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碳酸盐岩中包裹体有机质特征与非常规油气评价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施继锡  余孝颖 《矿物学报》1996,16(2):103-108
根据本文作者以往的研究及实践,总结出利用包裹体有机质评价碳酸盐岩生油岩,非生油岩,工业油气产层,非产层,区分烃源岩与储集岩的方法及指标,该方法主要用生油岩生成的烃类及运移聚集的储层中的烃类进行评价,因而有别于常规的用残余吸附有机质评价的方法,特别适用于残余吸附有机质少,热演化程度高的碳酸盐岩区,该方法还具有简单,经济,便于推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油茶饼粕是我国有待开发的丰富资源。本文论述了它的成份和可利用价值,详细介绍了茶皂甙的使用性能及应用,同时还综述了国内外从油茶饼粕中提取油脂和茶皂甙的工艺方法及发展概况,并对其作出适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用地浸法开发矿床时的环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着重论述了用地下溶浸法工业开发形成于自流盆地中的水成铀矿床时,所产生的残余溶液对环境的污染及应采取的清除手段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岩体正交各向异性弹性理论为基础,用 X 射线衍射法,沿红河断裂带布设7条测线,完成了岩体中三维残余应力测量,绘出了宏观残余应力场等值线及主应力线图.  相似文献   

5.
含油污水在微裂隙发育粘性土层中的迁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相流理论的残余饱和度观点,计算了我国某乙烯厂土层达到油类残余饱和度的油类浓度,评价了该厂渗漏点土层非溶相油类的稳定状况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在贵州首次使用GB-InSAR技术进行某山体崩塌应急监测的情况。利用GB-InSAR技术监测贵州某崩塌残余危岩体的稳定性,得到了整个残余危岩体毫米级高精度连续形变结果,并对残余危岩体可能发生的二次崩塌和稳定性进行评估。监测结果表明崩塌残余危岩体形变与降雨密切相关,但整个残余危岩体发生大面积崩塌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7.
本文较全面介绍了星子堆积理论,并依据多学科资料阐述了地形形成的7个过程:前太阳星云分子云阶段;尘粒形成阶段;无级序小星子形成阶段(〈10km);星子级序生长阶段;星子序级分化阶段;地球及类地行星两阶段堆积:原地球阶段和上地幔补堆积阶段;陨石及残余星子冲击阶段。论述了地球形成理论的一个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钦州残余地槽”回返时期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钦州残余地槽”一直被认为是东吴运动褶皱回返的。本文通过沉积相古地理、古生物特征及地质构造特征的分析对比,提出钦州残余地槽在早泥盆世中晚期封闭,仍属华南加里东褶皱系范畴。  相似文献   

9.
本书由成都理工学院石油系和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王英民教授等编著,新近已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针对我国西部、南方和青藏等地区的盆地类型主要为残余盆地的特点,论证了残余盆地的勘探地位、地质持征、演化规律和勘探思路,介绍了残余盆地研究的两项关键技术:(1)以刻划盆地地质特征的高度非均一性为目标的综合性油气盆地定量描述技术,包括盆  相似文献   

10.
贵池铜山铜矿矽卡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贵池铜山铜矿花岗闪长斑岩及矽卡岩、晚期热液蚀变的稀土元素组成模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就其相似性和变异特征,探讨了矽卡岩成因和矽卡岩期后热液蚀变的改造过程。由此提出了矽卡岩成岩溶液为残余熔浆进一步分馏的产物,是介于残余熔浆和热水溶液之间的过渡物质。在交代过程中,其溶液组份不断变化,愈来愈趋向于热水溶液。  相似文献   

11.
谭文辉  任奋华  苗胜军 《岩土力学》2007,28(Z1):616-618
现有的边坡加固方案中,基本上都是用岩土的峰值强度来确定边坡的临界滑面和锚固长度。实际上,边坡出现滑动后,滑面保持残余变形和抵抗外部载荷的能力出现了衰减,滑面上的强度只是残余强度,采用一种混合方法进行边坡加固,即用峰值强度来确定边坡的临界滑面,用残余强度来确定锚固长度。研究表明,采用混合方法对边坡进行加固可以提高边坡加固工程的安全性,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球形固结模型的桩端后注浆残余应力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忠苗  何景愈  房凯 《岩土力学》2012,33(9):2671-2676
基于球形空腔扩张及一维径向固结理论,对桩端后注浆桩的桩端注浆残余应力进行理论研究,分析了残余应力的消散过程,在负指数衰减的初始超孔隙压力分布基础上,得到了残余应力随时间及扩散半径消散的解析解;同时将提出的方法与未考虑浆液扩散半径影响的简化方法进行了比较,对模型的主要影响参数进行了分析。参数分析显示,流变指数、稠度系数、土体的压缩模量及固结时间是影响注浆残余应力的关键因素;另外,通过试验实测数据对新方法及简化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新计算方法能有效地模拟后注浆残余应力的消散。其研究结果对后注浆残余应力的理论研究及工程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3.
浅析滑坡土的残余强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惠芳 《青海地质》1995,4(2):70-74
本文对滑坡土的残余强度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比试验,对影响残余强度的因素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用氢氟酸溶蚀的方法,从天然高岭土中分离和富集地开石或珍珠陶石。研究表明,用适当的氢氟酸溶蚀处理,与高岭石伴生的微生地开石或珍珠陶石被富集于残余粘土中,从而达到分离和富集地开石或珍珠陶石的目的.在高岭石、地开石和珍珠陶石中,以珍珠陶石耐氢氟酸的稳定性最好,地开石次之,高岭石最易被溶蚀。  相似文献   

