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东走时表定位稳定性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逐一减台的方法检验地震定位的稳定性,实质上是对华东走时模型品质的考验,也是对定位误差值可信与否作出评价。结果表明,华东走时模型能显著提高定位能力和定位稳定性,定位误差值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考虑松动圈围岩强度降低、松动破裂形成的垫层效应以及地震波的绕流效应,提出使用松动圈折减系数R来计算隧道的地震响应.在衬砌结构随地层运动内力理论解基础上,以S波为例,推导了考虑松动圈减震作用的计算方法.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中的动力模块对隧道松动圈减震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衬砌结构随地层运动内力理论解及建议的松动圈折减系数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充分考虑松动圈存在的情况下,使用松动圈折减系数法计算出来的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较为吻合(最大弯矩误差值为8.28%,最大剪力误差值为10.68%),较衬砌随地层运动理论解法更为精确(最大弯矩误差值为62.13%,最大剪力误差值为50.49%).该方法计算思路和概念清晰,计算公式简洁明了,计算量较小,便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流体动力学的探空仪GTS1湿度测量误差修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准确的湿度垂直廓线对短期数值天气预报和中长期气候研究分析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太阳辐射与高空云雨等因素导致探空湿度测量精度较低.针对探空仪GTS1白天进行湿度测量时存在明显偏干误差的现象,本文建立了GTS1湿度测量结构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重点研究了太阳辐射对GTS1湿度测量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其防雨/防辐射罩的防雨效果.结合改进的太阳辐射计算模型,利用Fluent模拟分析了防雨/防辐射罩云雨滴轨迹和内部温度场分布,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在垂直气流下防雨/防辐射罩基本保护湿度传感器免受高空云雨的影响,对太阳辐射也起到一定防护作用.但太阳辐射对GTS1湿度测量的偏干影响仍较显著,海拔30km左右相对误差甚至高达70%.通过与RS92及GTS1探空湿度测量中的太阳辐射偏干误差相对比,发现基于流体动力学数值计算的湿度相对误差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趋势与之基本吻合.本文也给出了理论计算与实验测量存在一定差异的原因,进而以南京探空站2014年不同季节的温度、气压、气球的上升速度等探空数据为计算参数,获取了太阳辐射误差与海拔及环境温度的关系,并对四组探空湿度廓线进行太阳辐射误差修正,提升了GTS1探空仪高空湿度测量的精度.本文研究结果为探空湿度测量太阳辐射偏干误差的有效修正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鄱阳湖地区大气边界层特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WRFV2.2中尺度数值模式对鄱阳湖地区200 km×200 km范围内,2009年11月5日00∶00至2009年11月6日12∶00不同高度的气象要素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水平分辨率为1 km的鄱阳湖地区大气边界层风、温、湿度场和廓线分布的大气边界层物理特征.模拟结果发现:白天鄱阳湖面上空存在着冷岛效应并伴随湖风,而夜间湖面上空存在着热岛效应并伴随陆风,湖面与陆地之间最大温差可达6 ℃;同时地形以及下垫面类型对鄱阳湖区风场的分布具有很大影响,夜间存在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低空辐合带,白天逐渐消失;此外受风场和地形作用湖面上空的湿度分布也不均匀,白天湿度层厚度低而夜晚湿度层厚度高,湖中心右侧湿度值大于左侧湿度值.