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数字交通"的规划建设中,如何结合GPS技术解决交通堵塞、运营车灵活调度并大力发展交通智能化管理,显得特别重要.本文就GPS移动目标监控系统的设计、实现模式分析和GPS技术在交通中的典型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基于货运车辆GPS数据的交通调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PS轨迹点与道路网络拓扑数据,利用GIS技术进行OD点和交通通道的调查研究。利用货运车辆GPS轨迹数据,分析轨迹点的时间、速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实验并确定合理的阈值过滤出点簇,生成OD点;用轨迹点捕获含有拓扑关系的临近路段,通过最短路径算法生成货运车辆沿道路的线型轨迹,最终获得完整的货运车辆出行通道调查数据。与传统交通调查方法相比,该方法的组织实施环节大大减少,调查数据和成果更加客观可靠,是一种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交通调查研究的全新尝试。  相似文献   

3.
城市商务人士的行为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青  甄峰  汪侠  陈映雪 《地理研究》2014,33(8):1477-1488
移动信息技术的使用和快速交通技术的出现对商务人士行为活动产生了较大影响。在这一新的技术背景下,商务活动的特征研究值得关注。以医疗器械行业某跨国公司的南京销售团队为例,采用GPS技术、活动日志、深度访谈等方法,获取该团队11位成员在连续7个工作日内的时空数据。经描述分析和模型分析发现:① 在商务活动过程中,快速交通技术和移动信息技术的使用具有共变关系,使承载商务活动的空间成为流空间的外在表现形式。② 交通技术间接影响商务活动,但影响程度比信息技术使用大,导致商务活动的空间破碎化。③ 信息技术使用对商务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具体表现在商务活动的时间破碎化。  相似文献   

4.
山区交通通达度测度模型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通发展滞后是制约山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定量评估山区交通通达情况对认知山区交通空间格局和进行山区交通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综述国内外交通地理文献的基础上,论文构建了以交通设施技术等级、距离交通枢纽的通行时间和交通线密度3个因子为核心的山区交通通达度测度模型,并引入交通摩擦系数来提高山区交通通达度测算的精度.利用该模型...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地方小交通的内涵。指出小交通具有以公路为主导,等级低,密度大,交通流量小,自由式道路多等特征。在大交通发达。乡镇合并和农村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地方小交通具有互补大交通。促进城乡整合及拉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功能,同时分析了江苏省地方交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存在问题,然后针对不足,提出加强规划,建管养结合,适度超前,模式多样,系统协调等总体构建原则和地方公路及港口的具体布局设想,以促进地方小交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美国波士华交通经济带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美国波士华交通经济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分析了在不同阶段美国波士华交通经济带的生命周期特征,认为美国商业资本主义、产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发展以及带来的集聚与扩散作用、经济服务化分别在美国波士华交通经济带的形成、发展和演化等不同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波士华交通经济带是美国最大、发展最早的交通经济带,研究该地区的演化规律对我国交通经济带发展也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日本是一个交通现代化非常发达的国家。遍布日本全国各地的大小机场,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横贯东西的高速新干线,交织如网的城市电车和地铁,发达的水上交通,构成了日本交通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日本交通的智能化、信息化也是日本交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同时,日本交通现代化的发展与对日本现代化城市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手机信令数据具有覆盖范围广、获取成本低、时空精度较高、稳定实时追踪等优势,能够有效识别大规模人群的空间活动和出行特征,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交通大数据类型之一。文章在手机信令数据的分类和特征基础上,总结了其在职住空间关系和交通出行行为研究中的技术应用,随后结合上述应用成果和已有文献对其在交通碳排放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和场景进行了探讨,最后总结了手机信令数据在职住空间、出行行为和交通碳排放研究中的应用框架、应用机遇与挑战以及未来研究内容与技术创新方向。目前,手机信令数据在职住空间领域中的应用包括职住地识别、职住关系和通勤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解析,在出行行为领域中的应用包括驻留-出行识别、出行方式和路径识别,以及人群移动普适规律解析。以上技术应用能够有效服务交通碳排放领域研究,为交通碳排放测算以及城市空间结构、居民出行行为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奠定了基础。未来,相关研究应进一步关注长时序动态追踪、大范围对比分析以及人口和交通新现象研究,并注重多源数据的融合、传统方法与机器学习的结合以及数字孪生模型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青海交通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青海交通,经济发展现状和经济发展对交通建设需求的迫切性的分析,提出了交通建设的总体构想和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传统工程测量技术的服务领域主要包括水利、交通、建筑等行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的数字化技术、全球定位技术(GPS)、地理信息技术(GIS)、遥感技术(RS)等各种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得以应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交通经济带的基础理论及其生命周期模式研究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区域经济系统的空间演化与交通运输线的联系日益密切,一种依托交通干线不断集散、融合人口、产业、城镇、物流、能流、信息流的线状空间地域综合体不断生长并迅速发展,我们将这种独特的空间地域综合体称为交通经济带(Traffic Economic Belt)。本文系统阐述了交通经济带的基本概念、基本类型、基本性质,并创建性地提出了交通经济带的生命周期理论。  相似文献   

