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泥堡金矿床为黔西南地区新近发现的又一个重要的卡林型金矿床,显微镜下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显示,含砷黄铁矿是其主要的载金矿物。在详细的野外调研和室内观察的基础上,将该矿床中的载金含砷黄铁矿分为3种类型,即环带状含砷黄铁矿(PyⅠ)、胶状含砷黄铁矿(PyⅡ)和生物结构状含砷黄铁矿(PyⅢ)。电子探针和LA-ICP-MS原位主微量元素测定结果显示,PyⅠ明显存在继承核和增生环带,内核富S、Fe,贫Au、As、Ag、Cu等中低温成矿元素,为沉积成因或成矿前热液成因黄铁矿;增生环带则相对贫S、Fe,富Au、As、Ag、Cu等中低温成矿元素,为主成矿期热液成因黄铁矿。PyⅡ和PyⅢ均为均质结构,具有富Au、As、Ag、Cu等中低温成矿元素及贫S、Fe的特点,类似PyⅠ的增生环带,应与PyⅠ的增生环带为同一成因类型,可能是同期形成的。毒砂中普遍富As,而贫Au、Ag、Hg、Cu等元素,应为成矿热液晚期的结晶产物。综合分析认为,泥堡金矿床载金矿物的结晶顺序为:贫砷的沉积成因或早阶段热液成因黄铁矿(PyⅠ内核)→含砷黄铁矿颗粒+含砷黄铁矿环带(PyⅠ增生环带)→毒砂。矿床中Au、Ag、As、Cu等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燕山晚期的岩浆热液系统。  相似文献   

2.
归来庄贫硫氧化型低温热液碲金矿床中黄铁矿形成于3个世代,不同世代黄铁矿的S/Fe均小于2,硫的质量分数平均值50.9%(小于标准值53.4%),显示出明显的硫元素匮乏。不同时期的黄铁矿在晶形上有较明显的差异,并出现环带、环边及交代环边等结构构造。随着成矿作用的不断进行,从成矿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热液中的硫由于硫化物的不断结晶而消耗,成矿热液中硫逸度持续降低,可供进入黄铁矿品格的硫越来越少。成矿晚期,成矿热液中的砷替代硫大量进入黄铁矿的晶格中而形成与归来庄金矿床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富砷黄铁矿,对该类型矿床具有找矿勘探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仑山金矿床位于宁镇矿集区东端。成矿期分为沉积成矿期和热液成矿期,后者可进一步划分为热液Ⅰ阶段和热液Ⅱ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热液Ⅰ阶段石英中的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多集中在330~366℃之间,盐度w(Na Cl_(eq))变化于4.96%~6.74%之间,热液Ⅰ阶段方解石中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多集中在150~240℃之间,w(Na Cl_(eq))变化于0.71%~9.80%之间,成矿流体为中高温低盐度流体;热液Ⅱ阶段石英、方解石和萤石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于124~260℃,盐度w(Na Cl_(eq))变化于1%~8%之间,成矿流体为中温低盐度流体。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热液Ⅰ阶段成矿流体为岩浆流体,热液Ⅱ阶段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占主导,但仍有少量岩浆流体。硫同位素研究表明,仑山金矿床沉积成矿期硫除来源于三叠系青龙群膏盐层外,有机质也参与了沉积成矿期中金矿的形成。热液Ⅰ阶段硫来源于沉积成岩阶段黄铁矿的活化迁移和富集,岩浆硫也提供了成矿物质。萤石Sm-Nd测年分析表明,仑山金矿床热液Ⅱ阶段成矿年龄为(93.7±3.1)Ma,推断主成矿阶段形成于晚白垩世。仑山金矿床的形成代表着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最晚期的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4.
浙江遂昌治岭头金矿床黄铁矿的化学成分标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对遂昌治岭头金矿床 3个矿段 (东矿段、中矿段、西矿段 )的黄铁矿进行了化学成分标型特征的研究。指出黄铁矿中铁、硫主元素的含量 ,钴、镍含量及比值 ,硒、碲含量及比值均为本矿床的成因系沉积后经热液叠加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黄铁矿中的 w( Cu) /w( Zn)、w ( Ag) /w ( Zn)、w ( Pb) /w ( Zn)值为本矿床提供了成矿信息 ,认为西矿段见矿部位矿体向下延伸要大于中矿段 ,指出了进一步找矿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通过系统的显微镜鉴定及扫描电镜观察,将黔西南普安泥堡金矿床中的黄铁矿按形貌特征划分为6种类型,即立方体状、草莓状、细粒状、粗粒状、环带状及长条状黄铁矿。黄铁矿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主要载金矿物为含砷黄铁矿(环带状黄铁矿、细粒状黄铁矿)和毒砂。环带状黄铁矿核部和环带形成于不同的成岩、成矿阶段,其核部贫Au、As,富Fe、S,属成岩期的产物;环带富Au、As,贫Fe、S,形成于主成矿期。黄铁矿环带中Au与As具有正对应关系,在一定的楔形空间呈正相关,高Au含量往往与中等As含量(2%~6%)相对应;而As与S呈明显负相关,说明富砷环带是As取代S而进入黄铁矿晶格所致。细粒状黄铁矿具有高Au、As,低Fe、S的特点,类似于环带状黄铁矿环带部位的特征,推测富As环带与细粒状黄铁矿同属主成矿阶段的产物。毒砂常穿插或沿含砷黄铁矿边缘分布,表明其形成晚于热液期含砷黄铁矿。因此,泥堡金矿床中载金矿物的结晶顺序大致为:贫砷沉积成因黄铁矿(核部)→富砷黄铁矿环带和细粒状黄铁矿→毒砂。电子探针点分析和面波普扫描显示,Au在载金矿物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中具有不均匀分布的特征,根据Au的溶解度极限(Au/As 0.02)和lgw(As)—lgw(Au)图解,推测Au主要以"不可见"固溶体(Au~(+1))形式赋存于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中,极少量可能为纳米级自然金(Au~0)。  相似文献   

