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祁连加里东造山带从挤压到伸展造山机制的转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早古生代早期,北祁连造山带发生强烈的挤压变形作用形成加里东期的俯冲-增生杂岩,高压变质岩,并使造山带岩石圈地壳加厚缩短,志留纪末期,加厚的造山带岩石圈由于垮塌作用及根部的拆沉作用,使造山带从挤压造山机制转换为伸展造山机制,并进入后造山伸展作用阶段,增厚的岩石圈开始减薄,发生不同层次的伸展作用,同时伴随花岗岩及An∈变质岩的穹隆以及泥盆纪磨拉石盆地上叠盆地的形成。石炭纪末,北祁连造山带岩石圈地层已基  相似文献   

2.
北祁连加里东造山带从挤压到伸展造山机制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古生代早期,北祁连造山带发生强烈的挤压变形作用,形成加里东期的俯冲-增生杂岩、高压变质岩,并使造山带岩石圈地壳加厚缩短。志留纪末期,加厚的造山带岩石圈由于垮塌作用及根部的拆沉作用,使造山带从挤压造山机制转换为伸展造山机制,并进入后造山伸展作用阶段,增厚的岩石圈开始减薄,发生不同层次的伸展作用,同时伴随花岗岩及An∈变质岩的穹隆以及泥盆纪磨拉石盆地上叠盆地(C-T)的形成。石炭纪末,北祁连造山带岩石圈地壳已基本减薄到正常厚度。而现今的北祁连造山带的缩短和抬升则为喜马拉雅期再造山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4.
本文首先概述了特提斯造山带的研究历史及其研究现状,然后对中国和东南亚的特提斯造山带研究进行重点介绍,认为这一地区的特提斯造山带无论是其造山带作用方式还是其造山体的来源均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特提斯造山带.  相似文献   

5.
东昆仑造山带的一些特点   总被引:69,自引:10,他引:6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殷鸿福  张克信 《地球科学》1997,22(4):339-342
东昆仑前造山阶段的特点是多岛小洋盆,东昆仑造陆-造山阶段的特点是软碰撞,构造迁移和多旋回,根据东昆仑与藏南大地构造的比较,昆秦接合带的温泉断裂应相当于红河断裂,是侧向挤出的右行走滑断裂,巴颜喀拉群(草地群)与现代的恒河孟加拉湾浊积扇有很多相似之处;巴颜喀拉群浊积扇可能是昆仑造山后剥蚀产物经再搬运沉积的“垃圾堆”。  相似文献   

6.
依据推覆构造形成的力学机制,将推覆构造分为逆冲推覆构造、滑覆构造和韧性推覆构造三大类型。通过对武当山地区的的综合研究,提出武当山地区为一韧性推覆构造,其同何样式为一个巨型的“AB“型褶皱。并证实武当山地区为剪切变形区,其变形机制为简单剪切机制。文章还提出整个东秦岭造山带为剪切型造山带。  相似文献   

7.
本成果属地矿部“七五”重点攻关项目“秦巴地区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和主要矿产成矿规律研究”的三级课题研究成果.该课题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系承担,经4年的工作研究,现已圆满完成.本成果已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组织有关专家于1990年6月进行函审,通过验收.其鉴定意见如下:本专题研究学术思想新颖、观点明确,以岩石圈的“开合律”为指导,结合秦巴造山带地质构造特征,经全面、详细的综合论证,划分并提出前震旦纪岩石圈大开大合——俯冲造山带一碰撞造山带、震旦纪一三叠纪岩石圈小开小合——断裂造山带、晚三叠世一早白垩世岩石圈内顺层开合——滑脱折离构造和逆冲推覆构造以及晚自垩世以来岩石圈内切层开合—  相似文献   

