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0年5月在美国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象台召开的“地震预报讨论会”上,中国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讲了“中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战略”,引起了与会科学家的重视。这篇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在文中首先评述了两种对待地震预报不同的指导思想:一种观点认为,地震预报的实践必须经过基本研究并在实现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得到突破之后才能进行预报;另  相似文献   

2.
1地震预报的类型 (1)没有对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地震的限定.对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没有限定为"破坏性"地震,显然存在漏洞.从法律的意义上讲,没有"限制"即意味着"允许".所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中所指的地震可以是从大到小的任一地震.从减灾的角度考虑,不产生灾害的地震没有任何预报意义,只存在地震科学和预测研究的价值.由于短期和临震预报的准确率很低,如果不限制所预报的地震是破坏性地震,错报和虚报所带来的损失也许将远大于报准地震所能减少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就中国现阶段的地震预报水平而言,唐山1976年里氏7.8级地震能否预报出来呢?我们认为这是不太可能的.我们的看法是根据1976年被中国地震学家们成功地预报出来的其它两个大地震——龙陵和盐源地震的详细资料中分析得出的,何况除中国之外,还没有健全的地震预报程序.中国的十日简报为撰写本文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地震科学在从束手无策通向可靠预报的道路上已走到了中途,然而这样中途徘徊不定的状况,有时比一点预报也没有,还糟糕。近20年来,出现了一些拯救人类生命的有效的地震预报先例。最值得注意的是1975年发生在中国海城的一次大震,在这次几乎要把该城夷为平地的大震前,成千人撤离了房屋,避免了死亡。然而,就在第二年,在距北京100英里的唐山发生了一次强震,这次震前没做预报,几乎有600,000人丧生(译注:原文如此)。问题是地震预报和其它科学一样仍有许多  相似文献   

5.
美国地震学家长期回避“预报”这个词。但是由于数据质量的改善和公众对“预报”含义理解的改变,地震学家们回避“预报”的决心也开始动摇。Cyranoski跟踪了关于“预报”的辩论。  相似文献   

6.
为了加强对地震预报的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作如下规定:一、地震预报是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及地震影响的预测.预报分为长期、中期、短期、临震四种.(一)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几年到几十年或更长时期内的地震危险性及其影响的预测.包括全国或区域性的地震区划;建设规划区及工程场地的地震烈度、地震地面运动参数、地震小区划和震害的预测;全国或区域性的地震活动趋势的预测.(二)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几个月到几年内将要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预报.(三)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几天到几个月内将要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的预报.  相似文献   

7.
希腊通过地电观测成功地预报了地震的消息,似乎在专家们中间没有引起任何反响。“地震预报成功”这一说法,往往缺乏科学根据。从正统的预报研究现状看,似乎也不应有“预报成功”那种乐观的提法。所以,对于这一消息没有反应大概也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可是,1984年11月下旬,由于偶然的机会,笔者得以对希腊这方面的研究实质有所接触,并对这项研究成果是否货真价实进行了判断,现在这里提出,以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1984年,也就是笔者接受国际研究杂志  相似文献   

8.
秦保燕 《地震研究》1989,12(2):167-167
1988年5月18日至22日在成都参加了“地震学预报方法实用化工作会议”,得到了很多教益。各种预报方法经过近几年的清理攻关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是地震学研究在地震预报道路上迈出的坚实的一步。它的坚实性表现在使用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分析问题的客观性;预报方法的清晰性和实用性等诸方面。与此同时还对各种预报方  相似文献   

9.
在地震预报工作中,关于预报能力和地震活动“正常”、“异常“的估计,目前主要依赖于已有的震例和预报实例,因此,对某一具体地震事件的预报成功与否以及对不同预报意见优劣的评定应有一定量标准。在过去的预报实践中,常有人对地震时、空、强三要素提出非常具体的预报意见。在众多的预报意见中,有些和以后发生的情况较接近,有些则相差很大。对于前者有时也还存在着种种争议,如预报有否确切的论据,是报对还是碰对等。下面从模糊数学的观点出发,讨论对预报意见的“给分“,以供比较。  相似文献   

10.
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研究方面最困难的问题之一,仍然是观测前兆异常的问题,为了发展包含物理过程的详细模式和估计个别震例之间的变化,需要各种前兆异常大量震例的坚实的资料基础。一旦有了这个资料基础,就可能去设计最佳预报成功率和运用预报来减轻灾害的程序了。高质量前兆异常资料基础正在缓慢地增长。首先,我们可以报告,由美国研究者对两个主震所作的长期预报已经成为事实。虽然这  相似文献   