15.
残余盆地成藏动力学过程研究方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文章指出残余盆地将是21世纪中国油气勘探的重点,但其地质特征和演化规律高度复杂,勘探难度很大,必须采用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其中成藏学过程是残余盆地研究的核心问题,介绍了针对残余盆地地质特征和勘探需要而开发的残余盆地成藏动力学过程模拟软件系统的概况和在其中关键技术方法上所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论泥晶套与次生白云岩原岩结构特征的恢复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毕义泉  田海芹等 《岩石学报》2001,17(3):491-T004
本文以偏光显微镜岩石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岩石学研究成果为基础资料,结合矿物学,岩石学,沉积学及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对白云岩中的残余结构,碳酸盐岩颗粒泥晶套的矿物成分,成岩变化及其在白云化等成岩作用过程中对颗粒结构及形态的保护作用进行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认为泥晶套及其精细的鉴别对次生白云岩原岩结构特征及沉积环境的恢复既有重要的鉴定意义也是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文首先根据碳酸盐岩结构组分的类型,交代强度及可识别性把次生白云岩的残余结构分为交代残余结构,交代影像结构及交代晶粒结构三大类;每一大类还可根据具体的结构组分类型等进一步细分和命名。同时认为在研究次生白云岩残余结构(构造)的过程中,可通过寻找和鉴别受泥晶套保护的颗粒结构或轮廓,进而分析判别原始颗粒的结构和类型,达到恢复白云岩原岩(结构特征)的目的,在上述实际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又通过理论研究认为碳酸盐岩颗粒的泥晶套具有保护颗粒结构及形态免遭白云化作用等成岩作用彻底破坏的作用,这是因为泥晶套的原始矿物组成主要是文石,方解石及有机质等,且可在沉积期及成岩过程中吸附一定量的粘土矿物,泥晶套矿物晶体细小,特别是粘土矿物具有笼形结构,可以有选择地中附一定大小的分子(或离子),结果使泥晶套具有分子筛(催化作用),渗透膜的作用,既保护了颗粒免遭白云化作用等成岩作用的破坏,又加速了白云化作用等成岩作用的速度。  相似文献   

17.
冲绳海槽玄武岩中中酸性残余熔体研究及其岩石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洋壳有关的酸性岩由于对了解幔源岩浆的演化以及判别古老蛇绿岩套及其构造位置的重要意义而倍受岩石学家和构造地质学家的关注。本对发现于冲绳海槽玄武岩基质中的中酸性到酸性残余熔体进行了详细研究,它们提供了幔源玄武岩浆结晶分异形成酸性岩浆的直接证据。在细小的基质矿物间分布有一种玻璃质的残余熔体,其成分随距冷凝边距离(L)的增加而越来越酸性。在SiO2对Na2O K2O图解上,残余熔体的投影点从玄武岩到英安岩均有分布,反映了一个连续的演化系列。在AFM图解上,残余熔体表现出与Thingmuli火山岩系列类似的拉斑玄武岩系列的演化趋势。我们的研究表明:残余熔体的演化受结晶分异作用控制。在早期结晶阶段,辉石的结晶起主导作用,结果造成残余熔体中SiO2、Al2O3,Na2O的迅速增加,FeO、MgO、CaO迅速降低。在晚期结晶阶段,斜长石成为主导结晶相,导致残余熔体中Al2O3,Na2O的迅速消减。Al2O3、Na2O从增加到降低的转变出现在SiO2=62%左右。在L=27.5mm处,85~90%的基质岩浆已发生了结晶作用,导致残余熔体中SiO2含量达到69~70%,而且此处还新出现了一种富FeTi的氧化物。该玄武岩中残余熔体和基质矿物的成分及演化特征分别与Thingmuli火山岩系列中酸性端元的组成相似,在也佐证了Thingmuli火山岩系列是幔源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东秦岭松树沟蛇绿岩中超镁铁质岩及铬铁矿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岩石地球化学及构造变形特征综合研究表明,松树沟超镁铁质岩是底辟侵位于上覆玄武岩中的地幔岩部分熔残余体,该残余体在底辟上过程中发生塑性变形,并再次部分熔融,其残余物为橄榄质糜棱岩,熔体部分形成中粗粒纯橄岩板状或脉状体及其伴生的铬铁矿。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作者曾在中国迁西地区岩样中测到了古构造残余应力,之后在该区垂直和平行迁西山字型的构造带内布设了11条测线共68个测点.以岩体正交异性弹性理论为基础,选取所测矿物的轴面异性弹性参量.用X射线法,测得了岩体水平和铅直宏观残余应力分量的大小和方向及其水平分布场,嵌镶残余应力的水平分布场,以及这两种残余弹性应变能密度的水平分布场.同时鉴定了此种场形成的地质时代,算出了山字型构造带中储存  相似文献   

20.
考虑渗流及软化的海底隧道围岩弹塑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星华  章敏  王随新 《岩土力学》2009,30(11):3267-3272
在海水渗流的情况下,考虑隧道围岩屈服后强度衰减(塑性软化)的特点,用弹性-塑性软化-塑性残余三线性应力-应变模型推导出了海底隧道围岩塑性软化区半径、塑性残余区半径、洞周边位移、围岩内任一点应力及围岩压力的解析表达式,并与仅考虑渗流及渗流和软化皆不考虑的其他两种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在渗流和材料软化中,后者对隧道围岩稳定最为不利。分析了不同软化程度对结果的影响,该结果为海底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等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