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人对居住地的依恋是一种特殊的人地关系现象,大学生与大学城之间的依恋关系可以为衡量大学城规划建设的合理与否提供一种自下而上的新视角。依据地方依恋理论,构建了大学生地方依恋维度模型,以呈贡大学城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及SPSS计量分析,了解了大学生对大学城的地方依恋程度差异,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得出结论:呈贡大学生的地方依恋在不同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其中地方认同程度最高,根植意愿最弱,大致处于地方认同感到依赖感过渡的阶段;功能依赖对其地方依恋的影响效应最低,并不能直接正面促进其根植性的形成;大学生由于个人背景不同,地方依恋程度有显著差异;居住时间、家乡地、经济发展水平等是影响大学生地方依恋程度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城的规模建设,高校建设中存在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不低碳现象日趋严重.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生活,高校也应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以低碳经济的基本理念为立足点,深入阐述了低碳校园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对昆明呈贡大学城校园的师生日常行为、规划与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不低碳现象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剖析,进而从制度、技术、日常生活行为的层面对高校校园低碳建设途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福州大学城暴雨期频发洪涝灾害,主要与纵贯大学城的溪源江水系有关。运用区域降水空间分析、遥感影像分析、河流地貌调查等方法综合研究后认为:溪源江上游夏季降水集中,暴雨引发山洪是大学城洪泛的主要原因;大学城地块上升,河流下切侵蚀、袭夺原河道、改道后纵贯大学城、行洪路径大大延长、导致排水不畅是大学城积涝的主要原因。此外,大学城建设中地表硬化,排水系统不完善,河道多处受堵等人为因素加剧了大学城积涝。大学城洪涝灾害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4.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市化共同作用的地区,也是城乡矛盾凸显的地区.大城市边缘区作为国内大学城的主要地域载体,大学城的开发建设对其健康、有序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以城市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法,时西安西部大学城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如下:(1)大学城对城市边缘区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2)大学城与城市边缘区之间存在用地矛盾、交通问题以及"城中村"隐患等不协调音符.最后,对大学城与城市边缘区的协调发展对策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学城等新型城市空间大量涌现,与此同时,建立在城市边缘的大学城与城市中心的地理“隔离”也逐渐显现。本文用“孤岛化”来概括这种现象,并从教师行为视角出发,以济南长清大学城为例展开探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分析了教师的通勤、购物、医疗、休闲等日常行为特征,揭示了大学城“孤岛化”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大学城生活服务设施的不完备,使多数教师选择在市中心区居住,工作地和居住地的分离引发了教师高频率、高耗时的通勤行为。教师的生活需求在大学城内得不到充分满足,因此购物、就医、休闲等日常行为倾向在市中心区进行。因此,通过教师行为可以看出,存在长清大学城、长清区中心、济南中心区三个层次的空间,大学城孤岛化特征明显;并且,孤岛化是在物质、行为和心理三方面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广州大学城及周边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2004年建成投用的广州大学城为例,以2005年和2009年SPOT5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作为主要数据源,运用RS、GIS技术对大学城及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重点分析广州大学城自建成以来建成区、裸地、绿地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分析了大学城中心湖区7km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大学城建成区中的教学楼、实验楼、生活楼、行政楼、道路等最早建设完成,而商服、住宅、文体设施等在2005年后才陆续修建。至2009年,除部分新批建住宅用地外,其余用地大部分已建设完成。建成区和绿地面积增加迅速,裸地持续呈动态变化,以减少的趋势为主;施工建设的区域明显减少。受大学城建设的影响,大学城附近的用地沿交通线轴向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7.
利用兴趣点数据和城市路网数据构建了一套基于街区尺度的城市商业区空间识别及类型划分的方法,即通过基本单元的划分、商业活动量的计算和街区的合并三个基本步骤完成城市商业区的空间识别,并通过K-means聚类和自然断裂点分类法对商业区进行功能类型的划分。以北京市六环内为例,共识别出1063个商业区,平均面积0.065 km2,并将其分为饮食文化型商业区、专营型商业区、购物中心型商业区、便利型商业区、综合型商业区五种功能类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北京市六环内商业区空间格局的特征,发现高等级商业区呈向心型分布,中等级的商业区主要沿着离心、沿着城市主要交通干线集结分布,服务等级较低的商业区分布较为分散;同时,不同功能类型的商业区也有各自的空间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8.
