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冬季降雪时段的日极端气温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绥化市2010—2013年历次降雪过程,统计降雪时段以及日极端气温出现时间,发现降雪时段的气温变化规律与非降雪时段有很大不同,所以日极端气温预报难度较大。本文从总结降雪时段的气温变化规律人手.试图根据850hPa预报场温度变化趋势推测出未来降雪时段内的地面气温变化趋势、幅度和日极端气温出现的时间,从而提高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利用大邑、西岭雪山滑雪场及周边区域自动站2005~2017年每年10月~次年2月逐日最低温度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区域自动站与大邑站候平均最低温度差值,建立以大邑本站最低温度预报值为基础,加上逐候最低温度差值后得到区域各站的日最低温度预报的候最低温度差值订正方法;用距滑雪场最近的格点温度预报数据代替滑雪场站点温度预报,选出最低温度,以气温预报变化量,建立最低气温预报的模式温度订正方法;建立以候最低温度差值订正和模式温度订正进行加权平均的最低温度集成订正方法。通过对以上三种最低温度预报方法进行检验,发现最低温度集成订正方法预报准确率最高。基于最低温度集成订正方法预报西岭雪山滑雪场的最低温度,结合智能网格降水预报结果和降雪最低温度阈值判别,建立西岭雪山降雪的订正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ECMWF细网格模式2 m温度预报产品,使用三次多项式差值方法内插到站点,并用中短期天气预报检验方法,对南疆西部12个国家站与15个区域自动站共27个站的最高、最低气温未来24 h预报效果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ECMWF细网格模式2 m温度预报产品对南疆西部非山区站未来24 h最高、最低气温的预报能力较好,对山区站未来24 h预报效果差;对南疆西部最高、最低气温的预报效果随季节变化,夏季预报准确率高于冬季,秋季预报准确率最低;模式最高气温预报准确率在降雪、高温天气时较高,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在降雨时较高,在高温过程中较低;模式对于降雨、降雪、大风/沙尘等天气最高气温预报偏低,高温事件中最高气温预报偏高。最低气温预报在降雨、高温天气中偏高,降雪时偏低,大风/沙尘天气最低气温预报偏东地区偏高、偏北地区偏低。降雪、高温天气预报相对降雨、大风/沙尘天气预报效果更稳定。  相似文献   

4.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和MICAPS资料,分析了泰安3次秋季强降雪产生的天气形势、物理量及其演变特征,同时对欧洲中心数值预报的温度预报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泰安秋季强降雪发生的天气形势均为回流形势;雨雪转化时850hPa均有东南气流建立,当850hPa东南气流转为北西北气流、925hPa东北气流转为西北气流控制时,降雪趋于结束;强降雪发生时850~400hPa均有较强的上升运动,水汽辐合中心在800~850hPa;雨雪相变基本发生在08时和20时前后,欧洲中心数值预报850hPa温度预报≤-2℃可作为泰安秋季雨(雨夹雪)转为雪的温度指标。  相似文献   

5.
人工神经网络法和线性回归法对降水相态的预报效果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董全  黄小玉  宗志平 《气象》2013,39(3):324-332
本文主要对相同条件下线性回归法(LR)和人工神经网络法(ANN)对降雨、雨夹雪和降雪3种降水相态的预报效果进行了对比检验.选取降水发生时和发生前6h的地面2 m温度、露点温度作为预报因子,对降雨、雨夹雪和降雪进行预报.应用国家气象中心2001-2011年我国地面756站实况观测资料,其中应用2001-2010年资料对方法进行训练,2011年资料用来对比检验预报效果.结果显示,(1)两种方法对3种相态降水都有一定的预报能力,对降雪预报最好,其次是降雨和雨夹雪;(2)两种方法对北方的雨雪分界线预报比对南方的好;(3)无论是对全国还是长江中下游流域,在相同条件下,ANN法的预报效果大都优于LR法,当温度和露点温度预报准确时,ANN法对北方的雨雪分界线能进行较准确的预报.  相似文献   

