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论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缨 《福建地理》2002,17(3):19-21
本文论述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当前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阐述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点越来越弱化。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亟须创新,但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当前符合公有制框架下的土地制度创新模式主要有专业协会型、专业合作社型、股份合作型及股份投包型四种。前两种为当前的基本模式,后两种为未来的最适模式。随着农业生产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土地制度模式会越来越完善,也会有新的农业土地制度模式出现。  相似文献   

3.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循环经济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层次,而制度则是实施区域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文章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区域循环经济进行剖析,首先讨论了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对制度的需求,发展区域循环经济不仅有对正式制度的需求,而且还有对非正式制度的需求;然后进一步分析区域循环经济的制度功能,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和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的一般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4.
全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庭院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当前我国农村庭院经济发展面临的三大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农村庭院经济的总思路和对策,以期对农民致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概括了制度环境的变化与耕地保护制度变迁的特点,指出了耕地保护制度对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繁荣做出的巨大贡献,总结了现行制度的被动性、镶嵌式、地方政府主导征用收益、违法占用耕地与地方政府GDP冲动及官员的政绩追求密切相关等特点。评估内在制度的柔性对刚性制度的化解与冲突,提出了诚信与合作意识、用地观念、计划意识与强势主导等3类因子的影响。分析了未来耕地保护制度的供需及其主体,指出耕地保护作为我国重要的管理政策,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央政府作为唯一的制度供给主体的行为、地方政府作为制度执行主体及农民作为耕地保护的最终执行主体耕地保护的行为与利益诉求。据此,提出了耕地保护制度进一步改革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7.
试论我国城市发展方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雯 《地理研究》1996,15(3):16-22
在执行重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和城乡分割体制的计划经济背景下,我国制定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建设方针。但是分析表明,这一方针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形势的需要,也不符合我国人多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的国情,必须调整现有的城市发展方针,选择适宜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因此,本文就适度发展大中城市,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加速乡村城市化,积极合理发展小城镇;以及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指定城市化途径等方面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西部资源》2015,(2):48
<正>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要改革,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完成顶层设计、法律授权基础上,正式进入启动实施阶段。据悉,3月25日结束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部署暨培训会议,根据中央《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土资源部成立了由部长任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共同推进试点的工作机制。国土资源部将与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结合环境保护工作实际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群众环境权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演变及其改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对各个阶段我国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进行了研究,提出完善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改革建议.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时期,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由于所处的背景不同,征收补偿对象、测算方法和补偿标准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补偿制度的演变存在路径依赖问题,使得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虽然经过多次有益的改革,但许多问题仍没有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1.
建设项目环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建设项目是落实循环经济的有效载体,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从源头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建立了一套操作性强、适用于建设项目环评的循环经济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在建设项目环评和 "三同时"制度中推动循环经济的落实。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了社会经济发展、资源能源效率、生态环境效益和循环特征4个专题要素,并将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应用于深圳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规划与规划环评一体化实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划环评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不可或缺,它对于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界定土地利用规划环评的内涵,阐述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环评的研究现状及目的意义,同时探讨了我国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环评的必要性和关键点,提出了土地利用规划与规划环评在目标与过程、管理与制度方面实现一体化的思路和方法,为科学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为能有效地促进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化和解决规划环评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开展战略环境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简要介绍了战略环境评价在中国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战略环境评价在中国开展的过程中在立法、行政及方法、指标体系和公众参与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提出了克服困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农业开发项目的"环评"要针对其污染特点,包括: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土壤、生态、风险、景观、安全等内容,并在评价方法上提出图像法在景观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建研究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17  
从SEA指标体系研究的意义出发,以SEA的目标——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基础,通过分析SEA指标体系,将其功能确定为准确反映战略实施后环境-人口-资源系统的外在状态、内部协调程度和变化趋势,并建立了SEA指标体系的框架,将SEA指标体系确定为基于驱使力-状态-响应模型(DSR)的层次性指标体系,依据指标作用的不同,将SEA指标分为核心指标和外围指标,并以建立科学、实用和可操作的指标体系为目标对SEA指标的选取原则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土地荒漠化分类系统探讨   总被引:22,自引:9,他引:22  
通过对前人研究土地荒漠化类型划分成果的学习消化并结合自己多年对土地荒漠化研究,提出我国土地荒漠化类型划分的原则和分类系统,以主导营力和表现形式为划分指标,不但将全国划分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化学作用和人为直接作用等4个类型,而且从不同类型中再细分出侵蚀劣地,侵蚀裸岩、裸土,堆积沙砾地,土壤劣化;风蚀劣地,风积半流动沙丘,风蚀裸地,土壤粗化、贫化;次生盐渍化、酸化、碱化地,三废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废弃土、石、渣堆积,人工挖掘劣地等13个亚类,并对其分布、特征及形成等作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7.
在借鉴前期精品旅游景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精品旅游景区的概念,阐述了精品旅游景区创建的必要性。详细列举了精品旅游景区和国家A级景区的联系与区别,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景区在环境方面所做的工作。在参考各类景区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创建精品旅游景区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引入运筹学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系统的计算,使其量化。最后以陕西省华山景区为例进行实例验证,验证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19.
2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nfluenc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recreation experience has on the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behavior of tourists, and identifies the function of perceived quality as an intermediary variable. By providin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theory and tourist perception theory, and a SEM-based methodology,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was carried out in the Qinghai Lake area of Qinghai provinc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 differences in the ways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nfluences perceived gains and perceived losses, and the influence coefficient of the former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latter. The perceived gains may promot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behaviors, while the perceived losses have an adverse impact on such behaviors. Moreover, the strength of the adverse impact of the latter is less than the strength of the positive impact of the former.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erceived quality was confirmed in the EA (environmental awareness)-EB (environmental behavior) nexus, within which the influence of tourist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behavior could be transformed.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perceived quality in the perceived-gains model was more obvious than that in the perceived-losses model.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foundations of environmental behavior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tourist percep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