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马宗晋 《地球》2009,(1):14-16
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至今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感觉阶段,受活动范围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人类的认识主要以直观感觉为准,认为大地是平的,这种认识以“天圆地方”为代表;第二阶段是球形和椭球形观测研究阶段,16世纪完成的首次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球形,后来又通过天文、大地等多种测算,人类逐渐认定地球是旋转椭球形,并且这一认识已成为一种常识,  相似文献   

2.
3.
吴胜明 《地球》2009,(4):26-27
对不少读者来说:“地质公园”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简单地说.地质公园是以地质遗迹为核心内容.具有旅游休闲功能的地质遗迹的保护区。  相似文献   

4.
所谓PKP的前驱波,即位于核震相PKIKP之前的一个波列,其振幅较弱,并且在震中距离为125~0~143~0间普遍能观测到.首先观测到这个震相的是B.Gatenberg和C.F.Richter(1934).尔后,随着地震记录技术的改进,许多地震学家对这个震相进行了精确的分析和认真的研究.我国地震台网对于发生在中美洲的危地马拉、巴拿马一带的大地震,往往能记录到发育较好的PKP的前驱波,如图1、2所示.由此可见,PKP的前驱波作为出现在地震图上的一个震相是勿容置疑的.  相似文献   

5.
6.
模拟地震的应变软化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弹塑性岩石介质的一般的本构方程出发,考虑断层介质内摩擦系数和内聚力随变形而降低的性质,建立了断层介质的非稳定的本构关系。这些关系可应用于承受任何应力的不同走向和倾角的断层。考虑到复杂的现代构造和非均匀应力场的背景,给出一个用能量表述的非稳定准则,用它来判断包含断层和围岩在内的整个系统的非稳定性的到来。最后按本文提出的模型用有限元方法对两个震例做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吞噬微囊藻的鞭毛虫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一个有水华发生的池塘里采集分离到一种能吞噬微囊藻的动基体目鞭毛虫(Kinetoplastida),存光学显微镜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了该鞭毛虫的形态特征,初步探讨了它的培养方法.该鞭毛虫以集胞藻、微囊藻、鱼腥藻、小球藻以及蛋黄、奶粉、大肠杆菌和酵母为食物进行培养,结果集胞藻、微囊藻、奶粉、蛋黄、及酵母都是该鞭毛虫很好的食物.该鞭毛虫易于培养,繁殖迅速,培养成本低廉,有应用于生态环境中控制微囊藻水华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9.
曾江宁 《地球》2023,(5):1-4
<正>从40多亿年前原始海洋的形成起,大海就在地球运转和生命演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板块运移,沧海桑田,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分布格局。天体间的引力和地球自转赋予了海洋潮汐和洋流的节律,海洋每时每刻运动不息。这片覆盖了地表71%的蓝色区域也形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蕴藏着富饶的矿产,还有很多刚刚开发和待开发的新型能源。人类在认识、亲近、开发海洋的漫长历史中也逐渐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海洋文化。在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  相似文献   

10.
11.
汪成民  张洪波 《地震学报》1982,4(4):362-372
本文广泛收集了我国54次地震前地下水位变化的观测资料,对地下水位短期和临震的变化形态、时间空间特征进行了叙述和分析。着重说明事实和寻找可能有的规律,指出: 1)地下水位下降异常是一种最普遍的震前现象; 2)异常的空间展布是不均一的,形态是多样的,而不是如苏联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均匀的,形态单一的。异常特征与井孔本身所处的局部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12.
天山地区新04井是地下水动力学地震前兆的一个敏感点。观测事实表明,该井水位与地震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观测期间,在距该井150km范围内共发生4.0级以上地震24次,其中5.0级以上地震(未发生6.0级以上地震)5次,震前该井水位均出现了明显的下弯形异常变化。大多数4.0—4.8级地震前水位也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应。认为,特定的地质构造交汇部位、地热异常区和地下水动力差异不稳定带可能是该井水位动态灵敏反映区域地震活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地震之前的异常现象,在实验室内对岩石标本和人造样品加压时观测氡和钍射气量、水电导率以及氢气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样品破裂之前这些参数发生明显变化。这些变化与地震前的某些水化学异常现象是近似的。显然,还有许多因素可引起地下水中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为研究其变化机理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及现场观测。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Aki的尾波散射理论,利用澜沧—耿马7.6、7.2级大震前后近12年的时间,对大震区域及外围的7个地震台3000多张地震记录图的尾波进行了测量,计算出尾波Q值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澜沧、耿马大震前有3~5年左右的低Q值异常;在大震前一年左右,Q值处于回升阶段;大震后多数台Q值明显增大。在对两次大震震中和两次强震震中的不同距离的台站测出的Q值,确实存在主震前低Q值或高Q值,主震后高Q值或低Q值的两种相互矛盾的现象。并得出地震强度与Q值异常幅度无关,与Q值异常的持续时间成正比。  相似文献   

15.
信息量在地震活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从信息量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大震发生前后小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征,定义了缺信息量Ⅰ_Q值来反映这种分布所隐含的未来大震的异常信息。并以海城、唐山、和林格尔及玛纳斯地震为例,分析了这几次中强地震发生前后Ⅰ_Q值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地震发生前,均出现了显著的Ⅰ_Q低值异常过程。本文认为,Ⅰ_Q值能定量地表现出大震发生前小震活动时空分布的各种异常信息,分析和观测Ⅰ_Q值的变化对未来大震的监测预报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新疆南天山部分地区尾波衰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筱荣 《内陆地震》1991,5(2):132-137
分析1988年库尔勒和阳霞台地震尾波资料发现,地方震尾波衰减系数α值、尾波持续时间比τ值,在中强震前确有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平行方位相关分析,纯异常矢量比和功率谱分析,Pc地电脉动,动电暴湾扰等多种方法论证了岱山中学地电场的短周期变化属于大地电位变化,该观测点是观测大地电位变化的敏感点。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甘肃景泰1990年6.2级地震和2000年5.9级地震前,宁夏南部干盐池井和王民井水位的变化情况。发现在景泰地震前上述2口井水位变化既有趋势异常显示也有中短期异常显示。干盐池井水位的中短期异常表现为打破年变规律,而王民井水位则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变化。2口井水位的异常变化同步,而且具有重复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years of studies devoted to the self-similarity of anomalies originating in the ionosphere above the regions of the prepara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Using statistical processing of data on electron density variations obtained by methods of vertical sounding and measurements of the total electronic content, we have formed a pattern of similar variations observed at midlatitudes before strong earthquakes; we call it a precursor mask for earthquak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positive anomaly in the ionosphere formed at nighttime after sunset and ended at sunrise. In the case of strong earthquakes, the anomaly can last 12 h and emerge within a few days at the same local time. We propose a physical mechanism of anomaly formation in the ionosphere bound with the diurnal dynamics of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which regulates the height distribution of cluster ions.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监测地下深部气体组分含量变化,在地震预报中的作用作了论述,对开展天山地震带气体地震前兆研究的条件和SP—2305色谱仪观测条件的选择作了分析,最后,对气体测量在地震预报中的效应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