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大兴安岭林区火灾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970-2006年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火灾过火次数与过火面积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季是大兴安岭林区火灾易发季节,4-6月易引发较大等级的森林火灾;雷击是引起该地区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雷击火灾多集中在春季和夏季,6月为雷击火多发月;年尺度上,降水量与过火次数呈显著相关,气温与过火面积呈显著相关;月尺度上.气温与过火次数呈显著相关,风速、相对湿度与过火面积呈显著相关;日尺度上,过火次数与最高气温呈显著相关,过火面积与相对湿度呈显著相关;但复相关系数较小,表明对森林火灾的预测不能仅仅选取气象因子,更要考虑火源及可燃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以湖北省广大丘陵山区52个(林业)县、市1987-1989年共3年平均的森林火灾次数、过火面积为基础,绘制并分析了6类森林火灾图,结合地理、植被、气候及交通、人为生产活动等于以详细解释.对全省火险等级的划分、林火发生测报、重点布防、了解我省火灾规律等等均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明确气候变化背景下大兴安岭林区气候干湿状况特征,揭示其对森林火灾的影响,可为该区域森林火灾管理和森林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大兴安岭林区1974—2016年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采用统计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不同干湿情景对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及过火面积的影响,并讨论不同等级干旱对其影响的异同性。结果表明:1974—2016年,年、季尺度上大兴安岭林区气候均呈湿润化趋势。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多(少)和过火面积大(小)与气候的干湿状况(等级)基本一致,但森林火灾的发生次数与气候干湿状况相关更为密切。年尺度上,SPI与火灾次数呈负相关,与过火面积的自然对数则呈较弱的负相关;季尺度上,各季节SPI与对应的林火次数和过火面积自然对数均呈显著的负相关,但与过火面积的相关程度差异较大,以春季相关最为显著,秋季次之,夏季则相对较弱;不同季节SPI与年林火次数和过火面积自然对数呈负相关,前一年冬季SPI对当年火灾次数的贡献最大。可见,气候干湿状况对森林火灾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SPI不仅能较好地反映区域气候的干湿状况,亦能较好地指示森林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火灾的过火面积的相对变化情况,可为森林火灾预测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兴安岭林区火灾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970—2006年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火灾过火次数与过火面积及其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春季是大兴安岭地区火灾易发季节,4—6月易引发较大等级的森林火灾;雷击是引起该地区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雷击火灾多集中在春季和夏季, 6月份为雷击火多发月;年尺度上,降水量与过火次数显著相关,气温与过火面积显著相关;月尺度上,气温与过火次数显著相关,风速、相对湿度与过火面积显著相关;日尺度上,过火次数与最高气温显著相关,过火面积与相对湿度显著相关;但复相关系数较小,表明对森林火灾的预测不能仅仅选取气象因子,更要考虑火源及可燃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中国森林火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森林火灾对全球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影响巨大。我国是一个森林种类丰富,但是人均占有匮乏的国家。对森林火灾的管理和预测是我国森林防护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使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I的500 hPa高度场逐月资料、由中国林科院提供的2007-2017年全国森林火灾数据和512个基本、基准气象观测站气温与降水逐月资料,分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下称西太副高)对我国森林火灾的影响状况。研究表明:(1)自2007年以来,全国森林火灾发生次数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发生火灾940次。火灾高发的3个年份是2007、2008和2009年,火灾较少的3个年份是2016、2015和2012年;森林火灾发生最频繁的3个月份是3月、2月和4月,火灾发生较少的3个月份是9月、8月和7月。(2)我国森林火灾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华东部分省份、华中地区、华南、西南部分省份;2007-2010年火灾发生次数较多,2011-2016年火灾发生次数较少;春季与冬季森林火灾较多,夏季森林火灾较少。(3)森林火灾的发生受气温、降水的影响,和降水呈较为显著的负相关,和气温呈较为显著的正相关。(4)西太副高对我国森林火灾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西太副高面积指数、脊线指数、西脊点指数都与森林火灾次数呈较为显著的负相关。随着副高强度增强、副高位置西伸北进,华南、江淮地区森林火灾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6.
小兴安岭伊春林区森林火灾特征及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伊春林区1953~2004年的林火资料,分析研究林区火灾发生特征,结果表明:19532004年,伊春林火发生总次数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到90年代下降至最低,近年有所回升.其中重大火灾和特大火灾的次数年际变化不大.伊春森林火灾主要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总火灾面积年际变化,以1978年为界存在明显的两个阶段,1978年以前为森林火灾受害严重阶段,1979以后为森林火灾受害轻微阶段.伊春森林火灾主要发生在4~6月和9~10月份.无论是火灾发生的次数,还是火灾发生面积,峰值均主要发生在12:00~14:00左右.  相似文献   

