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2005—2018年日本气象厅的6 h主观预报数据,分析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路径预报偏差的方位分布特征,探讨路径预报偏差与副热带高压的可能关系。统计结果表明,以东、南、西、北方位划分预报偏差空间分布,路径预报偏差以偏向东北向和西南向为主,24、48、72 h预报中东北 西南向偏差分别占61.62%、64.02%、66.94%。分析东北 西南偏差空间特征,发现西南向的预报偏差主要发生在热带气旋路径密集区的北部海域(24°N附近),而东北向的预报偏差主要发生在南部海域(16°N附近)。进一步分析这种东北 西南偏差和副热带高压的关系,发现大部分东北偏差出现在副热带高压的西南侧,且对应的偏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更靠北、西脊点更靠西、面积更大;而西南偏差出现在副热带高压的西北侧,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则更靠南、西脊点更靠东、面积更小。即副热带高压引导的西行台风,路径预报易偏东北;北折台风,路径预报倾向偏西南。  相似文献   

2.
徐逸雯  王倩  卢琪  孙轶 《海洋预报》2023,(1):91-100
基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5再分析数据、浙江省自动气象探测站数据等,对2021年14号台风“灿都”(Chanthu)的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进行分析,对路径和强度的预报偏差机理进行研究,初步探讨其影响舟山的降水成因。结果表明:台风“灿都”核心区范围小,外围环流较为广阔;路径偏差主要与副热带高压与大陆高压有关,副热带高压预报偏强,南支高压被低估;台风“灿都”在东海北部海域回旋时处于高压区的包围中,没有明显的引导气流;较高的海表面温度为超强台风和强台风的维持提供了热力条件;台风“灿都”在舟山的降水特征表现为小时雨强不强、持续时间长、累计降水量可观。定海西南侧出现强降水主要是受到山区地形影响以及水平方向风速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0814强台风"黑格比"和9615台风"莎莉"的移动路径及强度特点分析,结果得出台风受到500 hPa不断加强的大陆副热带高压南侧偏东气流的引导,移速不断加快,而且与台风同向移动增强的副热带高压使台风的移速更快。强劲、持续的越赤道气流输送、对流层高层持续的强辐散以及弱水平风垂直切变都有利于台风显著加强和维持。台风螺旋云带的变化对台风移动趋势有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9005号台风北上时间比常年早,到达位置偏北,造成山东东南沿海暴风雨天气过程,主要影响因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向脊线偏北;河西-河套地区高空西风环流较平直,利于台风西行-北上。台风路径预报可从太平洋副高西向脊线位置、高空环流形势和台风母休云系长轴方向三个方面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987年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台风及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7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具有年台风个数少、强台风个数偏多等特点;而副热带高压具有强度强、两脊偏西和脊线位置偏南的特点。分析还发现,1987年和1967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分别为1951年以来最强年和最弱年,其相应为少台风年和多台风年。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982年以来我国东部海域登陆再发展台风进行统计分析,选取其中15个个例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其移动路径和增强幅度分为3类,研究表明:台风如果移向东北方向则再发展较弱,而向北移动则发展较深,且向北越深发展越强,这与副热带高压(副高)的位置和强度以及上游高空槽存在一定的关系(整体偏向于正相关),在北上的过程中,如果与高空正位涡发生耦合,则增强越大,但非绝热加热所占的比重越小。同时动能收支分布显示,台风加强越深,动能转换越强,两者成正比,但在能量转化的方向和位置上,三者又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利用卫星云图和天气形势分析9914号台风路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罗忠红 《台湾海峡》2001,20(4):426-430,T002
本文对9914号台风的天气形势和卫星云系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及西风带槽、脊的配置和演变,对台风强度和移动路径尤其是台风路径的转向影响很大。副吭的增强、减弱是台风发生转向的重要条件。 螺旋云带的变化通常是台风未来移动及其强度变化的强信号。眉状云带是台风北上的重要特征云系。台风向着高层强负涡度中心或两个强负涡度中心的中点移动。  相似文献   

