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文爱好者》2008,(6):40-40
小行星撞地球的巨大威力早已众所周知了,它将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巨大灾难,连恐龙也无法幸免。不过最近天文学家们发现,小行星撞地球的另一个后果是:地壳中的碳将被熔化并且形成细小的碳微粒,然后向雨点一样落回地面,其范围之广可以覆盖整个地球。  相似文献   

2.
关注新闻的天文爱好者时不时就会发现类似"某某小行星险些撞地球""某某小行星即将撞地球"这类的标题,除了被惊出一身冷汗之外,大家是否也会疑惑地球被撞击的风险竟然这么高?其实这些新闻有些很可能存在夸大和误传,往往还造成了不必要的恐慌。我们还是应该相信靠谱的新闻媒体,通过翔实、准确的数据去了解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在地球自转中存在着时间上和周期上不同尺度的起伏,通常称为不规则变化。为了解释这种变化,人们提出了从地球大气、海洋的变化和地下水重新分布到地核与地幔的偶合等原因。但是乃然不能很好地解释这种变化。这表明存在地球之外的影响。太阳活动的影响是非常引人注意的。我们知道日地空间环境受着来自太阳能量的控制。这些能量以两种形式到达  相似文献   

4.
周旭华  吴斌 《天文学报》2002,43(3):327-332
大气、固体地球及海洋组成了一个复杂、变化的地球动力学系统,这一系统中的任一质量分布变化都将产生地球引力场变化。采用全球7000多个地面气象台站的月平均降水及温度资料、NCEP提供气压月均值、TOPEX/Poseidon卫星测高资料和WOA98海水温度及盐度模型计算了大气、陆地水储量和海水质量分布变化引起地球低阶引力场系数变化。比较综合大气、陆地水储量和海水质量分布变化对带谐项J2,J3,J4影响的计算结果和人卫激光卫星的测定结果,可以看出,大气、陆地水储量和海水质量分布变化是引起地球低阶引力场系数周年变化的重要激发源。  相似文献   

5.
顾震年 《天文学报》2002,43(4):432-442
利用西峰市以西16km处的巴家嘴黄土剖面的上新世以来的(6.2-2.5MaB.P.)磁化率和粒重及太平洋深海沉积物资料,用不同的数据分析方法,不仅得到地球轨道主要参数中(对应于偏心率、交角和气候岁差)的0.1Ma、0.041Ma和0.023Ma几个天文周期,而且还得到了0.20Ma、0.15Ma、0.08Ma和0.06Ma其他周期,它们都在80%置信度水平以上,此外,通过小波变换表明,所有这些周期呈现出时变特性,随不同的地质年代增强或逐渐消失,这说明古气候的变化受多种古环境的影响所致,近来提出0.1Ma周期变化不但和地球轨道偏心率有关,而且可能和星际尘埃粒子沉降速率和青藏高原的隆升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影响气候长期变化只是其中一种因素。  相似文献   

6.
牵心动魄话彗星卞德培20世纪的特大天文事件,毫无疑问,包括了在“众目旺旺”之下,“苏梅克一利维9”董星,不惜以自行毁灭为代价,向巨大的木星迎头撞去。这在天文观测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历史上从未有过香星撞行星的记载,可是,由于普星形状奇特等原因而引起广泛注...  相似文献   

7.
高布锡 《天文学报》2005,46(3):322-330
月日潮汐摩擦和地球惯量矩变化是日长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本文中,利用最新的地球物理和古生物钟数据,对过去15亿年以来的月日潮汐摩擦、地球惯量矩变化和日长长期变化等作了数值对比研究.由此得到二个重要结论:一是仅利用地球的自转形变不能解释J2的变化,这说明地球的重力分异现象至今仍存在着;其二是在几亿年前的潮汐摩擦比现在大得多,若取潮汐耗散与距离的立方成反比时,理论结果与由古生物钟得到的回归年日数和朔望月日数数据较为符合。  相似文献   

8.
说起天文,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小行星撞地球?宇宙大爆炸?天气预报?还是十二星座和外星人?也许都有。不过这些要么不属于天文的范畴,要么只是天文的冰山一角。也许你会觉得天文学高深莫测,天文学家昼伏夜出就是为了看一些黑夜天空中镶嵌的一些小光点。那么,天文究竟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我们的地球     
我们的地球李恩杰行星地球孕育了生命,是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摇篮。从古到今,人类在不断地探索着自己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力求了解它的运动、形状、大小和结构等。地球的形状及大小最早提出“地球是个球形”的人是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他们从几何图形中球...  相似文献   

10.
空间探测器对X射线天体源的有效观测时间主要受空间环境因素的制约,制约有效观测时间的主要因素包括太阳避免角、地球对源的遮挡及南大西洋异常区等。然而卫星处于一些高粒子本底区域,太阳与地球之间的光照区及视场指向接近地球时,本底水平很高而且难以确定,这些时间的数据也难以使用。利用orbitTools函数库预测轨道,HEAsoft的attitude函数库计算空间环境变量,利用这些空间环境变量对源的观测时间进行估计,并通过与实际观测比较,证明本方法估计的观测时间与实际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1.
星图的使用方法太原读者张明来信要求介绍星图的使用方法。现在使用的星图大致分两种,一种是活动星图,另一种是星图手册。活动星图是将天球、地球的赤道面重合,天球的天极、地球的地极有一条共用的轴线,以.极点为圆心,把天球上的恒星位置和地球某一指定的纬度的地平...  相似文献   

