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青藏高原循化、临夏和贵德盆地新近纪沉积充填
速率演化及其对构造隆升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循化盆地、临夏盆地和贵德盆地沉积相和沉积充填速率演化的对比分析,提出研究区新生代4个构造隆升阶段。①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25~20Ma),3个盆地沉积相和沉积速率的变化表明青藏高原新生代向北东的增生作用在渐新世已抵达西秦岭北缘地区,同时,22Ma拉脊山强烈隆升,区域上整体地势差异不显著。②中新世中期(17~13Ma),随着高原东北缘盆山耦合的相互作用,湖盆进一步扩张,14Ma左右积石山的隆起及西秦岭、拉脊山的持续隆升,使得研究区转变为盆地周缘型。③中新世晚期(11~6Ma),8Ma左右沉积相的转变、沉积速率的增大及不整合面的存在,都说明高原在该段时间内存在强烈的构造隆升活动,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反映的构造隆升与沉积响应也是一致的。④上新世(5Ma以来),沉积速率继续增大,区域上地势差异增强,湖盆逐步萎缩消亡。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路乐河和西岔沟剖面新近系沉积的详细分析,发现柴达木盆地新近纪发育典型的湖相风暴岩沉积。风暴沉积构造主要有风暴侵蚀构造、风暴撕裂构造、风暴浪构造以及及风暴期后快速沉积构造等,包括渠铸型构造、冲刷面构造、泥砾、丘状交错层理、洼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和粒序层理等构造类型。根据风暴岩序列的规模、丘状交错层理的波长大小等因素分析柴达木盆地新近系上干柴沟组风暴的规模明显强于下油砂山组。上干柴沟组与下油砂山组之间古风暴强度的变化说明柴达木盆地在该时期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古气候转型事件,与青藏高原整体初次隆升时间有较好的响应关系。风暴岩的发现,对于分析柴达木盆地新近纪的古地理、古气候、古构造及板块的运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青藏高原的隆升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古近纪-新近纪隆升与沉积盆地分布耦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在高原及邻区近7年完成的1∶250000地质填图资料, 划分出青藏高原及邻区古近系-新近系残留盆地共92个.沉积范围大且序列完整的盆地分布在高原周缘和腹地.在高原的南、北和东缘, 沿区域性大断裂带分布许多走滑拉分盆地.古新世—始新世海相地层仅分布在藏南和新疆叶城地区.藏南半深海-深海沉积沿江孜-萨嘎-郭雅拉-桑麦一线分布, 其海水东浅西深, 西部为活动型, 反映新特提斯洋闭合的时间从东向西变新, 地壳抬升首先开始于东侧.晚白垩世隆起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 高原总体地貌格局为东北高, 西南低.古新世—始新世出现了腾冲-班戈、库牙克-格尔木新的隆起带, 西昆仑隆起带向东拓展, 祁连隆起带加宽, 松潘-甘孜隆起区范围向东有所萎缩.渐新世期间, 冈底斯和喜马拉雅带掘起, 昆仑-阿尔金-祁连的进一步隆起, 造成了整个高原的周缘为山系、而腹地为盆的宏观地貌格局.中-上新世期间, 冈底斯和喜马拉雅带、喀喇昆仑-西昆仑地区进一步较大幅度隆起;高原从渐新世及其以前的东高西低格局, 经历了中新世—上新世全区的不均衡隆升和拗陷, 最终在上新世末铸就了西高东低的地貌格局, 青藏做为一个统一的高原发生了重大的地貌反转事件.青藏高原新生代的隆升过程以多阶段、不均匀、非等速为特征, 具有强烈的时空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5.