8.
项素清 《海洋预报》2005,22(1):67-73
2003年第14号台风"鸣蝉"朝西北方向移到24°N以北时,中心气压下降到920hPa,近中心最大风速达60m/s,在沿125°E北上时,强度减弱很缓慢.本文对该台风的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进行分析,发现台风主要是在副热带高压和高空槽的引导下移动,路径比较规则.来自热带辐合带的深厚水汽输送通道为台风强度的维持提供了丰沛的水汽和能量.200hPa高空槽前西南急流为台风提供强流出流场.涡度场的对称分布,使水汽和能量向台风中心旋转,低层辐合加强,涡动动能得以维持,有利于台风强度的加强.弱的水平风速垂直切变和暖洋面的加热作用,也是台风维持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异常及其与海气通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84-2002年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TWC)最佳路径台风资料、全球海洋客观分析海气通量(OAFluxes)资料和NCAR/NCEP-2再分析资料,使用SVD等统计方法,对西北太平洋台风频数与低层大气环流及海气通量异常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50°E以东的低纬海区是台风频数年际异常变化最显著的区域,台风频数与低层大气环流异常、潜热通量和短波辐射通量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副热带高压强度减弱(增强)、脊线偏北(南)、主体东移(西伸)时,季风槽加深东进至160°E(西退至140°E),低纬的纬向西风加强(减弱),海洋输送给大气较多(少)潜热通量,盛行的纬向西风携带着季风槽南侧的暖湿水汽与副热带高压南缘偏东气流的水汽输送在150°E以东(以西)的低纬海区辐合,150°E以东辐合上升的暖湿气团吸收的短波辐射偏多(少),有利于(不利于)形成高温高湿的不稳定结构,台风能量不断(不易)积累,在低层强(弱)辐合、高层强(弱)辐散的环境场作用下,有利于(不利于)台风在150°E以东的低纬海区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1960-1983年10-11月南海台风的路径,得出秋季南海台风的路径和强度变化与北侧大陆上的气压、温度、风场有关,认为在秋季低层气流对台风的引导是显著的,而低层引导气流的强弱又与副热带高压脊西伸的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旋转式压力交换器运行过程中流体能量损失规律,以外驱式旋转压力交换器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模型的湍流耗散率进行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转子在低压区转动时,海水侧流体能量损失先降低后升高,浓盐水侧逐渐降低;转入低压密封区,流体能量损失集中在海水侧,范围逐渐向浓盐水侧扩散;进入高压区后,海水侧流体能量损失逐渐下降,浓盐水侧逐渐升高;转子在高压密封区运行时,流体能量损失集中于浓盐水侧,能量损失范围向海水侧扩散。研究结果对旋转式压力交换器结构优化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浙北沿海南大风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项素清 《海洋预报》2004,21(1):75-80
本文对2003年4月16~17日发生在浙北沿海的一次10~11级南大风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发现入海高压的稳定维持和西面低值系统的发展是造成南大风的直接原因,北面冷空气的动力作用和西南急流引起热力降压作用,使地面增温、增湿、梯度堆积,并引起对流发展,使高空动量下传,有利于南大风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An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based on deep-sea pressur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novel seawater pressure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that utilizes seawater pressure to generate electricity has been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utilizes the press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essurized seawater and the empty pressure container to drive hydraulic motor and the coaxially coupled generator to generate electric power. The output electric energy is recorded by the data logger throughout the process. In the current study, technical analysis is performed with the emphasis on conversion efficiency between seawater pressure energy and output electric energy. The analysis is conducted at various pressure differences through the throttle valve so as to obtain maximum conversion efficiency.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optimum pressure difference through the throttle valve and the maximum conversion efficiency can be theoretically calculated when the properties of the conversion system are given. Simulation results have demonstrated the influence of pressure difference on conversion efficiency. The test apparatus has been designed, built and tested in 2004. It successfully generated electric energy of approximately 0.85 kW h at the depth of 2400 m with empty pressure container's holding capacity of 200 L in the voyage “DY105-16” in South China Sea on June 12, 2004. The actual conversion efficiency from seawater pressure energy to electric energy reaches as high as 63.8% which is attractive for underwater equipments. The success of the experiment has tested the feasibility of utilizing seawater pressure energy and brings a new power supply way for long-term in-situ underwater equipments.  相似文献   

