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关于强震前出现地震空区的震例报道逐渐增多,有关空区的研究逐步深入。与此同时,在地震空区的研究和预报实践中,人们也遇到不少麻烦。无震空区,即出现空区后并不发生强震的现象,就是最麻烦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当空区的概念从板块边缘大震的空段扩展到板块内部,从使用强震资料确定第一类空区扩展到使用中、小地震圈定第二类空区以后,碰到这种问题的机会就更多了。  相似文献   

2.
薛艳  刘杰  李纲 《地震学报》2011,33(3):292-303
通过对智利地震前全球不同时空范围地震活动特征分析,发现:①智利地震前出现了两类地震空区:第一类空区为1900年以来形成的360 km长的Mw≥8.0地震空段,第二类空区为震前5年形成的780 km长的M≥5.5地震空段;②1986-2010年,智利中南部仅发生1次Mw7.1地震,表现为显著的Mw≥7.0地震平静异常;③...  相似文献   

3.
川西安宁河断裂上的地震空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综合分析区域地震活动图像随时间的演变、沿断裂的历史强震背景以及精定位的小震时-空分布特征, 结合已有的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形变测量分析结果, 探讨了川西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地区最近30 a来地震平静的含义. 结果表明: 研究区自1977年1月以来ML≥4.0级地震的平静一直持续, 并伴有第二类地震空区—安宁河地震空区的形成与演化. 安宁河地震空区具有第一类地震空区的背景, 其形成是由于安宁河断裂在最近30 a中发生闭锁以及显著应变积累的结果. 目前, 该空区内沿安宁河断裂存在2个小震空段, 指示出2个紧邻的闭锁断裂段: 冕宁以北段和冕宁-西昌段, 长度分别为65和75 km, 最晚大地震的离逝时间分别为527和471年. 安宁河地震空区的第一类地震空区背景与第二类空区的图像、以及现代小震的深度分布特征等分别与2001年可可西里8.1级地震前和1989年加州Loma Prieta 7.1级地震前的相似, 反映该空区可能正趋于“成熟”, 因而其强震或大地震的中-长期潜势值得重视. 已估计出安宁河断裂2个闭锁断裂段潜在地震的最大可能震级均为7.4级.  相似文献   

4.
地震空区与逼近地震h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分析一些强震和中强震震例,指出通常所说的地震空区可分为两类。除了震前大范围、长时间、大震级的空区,这里称之为背景空区之外,还有可能出现震前较小范围、较短时间、较小震级的空区,这里称之为孕震空区.对这两类空区作了比较.我们发现在孕震空区的后期,孕震空区边缘往往会发生一个或一组较为引人注目的地震,本文称之为逼近地震.文中初步归纳了逼近地震的某些特征与主震的关系,讨论了用于地震预报的可能性.最后从断裂力学的观点初步探讨了孕震空区与逼近地震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5.
地震空区与“逼近地震”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分析一些强震和中强震震例,指出通常所说的地震“空区”可分为两类。除了震前大范围、长时间、大震级的空区,这里称之为背景空区之外,还有可能出现震前较小范围、较短时间、较小震级的空区,这里称之为孕震空区.对这两类空区作了比较.我们发现在孕震空区的后期,孕震空区边缘往往会发生一个或一组较为引人注目的地震,本文称之为逼近地震.文中初步归纳了逼近地震的某些特征与主震的关系,讨论了用于地震预报的可能性.最后从断裂力学的观点初步探讨了孕震空区与逼近地震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6.
韩渭宾  黄圣睦 《地震学报》1983,5(3):280-286
本文根据鲜水河断裂带自1900——1981年5级以上地震震中分布、6.5级以上地震的极震区或地震地裂缝带的展布,以及1967——1981年各次强震的余震分布,提出道孚——乾宁间出现缺震段.从弱震活动和地形变资料分析,认为这个缺震段不象是一个蠕动段.因此,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地震活动空区,至少是一个第一类空区.根据统计关系推断,未来强震的最大震级可达7(1/2)级左右.   相似文献   