8.
西天山造山带的古生代造山过程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俊  何国琦 《地球科学》1997,22(1):27-32
古生代时期,西天山位于塔里木板块、伊犁-中天山板块和准噶尔板块之间,为古亚洲洋演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构造域,曾经历了“古准噶尔洋(奥陶纪为主)”,“早古南天山洋(志留纪为主)”,“晚古南天山洋(中泥盆-早石炭世)”和“晚古北天山裂陷槽(晚泥盆世-早石炭世)”4个古洋盆演化时期,早石炭世末,天山及邻区的古洋壳已被完全消减掉,塔里木伊犁中天山和准噶尔板块与欧亚大陆拼合,中晚石炭世,天山地区接受陆表海(残余  相似文献   

9.
由拉伸造山带内的位移所造成的岩石组构,提供了一种方法,利用这种方法便可以鉴别大陆壳发生拉伸作用的几何模式。应变协调性的论证表明,引起有限拉伸力作用的原因可以是,横穿(1)面状非旋转断层或韧性剪切带,(2)在一水平挤离之上旋转的剪切带(多米诺模式),或者(3)山于水平纯剪切拉伸分量而发生旋转的剪切带(塑性模式)。正常的铲状剪切带的几何形态,可能是由于纯剪切分量(塑性模式)或面积丧失分量(面状剪切带模式)随深度发生变化而发展起来的。研究过在这些不同模式的几何格架中迭加的简单剪切、纯剪切拉伸作用和面积变化对岩石组构的影响。这些位移分量可以是依次或者是同时迭加的,它们决定了与一定量的构造拉伸作用相关的有限应变状态。位移与应变之间的关系,是用叶理倾角(或应变率)对剪切应变的图解和叶理倾角(或应变率)对构造拉伸作用的图解表示的。剪切应变图解说明不同位移分量对一个剪切带中岩石组构的影响,而构造拉伸图解则能更好地说明这些位移分量的区域性影响。野外地质人员可以用剪切应变图解和构造拉伸作用图解来解决下述问题:(1)根据应变率测量叶理方位及其变化,确定横穿一个区域的构造拉伸作用,(2)根据野外资料区别可能的各种拉伸模式,(3)评价剪切带的产状和覃度对位移量的影响。对将这些方法应用于亚利桑那州的变质核部杂岩体以及北美科迪勒拉山脉“盆地和山区”的野外工作中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11.
试论陆内型造山作用:以秦岭—大别山造山带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宗溥 《地质科学》1995,30(1):19-28
板块构造学说的大陆碰撞作用和槽台学说的地槽回返作用不能解释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的成因机制。壳幔拆离构造导致陆内A型俯冲是陆内型造山作用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东昆仑造山带花岗岩及地壳生长   总被引:65,自引:0,他引:65  
东昆仑造山带是青藏高原内可与冈底斯相媲美的又一条巨型构造岩浆岩带。该带内的花岗岩形成可以划分为4个时段,分别与4个造山旋回相对应:前寒武纪(元古宙);早古生代;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晚中生代—新生代。其中,以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或称华力西—印支旋回)、特别是三叠纪的花岗岩最为发育。东昆仑造山带基底主要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其早古生代构造-岩浆事件序列与北祁连造山带可以对比,属祁连—东昆仑加里东造山系统的一部分。到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时东昆仑卷入古特提斯构造体制,属于古特提斯造山系统的北缘。华力西—印支是一个完整的造山旋回,与西南“三江”古特提斯的演化历史相似。昆南缝合带是当时中国南北大陆的主要构造分界线。新生代印度—欧亚大陆的碰撞,使东昆仑造山带又卷入了青藏大陆碰撞造山系统,但对东昆仑的影响是一种远程效应。   东昆仑造山带大陆地壳主要形成于古元古代晚期,但在显生宙还有新生地壳 (juvenile crust) 产生,与兴蒙、冈底斯、安第斯等造山带相似。东昆仑花岗岩带中丰富的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与壳-幔源岩浆混合作用的证据,以及花岗岩类的Nd、Sr同位素成份(87Sr/ 86Sr初始值多数小于0.710;εNd(t )值变化于-9.2和+3.6之间),说明 地幔物质的注入及其与地壳物质的混合,对显生宙地壳的形成演化起着重要作用,是显生宙东昆仑地壳生长的重要方式。根据花岗质寄主岩、镁铁质暗色微粒包体(MME)及底侵辉长岩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东昆仑造山带在显生宙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底侵作用与岩浆混合作用,一次在早-中泥盆世(394~403 Ma),另一次在中三叠世(239~242 Ma),分别相当于加里东旋回、华力西-印支旋回的俯冲结束/碰撞开始阶段。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东昆仑东段牦牛山组英安岩的年代及其成因,对克合特一带牦牛山组底部英安岩进行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为(412.5±8.6)Ma,表明英安岩及牦牛山组形成时代为早泥盆世;岩石地球化学与柴北缘阿木尼克山牦牛山组流纹岩相似,具高SiO_2、K_2O及K_2O/Na_2O,富集Cs、Rb、Ba及Th、U、LREE等特征,负铕异常明显,可能为地壳中角闪岩经部分熔融及分离结晶形成。结合区域资料,认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东昆仑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转化,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致使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分离结晶,形成本区及柴北缘牦牛山组酸性岩浆,同时也意味着东昆仑同柴北缘地区已进入海西-印支期构造旋回。  相似文献   