陈淳  肖玲  张战锋  崔海波  彭勇 《热带地理》2007,27(4):364-368
对广州大学城进行意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城边界及区域清晰,但整体意象模糊;区域性标志物明显,但缺乏全"城"性标志物;节点和道路特色不明显,可识别性不高;文化氛围不浓,大学城的个性不够突出。根据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从"居民"的环境体验出发,着眼于大学城景观表面的可读性,为建设能够引起人们强烈意象的广州大学城提出建议:加快共享步伐,形成大学城的整体意象;建环"中心湖"标志性建筑群,凸现大学城精神;改善大学城道路,营造人性化环境;培育文化氛围,塑造大学城个性。  相似文献   

9.
近20年来中国许多城市都兴起了建设大学城的热潮,这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种独特的土地利用变化。本研究以福州地区大学城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年Landsat7 ETM+卫星遥感影像、2003年、2008年SPOT5卫星遥感影像和2015年资源三号卫星遥感影像,解译获得福州大学城地区土地利用动态数据。在此基础上,通过GIS空间叠加及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对该区域2000—2015年15 a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福州大学城地区建设过程中,耕地面积减少近九成,斑块趋于破碎;非居住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接近3倍,且格局日益优化完善;居民地由原本点状零散分布的农村住宅向斑块规则完整的商业楼盘逐渐转变;绿地由自然景观转化为城市人工景观;随人工湖的挖掘水域与湿地斑块数量增加。福州地区大学城建设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发展,但影像表明,该区的快速城镇化也遗留了城中村问题,并导致原有湿地系统受损,从而增加了洪涝等灾害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10.
居住空间为个体日常活动的最基本载体,迁居带来新的空间环境,也将会对居民日常活动安排和出行模式产生巨大影响。以昆明市呈贡大学城为例,运用迁居居民活动日志调查数据,构建个人属性、公共服务设施与活动-出行行为间的关系模型,重点剖析迁居前后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对居民活动行为选择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居民形成了以小汽车为主导的通勤结构模式,迁居前和迁居后居住地公交站及地铁站的密度对其影响都不明显;控制社会经济属性后,公共服务设施直接影响个体活动行为,提高商业设施或文体娱乐设施的密度会促发居民参与非工作活动,且新居住地服务设施配置还会通过作用于迁居前个体行为而间接影响现在的活动和出行行为。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上海中心城区公园避难可达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绿地公园对于城市防灾减灾发挥着重要应急避难作用,其空间布局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城市综合减灾效益。基于空间可达性理论和防灾避难要求,采用2SFCA模型和ArcGIS集成技术,定量研究上海中心城区公园的应急避难服务与居民避难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结果表明:当避难可达距离d0为500~2 000 m时,公园避难可达性呈现"中心地区弱、边缘地区强"的趋势;当d0为1 500 m时,现有城市公园避难服务范围达最大,服务人口比重达22.9%;城市公园空间布局及规模与人口分布格局不匹配是影响避难可达性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适当增设学校、广场等作为避难空间以及合理设置公园的避难服务半径和规划专门的避难道路等有利于改善上海中心城区居民避难的可达性。  相似文献   

12.
上海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时空分布与初始冲刷效应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典型功能区监测降雨事件,研究降雨径流污染时空变化及初始冲刷效应。研究表明,上海中心城区路面径流主要污染物为TSS和CODCr,超出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四倍多;总磷超出Ⅴ类水质标准两倍以上,氮素营养盐也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物含量在不同功能区之间显示出相似的分布趋势,交通区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其次为商业区和工业区,居民区情况较为良好。降雨强度是影响初始冲刷效应的主要因素,强度较大的降雨冲刷效应较为明显;不同功能区之间,商业区初始冲刷效应较强,其次为居民区和工业区,交通区冲刷强度较弱;TSS和CODCr在商业区和工业区冲刷强度要大于氮磷污染物质;而在交通区和居民区分异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刘可文  曹有挥  王聪  袁丰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2):1645-1655
通过建立企业区位选择的“推力-拉力”模型, 本文考察了具有不同产业特性的央企在不同区域政策阶段的空间布局演化, 分析了区域政策、产业特性对央企空间布局的影响机制和影响过程。主要结论为:企业空间布局的动力来自内部推力与外部拉力, 前者由企业特征和产业特性组成, 后者由区域政策制度和区域条件组成。区域政策制度和产业特性是影响央企空间布局的主要因素。央企空间布局总体变化与区域政策的演变趋同, 但产业间存在差异。资本、资源密集型产业央企布局受区域政策和区域条件影响较强;劳动密集型产业央企布局偏好政策优惠及交通便利区域;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央企对创新网络和社会资本等因素依赖较大, 布局受区域政策影响较弱;组织结构为区域部型、公共服务业、特殊行业的央企布局受外部拉力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4.