模拟结果能较好地反映鄱阳湖的大气边界层物理特征,有助于了解鄱阳湖地区区域气候的特点,以及由于地形、地理环境、地表特征所形成的不同高度上的风、温、湿的分布规律和大气边界层物理特征,为鄱阳湖地区局地天气预报、风能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新疆地震局前兆台站多为野外无人值守台,主要受温、湿度影响较大。当温、湿度超出范围一定时间将对仪器造成损害,从而影响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本研究针对温、湿度影响因素,设计一种简易的前兆观测室温、湿度环境监测设备。基于STC89C52单片机设计一个温、湿度采集系统,该系统采用数字式温、湿度传感器DHT11采集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值,将采集的值在带有中文字库的液晶显示器LCD12864上显示,通过串口将这些值发送到上位机,在上位机中采用VC6.0编写温、湿度值采集程序。给出温、湿度采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方法,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结构简单,能够实现对环境温、湿度值的采集和实时显示。实时监测温、湿度值,当参数超出设定值,立即通过短信通知相关人员及时进行处置,从而保证仪器的连续稳定工作,为预报分析提供完整、准确的观测数据。该装置满足功能设计需求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采用室内土柱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温带成熟阔叶红松混交林和次生白桦林土壤在不同的湿度(55%和80%WFPS,土壤充水孔隙率)和不同的氮素供应(NH4Cl和KNO3,4.5 g N m-2)条件下外源碳添加(葡萄糖,6.4 g C m-2)对森林土壤异养呼吸和微生物碳的激发效应.结果表明:培养期间次生白桦林土壤对照处理CO2累积排放量(5.44~5.82 g CO2-C m-2)显著高于阔叶红松混交林对照处理(2.86~3.36 g CO2-C m-2).随着湿度的增加,次生白桦林土壤对照处理CO2累积排放量显著降低,而阔叶红松混交林土壤对照处理却显著增加(P0.05).单施NH4Cl或KNO3处理培养期内两种林分土壤CO2累积排放量降低9.2%~21.6%(P0.05),低湿度次生白桦林土壤降低最大.单施葡萄糖显著提高两种林分土壤异养呼吸、微生物碳量和微生物代谢熵.培养期间施加葡萄糖所增加的土壤CO2累积排放量(8.7~11.7 g C m-2)和土壤微生物量(7.4~23.9 g C m-2)显著大于施加的葡萄糖含碳量(6.4 g C m-2),这可能是由土壤固有有机碳分解释放引起的.培养期间由葡萄糖引起的土壤CO2排放速率和最大排放速率不仅受到湿度及其与林分交互影响(P0.001),还受到铵态氮与林分交互影响(P0.001)和林分、湿度和铵态氮三者交互影响(P0.05).施加铵态氮显著抑制了次生白桦林土壤由葡萄糖引起的微生物碳,而施加硝态氮却无显著效应.施加两种形态的氮均显著促进高湿度阔叶红松混交林土壤由葡萄糖引起的微生物碳(P0.05).经过量化由葡萄糖引起的土壤活性碳库、微生物碳及CO2排放量,发现葡萄糖对温带森林土壤异养呼吸和微生物碳的刺激效应与植被类型、湿度、外源氮供给及其形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青藏高原第二次大气科学试验(TIPEX)得到的当雄湍流资料的分析,讨论了青藏高原地区的近地层湍流特征.结果显示:速度分量、温度和湿度谱大多满足相似理论的-2/3次方律;高原上无因次垂直速度方差在中性时与前人在平原地区得到的结果比较接近,但高原上无因次水平风速方差值大于平原地区值.在强不稳定层结时,高原观测结果显示无因次垂直速度方差和无因次水平风速方差符合-1/3次方规律.在稳定层结时,风速三个分量的方差都随稳定度z/L的增大有所增大.无因次温度和湿度方差在强不稳定条件下服从-1/3次方规率.稳定条件下无因次温度方差随z/L略有下降趋势,而后趋于常数,无因次湿度方差无明显的规律.在干季以感热通量为主要地面热源,湿季两者贡献相当,潜热通量略大于感热通量.得出了不稳定层结、稳定层结情况下高原的无因次温度结构参数和湿度结构参数与z/L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中性层结时整体输送系数的实测结果.  相似文献   

8.