西昆仑黑伞顶新近纪次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伞顶次火山岩分布于西昆仑东段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结合部位, 主要由花岗斑岩体组成, 侵入于石炭系托库孜达坂群、二叠系树维门科组及古近系阿克塔什组地层中。花岗斑岩黑云母K-Ar同位素年龄值13.2 Ma, 为新近纪中新世的产物。黑伞顶次火山岩具有低硅镁、高铝钾的特点, SiO2含量介于65.19%~67.21%之间, MgO含量为0.83%~1.47%, Al2O3在14.53%~16.5%之间变化, K2O含量为4.44%~4.93%。K2O/Na2O为1.49~1.52, A/CNK为1.08~1.14, 里特曼指数σ为2.22~3.03, 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Th、U, 高场强元素Nb、Ta、Ti明显亏损。高Sr(528×10?6~707×10?6)及Sr/Y(38.2~63), 低Y(8.38×10?6~18.24×10?6)和Yb(0.73×10?6~1.64×10?6)。稀土元素总量较高, 介于307.87×10?6~458.20×10?6之间, 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斜型。LREE/HREE为24.19~34.47, 属轻稀土元素富集型。具有弱至中等的负铕异常。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黑伞顶次火山岩为高钾钙碱性C型埃达克质岩, 形成于青藏高原隆升和板内地壳加厚的背景下, 是青藏高原北部在中新世因陆壳加厚引起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西昆仑隆升的地层学和沉积学记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西昆仑北坡的新生代沉积在很大程度上良好地记录了新生代西昆仑的隆升过程。区域性不整合面和沉积界面记录了隆升的阶段性;沉积环境变化反映了山体和盆地在格局上的变化;沉积物厚度、粒度变化显示了隆升的幅度和速率。就西昆仑的情况看,海相环境(塔里木海湾)由晚白垩世持续到渐新世,尽管此时海湾已退缩到西部。在此期间,形成了石膏层、瓣鳃类介壳灰岩和杂色砂泥质沉积。中新世全面出现了陆相沉积。中新世2000-3000m的沉积厚度表明了相对较高的隆升速率。从中新世后期开始的厚达2000-3000m的磨拉石沉积,其粒度向上加大,显示从中新世后期到早更新世隆升速率高而且是加速的。磨拉石沉积被早更新世的一次强烈的构造脉动所打断,它使磨拉石沉积和较老的沉积在许多地方高角度向盆地方向倾斜甚至直立、倒转。水平盖在磨拉石和更老地层之上的中-晚更新世河流和冲积扇机粗粒沉积是重新隆升的标志,亦可视为磨拉石沉积的继续。由昆仑山流向塔里木盆地的河流将中-上更新统及更老沉积切割50-100m以上,表明全新世以来的隆升速率是相当高的。 相似文献
7.
对南京—仪征地区新近纪砂砾层层序、时代进行了讨论。该地区新近纪砂砾层地层层序为中新世中期的洞玄观组(Nld)、中新世晚期的六合组(N1l)、黄岗组(N1h)及上新世的雨花台组(N2y),认为雨花台组沉积是位于六合组之上的另一套砂砾层,其沉积时代为上新世晚期。还分析了新近纪砂砾层在中新世中期、中新世晚期、上新世的沉积环境,探讨了区内古长江的形成与演化,认为古长江是在古近纪断陷盆地的基础上,经历了中新世多个汇水盆地的发育阶段至上新世形成古长江雏形,并于更新世早期基本定型,其形成及演化过程均与新构造活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以海口江东新区为中心的琼北"海澄文"经济区缺乏新近纪以来的精细地层结构和系统沉积模式研究。为了支撑该区域城市地质工作和水工环地质调查研究,本文以海口江东新区内264个地质钻孔和大量地质实物资料为研究对象,综合微体古生物、孢粉、光释光和14C测年等成果,系统分析了新近纪—第四纪地层的空间分布、岩性组合、沉积环境、年代及古生物特征,对研究区的地层结构进行了梳理,总结了新近纪以来的沉积演化模式。研究表明:(1)海南岛北部新近系—第四系共划分出冲积扇、三角洲平原、湖泊、滨海、浅海陆棚和无障壁海岸6种沉积体系。(2)中中新世沉积期,因盆地沉降、海侵作用加剧等,形成统一的琼北断陷盆地;进入上新世,盆地在整体沉降的基础上,有过两次明显的构造抬升;早更新世继承了上新世的断块升降运动,但幅度明显减小;中更新世时期,研究区气候湿热且伴随着强烈的地壳升降运动,造成风化剥蚀作用加剧;晚更新世—全新世,海侵达到最鼎盛后持续海退,海浪与河水交替成为主控因素。沉积演化模式的建立为琼北及北部湾盆地新近纪以来沉积-构造演化史提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上其木干花岗岩进行锆石微量元素和全岩主量元素分析,借助锆石饱和温度和Ti地质温度,反演岩浆源区的温度,进一步分析花岗岩的形成环境。锆石具有典型岩浆岩锆石向左倾斜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即轻稀土元素明显亏损、重稀土元素明显富集,具有显著的Ce正异常和Eu负异常。锆石饱和温度计算结果表明,上其木干花岗岩的锆石饱和温度介于772~829 ℃之间,平均值为800 ℃,属于高温花岗岩。锆石Ti地质温度的平均最低温度为614 ℃,平均最高温度为634 ℃,花岗岩中锆石形成的温度在614~634 ℃之间。结合锆石微量元素特征、锆石饱和温度和Ti温度与Th/U、10000/Hf的关系,可以判断上其木干花岗岩可能形成于西昆仑造山带增厚的岩石圈下部发生拆沉作用所导致的幔源岩浆底侵,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发生了锆石的重结晶或存在多期岩浆(熔体-流体)注入事件。