6.
岩浆热液出溶和演化对斑岩成矿系统金属成矿的制约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对于与岩浆热液有关矿床的形成非常重要。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岩浆结晶阶段和低于固相线的热液阶段过程和演化 ,但对于流体从熔体出溶到熔体最后固结过程的理解却很有限。基于流体包裹体冷热台研究、单个流体和熔体包裹体原位无损成分分析技术 ,并结合挥发份和成矿元素在共存相间分配的实验和质量平衡计算模拟 ,岩浆热液出溶和演化对金属成矿制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文中从岩浆中挥发份的出溶和演化、成矿元素在岩浆热液过渡体系各相之间的分配、斑岩矿床成矿流体及与金属成矿的关系、浅成热液矿床成矿流体及与金属成矿的关系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研究表明 :( 1)岩浆熔体不仅含有足够的挥发性组分 ,而且出溶的挥发份能够被圈闭在流体包裹体中而成为岩浆出溶热液的实物证据。 ( 2 )挥发份和成矿元素不仅在岩浆熔体和出溶的溶液间分配 ,还将在熔体与盐水溶液、熔体与气相以及盐水溶液与气相间进行分配。Cu在岩浆蒸气中比在共存的熔体中要富集数百倍 ,而Cu ,As,Au(可能作为HS配合物 )则偏向于分配进入与液体相共存的蒸气相中。 ( 3 )成矿元素在熔体 /溶液间的分配系数受控于熔体中初始水含量与饱和水含量之比值和岩浆熔体与共存出溶水溶液的w(Cl) /w(H2 O)和w(F) /w(Cl)比值。 ( 4 )斑岩  相似文献   