7.
强地震前的地震空区已有许多研究,存在着不同的勾划原则和结果。本文从地震构造成因的观点出发,以寻求强震前构造活动状态为目的,把地震空区及与其配合的地震分布图象都看做是在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两条共轭断层相互作用的结果,作者把华北地区三个相似的地震空区称之为地震构造空区。三个空区是唐山地震(图1)、海城地震(图2)前的空区和现在仍然存在的邯郸空区(图3)。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的普遍性及其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地震前地震活动较为显著的异常是:1970—2008年汶川地震前,从云南北部至甘青川交界形成规模巨大的5.5级以上地震活动增强区(或称环形分布);1970—1999年围绕龙门山断裂带形成5级以上地震背景空区,汶川地震发生在增强区内的背景地震空区里;2001—2007年形成ML4.0以上地震孕震空区,震前1年孕震空区内部及其两端相继发生多次ML 4.0~5.0地震,空区打破.上述地震活动增强区、背景空区和孕震空区是大地震前普遍出现的现象.为对比分析,本文系统研究了2001年以来我国大陆及邻区4次MS≥7.8级地震和全球10次MW≥8.0级地震前类似地震活动异常,并给出统计特征.结果显示:地震增强区规模为850~2700 km,持续时间13—38年,增强区长轴对数与主震震级呈正相关关系.增强区与余震区规模之比为2.3~7.7,其对数与主震震级呈负相关.背景空区长轴300~1100 km,持续时间10—32年,其长轴对数与主震震级呈正相关关系.孕震空区长轴为370~780 km,持续时间1—7年,孕震空区长轴对数与主震震级呈正相关关系.对于板内地震,构成增强区的最低震级为5.0级或5.5级,构成背景空区和孕震空区的最低震级分别为5.0级和4.0级.而对于板间地震,构成增强区和背景空区的最低震级为6.0级或6.5级,构成孕震空区的最低震级为5.0级或5.5级.基于坚固体地震孕育模型,认为地震活动增强区的环形分布是由于震源区的破裂强度高于周围介质造成的,地震孕育过程中体应变的范围和强度存在逐渐增大和变小的过程,这是地震活动增强区出现三阶段特征的原因.从包体弹性理论可以推导出增强区尺度的对数与主震震级、增强区与震源体比值的对数与主震震级存在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进入短期阶段的空区识别及判据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期空区(孕震空区)图象为背景,在应变释放加速后转平的基础上,逐步缩小时空强三维轴向扫描窗长和步长,从多维空间探索强震进入短期阶段空区的特征及判据指标,提出了通过时空强三维轴向稳定性检验确定空区的新方法,通过对华北和西南地区26个震例的研究分析,发现在孕震空区形成后期、强震前9~16个月,震源区附近出现一种有别于孕震空区的短期空区.这类空区一般持续4~7个月,震前3~8个月结束,结束的标志往往是空区内部或边缘出现显著地震,空区内出现小震活动.  相似文献   

10.
石富强  邵志刚  朱琳  张竹琪  邵辉成 《地震》2019,39(1):155-170
智利俯冲带是全球地震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2010年以来已经发生了3次8级强震。本文在调研了该地区地震地质、历史地震、运动学特征等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了其中与地震预测预报有关的观测现象,总结了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进展和认识过程。结果显示:(1)智利俯冲带历史地震记录丰富,基于现代大地测量的断层震间闭锁研究深入,近年来多次8级地震均发生在历史地震破裂空段和滑动亏损较大的强闭锁区;(2) 2010年Maule M_W8.8地震和2014年Iquique M_W8.1地震震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前兆变化,Maule M_W8.8地震前主要是"一类空区"和"二类空区"的嵌套;而Iquique M_W8.1地震前还伴有b值持续降低,前震活动频繁,GPS时间序列瞬态变化等一系列短临异常变化;(3)同震位错和震间闭锁的空间分布显示智利俯冲带断层摩擦性质复杂;(4)孕震物理力学机制复杂,不同学者不同方法之间还存在一些认识争议。  相似文献   

11.
进入短期阶段的空区识别及判据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期空区(孕震空区)图象为背景,在应变释放加速后转平的基础上,逐步缩小时空强三维轴向扫描窗长和步长,从多维空间探索强震进入短期阶段空区的特征及判据指标,提出了通过时空强三维轴向稳定性检验确定空区的新方法.通过对华北和西南地区26个震例的研究分析,发现在孕震空区形成后期、强震前9~16个月,震源区附近出现一种有别于孕震空区的短期空区.这类空区一般持续4~7个月,震前3~8个月结束,结束的标志往往是空区内部或边缘出现显著地震,空区内出现小震活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研究前兆性空区的作者愈来愈多,而且大多注意到力求克服人为性,尽量寻找一些定量或半定量的指标,客观地圈定空区。可是,实际上不仅在预报实践中,而且在震例总结中,圈定空区的不确定性依然十分明显地存在着。一次强震发生后,不同人总结,可能画出很不相同的空区。 使用资料的震级限不同,所给出的空区时、空范围也不同。有人为此划分了背景空区和孕震空区。可是,同样用弱震资料研究强震前的前兆性空区(或称孕震空区),不同人也常给出不同的空区。这可能与各人使用研究空区内外弱震活动变化的定量或非定量标准  相似文献   