岩浆形成热源可能与羌塘地块沿着康西瓦大断裂和塔里木地块碰撞拼贴结束后,于后碰撞板内伸展体制下导致的软流圈上涌、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北部11个新近纪沉积盆地的沉积相演化、古流向和物源演变的详细对比研究,揭示了研究区新近纪4次沉积演变与构造隆升的响应.①中新世早期(23~19.5Ma):阿牙克库木湖、柴达木、德令哈和酒泉盆地的古流向和物源分析表明东昆仑和阿尔金已经抬升成剥蚀区.循化、贵德和临夏等盆地物源和古流向指示西秦岭和拉脊山也已成为隆起区.区域上整体地势差异不显著.②中新世早中期(17.5~15Ma):区域湖盆面积扩大,阿牙克库木湖、索尔库里、柴达木和酒泉盆地的资料反映东昆仑、阿尔金和祁连山已经全面隆升,贵德循化、临夏盆地的古流向反映为盆地周缘型,指示西秦岭和拉脊山明显抬升,区域差异隆升造成盆地凹陷扩张进入湖泛期.③中新世中晚期(10~7Ma):阿牙克库木湖、索尔库里、柴达木和酒泉盆地沉积物的粒径和沉积速率增大,与热年代学证据一致,揭示出阿尔金山和祁连山进一步快速隆升.贵德、循化和临夏盆地古流向和物源反映为显著的多源性,除西秦岭和拉脊山外,位于循化和临夏两盆地间的积石山也开始隆起.④上新世(5.3Ma以来):索尔库里、柴达木和酒泉盆地古流向没有明显变化,沉积速率和粒径继续增大,阿尔金和祁连山加速隆升为高海拔地貌.贵德盆地主物源区是拉脊山.区域上,地势差异加强,湖盆被肢解后逐步萎缩消亡. 相似文献
11.
西昆仑及邻区新生代差异隆升的热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总结和分析有关热年代学的资料, 认为西昆仑及邻区的隆升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性.第一, 隆升历史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晚渐新世到早中新世(25~16Ma) 的部分隆升阶段、中新世中后期的快速隆升阶段(14~8Ma) 和晚中新世以来的整体强烈隆升阶段(6Ma以来).第二, 隆升在空间上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性: 塔什库尔干-公格尔山地区的隆升主要集中在9Ma以来, 红其拉甫-库地地区的隆升主要集中在25~16Ma, 康西瓦-普鲁地区的隆升则主要在9Ma以来(集中在9~2Ma) 和25~12Ma.东西方向上表现为东西两端靠近构造结(喜玛拉雅西构造结和西昆仑-阿尔金构造结合部位) 的地方较新(主要在9Ma以来), 中间较老(主要在9Ma以前); 南北方向上, 西昆北地体在20Ma左右发生快速隆升, 西昆南地体在9~5Ma发生快速隆升, 而甜水海地体在5~2Ma发生快速隆升, 由北向南总体上呈现出由老到新的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DONG Yongguan GUO Kunyi XIAO Huiliang ZHANG Chuanlin ZHAO YuFaculty of Earth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Mineral Resources Nanjing Jiangsu 《《地质学报》英文版》2004,78(2):345-351
The West Kunlun ore-forming belt is located between the northwest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southwestern Tarim Basin. It situated between the Paleo-Asian Tectonic Domain and Tethyan Tectonic Domain. I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giant tectonic belt in central China (the Kunlun-Qilian-Qinling Tectonic Belt or the Central Orogenic Belt). Many known ore-forming belts such as the Kunlun-Qilian Qinling ore-forming zone, Sanjiang (or Three river) ore-forming zone, Central Asian ore-forming zone, etc. pass through the West Kunlun area. Three ore-forming zones and seven ore-forming subzones were classified, and eighteen mineralization areas were marked.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West Kunlun area is one of the most favorable region for finding out large and superlarge ore deposits.