔剖面,以及旬阳县冷水河南羊山和镇安腰庄河水田沟等剖面上的泥盆、石炭系介线,进行了系统的生物地层研究,结果发现原划上泥盆统九里坪组或铁山组顶部有一套化石丰富、厚约26—50m 的地层,整合于现划上泥盆统南  相似文献   

16.
南华系建系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南华系的研究与关于成冰系的研究配合不多,把南华系简单地理解为原震旦系下统,侧重于原震旦系下统底界年龄的测定,把国外给定的关于"成冰系"的起始年龄值(即850Ma)看得过重,忽略了它的不确定性。对于作为南华系主体的新元古代冰期地层的研究比较薄弱,与国际冰川沉积学研究水平差距大。为此,有必要根据界线层型剖面的要求开展建系工作,重点深入研究新元古代冰川沉积地层的基本特征,包括层序地层学、同位素地层学、磁性地层学、岩石地层学、化学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年代地层学等,明确其内涵,寻找全球对比的界线标志。建议以贵州黎平肇兴剖面为代表开展候选层型剖面和层型点所需内容研究。  相似文献   

17.
牙形刺、有孔虫和菊石是全球维宪阶与谢尔普霍夫阶界线层生物地层研究的重要化石门类。该界线定义及其候选层型剖面目前均未正式确立。详细介绍并讨论以牙形刺或有孔虫作为界线定义的可能方案 ,指出潜在的候选层型剖面存在于南乌拉尔的 Verkhnyaya Kardailovka、北美犹太州中西部的 Chainm an组等 ,我国具有潜在研究价值的剖面有广西忻城里苗剖面、贵州水城滥坝老街水库剖面和罗甸纳水剖面  相似文献   

18.
黔南泥盆-石炭系界线层层序和海退事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正> 种沉积类型。北侧的独山、平塘、惠水及长顺城关区等地属于浅海碳酸盐台地沉积,发育浅海底栖生态领域的生物群;该线以南的独山麻尾、长顺睦化、惠水王佑及罗甸一带,为碳酸盐盆地沉积,富含远洋半深海动物群。在两种沉积类型和生态领域里,泥盆-石炭系界线层的岩性、生物及相序均发生深刻变化,形成特征的泥盆-石炭系界线层剖面。  相似文献   

19.
季强  季燕南  梁蕾 《江苏地质》2020,44(3):223-243
众所周知,泥盆纪末期曾发生了一次全球性海平面下降事件(D-C事件),导致绝大多数晚泥盆世生物灭绝,只有少数生物躲过D-C事件残存下来,直到早石炭世最早期才开始复苏,而后辐射演化。全球的资料表明,这些残存下来的生物的演化谱系几乎均被D-C事件打断,牙形类管刺属(Siphonodella)和原颚齿刺属(Protognathodus)的演化谱系被打断。问题的关键在于被D-C事件打断的演化谱系的节点究竟在什么位置,事实表明,管刺属演化谱系中被打断的节点恰好是Si. praesulcta M. 3—Si. praesulcata M. 4演化支系,原颚齿刺属演化谱系中被打断的节点正是Pr. collinsoni—Pr. kockeli演化支系。Si. praesulcata M. 4和Pr. kockeli的所谓首次出现只是地层学含义的最低产出点,而不是生物演化含义的最早出现。这表明,无论是Si. praesulcata M. 4还是Pr. kockeli的首次出现都不适合用来定义泥盆—石炭系界线。通过详细研究牙形类管刺属的分类、谱系和分带,重点研究Siphonodella praesulcata M. 3—Si. praesulcata M. 4的演化谱系,并根据管刺属演化谱系识别出10个牙形类带,即下praesulcata带、中praesulcata带、上praesulcata带、sulcata带、下duplicata带、上duplicata带、下sandbergi带、上sandbergi带、crenulata带和isosticha带,各带基本均以带名种的首次出现底界。Sandberg等1978年提出的以管刺属演化谱系为基础的分带方案是可信、可行的。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工作组1979年提出的泥盆—石炭系界线定义是正确的。因此,目前根本没有必要再修改原来的界线定义,建议仍然以Siphonodella sulcata在Si. praesulcata M. 4—Si. sulcata演化支系中的首次出现来定义泥盆—石炭系界线。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寻找能展示这种演化谱系的优秀剖面,并将其作为界线层型候选剖面推荐给国际泥盆—石炭系界线工作组。  相似文献   

20.
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着重介绍了几个目前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TPTB)研究的重点剖面及其生物地层学研究进展;分析了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综合地层学研究现状,包括生物地层学、事件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学、磁性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等;剖析了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生物地层方面,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存在晚二叠世与早三叠世生物混生的层位,其中不同类别生物的时间界线常不一致,又由于陆相界线地层中含脊椎动物化石的层位一般较少,以脊椎动物化石(Lystrosaurus)为标准的精确界线常不确定,因而需重新寻找并确定陆相三叠系底界的标准化石。事件地层标志可能会成为连结海、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高精度对比的纽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