6.
桂林降雪天气分析与预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王艳兰 《广西气象》2001,22(3):29-31
通过对桂林最近20a降雪过程的统计分析,得出桂林降雪天气的环流特征和相关要素,找出预报降雪的天气形势和预报指标,最后结合现有数值产品资料的检验应用,归纳降雪天气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桂林最近20a降雪过程的统计分析,得出桂林降雪天气的环流特征和相关要素,找出预报降雪的天气形势和预报指标,最后结合现有数值产品资料的检验应用,归纳降雪天气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8.
两次降雪天气过程预报中边界层风廓线雷达资料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亮  王令  刘文军 《气象科技》2012,40(5):783-788
通过分析2009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和2009年11月9-10日北京两次不同类型降雪天气过程中海淀边界层风廓线仪数据发现:①降雪开始前2h内底层偏东气流建立,且该气流里均有风速突然加强的现象,这对短时临近预报中预报降雪的起始时间有一定参考价值;②700 hPa以上出现冷平流或者冷平流加强且高度降低,也是降雪即将开始的一个特征;③风廓线资料计算得到的温度平流廓线可以较好的反应大气稳定度情况,为判断降雪是否为对流性降雪提供可靠依据.在临近预报中加强风廓线和温度平流的监测,对临近转折性天气的预报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考虑到冰相云微物理过程对冷锋降雪的数值预报结果起重要作用,针对2014年4月22—24日新疆一次强寒潮引起的冷锋暴雪过程,分别采用WRFv3.5.1中尺度模式中Lin、WSM6、Thompson和WDM6四种云微物理方案进行数值模拟,探究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其预报结果的影响。从降水预报结果看,四种方案对中天山强降雪中心的预报能力明显优于伊犁河谷地区,Lin方案对中天山强降雪中心的雨强变化趋势、起止时间以及强降水落区的预报能力总体优于其他三种方案。从温湿特征预报结果来看,四种方案对降雪过程前后的温度和过程之后的露点温度预报效果均较好,但对过程前期800 h Pa以上的露点温度预报偏高,这可能由于模式预报的降雪时间较实况提前、预报降水量偏大引起;四种方案预报的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量值与再分析资料有一定差异,但对其变化趋势的预报与再分析资料较一致。从云微物理特征来看,不同方案预报的水凝物粒子总量有所差异,但均以冰相粒子为主,且其变化趋势与强降雪时段比较一致。不同方案之间水凝物粒子含量差异也较大,Lin方案中霰和雪粒子含量最多,WSM6和WDM6两种方案以雪和冰粒子最多,Thompson方案中几乎全部为雪粒子。  相似文献   

10.
利用威宁站逐日地面降雪观测资料和L波段雷达每天08时、20时的探空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2008—2019年探空各规定标准等压面温度、湿度和风向风速的分布特征,找出其降雪预报指标,建立降雪预报模型。结果表明:①威宁降雪天气主要与中低层的湿度及其风向风速、近地面~500 hPa的温度关系密切;②降雪预报模型主要包含湿度指标(H近地面≥80%、H700≥80%、H600≥60%)、温度指标(T近地面≤0.5 ℃、T700≤-1.2 ℃、T600≤-4.8 ℃、T500≤-8.2 ℃)和风向风速指标(V近地面≤5 m·s-1、V600≥17 m·s-1)3个方面,随着高度的增加,风速增大,南北风切变明显;当湿度、温度指标同时满足时,直接判断将有降雪天气出现,不再进行风向风速指标的判别;③预报模型对2020年冬季(12月、1月、2月)降雪进行检验,其预报准确率达70%,预报可靠性高,对威宁降雪预报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11.
降雪含水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崔锦  周晓珊  阎琦  张爱忠  李得勤  杨阳 《气象》2017,43(6):735-744
降雪深度预报与定量降水预报(QPF)一样是冬季天气预报最重要的业务之一,而降雪含水比是降雪深度预报中所必须的重要参数,国外一般多将其称为snow-to-liquid ratio(SLR)。本文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来国内外在SLR的变化特征、影响因素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其预报技术和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比较。研究表明:SLR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并且存在季节和空间分布差异;大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SLR的两个最重要气象因子,气压、垂直运动等气象因素,以及地表风、积雪自重、太阳辐射和积雪融化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SLR;随着预报技术的发展,SLR的预报方法可概括为气候学的、统计学的和基于物理基础的三类预报方法,气候学方法过于简单化,统计学方法的应用提高了SLR的预报能力,但仍无法摆脱统计方法自身的缺陷,比较而言,基于数值模式的瞬时预报更符合未来雪深预报业务的精细化发展趋势;目前,国内降雪深度观测资料较少、观测频率较低,有效开展地面降雪和探空加密观测,解决观测资料不足是今后SLR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模式,探索气象因子对SLR的影响机理,建立适合我国冬季天气预报业务需求的降雪预报系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全市性降雪是韶关市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本文分析其气候特点、环流背景以及天气形势,并应用数值预报产品和实时资料相结合总结建立全市性降雪的短期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3.
烟台冷流强降雪天气预报指标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971-2000年期间发生在山东半岛北部(烟台)的冷流强降雪天气过程统计分析,得出了冬季不同月份的冷流强降雪天气预报指标,为预报冷流强降雪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粤港澳高速韶关段降雪冰冻过程统计分析,按时间梯度模式制定预报产品、临近预警和实况预警3种预报预警模式及Ⅰ到Ⅳ的4种级别,并建立降雪、冻雨和道路结冰预报预警模型实现分路段自动化预警,结果表明:(1)预报预警级别启动条件主要由冷空气强度、影响持续时间长短及降水量多少综合决定。(2)降雪、冻雨和道路结冰发生在寒潮或强冷空气影响下,平流降温显著、地面0℃线过南岭、高空中层(一般700或500 hPa)为西南暖湿气流、冷暖空气南岭附近交汇。(3)气温垂直廓线分布差异造成降水相态不同,其中大气中高层为冷层0℃以下(500 hPa及以上)、中层为暖层0℃以上(700 hPa附近)、低层为冷层0℃以下(925 hPa以下),中低层存在明显逆温层,出现的降水相态为冻雨;从地面至高空各层温度都在0℃以下,则降水相态为降雪。(4)实现模型和预警条件自动化运算,数据依赖于多家数值预报气象要素预报的加权平均以及路面自动气象站监测融合数据和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中气温等实况数据,随着数值预报能力提升和路面监测密度增加,运算精准度会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冬季雪灾天气的形成及其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青藏高原东部牧区(1967~1996年)冬季发生的成灾性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探讨了北冰洋低压槽、贝加尔湖低压、东亚大槽和南支槽等欧亚大型天气系统活动对高原冬季降雪天气形势形成的作用。归纳出两种高原冬季成灾性降雪天气形成的模型。重点讨论了高原气流波动不稳定对高原波槽形成的量化指标,找出了若干高原低温-降雪过程预报的统计关系,并对高原冬季的雪灾预报提出了着眼点。  相似文献   

