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别山东部超高太变质带北侧的花岗片麻岩及其构造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别山东部超高压变质带北侧的花岗片麻岩有下列特征。(1)化学成分富硅、富碱,一般SiO2<75%,K2O+Na2O>8%,且K2O>Na2O。(2)与变质表壳岩有侵入接触关系,有异源、深源包体。(3)主要为鳞片花岗变晶结构,有残留的岩浆结构,普遍具片麻状构造,钾长石常以眼球状巨晶出现,剪切带中发育L>S型变形组构。(4)变质作用为角闪岩相,变质矿物为黑云母、角闪石以及少量石榴石、白云母、绿帘石等。。(5)锆石的乙—P6同位素年龄值为629Ma。上述特征与超高压变质带中的含霓石变质花岗岩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它可能是杨子大陆板块的俯冲基底。  相似文献   

2.
经重新研究,将原登封群分为3套岩石序列:(1)新太古代构造地层单位登封岩群,为变质表壳岩系,代表绿岩建造;(2)新太古代构造岩石单位,为变质侵入岩系;(3)古元古代侵入岩系。它们共同构成嵩山花岗岩—绿岩地体。新太古代岩石经历了嵩阳运动第一幕(约2.5Ga)、第二幕(约2.2Ga)和中岳运动(约1.9Ga)3个重要变质变形期,据此建立的p—T—t—D轨迹显示花岗岩—绿岩地体变质变形与陆壳碰撞隆升过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大别山超高压带中变质花岗岩特征:(1) 岩石组合较单一,以二长花岗岩( 原岩) 为主,缺乏中基性岩和正长岩类;(2) 具鳞片花岗变晶结构,片麻状构造,保留残存的岩浆岩组构;(3) 与榴辉岩及其它超高压变质岩石有明显侵入接触关系,并可见有其捕虏体;(4) 岩石化学表现为富硅、富碱、贫钙、贫镁等特征,一般地SiO2 > 76 % ,( Na2 O+ K2 O) > 8 % ,CaO< 0 .5 % ,MgO < 0 .4 % ;(5) 痕量元素表现为Zr 、Y、Nb 、REE 含量高,Sr 、Sc 、V、Ni 等低;(6) 变质矿物组合为斜长石+ 石英+ 钾长石+ 白云母+ 石榴石+ 绿帘石,属于低角闪岩相。(7) 锆石U - Pb 同位素年龄值为685 ±41 Ma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中变质花岗岩为A 型花岗岩,更接近A2 亚类。变质A 型花岗岩的确定,对进一步认识大别山的大地构造演化、榴辉岩等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折返机制等提供了重要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云开地区构造演化的岩石组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综合研究测试云开地区岩石组构的基础上,初步划分出云开地区至少有5期变形组构;晋宁期的组构表现为深层次NNE(N)-SSW(S)近水平伸展体制下的流变剪切滑脱,并发生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加里东期的组构表现为NNE(N)-SSW(S)挤压体制下的流变剪切,并在滑脱带形成大量同构造重熔型花岗岩;海西-印支期的组构反映了NNW→SSE的挤压逆冲推覆;燕山早期的组构反映了NNW-SEE挤压应力场作用了的专  相似文献   

5.
大别山东部榴辉岩带中的变质花岗岩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38  
大别山高-超高压变质带中的变质花岗岩类是碱性花岗岩。它以其下列特征与本区未变质花岗岩和围绕它的低压花岗质片麻岩相区别:(1)有标型矿物多硅白云母和长石的石榴石反应边;(2)主要为花岗变晶结构但有残留的岩浆结构,岩体边部有片麻状构造;(3)与超高压围岩之间有残留侵入接触关系,两者共同受到第二期褶皱影响;(4)化学成分富硅和富碱,K2O和Na2O含量变化不定,大部分样品的Na2O大于K2O含量,K2O+Na2O总量大于7%;(5)矿物组合表明变质级为角闪岩相;(6)Rb-Sr等时线年龄181Ma(全岩,黑云母);(7)其中常有高-超高压变质岩相的捕虏体。这些特征表明,这里的变质花岗岩类是高-超高压变质带折返到中地壳时侵入其中并随之共同变质变形的,因此是高-超高压变质带的特殊成员。这对理解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速率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大同-集宁地区太古代变质杂岩由葛胡窑灰色片麻岩系和丰镇群孔兹岩系两部分组成。根据普遍的构造交切关系及构造样式的有规律性变化,将大同-集宁地区太古代变质杂岩划分成4个构造变形序列,D-1变形仅仅在灰色片麻岩系中有发育,D_(2-4)变形在两套岩系中均有发育,其中D_(2-3)变形是区域性控制构造。同时对葛胡窑灰色片麻岩系和丰镇群孔兹岩系中褶皱的产状类型,褶皱的几何形态以及线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比。两套岩系之间,在上述各方面的特征存在着系统的差异。反映了两套岩系具有不同的构造物理环境和变形演化历史。进一步证实了两套岩系之间存在着不整合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7.
Mensah  E 《世界地质》1998,17(3):32-35
加纳西南部的伟晶岩区沿大西洋海岸线从开普口斯特市经索特旁德镇到门凯德兹镇最后到威尼巴镇,总共延伸上百千米,这些伟晶岩主要产于加纳毕雷绵岩系之中,形成了依镖尼造山作用(约2.0Ga)的减弱期,与侵入了毕雷绵岩系中的开普口斯特花岗质杂岩(CCGC)密切相关,CCGC杂岩主要由二云母花岗岩,变闪长岩和细晶岩组成。其中花岗岩为铝过饱和度的I型花岗岩,富碱质(Na=2%~4.2%,K=2.3%~5.8%),  相似文献   

