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对1999 年5 月9 日平顶山地区降雹的天气形势、稳定度、单站要素以及雷达回波、卫星云图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此类冰雹天气的一些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3.
1 前期天气气候概况及影响去冬今春 ,我县气候偏暖 ,降水量偏少 ,空气干燥 ,蒸散量大 ,土壤水分严重亏损失衡 ,形成严重的冬春连旱 ,使河流径流量减小 ,水库蓄水锐减 ,小溪断流 ,山塘干枯 ;夏收作物扬花灌浆受影响 ,小麦籽粒不饱 ,油菜荚果小不饱满。春耕备耕生产受制 ,大季作物播种推迟 ,水稻寄秧困难 ,土壤板结 ,包谷等旱地作物不能及时播种 ,提前播种的旱地作物出苗不齐 ,秧苗叶黄尖枯 ,有的甚至枯萎 ;干旱地区人畜饮水困难 ,群众生活受影响 ,农业生产形势十分严峻。4月 1 9日 ,对入侵我县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实施作业试验获得成功 ,化雹为… 相似文献
4.
5.
通过对2002-08-18关中东北部盛夏期降雹天气过程的形势演变、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及T213物理量场的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冰雹天气的影响系统是冷低涡,在上干冷下暖湿层结不稳定的形势下,对流层中部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导致低层不稳定能量释放。 相似文献
6.
冰雹天气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黑龙江省出现的22次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分析,归纳出冰雹表扬雷达回波平显,高显的主要特征及不同的天气系统对冰雹天气,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选取实况天气资料,分析了2001年7月5日石河子地区冰雹天气的成因,物理量场、影响系统、启动系统和雷达回波特征。 相似文献
8.
冰雹天气过程是贵州春,夏季的灾害性天气之一,本文对贵州地区1994年4月20日出现的冰雹天气形势与雷达回波作初步分析,得出几条结论。 相似文献
9.
利用渭南711雷达资料、西安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对渭南2006-05-21冰雹天气的雷达回波和天气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西北气流冷平流是主要影响系统,过程前的增温、增湿及上干冷下暖湿的温湿配置,垂直风切变及高空强冷平流为冰雹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0oC层高度低,云中负温区深厚,是此次冰雹天气过程云顶高度和强中心高度不高,但仍造成地面降雹及回波顶高度(h)与45 dB z顶高(h45)差值(h-h45)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11.
从天气背景、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的角度分析2003年4月13日的冰雹天气过程,并利用单站资料和雷达回波进行冰雹天气短时预报做出总结. 相似文献
12.
2001年8月7日冷锋过境前河南中部出现了局地雷雨大风,冰雹,龙卷及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结果表明:地面高温高湿,为强风暴的发生提供了热力条件;高层冷平流,低层暖平流提供了层结条件;地面流场上风向辐合提供了动力条件。强风暴出现在高能区,并在高能区传播和移动。雷达回波的反射率因子特征为强度强,高度高,移速快;强回波位于移动方向前方,弱回波位于移动方向后方。平均径向速度场特征为辐合系统和气旋性辐合系统,垂直剖面图上,低层有明显的辐合界面。 相似文献
13.
15.
16.
2000—05—11河南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0-05-11河南省出现的雷雨大风、冰雹天气的影响系统、稳定度参数、高空风切变、3θ曲线、云中负温区、雷达回波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下滑槽及西路冷空气为强对流天气提供了动力条件;低层高温、高湿及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为强对流提供了层结条件;高空风的垂直切变有利于对流天气的加强和维持。强对流天气在速度场上表现为中尺度辐合线、风向风速辐合区、风速辐合区、大风区等中尺度系统。 相似文献
17.
18.
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天气背景、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的角度分析2003年4月13日的冰雹天气过程,并利用单站资料和雷达回波进行冰雹天气短时预报做出总结。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天气图资科和雷达产品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29日出现在安徽芜湖地区的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外部抬升力、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等条件同时满足时,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此外,冰雹天气在雷达反射率、速度、VIL图上都有明显的特征,可充分利用雷达资料及时做出临近预报和预警服务. 相似文献
20.
对2002—06—29榆林市出现的区域性强冰雹天气从天气尺度环境条件、雷达回波和物理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250hPa随西北急流南下的冷平流,925~850hPa北上的暖平流,以及850hPa大幅度升温和一定的增湿,在河套形成位势不稳定层结。500hPa干暖益为低层能量的累积创造了条件。08—20时,从850~200hPa由下沉运动转为上升运动为强对流天气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地面露点锋的形成、发展和东移对触发强对流天气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