16.
公颖  周晓珊  潘晓  白华 《湖北气象》2020,39(4):325-334
降雪深度预报是北方地区冬季气象服务的重点和难点,新降雪密度估算是降雪深度预报的关键技术。本文回顾了新降雪密度估算中需要着重考虑的气象要素,并对国内外广泛使用的几类新降雪密度估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对比,在此基础上,评述几种估算方法的特点、局限性以及它们之间的承接联系,并对未来新降雪密度估算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主要结论为:(1)温度、风速、湿度的垂直分布及太阳辐射、降水量是影响新降雪密度的重要气象要素。(2)目前被广泛应用的新降雪密度估算方法有设为常数法、建立公式法、后处理诊断法和基于微物理过程法等四类,四种方法各具特点和局限性,且存在着上下承接关系。(3)较为科学的后处理诊断法和基于微物理过程法有着各自的相对优势也有着难以克服的不足,未来新降雪密度的估算需要在这两种方法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中逐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利用T639模式降水产品资料,对2009—2014年11月至次年3月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15次暖区强降雪过程中的预报效果进行了分析与检验。结果表明:T639模式对阿勒泰地区暴雪的预报性能好于大雪,其中12—24 h预报准确率最高,而60 h预报准确率随时效延长而降低,漏报率随时效延长无明显的变化规律,空报率在60 h时效内随时效延长而明显升高,且明显高于漏报率;相对于暖区强降雪发生频率较低的站,暖区强降雪发生频率较高的站其大(暴)雪预报准确率较高;T639模式在暖区强降雪预报中存在明显的系统性偏大,48 h预报时效内T639模式降水预报产品在该区暖区强降雪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T639模式降水产品对短波低槽型暖区强降雪的预报能力较差,而对低涡型暖区强降雪的预报能力较好;造成该模式降水产品在阿勒泰地区预报效果不同的重要原因是其对水汽通量散度和垂直速度的预报存在误差。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分析了2008年1月中旬洛阳市出现的低温、雨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侧异常活跃的西南气流源源不断向东输送是降雪的主要水汽来源,中低层切变线和低压环流是产生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贝加尔湖西南侧的冷空气分股扩散南下为降雪提供了有利条件;冷高压的轴向、强度及位置与低温及降雪的持续时间关系密切;中低层西南风速辐合、切变线及冷空气的位置可反映出强降雪的落区.欧洲数值预报产品对降雪的开始、结束时间预报较好,对持续的低温天气趋势预报较成功;日本传真降水预报08时12 h、72 h和20时36 h准确率最高,漏报率相对大于空报率;T213预报24 h降水、日本格点预报12-24 h降水、德国预报36-72 h降水准确率较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空报率大于漏报率,预报量级偏大概率较大.  相似文献   

19.
整理2001~2006年哈尔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降雪回波的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出哈尔滨市冬季降雪的回波特征,着重提出了"牛眼"的意义及在降雪量分析中的特征和风廓线产品对预报的指示作用,并对新一代天气雷达在降雪监测、降雪预报的应用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进行业务预报试验。对2002年12月6日前后一次降水过程进行应用分析,重点对阳泉市站点预报进行对比检验,得出该模式在站点有无降雪、降雪量级及降雪起报、结束时间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结论,对于进一步开发降水预报精细产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