8.
刘福来 《岩石学报》1998,14(2):129-139
晋蒙交界孔兹岩系变质反应结构与矿物相转变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麻粒岩相变质及其与之相伴随的重熔作用过程中,存在一类特殊的有熔体参与的变质反应,即未熔矿物与熔体之间的反应。结合天然块状岩石高温高压实验,确定研究区孔兹岩系熔体参与变质反应如下:①2Gt+(9SiO2+4Al2O3)熔体=3Crd;②Gt+(2SiO2+2Al2O3)熔体=Sp+Crd;③2Gt+(3SiO2)熔体=2Opx+Crd;④14Gt+(25SiO2+4H2O)熔体=4Cum+7Crd。这类熔体参与变质反应不仅受控于温压条件,而且与寄主岩石脱水熔融、长英质矿物部分熔融存在密切成因关系。该项理论与实验研究对于深化变质反应理论、探讨孔兹岩系矿物相转变成因机制及其动力学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滇西澜沧变质带变质作用和变形作用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赵靖  钟大赉 《岩石学报》1994,10(1):27-40
滇西澜沧变质带经历了两期变质变形事件,其时代分别为519Ma和280~190Ma。早期变质变形事件(M1D1)可由销长石和石榴石变斑晶的包裹体痕迹确定,形成近E-W向的变形构造格局。晚期变质变形作用(M2D2)以形成蓝片岩相矿物组合,如以蓝门石(青铝门石)+多硅白云母+绿泥石+石英等为特征,并形成近N-S向的变形构造格局.钠质问石以青铝闪石和蓝闪石为主,白云母多为3T+2M;型多硅白云母,其bo均值在9.040A以上;蓝片岩相变质作用的P、T条件估计分别为0.6~0.7GPa和300℃。晚期变质变形事件经历了二个主要阶段(M2aD2a和M2bD2b),分别伴随透入性面理(S2)和褶劈理(S3)的形成,蓝门石的40Ar-39Ar定年分别为279Ma和214Ma;M2cD2c期局部受到热的扰动,以及出现大量的膝折带或宽缓褶皱。上述变质变形演化历史代表了澜沧变质带的隆升及剥蚀过程。  相似文献   

10.
桑干地区大同-集宁一带孔兹岩系分布区有大量早元古代花岗岩发育。依据矿物组成和地质特征,这些花岗岩可分为两种类型:大规模的石榴石花岗岩和小规模的淡色花岗岩。花岗岩中长石Pb同位素组成显示,石榴石花岗岩是孔兹岩系部分熔融的直接产物,而淡色花岗岩不是孔兹岩系简单的部分熔融产物。石榴石花岗岩中锆石U-Pb一致年龄为1836±18Ma,代表石榴石花岗岩的形成年代。淡色花岗岩的锆石U-Pb一致线上交点年龄为1912±98Ma,形成略早。孔兹岩系207Pb/204Pb值整体上高于华北麻粒岩下地壳,具有上地壳的Pb同位素组成特征,其沉积原岩应该来自华北晚太古代形成的大陆地壳。根据深成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的年代学资料,可以确定桑干地区早元古代如下构造-热事件序列:小基性岩体侵入(2.2~2.3Ga)、早期淡色花岗岩生成(2.1~1.9Ga)、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剪切作用和大规模石榴石花岗岩发育(1.84Ga)、伟晶岩的形成(1.80Ga)和基性岩墙群的出现(1.77Ga)。大规模石榴石花岗岩形成于构造-热事件峰期  相似文献   

11.
崤山太古宙花岗—绿岩地体的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崤山太古宙花岗-绿岩地体由15%的绿岩带(变质表壳岩系)和85%的花岗质片麻岩系(变质侵入岩)组成。呈包体产出的绿岩系分为以变火山岩为主的兰树沟岩组和以变沉积岩为主的杨寺沟岩组。花岗质片麻岩包括早期富钠的TTG质花岗岩和稍后的富钾花岗岩。晚期则有代表大陆地壳裂解的基性岩墙群侵入。文中介绍了各岩石单元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花岗-绿岩带的变形和变质特征,探讨了研究区太古宙的大陆地壳演化。  相似文献   