7.
延边地区是中国东北部陆缘浅成热液金铜矿床发育的地区之一,广泛发育着浅成热液金矿床、中温热液金(铜)矿床和中深成中高温热液富金铜矿床(类斑岩型);富金铜矿床的成矿时代发生在105~102 Ma,为了进一步确定浅成热液金矿床与中深成中高温热液富金铜矿床的成矿动力学背景,采用流体包裹体的~(40)Ar/~(39)Ar激光探针定年法,对该区典型浅成热液金矿床进行了精细的年代学测定,获得刺猬沟金矿床、五星山金矿床和杜荒岭金矿床的脉石矿物石英流体包裹体的~(40)Ar/~(39)A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41±7)Ma、(123±7)Ma和(107±6)Ma,其中刺猬沟金矿床((141±7)Ma)和五星山金矿床((123±7)Ma)的脉石矿物石英流体包裹体含有过剩放射性成因~(40)Ar,而杜荒岭金矿床((107±6)Ma)的脉石矿物石英流体包裹体几乎不含或含极少量过剩放射性成因~(40)Ar。结合最新获得的相关地质体的精细年代学成果,认定该区浅成热液金矿床成矿作用均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或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火山喷发、浅成岩浆就位之后,其形成环境与富金铜矿床一致,为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正北向俯冲转入Izanagi-Farallon板块西向俯冲的构造转换期。  相似文献   

8.
福建尤溪肖板金矿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板金矿床赋存于闽中前寒武系变质岩中,属于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从硫、铅、氢、氧同位紊、初始锶比值、稀土元紊特征等资料反映出肖板金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麻源群变质岩,成矿时代为燕山早期,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成矿温度190~249℃ ,是受低角度正断层(剥离断层)控制的中低温岩浆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9.
冀东峪耳崖金矿床金属矿物特征及其组合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峪耳崖金矿床是冀东地区重要的金矿床之一.研究峪耳崖金矿床中金属矿物成分的变化及元素赋存状态,对了解矿床的形成机制及指导找矿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工作应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探针(EPMA)对峪耳崖金矿床中的金属矿物进行了研究,并应用氢、氧及硫同位素分析对峪耳崖金矿床的成矿热液来源及硫源进行了探讨.该矿床的载金矿物有石英、黄铁矿、碲铋矿,金矿物为银金矿.其中,黄铁矿的w(S)平均为52.34%,与理论值相比,其普遍亏硫,显示出成矿与热液有关.碲铋矿是本次工作重点研究的载金矿物,与金的产出具关联性.被碲铋矿包裹的银金矿的w(Au)要高于被黄铁矿包裹的银金矿的w(Au).据氢、氧及硫同位素测试结果认为,峪耳崖金矿床的热液来源主要为岩浆水,硫来自深部岩浆源.结合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碲铋矿和银金矿等的矿物学特征及组合意义推断,峪耳崖金矿床为中-深成中温岩浆热液矿床,并认为其深部找矿可关注Te、Bi富集异常的区段.  相似文献   

