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江门前汛期不同降水时段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江门地区1971~2007年3—6月候雨量、日雨量,2003~2007年南海和华南地区低层(850hPa)风场、向外长波辐射(OLR)场和水汽场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差异的比较分析,发现:江门前汛期降水由锋面降水和夏季风降水2个时段组成,降水集中期分别为5月第2候和6月第2候。南海夏季风爆发后,江门第1次出现的降水可看作是夏季风降水的开始,南海夏季风的不同爆发类型对江门夏季风降水的开始时间有不同影响。江门前汛期的锋面降水为大尺度抬升凝结降水,而具有热带性质的夏季风降水为对流性降水;由于降水性质的不同,导致两者在降水持续时间、降水形式等方面表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3.
利用自动观测站逐小时降雨资料、ECMWF的ERA5再分析资料和Micaps探空资料,分别对2010年5月6日(简称“10·05”暴雨过程)和2013年5月15—16日(简称“13·05”暴雨过程)翁源县前汛期两次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的相同点是发生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低空急流加强的有利环流形势;存在明显的“上冷下暖”对流不稳定配置,且对流层低层假相当位温高值区分别与两次过程中的主要降水时段对应一致,这可为本地暖区暴雨预报提供指示意义;不同点是“10·05”暴雨过程主要受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无锋面影响,属于典型的“暖区暴雨”特征;而“13·05”暴雨过程前半段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后半段受南支槽、冷空气和切变线的共同影响,属于暖区暴雨加锋面暴雨特征;“10·05”暴雨过程以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天气为主,降水效率高,而“13·05”暴雨过程降水持续时间长,列车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雷达产品、卫星资料对2020年5月24-25日发生在柳州市的一次前汛期大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雨过程主要受高空槽、低空低涡切变、低空急流、超低空急流和地面弱冷空气影响.对于该地超过6h预报时效的前汛期大暴雨过程预报来说,稳定大气层结和低CAPE值并不适宜作为消空条件来考虑.过程发生... 相似文献
5.
使用江门市1961—2010年期间的逐日降雨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前汛期大暴雨过程的500 hPa高度场进行信号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门市前汛期的大暴雨500 hPa信号场具有强信号和弱信号两种类型,强信号型出现频率为81%。在强信号类型中,根据信号场显著出现的地域分布可分为4种类型,第一类强信号中心在90~115 °E,10~30 °N区域;第二类在85~100 °E,45~55 °N区域;第三类在120~140 °E,25~40 °N区域;第四类在128~140 °E,15~25 °N区域。在综合信号场中,有“负-正-负”波列特征,表明在500 hPa高度场中,由高纬引导南下东移的短波槽、北部湾低压和西南季风是形成江门地区大暴雨的主要天气形势。在信号场的异常面积和强度中,负异常表现突出,说明500 hPa高度场的低值系统是形成大暴雨的主要系统。随着国内外数值预报产品对500 hPa高度环流场的形势预报趋于成熟,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应用数值模式提前预报信号场,从而对可能出现的大暴雨做出提前预报;此方法在研究中除了考虑单个样本的特征外,还综合对比气候长序列特征,从而可为大暴雨更精准的预测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利用广东省86个气象台站近52年(1962—2013年)逐日降水量资料,统计了逐年各台站及全省开汛期(rain season onset date/RSOD),并对广东省开汛特征及其与前汛期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广东省开汛期多集中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最早和最迟开汛期相差94 d;(2)广东省东南大部、北部大部较中部大部和西南部开汛早,雷州半岛开汛最迟;(3)广东省开汛可分为突发型开汛和渐进型开汛两种类型;(4)广东省开汛期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存在15~16 a的年代际振荡周期,1986年为年代振荡周期变化的转折点,前后分别存在8 a和5~6 a的年代振荡周期;(5)各台站开汛期与3月下旬及4月降水相关性最好,与5、6月及前汛期降水的相关性差;(6)广东开汛异常偏早(晚)年,其前冬500 hPa高度场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8.
9.
基于REOF分析的广东前汛期降水趋势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展开(REOF)方法,对广东48站前汛期降水标准化距平场进行客观分区,在此基础上对各区区域平均前汛期降水的长期演变趋势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广东省前汛期降水量场可以划分为4个区域,即粤东区、粤中区、粤西北区以及雷州半岛区。该4区前汛期降水量线性趋势不显著,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进入21世纪以来,除雷州半岛区降水持续减少外,其余各区出现明显增加。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粤东区和粤中区旱涝发生更为频繁。 相似文献
10.