13.
在龙门山西南段,汶川和芦山两次地震之间地震空区产生的物理机制及其未来的地震活动性仍然是亟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现有研究结果也无法完全解释地震空区挤压应变/应力的调节模式。我们使用Match and Locate方法获取了2015年5月至12月时段内空区及邻区的详细的背景地震目录,完备性震级为M_c=0.2,微震的时空分布特征凸显了小震级事件的丛集(簇)特征。在深度域上,微震在空区两端的优势深度存在明显差异,南端深于北端,表明空区作为汶川和芦山两次地震破裂的转换带。我们的微震探测结果表明空区存在明显的微震"亏空",否定了其通过微地震释放累积应力的调节模式。我们发现该区域内,不同震级范围内的背景地震活动性都与降雨变化率存在明显的反相关关系。在夏、秋季节,地震活动性极值滞后于降水极值1~2个月,库仑模型计算表明增强的地震活动性很可能被浅地表含水量的减少所触发,季节性降水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背景地震活动性。相较于震级大于3.0的背景地震,背景微震对降水的变化具有更敏感的响应,这可能由其更短的起始周期所致。  相似文献   

14.
库玛断裂带强震活动与地震空区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玉华  马文静 《地震》2002,22(2):81-87
库玛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内部的一条强地震活动带, 1900年以来发生过3次7级地震,其中2次7级大震前均出现5级以上地震的背景空区,表明背景空区对该带大震具有中长期预报意义。最近一次背景空区业已形成,并出现与之配套的孕震空区,其演化图像符合强震孕育模式。研究发现,库玛断裂带中段ML 3以上地震空区,对共和7级强震及周边200 km的强震有前兆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对孕震空区的研究进展很快,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是无论对空区现象的探讨,还是对空区的理论解释,或是空区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都还存在不少问题,以上诸方面的研究均有待进一步深入。 粗略地说空区有两类:一类是地震带内大地震破裂区域空间分布的空段;另一类是大震前较小地震表现出的前兆性空区。茂木把前者  相似文献   

16.
1汶川-芦山地震间地震空区的研究背景 2008年Nw7.9汶川地震和2013年Mw6.6芦山地震,相继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上,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它们的余震勾画了一个约50 km的地震空区(图1).假设该空区与芦山地震有着相似的背景构造,理论上该区域具备发生M7.0地震的可能性.研究该区域的发震潜力对于科学指...  相似文献   

17.
南黄海近期发生的两次中强震震前都出现了孕震空区。它们先后存在于同一个背景空区之中,并且具有相似的动态演变过程。这种现象可能与南黄海地区强震活动的成丛性有关。认真研究背景空区和孕震空区之间的有机联系,可能是实现地震长期预报向中期预报过渡的一条途径。南黄海近期两次中强震前的地震活动性图象具有较好的可重现性,这对于该区今后的震情监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地震活动性研究是探索地震发生规律、判断地震危险性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大部分强震前经常出现背景空区、中小地震增强活动、地震条带、地震平静等地震图像异常过程,这体现了强震孕育过程的阶段性特征。但在实际研究中,对地震空区和条带的确定及其演化特征分析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和复杂的问题。根据强震发生前未来震源区周围存在地震活动增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及现代两个时期对三省(鲁苏皖)交界区域地震活动特点、规律进行了讨论和分析。从历史活动周期及小震空区空间演化特征,以不同的角度讨论分析研究了所属区域的震情发展趋势。指出近期(1998年起)形成的空区为孕震空区,且空区周围应力场背景显示增强的态势,并依据历史地震南北迁移特点,认为34°N以南区域为未来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地区,应注意加强监视。  相似文献   

20.
<正>1研究背景空区图像是地震预测研究中常用的传统方法之一。空区这一概念最早由梅世蓉(1960)提出,作者认为6级及以上地震发生前若干年,通常会出现不同强度地震环绕大震震中分布的特殊状态,形成地震包围的“空白区”,空白区内地震活动性低,空白区外活动性较高。Fedotov(1965)首次用现代地震科学原理阐明了地震空区的概念,并提出用地震空区预测板缘地区8级大震的危险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