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福建省酸雨形势与污染损耗及其控制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庄世坚 《台湾海峡》2004,23(1):101-106
本文介绍了福建省近年来的酸雨形势,分析其特征与成因,并对其酸雨污染的影响与损耗进行评估,提出解决福建省酸雨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南极考察航线选择和灾害性天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胡胜利 《海洋预报》1995,12(2):74-78
根据近几年对南极考察船在南大洋西风带所遇到强气旋大风大浪灾害性天气系统分析,找出气旋在南大洋移动强度变化规律,选择考察船穿越西风带最佳航时,其中最佳时段有二个:一、高空西风带气流比较平直无大槽大脊,地面无大气旋发展东移;二、大气旋过境后,从气旋后部穿越西风带,在两个气旋之间航行。  相似文献   

3.
彭荔红  洪丽玉 《台湾海峡》1995,14(4):334-337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酸雨的研究现状;包括酸雨的来源、成因、模式、影响及防治对策;介绍了酸雨的研究趋势;并着重就厦门地区今后酸雨的研究方向提出也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5.
本文查阅了从1973-1985,13年的历史资料,对石臼港沿岸波浪场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统计分析和计算,提出了各类较强天气系统影响石(即指石臼港)的极端区域,同时获得了石港沿岸各类天气系统影响下的波浪分布特点以及波高计算式,为保障石港的生产及港口建设为石港的波了提供了有益的分析数据和预报手段。  相似文献   

6.
采用2011—2016年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和北部湾沿海6个气象站的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天气学方法对北部湾沿海出现大雾时的大尺度天气背景、地面形势进行了分类总结,探寻北部湾发生海雾时各类型天气系统的共同特点。结果表明:北部湾海雾的天气环流类型可分为西南倒槽型、入海高压后部型、均压场型、静止锋型、冷锋前部型和高压底部型,其中西南倒槽型、入海高压后部型、均压场型、静止锋型是4种主要的环流型,造成的北部湾海雾日数相对较多,而冷锋前部型和高压底部型造成的海雾日数较少;西南倒槽型、静止锋型的海雾过程持续时间较长、能见度较低,高压底部型的海雾消散较快;地面风速小、500 hPa高空存在偏西或西南急流、大气层结稳定是海雾出现时各类天气型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7.
8.
正常天气系统下的东海水系与指示生物对应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日黑潮联合调查研究期间1986年5 ̄6月航次水文与生物的同步取样资料,通过水系与浮游动物桡足类、水母类和浮游植物甲藻类的对应分析,给出了在正常天气系统下,物理海洋学中水系分析结果与海洋生物学中的水系指示生物对东海水系及其混合变性程度的指示作用,二者耦合程度较好;进一步证明了海洋生物的生存与海洋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海洋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生物生态类型的分布及其数量的改变。很多生物类群可作为环境  相似文献   

9.
南海中北部热带气旋强度突变的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宁谦  陈润珍  蔡敏 《台湾海峡》2007,26(2):188-196
本文对1960-2002年在南海中北部活动的热带气旋进行分析统计,发现有如下气候特征:南海中北部平均每年有6.7个热带气旋,有4.9个热带气旋强度发生突变,其中有3%的热带气旋只发生突然增强,72%的热带气旋只发生突然减弱,25%的热带气旋既发生突然增强又发生突然减弱过程.强度突然减弱发生在4-12月,主要集中在登陆和登陆后的陆地区域,分布较广;强度突然增强发生在4-11月,主要出现在珠江口以西至海南岛东部海面、东沙群岛和西沙群岛海面.  相似文献   

10.
邹燕  黄凯安  江晓南 《台湾海峡》2006,25(1):110-116
通过对1961~2001年福建前汛期降水与东亚前冬季冬季风强弱与副高强度间的相关性等统计分析表明:前冬季冬季风强(弱)年,前汛期西太平洋副高偏弱(强),福建降水偏多(少),此外,本文利用ECMWF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旱涝年份前冬季500hPa环流形势差异.其结果显示:旱(涝)年前冬季,东亚大槽偏弱(强),冬季风减弱(增强),副热带高压偏强(弱)。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舟山市2004~2006年的定海测站酸雨观测资料.通过分析酸雨月、季、年变率,进一步揭示了影响舟山市酸雨的基本特征,分析表明海岛酸雨强度(PH值)与天气系统,降水量、风、雾等气象条件之间有密切关系.文中亦讨论了酸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高建芸 《台湾海峡》1999,18(1):55-62
本文选以厦门、三都代表湾风岛屿,平潭、东山代表湾外岛屿,计算出大气稳定度、污染系数,小风频率以及混合层高度等表征污染气象的指标,对其逐一进行分析,以揭示海岛区大气污染的特征,并分析了湾内岛屿与湾外岛屿污染气象条件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子波分析和功率谱等方法揭示夏季副高脊线位置的变化规律,进而分析脊线位置与福建夏季干旱的关系。主要结论有:(1)夏季副高脊线位置在20世纪80年代是异常偏南的频发时段,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是异常偏北的频发时段;且存在较为明显的准3~5、7、9a和13a周期振动,特别是准9a的周期振动相当显著(2)夏季副高脊线位置处于偏南(北)状态时,福建夏季易于(不易于)出现干旱;(3)夏季副高南界位置处于偏南(北)状态时,将影响到福建夏季降水;2003年夏季副高南界位置偏南与福建夏季严重干旱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振动对中低纬度地区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4.
台风"杜鹃"影响期间福建大风天气的特点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士兵  高珊  刘铭 《台湾海峡》2005,24(1):15-21
台风“杜鹃”影响期间,福建大风天气出现的比较早,而且范围比较大.本文通过对天气尺度的环境场、具有代表性的单站资料的对比分析,寻求大风出现的原因.还深入利用MM5模式对台风的气压场、风场、流场等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台湾地形倒槽的形成对此次大风天气出现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从流场分型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台湾地形倒槽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执行任务累积的气象资料、NCEP和NWW3海浪模式资料,对非洲大陆东南侧海域春季的几种危险天气系统及其造成的大浪区进行了分析,初步揭示了这些危险天气系统的成因及其发展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56~1990年的热带气旋资料,对登陆闽南地区的热带气旋进行气候统计及路径分型,共分北移Ⅰ型、北移Ⅱ型和偏西型三类,文中对上述不同路经类型的热带气旋对厦门降水和大风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许金洪  林莉珍 《台湾海峡》1999,18(3):248-252
本文讨论1961 ̄1996年11月份福建省莆田地区出现暴雨过程的成因,分析表明暴雨的发生与南海东部沿海热带气旋(或低压)的例槽和北方冷空气共同影响密切相关,并讨论其形势特点、分析其物理量特征,同时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