10.
应汉龙 《地质与资源》1994,3(3):201-207
本文主要研究了胶东金青顶和邓格庄金矿床蚀变体系的氧、硅同位素组成、硫化物矿物的硫同位素组成,方解石的碳、氧、锶、钐、钕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金矿床早阶段成矿热液中水以非大气降水为主,晚阶段成矿热液中大气降水增加;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壳。推断金矿床由地壳物质在燕山期大规模低程度熔融出的富K、Na的流体交代改造岩石并汲取成矿元素形成的矿化热液和岩浆热液共同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11.
山东蓬莱金矿黄铁矿成分环带的成因及成矿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蓬莱金矿位于胶东半岛北部,是一个中型热液型脉状金矿。利用分析型高分辨电子显微镜(JEM-2000FX)并配以能谱仪(EDS)对主要的载金矿物黄铁矿进行微区分析,发现成矿阶段黄铁矿晶体内部Fe、S等成分呈环带状分布。本文从耗散结构理论出发,初步探讨黄铁矿内部成分环带的成因,并论述了它的成矿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太平洞金矿床是我国黔西南地区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之一。然而,由于发现时间短,其勘探和研究程度较低,对矿床成因模式和成矿机制的认识有待深入。本文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太平洞金矿床矿石的显微组构特征,对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进行了岩相学鉴定、电子探针成分分析(EPMA)以及Nano-SIMS微量元素面扫描(Mapping)和原位微区硫同位素分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矿石中的黄铁矿按形态分为草莓状黄铁矿、半自形?自形黄铁矿以及不规则状黄铁矿。电子探针成分分析表明黄铁矿中含有As(0~8.482%)、Au(0~0.092%)、Co(0.059%~0.195%)、Cu(0~0.407%)、Cr(0~0.083%)、Zn(0~0.016%)等多种微量元素。元素相关性分析证实As与S呈负相关关系。背散射电子图像(BSE)显示载金黄铁矿普遍发育环带结构,根据As元素的分布特征将环带黄铁矿细分可为PyⅠ(核部贫As的黄铁矿)和PyⅡ(核部富As的黄铁矿)两类。载金环带黄铁矿的元素面扫描及原位微区硫同位素分析表明:PyⅠ核部富Zn、Cr、Ni元素,贫As,δ34S值多分布在1.1‰~5.9‰,环带则相对富集As、Au、Cu、Mn等元素,δ34S值为–0.7‰~4.7‰;PyⅡ包括成矿期形成的富As核部(δ34S值分别为0.6‰、4.7‰)和宽度不等的增生环带(δ34S值为–1.6‰、3.7‰)。通过对比国内外卡林型金矿载金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特征,推断贵州太平洞金矿床中的硫来源于深部岩浆硫。同时,Nano-SIMS元素面扫描分析对BSE图像显示的黄铁矿环带中元素的分布进行了高分辨率的呈现,揭示了环带尺度的元素分带性——成矿过程中流体活动的"脉冲"效应,即增生环带往往是由更次一级的生长环带所组成的。高分辨率的元素面扫描结合原位微区硫同位素分析表明,黔西南地区的卡林型金矿的形成可能源于深部就位的岩浆分异出的载金气?液流体沿断裂系统经长距离运移到达地表,并充填?交代围岩成矿。  相似文献   

13.
江南造山带上产出有大量金矿,但其成因存在争议,为厘清其成因,对该造山带上的正冲金矿床中的黄铁矿进行了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和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正冲金矿的流体包裹体有含CO2包裹体、富CO2包裹体和水溶液包裹体,其中富CO2包裹体与水溶液包裹体共存,具有相似的均一温度,但盐度不同,说明流体不混溶可能导致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辽西北票二道沟金矿Ⅲ号脉的不同中段的矿石组构、金的分布特点和主要载金矿物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及它形黄铁矿的热电性研究,讨论了成矿特征,计算了成矿温度和矿体剥蚀率并对深部找矿远景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二道沟金矿金的分布特点存在不均匀性;黄铁矿热电性以P型为主且变化范围宽,只有少量的N型,表明矿体的剥蚀率较低。二道沟金矿可能存在多期次的热液活动,且每一期次相互叠加改造;成矿热液来自南东方向,成矿热液早期温度较高,金属元素大量沉淀温度为150~300℃,属中低温,且不同中段的成矿温度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不同晶形的黄铁矿热电性研究表明,不同晶形载金能力不同,黄铁矿热电性P型频率不同,形成的温度不同,但计算的矿体剥蚀率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5.
金龙山金矿是产于南秦岭镇安-旬阳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细碎屑岩-碳酸盐建造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主要载金矿物毒砂、黄铁矿,粒度多为10~100 μm,约为次显微状金颗粒直径的1000倍左右.黄铁矿为含砷黄铁矿,并常作为原生沉积成因草莓状、球菌状黄铁矿的增生环带,因而常规方法无法分离出原生沉积成因黄铁矿与热液阶段黄铁矿、毒砂.用于单矿物化学分析、同位素、热电性测定的黄铁矿样品多为热液改造后多阶段黄铁矿的混合样品,毒砂的含金性比黄铁矿更好.成岩期黄铁矿无砷或砷很低,金矿成矿阶段黄铁矿亏硫,毒砂亏砷.金、砷最大可能是含矿热液带入的,成岩期黄铁矿可能提供了部分硫.黄铁矿的热电系数范围较大,空穴导型、电子导型均有,以空穴型为主.矿带内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呈多垛状产出,但主要集中于6‰~17‰之间.铅同位素反映了造山带特征,与汞锑矿石的铅同位素相近,金锑成矿与深大断裂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6.
对胶东西北部望儿山金矿床中的黄铁矿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和热电系数、热电导型、晶胞参数、化学成分等特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黄铁矿的找矿意义。研究表明,望儿山金矿床中的黄铁矿化学成分亏S,特征元素为Au、Ag、Cu、Pb、Zn、As、Co、Ni、Se;黄铁矿热电导型P型的出现率为29.4%,热电性各项参数的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矿石金品位有明显的相关性;黄铁矿热电系数-温度标尺显示成矿温度集中在130.3~339.8℃之间;黄铁矿晶胞参数a0、v0值及X射线衍射峰半高宽都偏低,具有深部黄铁矿特征。黄铁矿δFe-δS图和晶胞参数a0图均显示望儿山金矿床为中低温热液成因,矿体的剥蚀程度较深,向下可能转化为蚀变岩型。  相似文献   