12.
宇宙奇观:星系碰撞李良由太阳系空间探测研究知道,小行星撞击行星、善星撞日(及行星)等是一种客观现象。有人不禁提问,由上千亿颗恒星组成的星系是否会发生碰撞呢?在十几年前,许多天文学家对此持怀疑态度,这是因为星系之间距离非常遥远,简直不能想像它们会发生碰...  相似文献   

13.
月球物理天平动对环月轨道器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巍  刘林 《天文学报》2005,46(2):196-206
月球物理天平动是月球赤道在空间真实的摆动,会导致月球引力场在空间坐标系中的变化,从而引起环月轨道器(以下称为月球卫星)的轨道变化,这与地球的岁差章动现象对地球卫星轨道的影响类似.采用类似对地球岁差章动的处理方法,讨论月球物理天平动对月球卫星轨道的影响,给出相应的引力位的变化及卫星轨道的摄动解,清楚地表明了月球卫星轨道的变化规律,并和数值解进行了比对,从定性和定量方面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有些文献中关于UT0和UT1的关系的概念不够明确,甚至有明显的错误。本文论述了UT0和UT1关系的准确概念,指出:1、UT1是地球自转参数之一,它正比于地球绕暧时历书轴的自转角。UT1的数值与地球坐标系的参考的选取无关,也就是与地极坐标的原点的选取无关。因此,各服务机构得到的UT1序列之间除观测误差外不存在其他系统误差,它们是直接可比的。2、UT0不是地球自转参数,它仅是用单台站观测资料归算UT1过程中人为赋予的暂定值,因此没有独立的天文意义。一个具体UT0序列只对一特定台站有意义,它不具有全球意义。UT0的数值与地球坐标系的参考极的选取有关,即与极坐标原点的选取有关。  相似文献   

15.
分子云间的自引力在巨分子云聚合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巨分子云聚合形成过程中,一般都包括了分子云间的非弹性磁撞与分子云间的自引力。本主要对分子云间的自引力在这一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分子云间自引力对分子去的成团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地球也曾受连珠炮式的撞击林文祝苏梅克一利维9号慧星连续撞击木星,所产生的景观引人注目。观察这一次慧一木碰撞不仅可以获得慧星“杂质”和木星较深处的物质成分,而且还可以提供我们有关行星演化史上的撞击事件的信息。物体相互间碰撞是太阳系行星演化的基本过程之一...  相似文献   

17.
从计及J2项的地球重力场度规出发,我们导出在这样的度规场中人造卫星的摄动加速度及在径向、横向和轨道面法向等方面的摄动函数,进而计算了轨道一阶导数的平均值,讨论了在这种重力场中卫星的轨道特性。其主要结论是:1、球形地球的广义相对论摄动仅对近地点角距ω和平近点角τ产生长期项,而地球J2项的广义相对论效应不仅对这两个根数有长期摄动,而且对升效点角距Ω出有长期摄动。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广义相对论效应对半长轴a,偏心率e及倾角i都没有长期摄动;2、球形地球的广义相对论效应对倾角i和升交点角距Ω仅有短周期摄动,但地球J2项的广义相对论效应除了对它们有短周期摄动外,还有长周期摄动,对Ω甚至还有长期摄动。  相似文献   

18.
极移的地震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震年 《天文学报》1997,38(1):97-104
本文采用Harvard目录中1977-1994年间的地震有关参数,及Dahlen计算的地震引起地球惯量矩的变化有关公式,得到由地震引起的极移要比观测值小2个量级.单个地震引起的极漂移呈现随机特性,但它的累积效应却表现出长期的变化,地震引起激发极的运动方向趋向于130—150°E,它与观测极漂移的方向相反.本文这一分析结果将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改进及观测精度的提高而得到证实.当考虑地球液核效应时,地震也可能对地球液核自由章动产生影响.我们的分析表明,大地震的这一影响与VLBI检测出的结果相比较,它在观测精度以下.  相似文献   

19.
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一般归为日月潮汐摩擦,根据古代日月食的记载及珊瑚类生物生长线的研究,可估算地球自转变慢为每世纪2.4ms左右的日长变化.但是,潮汐摩擦并不是减速的唯一机制,还要考虑其它非潮汐因素.本文试图考虑太阳风和磁层的相互作用,分析地球磁层中的磁力线在背阳面,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磁力线压缩与稀疏,产生附加磁压力而引起的力矩对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一非潮汐变化机制引起的角加速度约为ω=-1.61×10-22rad/s.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全球8.5M以上巨震的天文背景,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巨震大都发生在处于月亮轨道运动所对应的地震活跃期的地震带区,太阳活动的下降段与地球自转的加速期。这是就天文因素的长周期变化而言。对于天文因素的短周期变化,无论是对于地方时,地方恒星时与月相,都有集中发生在某一段时间的现象;对于地球自转的短周期变化更是比较明显,要么发生在其变化最快时期,要么发生在其变化的最慢时期。这一切都表明,这些地震的发生是受天文因素的影响的。天文因素是外界发震动力之一,长周期变化的天文因素可能是对地震的孕育、发展与发生起着调制作用,而短期变化的天文因素则是当其作用于远离平衡态的发震构造上时,引起系统的巨涨落,从而诱发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