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生态地质学内容及其与地质生态学的关系;描述了岩石圈生态功能分类,即生态地质理论基础。生态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地质系统中直接作用于某些岩石圈或作用于其表面的生物群,包括人类和社会。生态地质系统分为4种类型:自然实体、自然理念、自然技术实体和自然技术理念。文中也描述了生态地质系统在生态系统结构中的地位,同时论证了生态地质系统的形成因素,科学的调查方法及所有相关的标准和指标,以及此项研究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Ecological-geological conditions are considered to be an environment created by a set of contemporary morphologically expressed geolog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pecific features of the functioning of the biota, including human being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ecological-geological system. The paper discusses factors (components) of ecological-geological conditions, factors of the formation of ecological-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the role of anthropogenic (technogenic) impact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logical-geologic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3.
通过野外调查,在收集统计大量基础地质、经济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农(林)业地质等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在GIS技术指导下,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半定量分析评价方法,对森林浅覆盖区生态地质现状及各类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在研究和探讨森林浅覆盖区生态地质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森林浅覆盖区生态地质评价模型,确定了综合参数,划分了生态地质类型。  相似文献   

4.
生态城市是人们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升华的结晶,生态城市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的概念和单纯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范畴,从生态城市理念和建设情况的分析中,说明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共生系统的全面持续发展的产物,真正目标是创造人与自然系统的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5.
I.P. Gerasimov 《Geoforum》1976,7(2):115-120
In the elaboration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geographical science is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as leader and integrator; because of its traditional objectives, methodology and factual basis ready to deal with the contemporary tasks of nature preservation. The general task is to observe the whole environment. To make the investigation more convenient, three stages of monitoring are suggested. The first is bio-ecological (sanitary-hygienic), the major aim of which is to study an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on human health. Human health i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most complex criterion. To detect the health of the population in relation to the nature of the environment, a system of indices in the form of morbidity, mortality and the level of physic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used. At present the toxic indices (concentration limits of various substances) are the most clearly defined. Stations engaged in bio-ecological monitoring still need improvement. The second stage of monitoring should be geo-systematic or geo-ecological (natural—economic), with as objective observation of changes in geosystems which form the total environment. The aim of geo-ecological monitoring is to define the self-cleansing faculty of the environment, the loading capacity of the natural complexes, matter and energy balance of natural and natural-technical systems, etc. For this purpose a network of testing stations, related to the peculiarities of large natural-economic regions, should be arranged. The third stage of monitoring is observation, control and forecasting of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on a global scale with the help of biospheric stations.  相似文献   

6.
According to the forecasts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70%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will have lived in large and small cities by 2050. This means that more than two-thirds of the planet’s population will become a part of new natural-technical formation, that is, geobiotechnoecosystems. Such ecosystems are characterized by profound changes in natural properties during active human impacts and by acquiring new qualities. The changes manifest themselves in all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 terrestrial spheres: the atmosphere, the hydrosphere, and the lithosphere, including a change in the geophysical (energetic) potential as well. The presented material can be considered as a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Geophysical Urban Ecology, which is a new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field.  相似文献   

7.
李臻谛  罗郧 《地质通报》2011,30(10):1614-1618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生态文明观念为基础,从中国国情出发,分析了自然资源综合评价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提出自然资源综合评价的概念框架,并且从自然资源系统的适应性评价、自然资源的价值评估、自然资源核算体系、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关联评价等方面对自然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建设是自然资源部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发展理念、实施自然资源“两统一”管理的重要举措。这项基础性、公益性、紧迫性的建设工程对于解决我国自然资源长期且连续定位观测研究不够、预判资源环境数据支撑不足、实现以自然资源综合区划为管理单元、评价资源综合承载力、研究资源间耦合平衡过程、预判资源环境生态演变趋势及优化自然资源空间结构配比,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与观测研究是获取自然资源现状、预判未来状态的主要手段。我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相对完善,但观测研究体系相对不系统,数据积累相对不足。为了更好地搭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体系,分别从无人机遥感观测、数据融合及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方面给出了建议: 充分利用和发挥无人机组网遥感观测、倾斜摄影测量等技术,开展自然资源立体观测; 借鉴降水、陆面、海表和三维云气象多元数据融合经验,开展自然资源要素综合的数据融合; 利用森林资源生态服务价值评价经验,开展自然资源资产价值核算。这些建议对自然资源综合观测体系的科学构建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辛安泉流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建立了辛安泉流量模型。根据泉流量模型计算出1981~2006年的资源量并与天然资源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辛安泉系统的功能在逐渐退化,导致系统退化的原因是人类的开采和泉域系统内降雨量的减少。目前系统仍具有维持其水资源稳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地质科学在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和时空分布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耦合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自然灾害系统。自然灾害系统是地球整体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基础和中坚是地质科学,因此地质科学在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目前的研究表明:自然灾害系统的形成机制与分布,受到了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格局的控制,同时地球下垫面的状况又可以制约自然灾害的孕育、活动和能量释放过程。因此,对和自然灾害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的各种地质条件进行深入研究,是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基础,也是进行自然灾害综合预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西北干旱区地下水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干旱区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水资源紧缺,自然湖泊湿地、天然植被绿洲和土壤盐渍化程度对地下水生态水位具有强烈依赖性,因此,西北干旱区地下水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对干旱区不同类型生态状况与地下水位埋深之间关系的机制研究,构建了以浅层地下水埋藏状况为核心要素的"西北干旱区地下水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它由地下水对自然湿地景观维持性、天然植被绿洲维持性、农田土地质量维持性及其隶属的6项要素指标构成;在石羊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应用结果表明,该套指标体系可为西北干旱区地下水功能评价提供参考,同时还表征石羊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地下水生态功能脆弱,生态功能较弱和弱的分布范围占示范应用区总面积的87.86%,地下水生态功能强、较强分布范围仅占5.07%.由此可见,进一步提高西北干旱区地下水生态功能保护能力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2.
对淡水水体沉积物磷的环境生态效应的国内外研究热点和领域进行了综述、评价;提出了尽快开展真正内源磷——地质成因磷自然释放的水环境生态效应研究,特别是天然条件下(如人为干扰少的源头河流),富磷河流水体主要初级生产者——藻类生态响应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勘查地球化学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和本质特征是大数据信息与地球系统科学。勘查地球化学的全面发展坚持资源与环境并重方针,真实生动地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在科学技术领域具有典型意义。自然资源时期地质工作关于资源内涵从矿产资源、国土资源到一切自然资源,关于环境内涵从地质环境、国土环境到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在内的一切自然环境。本文继2008年对此有所评述后,在国家自然资源部成立之际,地质工作面临深刻转型之时,从大数据信息科学与自然资源地球化学调查、建立地球系统科学指导的自然资源地球化学理论体系与自然资源地球化学评价体系,以及针对自然资源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深化地球化学应用研究与理论研究,构建完善的科学体系等若干值得注意的方面再次就此议题加以评论。勘查地球化学的长期目标是通过大数据信息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揭示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状况,实现对地球资源的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和整体保护,创造人类与地球和谐共处的生存环境。由此,转型和升级贯穿中国勘查地球化学发展的全过程。地球化学将以形态和内涵的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作用,以及应用实践的多目标全方位面貌出现在国家行业部门与科技领域,极大地拓展和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勘查地球化学以方法技术优势实行大调查、大数据、大应用战略,建立大环境、大生态、大地球观,向大地质、大资源、大科学转变,为解决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地球化学方案,将全面发展时期的勘查地球化学从大数据信息应用优势和地球系统科学理论高度提升到"大地球化学"境界。  相似文献   