17.
杨殿范  韩丽 《吉林地质》1992,11(4):18-27
香炉碗子金矿床产于韧性剪切带内,具有多期成矿的特点。矿床成因属浅成低温热液—蚀变岩型金矿床。黄铁矿形成于两个成矿阶段。早期黄铁矿含金量较少,其晶体形态主要为{hko}、{hko}+{100}。晚期黄铁矿以富含金为特征,主要为它形晶,呈细脉浸染状产出。黄铁矿的热电性特征可作为金矿的找矿标志。利用成矿阶段形成的黄铁矿所求出的产矿系数可以圈定矿体。其产矿系数<4010×10~(-2)者为工业矿体。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我国主要金矿类型中黄铁矿导电类型的分析表明,黄铁矿“电子。空穴心”与金矿床的成因类型具有密切的联系,华北地台太古代变基性火山岩中的金矿床(绿岩带型)、热水淋滤型(卡林型)金矿床,黄铁矿多为单一的“电子心”型导电。大多数产于中生代岩体中的中深脉状金矿、火山次火山岩中的金矿床,黄铁矿为“电子心”、“空穴心”混合型导电,个别的为单一的“空穴心”导电。黄铁矿的“电子.空穴心”受杂质成分As、Co、Nl在成矿背景中的丰度,进入黄铁矿品格中的替代能力的差异、补偿类质同象现象、成矿时温度以及.f(S2)等多种因素的耦合制约。  相似文献   

19.
黔西南水银洞金矿床载金黄铁矿标型特征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水银洞金矿床为近年来在黔西南地区所发现的又一重要卡林型金矿床,黄铁矿为矿床的重要载金矿物。通过系统采样和光片鉴定,区分出具有不同标型特征的四种黄铁矿,即草莓状黄铁矿、生物碎屑状黄铁矿、粗粒自形黄铁矿和细粒自形黄铁矿。四种黄铁矿的含金性存在着显著差异,以生物碎屑状黄铁矿和细粒自形黄铁矿的含金性为优,而草莓状黄铁矿和粗粒自形黄铁矿的含金性较差。各种黄铁矿的主成分及微量组分也显示出一定的变化规律。本文初步分析了四种黄铁矿的形成条件及金的差异性富集机理。  相似文献   

20.
甘孜–理塘缝合带是四川重要的金矿带之一。梭罗沟大型金矿床是该带上的典型矿床,但其矿床成因仍存在争议。为了准确厘定其矿床成因,本文对梭罗沟金矿床中的它形和自形(五角十二面体)的载金黄铁矿进行了LA-ICP-MS原位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梭罗沟它形黄铁矿元素含量变化较小,较为集中,而自形黄铁矿具有明显的核–幔–边结构,元素含量变化范围较大。总体上,两种黄铁矿中Au与As均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但Au与FeS2和Co/Ni值具有负相关性。它形黄铁矿和自形黄铁矿的Co/Ni值分别为0.2和57.1,两者都具有较高的Au和较低的Ag含量;这表明它形黄铁矿主体来源于沉积作用,受后期成矿热液改造,而自形黄铁矿属于热液成因。梭罗沟金矿床成矿过程为火山–沉积岩中的Au在变质热液作用下再活化富集的结果,属于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