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图们江下游跨国界经济开发区的空间极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为主要背景,以区域极化发展理论为指导,对图们江下游跨国界经济开发区这一发展极核的概念进行说明,提出了该新型经济开发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条件与区位条件,并对其极核的功能效应作了初步预测与展望。以对国内外积极参与图们江下游地区的合作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区域承载力计算方法,建立了图们江地区区域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据2000~2008年的统计资料,对图们江地区的区域承载力进行了横向和纵向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对图们江地区的区域承载力进行动态预测。结果表明,图们江地区在2000~2008年并没有出现超载,区域承载力比吉林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低,区内8个县市的区域承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预测认为2020年以后图们江地区将出现超载。这些结果表明图们江地区的发展存在潜在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Marton  A 《地理科学》1997,17(1):8-17
在东北亚区域发展方向论述了经济快速增长,资源转移和区域贸易格局的特点,随着后分析了图们江地区开发的国际环境以及图们江发展计划,指出图们江开发的几种可能选择和图们江与东北亚经济协作前景,特别提出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图们江地区地缘经济一体化的重点领域与制约因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们江地区的国际经济合作由来已久,并且发展势头强劲,目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它的发展提出了挑战。本文针对图们江地区经济一体化具有的特殊优势——地缘优势,重点分析图们江地区地缘经济一体化的重点领域与制约因素,并结合当前金融危机带来的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变化,探讨其对图们江地缘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吉林省参与图们江区域合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吉林省参与图们江地区合作正面临着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调整、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加速、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深入、“长吉图”开放带动先导区的提出等新的发展背景。因此,必须重新审视吉林省与图们江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并对其进行重新的功能定位,提出新时期的重点发展战略,以进一步推动吉林省全面参与图们江地区的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6.
东北亚地区是一个工业化潜力极大的地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区域一体化将更适应东北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关系。开发建设图们江地区国际交通运输枢纽是东北亚地区一体化的关键,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又能促使图们江地区国际交通运输枢纽地位的提高。为此,本文在对图们江地区国际交通运输枢纽的构成和物流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2020年前图们江地区国际交通运输枢纽的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7.
以图们江地区8个城市的家族成员迁移数据为例,借助社会网络理论及分析方法,对图们江地区城市社会网络空间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图们江地区城市社会网络已初具规模,网络规模和网络密度都不断增大,尤其是2000年以后增速较为明显,网络的规模效应和集聚优势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外联系的主要方向为东北、山东、北京以及韩国、日本等国家,网络外向性显著。在该地区的城市中延吉市中心度最强,核心地位比较突出;敦化市其次,是该地区与国内其它地区联系的门户。网络联系主要指向中心城市,其它城市间的联系强度较弱,导致整体网络的效率降低。面对国务院主导的长吉图开发战略和新一轮图们江地区区域国际合作的大好形势,该研究成果可为该地区的城市发展、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图们江开发区组团式国际性中心城市构想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张平宇 《地理科学》1997,17(2):183-188
从城市布局原理,中外港口城市而已实例对比,以及区域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和多国合作开发的特殊性等方面,论证了组团式多中中心国际性中心城市是图们江开发区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中国图们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图们江流域已有的资料和实地监测数据,建立了以生态特征、服务功能和社会政治环境为项目层包括22个指标的湿地健康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特菲尔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韦伯—费希纳定律,分别评价中国图们江上游、中游、下游流域和全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图们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健康指数分别为0.237 3、0.181 6和0.188 3,其健康状况分别为亚健康、轻度退化和轻度退化;整个中国图们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综合健康指数为0.190 1,其健康状况为轻度退化。  相似文献   

10.
试论图们江陆桥枢纽共同体成长特点,模式及其演进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世界经济贸易地理理论出发,总结与回顾了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研究和开发实践的三个阶段,概括出复杂性、长期性、突变性和政治经济互动性等四个特点;在总结以往模式基础上,指出图们江地区开发必须采取多国合作方式,按着以建立东北亚新大陆桥东端枢纽为核心的经济共同体的成长模式发展,并对未来30年的开发进程进行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疆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地理位置毗连,广泛开展双方的地区间经济合作,不仅有利于促进中俄共同繁荣与发展,而且有利于巩固本地区乃至中亚的安全与稳定.本文首先按照跨境区域合作的空间范围、一体化程度和合作方性质对目前国际上几种主要的区域合作模式进行了归纳总结.新疆和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地区均远离各自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属于较为落后的内陆地区,且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经济互补性强.基于此,双方的合作不宜采取以国家为合作主体、涉及主权让渡和较强排他性的一体化模式,而应采取灵活的、开放性的和以项目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次区域合作方式.当前主要的次区域合作模式有以国家政府推动的"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增长三角和地方政府推动的"珠-港-澳"次区域合作、国际和地区组织推动的大湄公河、图们江次区域合作.其次,通过考察和分析,认为具有独特地域经济特点的新-西区域合作应以国家和地方政府、国际和地区组织共同推动,并充分考虑本地差异性较强的实际,采取跨境旅游休闲型经济特区、境外经济合作区、科技园区等多样化的发展方式,确立相应的合作领域与合作机制,促进新-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三角洲与香港工业合作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余国扬 《热带地理》1997,17(2):108-113
珠港两地工业合作使珠三角经济迅速发展,使香港增强了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实力。但是目前两地的合作只是“前店后厂”式的生产方式合作,层次低而不适合发展的需要。珠港两地工业合作应以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升级为主要目标,以基础原材料工业合作发展为基础,以珠三角沿海港口重化工业区、中部城市轻型工业区、西部和北部内陆采伐工业区为布局手段,使两地目前的生产要素互补性合作发展成为经济循环全过程的分工与合作。  相似文献   