11.
希腊地电场监测项目的负责人说,从事该监测项目的雅典大学的科学家们对克法利尼亚岛1988年5月22日发生的地震做出了预报。80年代初研究出该地震预报方法的物理学家瓦罗特索斯(Panayotis Varotsos)教授说,这是用该方法在一周内做出的第二次确实准确的预报”。瓦罗特索斯在会见美联社记者时说:“昨天晚上,我们向部长联合地震委员会(Co-Ministerial Committee on Earthquakes)发出了电报,在电报中我们预报了今天的地震的时空强”。  相似文献   

12.
美国地质调查局是美国地震预报研究的牵头单位。目标为预报未来破坏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内容包括地震力学和断裂带物理特征的现场、实验室及理论的研究和调查。这些工作集中在加州中部和南部地区,特别是进行大范围地震预报试验的帕克菲尔德地区。为了提高预报的分析能力和仪器观测能力,重点放在对各种地震物理前兆的评价。可靠的预报依赖于利用可靠的地球物理仪器观测各种前兆和了解地震的物理性质。除开发用于预报的仪器和技术并把它们应  相似文献   

13.
将一种对地震预报算法做出评估的检验应用于叫做M8的俄罗斯算法,根据对限定的圈内瞬时地震活动所做的积分计算,M8算法对大圈内将发生的地震作出中期预报。对1985年1月1日-1991年7月1日期间进行的追溯预报得知,为检验配置的算法已经预测到检验区内10次强地震中的8次。基于预报的随机性,零假设以试验的2.87%预报了8次地震。检验从1991年7月1日-1997年12月31日,到1995年7月1日为止,本算法在检验区的9次地震中预报了5次,其成功率达到零假设随机检验的53%。  相似文献   

14.
我想谈三个问题: 一、在认真进行预报统计检验与评分的同时,要注意大地震的预报问题。 经过多年的预报研究和实践,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单个地震的震例总结,认为在评价一种预报方法时,不能只给出几次预报较为成功的例子,而应该给出全部观测资料,将成功的与失败的(包括漏报与虚报)情况结合起来,作出全面评价。近几年,在清理攻关时,人们普遍开展了预报的统计检验和预报评分工作。可是,迄今为止,我们所使用的各种统  相似文献   

15.
η值作为地震预报参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η值时空扫描方法,对η值进行系统的规范化预报检验和效能分析,结果表明:η值时空扫描方法捕捉了一定的前兆信息,是一种有希望的预报方法,但由于规范化预报的空间和时间尺度都较大,因此,η值时空扫描方法目前只能作为中长期预报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6.
本文立足于我国地震预报的实践及当前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提出了推进我国地震预报进步的几点建议:①继续坚持并强化现行地震预报管理体制,不断改进经验性和统计预报的方法,努力作好震情监测预报工作,为防震减灾再做出一些有减灾实效的预报。②制订中国地震监测预报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努力提高我国地震预报研究的科学水平。③探索地震动力(物理)预报的途径。④培养一流的地震预报科技人才,开展地震预报的国际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17.
由梅世蓉、冯德益、张国民、朱岳清、高旭、张肇诚六位地震专家撰写的《中国地震预报概论》于今年6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它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地震预报理论基础及预测预报方法的专著,也是我国20多年来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科学总结.全书共分五篇,三十六章,约80万字,275幅图.第一篇 绪论,论述我国地震活动概况和地震预报研究概况.以邢台、海城、唐山、松潘大地震及80年代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进展为线索,介绍了中国地震预报的思路、途径、特色的形成历史与工作体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探索在现有各种预报手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客观、比较定量的综合预报技术的可能性,並提出一种地震预报的综合概率模式,供地震部门参考,並希望广大地震预报工作者能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地震预报问题,当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地震工作者的责任,一方面要大胆实践与探索,另一方面也应该考虑地震预报对社会经济可能会造成损失以及会牵动千家万户的安宁生活。所以工作本身要求对待地震预报问题应持严慎态度。我们在作出预报之前,是否可以预测一下预报效果?衡量一下预报的依据是否可靠?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研究以攻关的形式,集中全国800多名科技骨干,组织了地震学、定点形变、大地测量、地下水动态、水文地球化学、地电学、地磁学、重力学、钻孔应变应力及综合预报等10个学科方法的学术攻关小组,历经两年取得了5个方面的突出进展。这是国家地震局继1983—1985年的地震前兆系统清理研究之后的又一重大科研活动。10个学科方法的分析预报指南及其相应的计算机软件程序的研制,不仅是我国20年来地震预报经验的全面总结,也是中国第一代预报工作者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实用化研究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地震分析预报开始了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