14.
侵入岩类的填图方法伴随侵入岩成因分类、填图实践及研究技术手段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完善。近20年来,由于新技术及新方法的应用,侵入岩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表明,一个岩浆系统可能具有多个岩浆源区,单一岩浆房和全岩浆同时结晶模式在自然界几乎不能存在。因此,基于同源岩浆演化理论的"单元-超单元"填图方法似乎应该得到修正和完善。以河北武安铁矿集区填图试点为依托,总结出一套针对中性-基性侵入岩的填图方法——"岩浆系统-子系统"填图方法。运用该填图方法,在武安地区识别出6个岩浆成矿系统,在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对每个系统进行了若干子系统的进一步划分。在此基础上,厘清了每个系统的侵入岩组装过程及成岩成矿过程。  相似文献   

15.
In the late 1970s, a concept of an ecological network in former Czechoslovakia, called the Territorial System of Ecological Stability (TSES) was formulated as a response to large-scale natural and semi-natural habitat fragmentation and loss. In the Czech Republic, the TSES concept is a part of the environmental legislation, namely of the act on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the landscape. The whole system is the network of ecologically significant segments of landscape, efficiently distributed on the basis of functional and spatial criteria, covering biotic, hydrological, soil and relief conditions. It consists of biocentres, corridors and buffer zones. The TSES is established at three hierarchical levels: local, regional and supra-regional (=national). In the article, a methodology for establishing the supra-regional TSES is presented in more detail.  相似文献   

16.
灰色模型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许多方面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在滑坡地质灾害研究方面,灰色模型多用于滑坡变形的中长期预测预报,且精度较高。文章在介绍分析了灰色预测模型GM(1,1)的基本原理基础上,开发了用VB语言编写的滑坡位移灰色预测软件,解决了笔算困难问题。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用于预测滑坡位移值的适用性及软件的可靠性。VB编程能够很好地与其它软件(GIS软件)集成,在其它专业软件中使用,有聋于滑坡地质灾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天然焦型煤层气储存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然焦具有良好的物性条件,含有大量的瓦斯气体,是一个理想的储气层。但在煤矿生产中却经常是遇到天然焦因瓦斯增大而中止生产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根据天然焦的物性条件,结合阜新矿区井下实践,论述了煤层气在天然焦内的储存特征,并指出了在煤层气开发利用方面应予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湿地及其保护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中国东北地区湿地分布面积约1060.69×104hm2,约占东北地区陆地总面积的8.5%.在分析湿地的类型、分布规律及其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湿地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指出水是湿地生态环境系统中的重要因子,保护湿地生态环境,首要是加强水资源环境的保护.提出了完善法规,保护湿地资源;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加强综合研究;科学管理湿地,严把开发利用审批关;合理配置水资源,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建立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示范区;实行退牧还泽还草,退耕还沼还泽等保护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泰安市国土资源局岱岳区分局为了提高监管力度,利用三维可视化、地理信息、遥感影像、场景合成等先进技术,结合大比例尺数字高程模型,合成真实的三维实景环境,与国土资源数据有机融合,实现国土信息的三维再现。构建信息系统监管平台,实现了建设用地审批、供地、利用、补充、检查全过程动态化、精细化管理。在土地行政审批管理中,提高了效率、规范了流程、落实了责任,实现了以图管地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水是自然界中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是地球各圈层间、各自然要素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桥梁和纽带,也是资源系统中联系各种资源的桥梁和纽带.从生态水文学研究发展动态角度出发,提出了自然资源要素综合观测要加强水作用过程的观测研究;从生态平衡、生态环境、资源环境3个术语的科学内涵角度,阐明了生态、资源、环境观测-监测研究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