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江苏及其邻区地震应急宣传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江苏及其邻区10 多年来发生的典型地震事件及地震谣传的社会反应和各地应急宣传方案的对比, 研究防震减灾宣传的效果及应急宣传措施, 提出防震减灾应急宣传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运用地震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对苍山5.2级地震进行了现场社会调查和分析,为人们研究中强地震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是有史以来对乐山市波及范围最广、人员伤亡最多、经济损失最大、社会影响最强烈的地震。本文回顾了近几年乐山市在地震应急准备方面所做的工作和汶川特大地震波及乐山后的应急工作,认为坚持不懈地抓好地震应急准备是做好大地震之后应急工作的重要前提,及时有效地开展应急工作是防震减灾部门的重要职责,震后恢复重建中防震减灾部门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国际地震动态》创刊于 2 0世纪 70年代 ,其时中国还没有开始摆脱封闭或准封闭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 ,《国际地震动态》作为反映地震科学发展和防震减灾事业的国际动态的刊物 ,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地震研究领域的《参考消息》的作用。这也正是《国际地震动态》长期以来深受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对地震科技发展感兴趣的读者的喜爱 ,在防震减灾事业中颇有影响 ,并引起一些国外的专家和研究机构关注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初期 ,《国际地震动态》根据当时国际上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 ,及时地进行了地震社会学和地震对策方面的报道和讨论。在当时…  相似文献   

5.
以2018年台湾海峡MS6.2地震造成的社会影响作为主要调查内容,选取了福建省东山县普通群众作为调查对象,从震时人的感觉、灾时应急避险情况、社会心理、防震减灾及地震预警知识普及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目的是了解东山县居民地震应急避险情况及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程度等,为今后有针对性的做好防震减灾宣传,提升社会公众抵御地震灾害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发生后,受桑枣中学案例启发,在中小学开展应急演练受到重视。提高公众地震应急准备能力是提高我国防震减灾能力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通过问卷数据分析,描述我国公众地震应急准备现状,分析影响中国公众地震应急准备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学历、风险感知和政府责任影响公众地震应急准备,并提出做好相关工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处于地震灾害高风险区域的城镇数量也不断增加。在城镇防震减灾工作管理体系中,市县地震部门的防震减灾工作是关键。然而,这些基层部门在推进防震减灾工作中面临着公共服务科技含量不高、工作手段缺乏、基础数据缺乏等难题。本文针对城镇地震防灾与应急处置的关键环节和薄弱部位,研究针对性强、操作简便的城镇地震防灾与应急处置一体化服务系统,为市县地震部门平时的震害防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应急准备以及震时应急响应和震后应急处置提供重要依据、工具和手段,全面提高市县防震减灾能力。从而提高为城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能力,为城镇化建设营造安全的抗震环境。  相似文献   

8.
浅谈城市发展与防震减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加强防震减灾规划,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以及增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等4个方面的分析,揭示了城市发展与防震减灾的关系,强调了建设地震安全社区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地理信息系统与震后快速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兰从欣  徐平 《地震》1999,19(3):297-302
为了地震后快速响应的需要,介绍了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北京及周围地区的地震震型分布以及北京地区地震安全图和邻近地震理论烈度分布的方法。为北京市震后早期趋势快速判定及防震减灾服务。同时,以1997年5月张家口MS 4.2和1998年1月10日张北-尚义MS 6.2地震为例说明上述方法、图件在震后应急工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概述了我国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地震监测预报、灾害预防和应急救援防震减灾三大业务体系中的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高分遥感地震监测与应急应用示范”项目的进展.该项目针对防震减灾业务体系发展的应用需求,在整合地震行业现有技术和资源的基础上,突破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卫星遥感数据在地震构造调查、地震监测和地震应急救援等方面应用的关键技术,制定行业应用规范,建设高分遥感地震业务应用示范系统,并开展应用示范.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使得我国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地震中的应用从以往分散的科学研究提升到一个业务化应用的状态,从而能更加有效地服务于防震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11.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社会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具有重大意义。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式对山东省公众防震减灾科普认知和需求进行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1)山东省公众对于地震科普知识的整体认知水平偏低,对于地震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有限,辨识地震谣言的能力不足,地震应急避险能力有待加强,应急救护技能掌握水平和震时避险原则认知水平不高;(2)山东省公众对于地震应急避险与技能、地震预报与预警、地震谣言识别及建筑抗震等方面的科普内容需求度较高;(3)山东省公众最期望获取防震减灾科普信息的途径是通过线上的新媒体APP或网站,对于参加地震应急演练、科普讲座、科普馆参观等线下活动的意愿较强。针对上述实际情况,本文对地震科普工作给出了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03年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的现场调查,从地震宏观异常、人的感觉和行为反应、人员伤亡、政府决策能力、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地震的社会救助、应急预案执行情况、地震谣传等各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总结了防震减灾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社会因素在灾区抗震救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给今后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以启迪。  相似文献   