14.
张国光 《海洋工程》2006,24(3):113-118
从高压水射流技术在水下工程中应用及高压水射流的作用效应和伤害特征着手,分析影响水下高压水射流作业安全的因素,总结各国制订高压水射流作业的安全标准规程现状,提出制订我国水下高压水射流作业安全规程若干认识和设想。  相似文献   

15.
根据研究区测井、测试、岩石物性等资料,讨论分析了异常高压与储层孔隙度的关系。车西洼陷沙河街组沙三段与沙四上亚段地层中存在异常地层压力,主要分布于深洼带和斜坡前缘。异常高压带地层压力与孔隙度有良好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异常高压使得储集空间得以保存;通过促进溶解作用而形成大量次生孔隙;异常高压作用下形成微裂缝,极大地改善了地层储集性能。根据异常压力与孔隙度的相关性,预测了车西洼陷沙四上亚段的孔隙度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深海热液原位探测设备的能量供给问题,设计了一种实用的供能装置.该供能装置采用了一种定制的高能量密度电池,电池组的容量达31.5 Ah,最大输出电压为12 V.供能装置的耐压壳体采用了压力容器的设计原则进行设计,其最大承受压力达70MPa.放电实验表明该供能装置具有较稳定的放电电压;海试实验表明该供能装置能用于深...  相似文献   

17.
2001年10月产生的台风海燕引起了温台沿海较高潮位。本文通过对台风与冷高压共同作用机制的探讨,主要从沿海梯度风的变化分析这次风暴潮造成的高水位,从而为秋季冷空气影响期间的风暴潮预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电换能器的等效机电图,根据压电陶瓷材料的有关参数随压力的变化关系,研究了深水压电换能器在深水高静压力下的电声性能。  相似文献   

19.
负温度系数(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NTC)热敏电阻器由于在窄温区内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在海洋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深海应用中固有的高静水压力,对器件的测温准确度造成不利影响。为了更好地认识这种现象,以珠状NTC热敏电阻器为研究对象,利用海洋环境高压模拟装置,开展了静水压力作用对器件电学特性影响的研究,固定环境温度25℃和0℃,压力范围0~60 MPa,步长5 MPa。结果显示,随着静水压力的增大,NTC热敏电阻器的电阻值减小;环境温度25℃和0℃时,5~60 MPa的静水压力造成的漂移分别为-0.11%~-2.81%、-0.19%~-2.78%,等效于温度漂移分别为0.024~0.624℃、0.036~0.535℃。这为热敏电阻器在深海温度准确测量的提升提供了指引,有利于在海洋测温领域中更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斜顶桩驳岸结构是一种深水高桩码头接岸结构型式,驳岸结构后进行高回填将是一个复杂的被动桩与土相互作用的问题。采用平面有限元方法,分别建立了后支撑和前支撑斜顶桩驳岸结构的桩一土相互作用模型,桩基采用梁单元模拟,桩一土界面采用接触对进行模拟,进行了高回填施工过程的仿真分析。将承台侧向位移的数值计算结果与原型观测值进行了比较,吻合较好,并对桩身侧向位移、板桩前后土压力以及位移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结构的变形随着施工过程进行而变化,承台最大侧向位移发生在施工过程中;不同驳岸结构的被动土压力分布相似,而主动土压力由于支撑桩的位置不同而有所差别;后支撑桩的桩身挠度相对较大。研究结论可为此类结构的设计及计算提供参考,也可为深水港结构型式的优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