基于SWOT分析的广州大学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玲 《热带地理》2004,24(2):168-172,181
采用SWOT框架分析认为,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提高大学城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强大的广东省高等教育产业体系,是广州大学城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此提出,用科学的人力资源观拓展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优化高校进城模式,培育高校根植性,调整广东高等教育产业结构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现有公共图书馆布局不合理问题,该文基于离散空间需求分别构建P-中值模型、最大覆盖模型进行选址,结果表明后者更适用于图书馆选址;但因需求点分布密度不均,最大覆盖模型求出的一组设施点并非最优解,其覆盖效果一般。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基于连续空间需求下的最大覆盖选址方法,即当需求为多边形区域时,将无限个候选点转变为有限个PIPS候选点,并包含最优解,则可用较少的一组设施实现服务最大化覆盖。以武汉市主城区公共图书馆选址研究为例,验证了基于连续空间需求的最大覆盖选址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服务覆盖率,优化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6.
大连城市空间意象分析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李雪铭  李建宏 《地理学报》2006,61(8):809-817
近年来,城市空间意象研究开始在我国城市地理学界逐渐兴起。通过问卷调查、图片辨认和认知地图调查对大连市微观空间情景和宏观空间结构意象进行研究,在国内首次将因子分析方法应用于微观空间情景的意象偏好分析,并运用均值比较检验及方差分析研究了年龄、性别、学历等属性对个人辨认照片数目及意象范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连市总体可意象程度较高;微观空间情景的意象受其功能、区位、使用者、自然环境以及建筑本体的影响;宏观空间结构意象是以道路为主要支撑,以居住区与商业区为背景,人口集散地与特色建筑点缀其中的立体框架结构;意象区域是以中部为主轴向东西两个方向辐射,并且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商业区及风景旅游区;由于受到年龄、性别、学历的影响,个人的意象范围大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此研究基础上,对大连市旅游规划及城市规划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源配置不均是当前中国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反映在空间上则为资源布局不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阶段,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布局作为关乎民生与社会公正的重要议题,成为教育、经济、社会、地理、城乡规划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热点。本文梳理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研究发展脉络,将其分为探索期、深化期、快速拓展期3个阶段;对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的空间特征与演化趋势,需求与供给方影响要素,均衡性评价标准与方法,以及对城乡空间发展影响等主要研究领域进行综述;指出现有研究在基于可达性分析的基础教育资源布局评价模型引介与优化方面成果丰富,但总体仍存在学科融合不足、研究体系不完整等问题;并鉴于此,提出今后应在结合教育发展规律分析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布局模式与演化规律、多学科融合探索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布局生成机制、关注地方特色对案例区长期系统追踪等方面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杭州下沙高教东区学生行为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祁黄雄  陈立章 《地理研究》2010,29(7):1281-1290
以杭州下沙高教东区为例,尝试探讨空间要素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等行为的时空影响,从大学生的需求出发,为完善大学城规划发展提供案例数据和思路。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方法,以杭州下沙高教东区部分大学的大学生日常行为调查问卷为基础,对其行为的时空特征进行调查和分析,并与处于市区的老校区学生进行对比。调查表明,新生和高年级学生行为空间模式和空间选择存在差异,新老校区的学生之间同样也存在差异。进而,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总结出目前高教东区空间布局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主要有:(1)功能分区;(2)校园区位与对外交通;(3)树形空间结构;(4)公共空间及设施布局。由此提出建议:(1)东区有必要考虑优化管理体制提高配套设施的共享效率;(2)加强高校与城市社区的互动;(3)大学城规划建设进一步"以人为本"满足师生合理的空间需求。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市场竞争加剧,目的地吸引力逐渐成为国外旅游研究关注的热点话题。文章对国外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结论包括:(1)在研究内容上,学者们主要关注了目的地吸引力的概念及其测量、决定因素、影响因素和影响结果等方面的内容;(2)在研究视角上,大多数学者倾向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研究目的地吸引力;(3)在研究方法上,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实证和定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4)在研究对象上,以供给传统旅游产品的旅游目的地为主;(5)基于旅游系统的目的地吸引力影响因素、目的地吸引力的空间差异等是未来目的地吸引力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电子商铺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迅速的商业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以淘宝网为例,利用电子商铺指数、基尼系数、集中指数、变异系数等作为量度指标,以及利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探究淘宝网上电子商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电子商铺分布广;(2)电子商铺分布不均衡,自东向西呈递减态势;(3)各省区市内分布不均衡,呈现集聚分布态势。选取体现各省区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与相应省区市的电子商铺指数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得出经济基础、教育水平、地方文化、交通区位因子等因素是影响电子商铺空间分布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