湍流湿度脉动特性研究——根据淮河流域实验资料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淮河流域实验得到的湍流湿度脉动资料 ,应用统计理论、Fourier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 ,对湍流湿度脉动的统计特征、谱特征和间歇性特征作了初步分析 .结果表明 :(1)在淮河流域这样的高湿地区 ,水汽对其地表能量平衡 ,能量输送与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2)湍流湿度脉动的能谱和互谱在惯性副区基本符合“ - 2 /3”次律和“ - 4/3”次律 ;(3)淮河流域湍流湿度脉动场存在很强的间歇性 ,不符合Kolmogorov湍流理论 .利用离散正交小波变换将湍流湿度脉动场中的耗散事件分离出来 ,通过引入限制因子 ,将湍流脉动场中的耗散事件滤去后 ,能较好地抑制湍流湿度的间歇性 .但与风速脉动相比 ,湍流湿度场间歇性的抑制效果较差 .  相似文献   

9.
地磁房湿度变化较快或过大都易引起地磁数据的异常变化,且室内湿度不易控制,地磁房、磁通门磁力仪探头湿度智能在线分析监控系统可以实时显示监控地磁房、磁通门磁力仪探头湿度的变化,超过湿度阈值则发出报警信号,进而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控制探头观测环境的湿度,提高观测数据的稳定性、可靠性。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和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0.
地磁房湿度变化较快或过大都易引起地磁数据的异常变化,且室内湿度不易控制,地磁房、磁通门磁力仪探头湿度智能在线分析监控系统,可以实时显示监控地磁房、磁通门磁力仪探头湿度的变化,超过湿度阈值则发出报警信号,进而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控制探头观测环境的湿度,提高观测数据的稳定性、可靠性。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和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1.
云覆盖对流边界层顶部湍流结构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飞机探测资料分析研究云覆盖对流边界层顶部温度和湿度湍流结构,在考虑对流边界层顶部夹卷过程的基础上得到计算温度和湿度结构参数的公式。应用实际观测资料分析了云覆盖对流边界层顶部的湍流特征.资料分析表明,云外晴空区温度和湿度结构函数值明显高于云内的值.云顶边界清晰,通过界面温度和湿度具有明显的跃变特征.应用观测资料检验了温度和湿度结构参数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观测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利用绿洲和戈壁近地面层湍流实验资料对比研究表明,在不稳定层结条件下,绿洲和戈壁中温度归一化方差满足φθ(z/Λ)=αθ(-z/θ)^-1/3,而绿洲湿度和CO2归一化方差都满足φs(z/Λ)=αs(1-βsz/Λ)^-1/3;受平流影响,绿洲温度归一化方差量值较大,而戈壁CO2方差相对M-O函数关系有一定程度的偏离,湿度方差则完全背离了方差M-O关系;对上述结果分析表明,平流条件下,湿度方差满足关系式σsm^2=D^2σsA^2+σsB^2;其方差M-O关系由平流输送标量方差值的相对大小所决定。对于湿度和CO2等标量,如果平流输送的标量方差比局地标量方差大得多,则该标量方差观测值就会背离方差M-O关系,当平流输送的标量方差接近或小于局地标量方差时,标量方差观测值基本满足方差M—O关系。  相似文献   

13.
偶极子假设引起的大回线源瞬变电磁响应偏差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偶极子假设下的场点近似解与场点的瞬变电磁精确解存在一定的误差,文中对偶极子假设引起的误差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首先分析了由恒定电流偶极子公式“比拟”出的谐变偶极子位函数解.分别计算了静态场中磁偶极子和电偶极子的近似解与各自对应的未做偶极子假设的电流环和载流导线的精确解之间的误差值,然后分析了谐变偶极子微元与点电荷微元的误差...  相似文献   

14.