珠海市前汛期大暴雨预报系统介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强对流天气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前汛期(2~5月)的强对流天气一般出现在一定的天气形势背景下,是动力、热力、水汽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时间上,强对流天气的分布有明显的月际变化和日变化;而在空间上,其分布与地形和地理位置关系密切.了解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情况,无论对短时预报还是预警业务系统的制作,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广州前汛期暴雨各层天气系统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本文对广州前汛期暴雨的地面、850hPa、500hPa、200hPa系统特征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各层系统配置图,为日常预报业务提供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NCEP/NCAR日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MICAPS实况数据,对1971—2010年间发生在惠州市的前汛期暴雨个例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主要结论有:惠州市各地暴雨分布存在明显的时间和空间不均的特征,暴雨日数龙门最多,惠阳最少;各地区6月份的暴雨日数占前汛期总暴雨日数的比重均较大,约占总日数的50%;暴雨日数和总降雨量均存在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近年来各站前汛期暴雨日数和降雨量均呈大振幅变化趋势;对发生在惠州前汛期的典型暴雨过程可大致分为3类:锋面低槽型暴雨、暖区型暴雨和热带气旋引起的暴雨。 相似文献
13.
根据江门市新会区国家气象观测站1961—2013年逐日暴雨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研究了江门市前汛期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3年江门市前汛期年平均暴雨日2.8 d、大暴雨日0.7 d、特大暴雨日0.04 d;年平均暴雨量为385.4 mm,平均强度为75.5 mm/d。平均每10年的上升速率年暴雨频数为0.29次、年大暴雨0.13次、年暴雨量为28.6 mm、暴雨强度为1.0 mm/d;但均未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2006年以来大暴雨出现的频数增加,表现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暴雨气候事件也呈现异常现象。前汛期年暴雨量和频数呈正比,暴雨日数多的年份对应降雨量也较多。 相似文献
14.
15.
16.
使用地面逐小时加密观测资料、6h间隔的NCEP(水平分辨率1°×1°)的fnl全球再分析资料、micaps观测资料,通过分析2011年和2012年广东省2次首场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水汽条件、热力条件、动力条件,得到以下结论:2次过程一次为持续性弱降水导致暴雨;一次是短时强降水导致暴雨。2次暴雨过程均受南支槽前和副高西北侧西南气流影响;2次过程均有比较好的水汽条件,但水汽辐合存在强弱和持续程度不同的区别;2次暴雨过程的暴雨区850hPa均处在θWse高值区的下游,“110318”暴雨过程开始前和开始后均没有出现CAPE值,而“120304”过程气块从850hPa抬升则出现CAPE;2次过程上升气流也存在持续性和强弱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龙川县近50年来暴雨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利用1960-2007年龙川县逐日降水资料,分析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以及气候变暖对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雨日的年际变化大,呈0.03 d/年的线性增长趋势,暴雨集中出现在3-9月,呈5-6月主峰和8月次峰的双峰型分布,具有暴雨日多、降水强度大等特点;厄尔尼诺年暴雨日数变化大,持续期偏长,降水极值分布变数大;拉尼娜年暴雨日分布较为分散,降水极值偏小。相关分析表明龙川县年暴雨日数在1987年发生明显的突变,与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由正相位转变为反相位关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1959-1999年4~6月发生在广西的暴雨天气过程特征作一较系统的分析,得出4~6月广西出现暴雨天气过程的年平均次数分别为0.98、2.39、2.78次;4~6月不出现暴雨天气过程的机率分别为0.34、0.07和0.07;4~6月出现的暴雨过程的年平均日数为1.02、2.73和4.05d。 相似文献
19.
广州前汛期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州站1951~2009年的降水资料和历史天气图资料分析广州在过去59年前汛期(4~6月)暴雨气候变化特征以及暴雨产生的天气形势分类得出以下结论:1)广州前汛期暴雨累积雨量与前汛期降水变化趋势一致,呈逐年增加趋势,前汛期暴雨贡献率呈现波动变化;2)5、6月份的暴雨占前汛期累积雨量的比例呈10年左右的周期变化,未来10年广州可能再次进入5月份暴雨高发期;3)前汛期暴雨频次约占全年暴雨频次52.1%,其小波功率谱呈现4~8年的周期振荡,且在1987~2003年最为显著;4)广州前汛期暴雨偏多的年份,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在华南地区交汇的机会多,广州暴雨偏多,而暴雨偏少的年份,是极圈附近冷气团过于强盛而海上暖气团过于弱或者冷气团有一定的势力,但是海上暖气团过于强盛,华南地区由单一气团控制,广州暴雨偏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