14.
大别造山带存在中侏罗世花岗质岩浆活动,相关花岗岩类在成分上与准铝质岩一致,其锆石U-Pb与全岩Rb-Sr年龄为174~161 Ma。这些岩体主要属于造山带中下地壳深部熔融、侵入之产物,具有晚造山挤压型花岗岩的特点。岩体出露面积与剥露深度的区域变化,主要与后期强烈的热窿伸展差异改造作用有关。大别造山带晚造山期的挤压环境,还控制合肥盆地前陆挤压阶段(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期)以及南北两侧逆冲推覆构造的发育。西太平洋汇聚特性的急剧变化(侏罗纪末),是促成大别山造山根突发性拆沉事件以及区域伸展机制取代晚造山期挤压作用的根本原因,推测这种晚造山期挤压环境大致结束于~160Ma,即造山根突发性拆沉作用发生之时。  相似文献   

15.
中亚造山带东段位于西伯利亚和华北克拉通之间,经历了多构造体系叠加和多旋回洋陆转换的复杂演化过程,目前大量研究均以构造带为核心来限定区域构造格局,但一直争议较大。本文以构造单元的构造属性及其形成过程为主线,结合区域构造带演化,重新厘定了中国东北地区基本构造格局,建立了中国东北山弯构造演化模型。研究表明,古生代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构造单元由两个具前寒武纪基底的古老地块——额尔古纳地块和佳木斯地块及其张广才岭陆缘弧与两个古生代增生地体——兴安增生地体和松辽增生地体组成,其间由古亚洲洋分支新林- 喜桂图洋、贺根山- 嫩江洋、龙凤山洋和索伦洋分割。早古生代,西部额尔古纳地块东南部为西太平洋型活动陆缘,发育有嘎仙- 吉峰- 环宇洋内弧和头道桥等洋岛,~500 Ma随着新林- 喜桂图洋的关闭,这些洋内弧和洋岛拼贴增生至额尔古纳地块东南缘。随后贺根山- 嫩江洋的俯冲和后撤形成了一系列沟- 弧- 盆体系,持续的俯冲导致弧陆碰撞和陆缘增生,形成兴安增生地体的主体。同时,东部佳木斯地块西侧发育有龙凤山洋的安第斯型俯冲活动陆缘,形成了张广才岭陆缘弧。伴随着各大洋的俯冲和陆缘增生,额尔古纳地块和佳木斯地块以及它们的陆缘增生带构成了一个早古生代近东西向展布的地块链。南部以锡林浩特- 龙江微地块为核心发生陆缘俯冲,形成松辽增生地体雏形。索伦洋发生双向俯冲,并通过弧陆碰撞产生陆缘增生。晚古生代,伴随着古亚洲洋的北向俯冲和后撤,早期形成的地块链逐渐发生向南弯曲。二叠纪末期—中三叠世古亚洲洋俯冲消减闭合以及西北部蒙古- 鄂霍茨克洋和东部泛大洋的俯冲挤压,导致地块链进一步弯曲,同时,早期的古老地块、增生地体、弧岩浆岩、沉积建造等发生汇聚,最终形成一个以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增生地体为西翼,佳木斯地块和张广才岭陆缘弧为东翼,松辽增生地体为核心的大规模山弯构造——中国东北山弯构造。  相似文献   