12.
杨建军 《地球科学》1997,22(3):327-331
由D.C.Smith首先在挪威发现的高夺钠质角闪石nyboite(NaNa2Mg3Al2Si7AlO22(OH)2)在中国苏北也有发现,为nyboite建议了一个中文名称--灰闪石,并且介绍中国苏北灰闪石的岩相学和矿物化学资料,研究表明,灰闪石变斑晶不是峰变质矿物,而是在富钠榴岩抬升早期因含水流体渗入引起结晶的,因此,灰闪石事项人超高压寄主岩早期退变质p-T路径具有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由D.C.Smith首先在挪威发现的高压钠质角闪石nybite(NaNa2Mg3Al2Si7AlO22(OH)2)在中国苏北也有发现.为nybite建议了一个中文名称———灰闪石,并且介绍中国苏北灰闪石的岩相学和矿物化学资料.研究表明,灰闪石变斑晶不是峰变质矿物,而是在富钠榴辉岩抬升早期因含水流体渗入引起结晶的.因此,灰闪石对约束其超高压寄主岩早期退变质pT路径具有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华南25个铅钨锡花岗岩铅同位素组合特模式表明,含钨锡花岗岩多元同位纱组成在不同铅同位素(构造-岩石-成矿)省,显示出有规律的明显差异。南岭岣同位素省(B3-1),含钨锡花岗岩源岩为浅变质泥砂质高级上地壳,西南扬子省(B2-2)的中浅变质泥砂质夹地幔物质的低级上地壳岩石,如果把含钨锡花岗统称为“S”型或“改造”型花岗岩类,是不够严密的。  相似文献   

15.
东秦岭松树沟蛇绿岩Sm—Nd同位素年龄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东秦岭树沟蛇绿岩主要由变质橄榄岩和变质玄武岩组成。变玄武岩全岩Sm-Nd同位素等时年龄为(1030±46(2δ))Ma,INd=0.51161±5(2δ),εND(t)=+5.7±0.2,代表蛇绿岩中玄武岩的形成年龄。这一年龄的确定,为探讨秦岭区中晚元古代的古构造格局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本区早前寒武纪地壳曾经历了三期区域变质和变形作用:中太古宙最早期是上壳岩系沉积的形成,后来在2.605Ga时发生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至晚期是英云闪长岩的侵位,并伴生有韧性剪切变形;晚太古宙时期,上壳岩系和英云闪长岩于2.538Ga前后发生低角闪岩相变质,在晚期出现NE向韧性剪切变形事件;至早元古宙时期,早期是黑云钾长花岗岩侵入活动,大约在2.380Ga时发育了绿片岩相变质,并发生二次浅层次的NW  相似文献   

17.
应用Rb-Sr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大别山东部两类不同构造环境(同构造花岗岩和非构造花岗岩)成因的花岗岩及大别杂岩混合二长片麻岩的冷却就位和构造-变质时代.结合区域上大别杂岩和花岗岩已有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成果分析,结果表明:(1)大别山东部燕山晚期区域变质-混合岩化-岩浆活动是同一构造-热事件的产物;(2)大别杂岩与中生代花岗岩具有相似的热历史,中下地壳大别杂岩的出露是燕山晚期区域构造抬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崤山地区太古代变质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庞振山  梁天佑 《河南地质》1997,15(4):278-282
崤山地区原“太华群”由15%的变质表壳岩和85%的变质花岗岩组成。变质花岗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有;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通过对变质花岗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崤山地区太古代变质花岗岩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TTG岩系类似。根据野外接触关系和一组锆石Pb-Pb蒸发年龄,确定其成岩时代为太古代。  相似文献   

19.
本区含有层状、似层状以及透镜状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的变质岩系,均遭受到相当于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普遍,表现了以重熔作用为主,伴随有交代作用,但混合岩化的程度并不很高,只在局部地段出现了紫苏花岗岩。这对我们恢复原岩工作提供了可能性。 在恢复原岩工作中,方法较多。但利用残留组构来恢复原岩,研究铁矿形成条件,较之其他方法(如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等)更直观有效。因此本文着重讨论深变质岩石的残留组构问题,有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伊比利亚半岛上铀矿化的主要矿床产在上元古界-下寒武统片岩-杂砂岩杂岩系的变沉积物中的断裂带和角砾岩带内。此杂岩系与花岗岩侵入体一道组成了伊比利亚高原华力西基底。这些矿床中最重要的矿床是Saelices矿床群中的Fe矿山(位于西班牙萨拉曼卡省Ciudad Rodrigo西北约10km处)。该矿床于1957年发现,1974年投产,其年产200tU3O8。现在的Fe矿山储量超过16000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