13.
2003年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社会影响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2003年民乐-山丹6.1、5.8级地震的现场调查,从地震宏观异常、人的感觉和行为反应、人员伤亡、政府决策能力、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地震的社会救助、应急预案执行情况、地震谣传等各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总结了防震减灾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社会因素在灾区抗震救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给今后的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以启迪。  相似文献   

14.
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需要高科技的支撑,从专利角度对防震减灾领域技术研发情况进行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该领域技术全球发展态势。基于incoPat全球专利数据库对国际领域内防震减灾专利进行研究,揭示全球防震减灾领域技术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及研发布局。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对于防震减灾领域技术的研发一直在持续增加,2004年之后快速增长;中国在专利总量和增长率方面远超其他国家,美国专利质量整体最高;高价值专利主要包括振动传感器和加速度计、地震预警系统和报警器、抗震墙和抗震结构、隔震支座、电梯控制装置、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地震应急处置和逃生装置、救灾机器人等。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ItisknownthatChinaisanearthquake pronecountryintheworldandisalsoacountrysufferingmostsevereseismiccalamitiesintheworld .China’sterritoryoccupiesabout 1 1 4oftheglobalconti nentalarea ,whileabout 1 3ofglobalM≥ 7.0continentalearthquakesoccurredinCh…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雄安新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在中小学校园内开展情况及学生对防震减灾知识的认知和需求,课题组2020年年底在雄安新区3县选取部分中小学开展问卷调查.调查表明,雄安新区中小学生对防震减灾知识关注度较高且参加意愿较强,对地震应急避险知识认知水平较高,在地震预警常识、地震谣言辨别方面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震后救援、自救互救认知...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地震科技进步的回顾与展望(一)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陈章立 《中国地震》2001,17(3):231-245
本文对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地震科技发展所经历的艰辛历程和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作了简要回顾。阐明了如下3点:(1)全社会对减轻地震灾害及减轻地震对社会经济生活影响的强烈要求是推动我国地震科技发展的强劲动力;(2)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更好的保障是推动我国地震科技发展的根本目的;(3)坚持地震监测等技术系统建设与地震科学研究的辩证统一,并处理好任务性、科学性、可行性之间的关系是推动我国地震科技进步性质遵循的重要原则。地震预报预防工作所取得的某些成功和所遭受的许多挫折不断加深了人们对地震的发生条件和孕育发生过程复杂性的认识,促进了地震监测等技术系统的改造与现代化建设和地震科学研究的深入。尤其是20世纪最后5年,地震监测等技术系统的改造和现代化建设使地震预报预防研究与实践的技术支撑得到较明显的改善,既突出重点,又广泛探索的地震科学研究,使人们对我国大陆地震的发生条件和孕育发生过程,以及震害特征与机理研究等取得一些新的重要认识。所取得的长足进步不仅使防震减灾工作实效得以明显提高,而且为加速新世纪,首先是“十五”期间我国地震科技的进步进一步奠定了基础。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阐明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地震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应重点加强的10个方面的工作,即地震观测台网的数字化改造与建设;地震前兆观测台网的改造与建设;强地震动观测台网的建设;地震实验室的建设;地震信息和应急指挥与紧急救援技术系统的建设;地震短临预报的研究;地震中长期预报的研究;地震动衰减和震害机理与震害控制的研究;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与震害预测的研究;地震科学和地球科学有关领域的基础研究。期望通过这些努力使我国地震科技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地震预报预防的理论、技术、方法显著改进,防震减灾工作实效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杨斌  蒋晓君 《内陆地震》2008,22(1):48-54
从GIS的最新发展技术WebGIS的概念出发,研究了目前使用WebGIS的几种常见的开发方式,分析了在地震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中采用WebGIS技术对地震灾害应急指挥带来的优势,同时探讨了地震信息采集、信息处理、系统集成发布以及地震灾害评估等一系列问题的处理过程。设计研究了基于WebGIS技术建立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的理论实现过程和集成实现方案。将WebGIS技术应用在地震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中,也为处理其他灾害防御指挥信息系统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不同用户群体应急救助和地震灾情需求,基于MINA框架,运用阿里云基础架构、微信组件和应用程序接口等技术方法,设计并构建集灾情信息收集与报送、应急救助服务、科普宣教等功能于一体的管理平台。该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不仅有利于震后现场应急队员收集并准确报送实时灾情信息,还可为被救助人员提供防震减灾知识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等应急救助信息,实现了应急救助与地震灾情的综合管理,提升了震后应急救助、应急指挥和辅助决策等方面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