13.
资源上的互补性、产业结构的差异性以及产业水平的空间梯度决定了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从分析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基础条件出发,对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空间组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实施产业合理空间定位、差异化发展、梯度转移等分工合作战略;将泛珠三角划分为4个产业分工合作功能区并进行产业空间组织;设计5条产业合作通道,并进行了相应的园区配置;同时还对重点产业提出合作指引。研究旨在从宏观层面形成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的战略安排与空间组织方案,微观上则落实为重点建设项目的空间布局安排,为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提供科学可行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湘西南山地旅游开发的区域合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海燕  陈烈  邓培雁 《热带地理》2004,24(1):83-86,96
通过对以崀山、云山和南山3山为代表的湘西南山地旅游开发的区域合作现实意义、机遇和条件等方面的分析,指出湘西南山地旅游开发区域合作前景广阔,并探讨了区域合作的策略,为湘西南山地旅游发展提供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世界范围内区域集团化的基本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深入认识世界经济一体化、集团化趋势,重点目的在于揭示区域集团化与区域合作进程中政府推动力的作用目标和方式。作者以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全球区域集团化的基本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合作集团的组织制度建设的基本情况,对比分析了代表性区域合作组织的合作目标、合作形式及其演变,并对推动区域集团化的政策措施给予总结和介绍。  相似文献   

16.
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太湖流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区域合作,协调产业发展和整治水环境是促进太湖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实现太湖流域区域合作的突破口在于共同整治水环境和构筑环境太湖旅游游圈。  相似文献   

17.
环渤海区域信息化合作模式与框架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信息地理学研究视角,尝试建立环渤海区域信息化合作的模式与框架。分析环渤海区域信息化合作的内在需求与特征,从政府间、企业间以及政府、企业与研究机构3个信息化合作层面揭示环渤海区域信息化合作的模式,提出环渤海区域信息化合作由筹划组织、重点推进和全方位合作3个阶段构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各阶段运作主体、合作内容、组织平台和信息平台的框架体系,提出促进环渤海区域信息化合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鹏  陈雯  吴加伟  袁丰 《热带地理》2020,40(4):589-603
合作园区作为区域间资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手段,对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提升区域更高质量一体化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合作园区逐渐成为跨区域合作研究的重要内容,相关研究基于飞地经济理论、空间生产与空间重构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增长联盟与跨界区域理论等,从园区合作主体、管理体制、空间治理、利益分享等角度,对合作园区的类型、合作动力、合作效应等进行了探讨与研究。研究主要结论为:1)合作园区类型多样,按照参与主体、合作治理形式、园区产业功能进行了划分,形成层次递进的分类体系;2)合作动力包括政府驱动、市场因素驱动、社会因素驱动、利益分享驱动等方面,各种驱动力相互作用,利益分享是合作园区发展的原动力,利益协调是影响合作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3)合作效应主要表现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产业布局优化与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进步及区域综合竞争力提升等。但相关研究存在对部分合作园区类型划分标准不统一、合作动力缺乏量化支撑与耦合关系研究、合作效应研究滞后且缺少科学客观的系统评价体系等问题。未来合作园区研究可开展集合作类型、合作动力与效应于一体的合作模式的系统综合研究;针对合作园区所映射的区域合作治理问题,可以创新探索跨区域合作治理驱动机制等深层次的相关理论研究;宏观层面区域一体化的政策评估,可依托合作园区案例进行深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9.
区域一体化的理论概念及其发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为了明确国际性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参照性,本文对国际性区域合作的基本理论概念及其演变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和分析。首先阐述了用来描述在国家之间建立区域化、集团化合作关系的基本概念--“区域一体化”的理论内涵,然后概括分析了60年代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的区域化、集团化发展实践对“区域一体化”概念的传统理论界定的挑战,并对近年来有关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合作现象的理论概念的新发展进行了概括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澄清有关认识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