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西北缘晚新生代的隆升特征——来自西昆仑山前盆地的沉积学证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西昆仑北缘山前盆地新生代沉积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沿西昆仑山前发育的各沉积序列的垂向特征相似:古新世—中新世早期为石膏层、含瓣腮化石的石灰岩和紫红色较细粒的碎屑岩沉积,指示了海相和海陆过渡相较平静的沉积环境;中新世晚期—上新世初期开始出现陆相磨拉石,指示了陆相非平静的沉积环境,砾石的直径由下至上呈增大趋势,可能反映了西昆仑山体不断隆升,其间相对稳定的层段可能是构造运动间歇期或平稳期的沉积,指示了脉动式的隆升模式;磨拉石底部砾石的成分以沉积岩为主,向上火成岩和变质岩砾石逐渐增多,表明剥蚀程度不断加深。根据磨拉石建造的特征,判断剥蚀量和剥蚀强度自西向东有减小和变弱的趋势,可能暗示了西昆仑山晚新生代隆升有自西向东由强变弱的过渡特征。该结论与本区构造地貌学的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新疆西昆仑汗铁热克一带地处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构造上属塔里木盆地与西昆仑造山带的结合部位,侏罗纪地层包括积莎里塔什组、康苏组、扬叶组、塔尔尕组和库孜贡苏组。根据岩性、颜色、粒度分析及沉积相标志等方法,将汗铁热克一带侏罗纪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划分为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湖泊相,其沉积特征为侏罗纪早期快速充填,中期稳定沉降,晚期短暂的沉积间断后充填,并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在整个侏罗纪沉积环境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札达盆地为一个藏南晚新生代断陷盆地,基于岩性岩相、古流向和物源分析,认为札达盆地主要经历了裂陷充填期(9.2~7.8 Ma),稳定发展期(7.8~2.6 Ma)和裂后消亡期(2.6~1.7 Ma)。沉积相主要有辫状河相、淡水湖泊相和冲积扇相,以湖相为主;古流向由南西向转变为盆地周缘指向湖盆中心,发展到最后为南东向;物源主要来自北侧的阿伊拉日居山地区,古地势由北东高南西低,经差异抬升变为北西高南东低,沉积中心位于湖盆南缘。至约1.7Ma之后,贡巴砾岩的出现代表了札达盆地的消亡。札达盆地的演化表明藏南裂陷盆地经历了拉张形成、湖盆最大化而后快速消亡的过程,揭示了藏南在获得最大高度后进一步构造伸展垮塌 相似文献
16.
东、西昆仑山晚新生代以来构造隆升作用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西昆仑晚新生代以来隆升过程和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东昆仑山现代地貌格局主要是在第四纪以来经过早中更新世之交的昆黄运动和中更新世晚期的共和运动形成的,山系的崛起在时空演化上呈现出由北向南的迁移趋势,而西昆仑山在第三纪已有明显的地貌反差,第四纪地貌反差加剧。东昆仑地区在昆黄运动后尽管形成了近东西向的东流水系,但向南的强烈溯源侵蚀并奠定现代河流水系格局主要发生于中更新世晚期,与共和运动大体同时,而西昆仑地区向南的强烈溯源侵蚀主要发生于早更新世晚期,与东昆仑的昆—黄运动大体同时。在剥蚀程度上,东昆仑最上部3km的去顶至少延续了45Ma,而西昆仑公格尔—塔什库尔干地貌单元只延续了2~5Ma。控制东、西昆仑晚新生代构造隆升的动力背景可能取决于强烈加厚及强烈隆升的青藏高原岩石圈边缘的重力伸展垮塌与来自南部的挤压应力之间的动态平衡。考察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与机制,不仅要注意隆升作用的共性,更要强调不同部位隆升过程及动力学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西昆仑阿巴列克铜铅矿床黄铜矿Re-Os定年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除了传统的测试Rb-Sr、Sm-Nd、U-Th-Pb、K-Ar或Ar-Ar等方法来讨论碳酸盐岩层控型铅锌矿的成矿年龄外,利用硫化物矿物Re-Os分析成矿过程,在矿床成矿系统上也是十分重要而有效的工具.从新疆西昆仑阿巴列克铜铅矿床的主矿体中,选取7个黄铜矿和1件黄铁矿样品,对其进行了Re-Os定年,结果表明它们分别含有626×10-9~14533×10-9 Re和0.026×10-9 ~0.36×10-9Os,给出海西期的331.3±5.2Ma等时线年龄.样品的高Re/Os比值、低含量普通Os和高放射成因Os的组成特性支持这组黄铜矿样品为表壳构造成因.构造演化历史表明,塔里木地块西南缘在晚古生代属于被动大陆边缘,赋矿地层霍什拉甫组属于台地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地层时代与上述等时年龄几乎相近.本次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证据,支持阿巴列克矿床在海西期经历了同生成矿作用,矿床类型主要为沉积层控型,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层,矿化发生在上泥盆统与下石炭统的结合部位,岩性以砂岩与碳酸盐岩组合为主,具有特定的层位控制特点.从中可以看出,碳酸盐岩层控型铅锌铜矿床成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具有深入研究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