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收集整理关中盆地1972-2018年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析其震源破裂类型与空间分布特征,反演得到关中盆地地壳应力场特征为: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261.8°,倾角48.8°;中等主压应力轴方位74.3°,倾角40.9°;最小主压应力轴方位167.4°,倾角3.7°。同时结合活动构造,探讨关中盆地构造变形和强震发生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2.
鄂西地区地形变和地壳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鄂西地区十多年来的地形变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水平形变和垂直形变特征,讨论了形变异常区域地壳稳定性的关系,最后,从地形变的角度对鄂西地区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化的分区评价。  相似文献   

3.
山西地区的地壳应力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近20年山西地区的震源机制结果,得出了山西地壳应力场存在着有别于华北应力场的局部小区域应力场,这种小区域应力场在中部断陷盆地都是以北西—北北西向的水平拉张作用为主,而在东、西两侧隆起区则是以水平挤压作用为主的结论.但如果把上述断层面解中的所有P轴、T轴再分别投影到吴尔夫网上,得到是一个一致性很好的断层面解,由此推断山西地区的平均应力场的主要特征与华北应力场的基本特征完全相同,而山西局部小区域应力场的特征随之消失.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断层的力学性质,活动习性,褶皱断隐盆地,平原,海湾的形成机理,火山活动,水系分布格局,震源机制解,地壳形变场,GPS观测成果和EDM资料等,对比研究了台湾海峡及其两岸现今的地球动力学环境。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处在北西方向引张的应力环境;台湾地区受到来自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向北西方向的挤压和因台湾海峡下降而产生的向南东方向的挤压;福建沿海则受到印度板块向北向东的挤压和太平洋菲律宾海板块的向北西方  相似文献   

5.
为了评价辽宁核电站工作区的区域地壳稳定性,本文选用地震活动、深断裂、活动断裂、地壳厚度变化梯度、地壳形变梯度和迭加断裂角六个定量化的环境因子作为评定标志,并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工作区内48个小区作了判别。结果表明,工作区可分出稳定区16个,次稳定区21个,不稳定区9个,活动区2个。两个预选厂址分别处在稳定区和次稳定区,都适合建核电站。  相似文献   

6.
王安简  陈运泰 《地震学报》2022,44(6):980-997
安德逊理论表明地震的共轭破裂现象可以用库仑准则解释,断层面夹角与地下岩石内摩擦系数之间存在简单的定量关系。基于本文提出的通过共轭地震计算介质内摩擦系数的方法,对国内外19个具有X形或不完整的X形(L形)共轭破裂特征的地震进行系统性分析,与震源机制、区域应力轴方向等资料进行对比,确定共轭断层面,进而确定共轭面夹角并计算岩石的内摩擦系数。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天然地震的共轭破裂与实验室岩石破裂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给出了库仑准则与安德逊理论在大尺度下也成立的证据,表明通过共轭角确定地下介质的内摩擦系数是对地下介质特性认知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7.
8.
河北平原地壳稳定性模糊数学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北平原主要断裂为纲,将河北平原分为5个1级待评区,以次1级构造为纲,将河北平原分为28个断裂带区、24居于不同断裂带之间的地块区,共计52个待评区。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其进行综合定量化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河北平原共有11个相对不稳定区,20个相对较不稳定区,14个相对较稳定区,7个相对稳定区。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应用地球物理指标B(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值,单位毫伽/公里)值,结合深断裂、地壳结构、布格重力异常特征、莫霍面形态和历史地震分布,对省内区域地壳划分了四个不稳定区;两个次不稳定区;三个基本稳定区和一个稳定区。  相似文献   

10.
用震源机制解确定东北地区地壳应力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中、强震震源机制资料和区域小震平均解给出了中国东北地区地壳应力场的分布。由多个震源机制的平均结果得到,东北南部地区(42°30’以南)主压应力方向为NE70°。东北中部地区(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东南部)主压应力方向近似NE100°,它与深源地震震源机制解P轴一致,可能该区应力场分布受深源地震影响,东北北部地区(黑龙江省和内蒙北部)主压应力方向为NE58°。东北地区浅源地震震源机制解P轴仰角大多数小于30°,表明该区以水平应力为主。由震源机制结果也讨论了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断层活动状况。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青海省湟水盆地影响较大的5次破坏性历史地震的重新考证,确定了每次地震的宏观震中、震级大小、发震断层以及地震等震线,从而得出盆地东部一平安至民和块体及其周边地区,基底介质强度较弱,为中强地震活动水平较高的危险地区。  相似文献   

12.
在详细的航卫片解译地震地质调查,古地震与历史地震研究的基础上,向人们展示了湟水构造盆地全新世断层的活动图像,对地震活动作出趋势性预测,并且发现,盆地东部为一地壳稳定性较差的活动构造块体,应引起地震工作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将最新研究的湟水盆地断裂构造格架设置于合理的试验材料之上,进行激光散斑模型模拟试验,取得了断裂活动特征的量化显示结果,并用于评价区域地壳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珠江三角洲新构造运动与地壳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珠江三角洲的活动断裂,断块构造,第四纪地质及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的地壳稳定性主要中等,其中东江断块,番禺断隆,五桂山断隆,珠海断隆和新会断陷的地壳稳定性较好,灯笼沙断陷和万顷断裂是地壳稳定性较差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及时地将青海省地震局1994-1997年2月在湟水构造盆地活动构造调查及古地震、历史地震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湟水流域主要城镇的地震烈度分析.得出了海晏县城、民和县城的地震烈度宜为见度的结论,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新疆地区的基本站、区域站观测成果对天山及邻近地区现代地壳运动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天山地壳运动速率,提出了天山地壳缩短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渐递减的规律。通过GPS复测资料进行区域水平运动状态的分析,通过剪应变,面膨胀值的分布,可以发现挤压、隆升、拉张、沉陷过程中产生了正负转换的地带,在这些正负交界并且剪应变值增大的地区,一般都是地震多发区。  相似文献   

17.
2003年青海德令哈M6.6地震序列的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003年4月17日青海省德令哈6.6级地震序列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发震构造,得到以下结果:①主震发生在地震活跃区与相对平静区的分界带上;②主震后半个多月内余震快速衰减,初期余震持续到7月底,以后平静了4个多月,接着震源区东部又发生第2期余震活动,连续发生5次5.0级以上地震,最大余震震级5.9;③震源区...  相似文献   

18.
再探中国大陆第四纪地壳运动时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希杰 《地震地质》1999,21(1):84-87
以柴达木盆地新构造运动发生的期次、黄河兰州谷地出现的突出构造事件、阿尔金断裂带第四纪所经历的大运动阶段、攀西裂谷区新构造运动分期、北京地区南段新构造运动波动、全国一些地区断裂活动时序等为例证,再次证明了第四纪以来中国大陆地壳活动具有明显的时段性,4次强烈的构造活动分别发生在上新世末至早更新世初、早更新世中晚期、中更新世中晚期和全新世。其中,以中更新世中晚期地壳活动强度最大、波及范围最广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有限元法反演了南海及邻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着重讨论了应力场与地震活动、火山活动、活动断裂和地壳升降运动等的相关性,并根据最大剪应力的数值将本区划分为极不稳定区(≥1.8×10~7Pa)、不稳定区(1.2×10~7Pa-1.8×10~7Pa)、次稳定区(6×10~6Pa-1.2×10~7Pa)和稳定区(<6×10~6Pa)等4个大区域的地壳稳定性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