寒区桥梁混凝土所处的环境对耐久性指标有更高要求,通过力学性能试验、氯离子扩散系数快速测定(RCM法)、冻融循环试验对不同养护温度、湿度组合的桥梁用混凝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较低温度养护时,混凝土抗压强度增长低于标准养护,先期的高温干燥环境对混凝土抗渗性能不利,在60℃相对湿度(RH)95%环境养生(高温高湿)抗冻融性能最优。选择合适的温度、湿度组合养护对寒区桥梁混凝土冬季施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地磁房湿度不易控制,湿度太大、变化较快等都易引起地磁数据异常变化,经多年观测经验,研制一套地磁房湿度变化智能监控系统,能实时监控地磁房湿度变化,据此进行科学方法除湿,从而确保观测数据稳定、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 关于土地电电极埋深的最佳深度,至今仍在探讨。据有关资料介绍,北方地区的土地电电极,一般埋深1.5~2.0米,1米左右深度的也不少,在这个深度的土地电灵敏度较高。在南方一般都认为深些可以避免干扰,地电稳定,主张埋极3—4米。实践证明,地处亚热带气侯,常年气温高、湿度大,降雨量大,加上土壤结构不同,土质成份复杂,电极埋深3—4米仍受干扰。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试验安装了不同深度的土地电,探索本地区气侯、自然环境条件下,取得最佳的电极埋深。  相似文献   

17.
三峡气候的基本特征和成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强  彭乃志  傅抱璞 《湖泊科学》1996,8(4):305-311
使用1959年2、4、7月长江三峡的气候考察资料,揭示了三峡河谷主要气候要素(温度、湿度、风)的时空变化的基本规律,分析了高度、地形、水体等因子对三峡气候形成的作用及其在不同季节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砾岩储层黏土矿物含量高,行业标准测量法的烘干温度过高、烘干时间过长、烘干湿度不适宜,会造成高含黏土岩心黏土束缚水被烘干,进而导致有效孔隙度测量不准.为此,通过对比不同测量环境下核磁共振实验结果,明确高含黏土岩心在低温(55℃)、保湿(相对湿度65%)的环境下测量有效孔隙度,黏土束缚水不被烘干.利用烘干过程中电阻增大率的拐点确定可动流体孔隙、毛管束缚流体孔隙的烘干时间,进而确定了岩心的有效孔隙度.与行标测量法相比,本文的方法更能反映目标区地质特征,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绿洲和戈壁近地面层热量和物质输送特征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甘肃金塔绿洲和戈壁10 m涡旋相关法的观测资料对比研究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CO2)的平流和湍流通量特征.结果表明,在典型绿洲-戈壁复杂下垫面上,热量和物质的平流通量比湍流通量的值大1到2个量级;在绿洲和戈壁,受平流输送影响和下垫面强迫,不同性质标量湍流的水平和垂直通量分布具有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潘宁  郁凡 《地球物理学报》2009,52(12):2973-2986
本文采用一维变分法,并将MM5模式的相对湿度6小时预报作为背景信息,对1998年6~7月两种卫星反演地球大气相对湿度资料进行偏差校正试验,以提高其精度.这两种反演资料分别是用统计反演法反演GMS-5静止气象卫星多通道遥感信息得到的GMS反演地球大气湿度,和用同步物理反演法反演NOAA-14极轨卫星的TOVS晴空测值所得的TOVS反演湿度.校正试验结果表明,一维变分法能有效减小两种卫星反演湿度相对于匹配的NCEP/DOE再分析相对湿度的平均偏差和均方根偏差:850~300 hPa GMS反演湿度的绝对平均偏差下降了0.59%~2.87%;各层GMS反演湿度的均方根偏差的减少量为3.26%~7.49%,其中925~400 hPa从11%~14%降为6%~9%,300~200 hPa从20%~24%降为13%~18%;500~300 hPa TOVS反演湿度的绝对平均偏差从7%~13%降至1%~5%;各层TOVS反演湿度的均方根偏差减少了12.61%~15.1%,其中1000~500 hPa从21%~24%降至8%~10%,400~300 hPa从25%~29%降至11%~14%.校正分别使925~400 hPa GMS反演湿度和1000~500 hPa TOVS反演湿度的均方根偏差降至10%以下,达到了WMO对卫星资料反演地球大气湿度垂直分布的可用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