12.
基于GPS/GSM/GIS的海船监控调度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GPS/GSM/GIS技术在交通监控调度管理和导航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文中从某船队的货运作业船舶监控调度系统的构建出发,分析了海船监控调度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结构,进而探讨了基于GPS/GSM/GIS技术集成的海船监控调度系统的设计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3.
交通韧性是指在极端条件下交通系统能够通过自身抵抗、减缓以及吸收的方式维持其系统基本功能和结构的能力,或者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和成本内恢复原始平衡或者新平衡状态的能力。受全球增温、海平面上升以及快速城市化的影响,极端事件的风险日益增加,从而导致城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运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衡量极端事件下城市交通韧性强度(包括不同极端天气事件强度对其强度的影响),如何监测其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趋势,以及多长时间交通运输系统能够恢复正常状态?针对这些问题,目前还缺乏有效的监测方法,尤其是缺乏气候变化对交通韧性影响的时空动态变化监测。因此,如何精准识别极端事件下城市交通韧性的状态,提升自然灾害交通防治水平亟待解决。而随着大数据挖掘技术和时空预测深度学习方法的发展,为重建城市交通韧性强度时空数据集,进而揭示历史极端事件影响下城市交通韧性强度时空演变特征、变化趋势以及影响机制提供了可能。论文对国内外近50年来交通韧性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结合国内外交通韧性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已有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评述;并指出了气候变暖情况下交通韧性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旨在为今后开展交通韧性研究提供新的思...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以及管道运输等多运输方式,考虑不同空间尺度交通需求的差异,从国内交通和国际交通两个层面构建了区域综合交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比分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综合交通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交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长三角地区高于京津冀地区,珠三角地区发展水平最低。交通发展水平的差异在不同尺度及不同交通方式上表现不同,国内交通差异小于国际交通,交通总体发展水平差异介于国内和国际交通之间;公路交通在城市群间的差异较小,水运、铁路、航空以及管道运输在城市群间的差距均较大,但引致综合交通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在于铁路、航空和水运发展上的差距。各交通方式发展优势均不突出,且铁路发展明显滞后是引致珠三角交通发展总体水平较低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了改善珠三角地区交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区域交通优势的甄别方法及应用分析   总被引:67,自引:9,他引:58  
一个区域的交通优势反映在“质”、“量”和“势”三个方面, 每个方面具有相对独立而具体的内涵, 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 其中任一方面的刻画和评价仅仅反映区域交通优劣的一个侧面, 只有三方面的综合集成刻画与评价才能真正反映一个区域交通环境的优劣。基于交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界定了交通优势度的基本概念, 并建立了交通优势度的基本表述结构, 包括交通网络密度、交通干线影响度和区位优势度; 同时基于GIS 技术, 从分项和综合集成两个角度构筑了交通优势度评价的空间数理模型。以我国2365 个地域 单元为样本的实证分析发现, 我国的区域交通优势度呈“偏正态”分布特征, 极少数的地域 (比例为1.4%) 具有非常突出的交通优势, 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优越的交通环境; 大约1/8 的地域(12.4%) 交通条件处于非常明显的劣势, 交通环境是其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条件; 大约70%地域处于评价样本的中游或中游偏上水平。从区域上看, 交通优势大致由沿海逐渐向内陆依次递减; 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珠江三角洲三大城镇密集区有着明显的交通优势, 覆盖范围广; 成渝地区和武汉都市圈也有较好的交通优势, 但尚未连续成面或覆盖范围较小, 其他城镇密集区和省会城市周边地区有相对较高的交通优势, 但覆盖地域较小。从经济发展措施看, 利用交通优势和规避交通劣势, 应是进行经济活动和产业选择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城市空间扩展的交通脉动规律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交通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空间扩展呈现新的特点.以济南市为案例,总结城市规模及空间形态与交通模式的脉动变化规律.在不同的交通模式下,济南先后呈现点状、飞地状、轴状和组团状发展形态,而区位优势提升、产业的拉动和乘数效应、机动可达效应和区域协调发展效应则是交通脉动规律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17.
安沛君  胡应平 《山地学报》2012,30(4):388-392
基于型钢HZ200X100悬挂轨道及自主转向道岔的悬挂PRT(Personal Rapid Transit)实验研究和基于悬挂PRT的山地交通模式与基于汽车的山区道路交通模式比较研究表明,在山地应用悬挂PRT具有安全隐患少、全天候全季节、建设与维护成本低、节地、节能、不破坏山形地貌、环保的优势;提出了基于悬挂PRT山地交通模式的山地居住、山地观光旅游的基本设想.认为基于悬挂PRT的山地交通模式使山地交通选线更自由、到达范围更广泛、交通保障更可靠,为破解传统山地交通的安全、环保、经济困境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8.
北京城市街区尺度对居民交通评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民交通出行质量是影响城市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国内越来越多的地理和规划学者开始关注城市建成环境对交通出行方式的影响,尤其是街区尺度成为相关政策的重点,但细化讨论建成环境对居民交通感知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北京为例,结合街区尺度等建成环境客观数据与居民交通评价调查主观数据,采用有序多分类逻辑模型探讨街区尺度特征对居民主观交通便捷性评价和交通安全性评价的影响。研究表明:小街区的模式下交叉路口多,易于设置公交站点,有利于提高居民交通便捷性评价,并且避免了大马路带来的交通隐患,对居民的交通安全性评价也有提升作用;容积率、区位、公交站点等对交通评价具有促进作用。最后分析表明,交通评价还与居民自身属性有关,交通建设需充分考虑不同居民的需求及其分布特征。本文的结论可为推行街区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日本东海道交通经济带形成和演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日本东海道交通经济带形成和演化的背景以及时空模式,分析了不同阶段东海道交通经济带形成和演化的特点和主要动力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速交通体系对交通经济带内产业空间演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作为发达国家的典型代表,日本在交通体系的规划布局比较完善,已经形成了快速便捷、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结合笔者去日本考察的实际经历,总结了日本在交通路网结构、快速轨道交通的布局、交通换乘、交通工具的人性化设计以及交通规章制度方面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交通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今后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几个主要方面,为中国的交通体系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