7.
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大兴安岭林区1980~1999年的林火资料,运用Excel、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分析研究林区火发生特征,结果表明:1980~1999年,大兴安岭地区每年均有森林火灾发生,但林火发生次数随着时间发展总体呈下降趋势,进入90年代,森林火灾的总次数,特别是一般森林火灾的次数和过火面积有抬头的趋势,其原因主要人为火增多而引发的;90年代,森林火灾在春季发生的频次明显增多,火险季节始末间隔期也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森林火灾是当今世界性重大自然灾害之一,突发性强,危害性大,不仅破坏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环境,还危及生命、财产.由于我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少,林区内流动人员多,致使森林火灾不断发生.据不完全统计,我区年均发生森林火情、火灾50余起,最多的年份可达100余起,烧毁林木2万余立方米.40年来,我区森林过火面积相当于山区人工更新保存面积的3.5倍.因此,寻求和探索卓有成效地控制林火对策,一直是现代林业研究的重大课题.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  相似文献   

9.
井冈山森林火灾与气象条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江西井冈山森林火灾资料,利用一元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井冈山1991—2000年森林火灾发生期间的连旱日数、降水量、相对湿度、气温、风速5个主要气象指标进行分析,将各指标分别与火灾发生次数、森林受害面积进行回归计算,建立了利用连旱日数和降水量预测森林火灾受灾面积及发生次数的数学模型。模式运算结果表明,当火灾发生前15 d连旱日数增加时,火灾次数增加;当火灾发生前15 d连旱日数增加、降水量减少时,火灾面积增加。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延安市1989—2002年森林火灾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当地火灾多发生在2—4月,火灾多发时段为每日12—14时,火灾类型多为地表火,引起火灾原因多为人为原因,占95%以上。分析森林火灾对应的气象资料,总出以连续无降水日数、最高气温、最小相对湿度三要素建立的分级火险天气预报方法结。业务试运行表明:该方法对高危火险天气有较好的预报效果,对林业部门森林防火指挥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我区属多林火的省份之一,林火次数多,受害森林面积大。1979—1988年的10年内,共发生林火23592次,受害森林面积549224公顷。林火年发生频率为3.64次/万公顷,森林年受害率为8.46‰,平均每次林火受害森林面积23.2公顷。其间共发生重大、特大林火394次,年均39.4次。同期全区共完工人造林318.51万公顷,火烧森林面积占完成造林面积的17.2%。  相似文献   

12.
延安市森林火险分级预报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延安市1989-2002年火灾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当地火灾多发生在2~4月,火灾多发时段为每日12~14时,火灾类型多为地表火,引起火灾原因多为人为原因,比例占95%以上。分析火灾对应的常规气象与卫星遥感资料,总结出以连续无降水日数、最高温度、最小相对湿度三要素建立的分级火险天气预报方法,建立卫星遥感资料对火险等级调整指标。业务试运行表明:该方法对高危火险天气有较好的预报效果,对林业部门森林防火指挥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中巴资源卫星资料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一起特大森林火灾为例,精确界定森林火灾的过火面积和林木烧伤程度;运用森林价值评估的方法,全面评估森林火灾造成的损失以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能够警醒人们,有效地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也可为森林火灾的灾后采伐管理和恢复重建提供精确的空间信息。  相似文献   

14.
利用湖南省2008-2017年10年森林火灾数据、卫星MODIS和VIIRS监测资料及常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湖南省森林火灾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湖南省森林火灾高发月份是2、3、4月, 3月最多,总次数为3800次,森林火灾在邵阳发生次数最多,郴州、长沙和永州次之。森林火灾受灾面积最大的是永州市、怀化市、邵阳市,达6800-7500公顷。重点分析了2018年2月14-19日湖南致灾严重的森林火灾过程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森林火灾期间,气温偏高、相对湿度较小,降水量少,平均风速一般超过0.5m/s,火灾严重时段最大风速增大到6m/s左右,风向以偏东风和偏南风为主,湖南高低空受上下一致的西南风气流控制,天气形势较稳定。  相似文献   

15.
森林的毁坏主要来自三方面:乱砍滥伐、森林火灾和病虫害蔓延.其中,森林火灾是森林保护的大敌.它发生次数多,蔓延速度快,毁林面积大、扑救难度大.因此,防御森林火灾是林区的头等大事.众所周知,燃烧是一种物理过程,它决定于物质与环境的温度、湿度、氧气供给与风速.森林火灾的发生次数多少与强度大小也不例外.森林火灾的发生和蔓延,除了与森林的种类、疏密程度、树木年龄、森林中或荒野的杂草种类以及复盖面积和厚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77—2015年陕西省森林火灾次数和受害森林面积等资料,分析森林火灾年际、地区、季节、周内分布特征以及周末效应和节假日效应。结果发现,就年际演变来看,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是陕西省森林火灾高发期,90年代后期开始森林火灾显著减少且趋于稳定。就地区来看,陕南森林火灾次数和受害森林面积几乎占全省的一半,延安地区火灾受害率(即火灾面积/火灾次数)在10地市中居于首位,关中地区相对较少;陕西省大部分地区森林火灾均存在周末效应,尤其是榆林和商洛较明显。就季节分布来看,森林火灾春季最频繁,其次为冬季,秋季和夏季较少,其中春季周末效应最明显,秋季和夏季次之,冬季最不明显。就周循环来看,周一至周四森林火灾次数多呈现负距平,周五有很大不确定性。就节假日效应来看,除五一和十一外,春节、清明节和植树节前后森林火灾均存在正节假日效应,节假日效应大小为植树节>清明节>春节。  相似文献   

17.
5月17日~23日,凉山州木里县东子乡发生特大森林火灾,过火面积达17000余亩.5月23~27日,该县水洛乡再次发生森林火灾,过火面积达9600余亩,火线长达8至10公里.面对这两起来势汹汹的森林大火,四川省气象局和凉山州气象局、木里县气象局协同作战,在积极提供气象保障服务的同时,及时组织人工增雨作业,为扑灭森林大火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大罗山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对发生在2007-01浙江省南部地区6次不同规模的森林火灾引起的雷达回波进行分析,发现雷达的基本反射率、径向速度等产品能很好地追踪火灾所产生的烟尘,即使过火面积在1ha2以下的火灾也有明显的反映。表明多普勒雷达在森林防火方面具有一定的监测、预警能力。雷达分析发现,火灾引起的回波具有水平尺度小、回波顶高度低、强度强等与地物回波相类似的特点,径向速度图上一般会出现辐散径向速度或速度辐散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1引言森林、草原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今年4、5月份发生了西伯利亚森林大火、蒙古草原大火、我国境内的内蒙古森林草原大火等多场大火灾。火灾烧毁大量的森林、牧草和生产、生活设施,危及人民生命,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所以对火灾的动态监测及灾后评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极轨气象卫星有改进的甚高分辨仪AVHRR资料,且时间分辨率高、带幅宽,在火灾监测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利用NOAA卫星资料对火灾过火面积进行估算,对于及时地估计损失、进行修复是很重要的。以往对于明火的面积计算做了很多工作“‘,本文以内蒙古大火为例对大的过…  相似文献   

20.
张莹 《气象》1990,16(10):42-44
一、前言 吉林省有林地面积约608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32.2%,主要分布在东部长白山地区,是我国的主要木材产区之一。1969—1982年的14年间平均每年发生森林火情312次,14年累计火烧(受害)总面积达9.1万公顷,平均每年火烧总面积为6549.4公顷。据1979—1985年7年统计,全省每年烧毁成林立木蓄积6万多m~3,平均每年烧毁幼树274万多株,平均每年损失总价值为126万多元。可见,森林火灾对森林的破坏及其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