16.
太行山造山带岩浆活动特征及其造山过程反演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太行山造山带被大多数学者称为构造岩浆带,被认为是中生代环太平洋岩浆弧的组成部分.立足于太行山地区燕山期侵入岩类的研究和对比,以岩浆起源、岩浆演化的最新理论作为基础和主线,采用从宏观→微观→宏观的分析对比手法,对不同时期、不同区段侵入岩类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反映的成因信息作了详细对比,从而提出了“太行山型”造山带的概念及其形成模式.认为太行山造山带属于一种新的造山带类型,受控于板缘俯冲作用的远距离效应.造山作用以强烈的岩浆活动为标志,以陆壳的双向增厚为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任纪舜  朱俊宾  李崇  刘仁燕 《地球科学》2019,44(5):1476-1486
国内外一些学者认为秦岭是一个印支碰撞造山带.但迄今为止,秦岭尚未发现三叠纪或古生代延续到三叠纪的洋盆存在的任何痕迹.秦岭泥盆系-三叠系为滨、浅海相沉积,没有远洋沉积,更没有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岩石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放射虫硅质岩组成的蛇绿岩套.泥盆系与下伏地质体之间有一个清楚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商丹断裂并不是印支期,而是加里东期的板块缝合带;其两侧,中朝板块南缘和扬子板块北缘均有十分清楚的加里东造山作用的记录.沉积于扬子板块北缘的中上泥盆统刘岭群的放射性铅同位素组成与北秦岭相近,碎屑锆石年龄谱系亦证明其物质主要来自中朝板块南缘的北秦岭造山带.所谓勉略印支缝合带中的勉略和三里岗蛇绿混杂岩中的镁铁质岩,同位素测年均为元古代之产物,后者又被南华系-震旦系沉积覆盖.所谓勉略缝合带,实为一区域性大断裂带.早古生代,其北侧属扬子板块北部被动边缘;南侧为扬子板块核心部分的扬子准地台(小克拉通).所以,秦岭的印支造山作用,并不是洋盆消失后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而是海盆消失后的中朝与扬子2个小陆块间逆冲-叠覆造山作用.作为秦岭东延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被认为是秦岭印支碰撞造山的重要证据之一,但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是在造山作用过程中动态超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仅用简单的静岩压力来计算其形成深度,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野外地质观察、构造地质学、变质岩石学、同位素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以及物理实验等方面的实际资料和研究结果均说明超高压变质作用并不是在上地幔而是在地壳内进行的.南秦岭-大别山的地壳构造层次,上地壳自上而下依次为:未变质的沉积岩层、绿帘-蓝片岩层、高压变质岩层、超高压变质岩层;下地壳为未卷入超高压变质作用的麻粒岩相-高角闪岩相变质杂岩.含柯石英的超高压单位只是位于上地壳下部的厚约10~12km的席状构造岩片.初步认为上地壳这一从低压到高压再到超高压的构造系统,是印支造山期间,南秦岭-大别山的上地壳以下地壳顶部为主剪切滑动面,多层次剪切作用造成的.上地壳下部的超高压变质岩,则可能是强烈剪切引起的频繁地震的震源区瞬时超高压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南华北盆地与东秦岭—大别造山带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华北盆地包括周口坳陷和合肥坳陷 ,是横跨在华北地块南部和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之上的具有挤压和伸展双重性质的叠合盆地。受东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影响 ,它在中生代表现为东秦岭—大别山北麓冲断带前沿的前陆盆地 ,到新生代转化为断陷盆地。区域上 ,南华北盆地和东秦岭—大别造山带跨越四大构造单元 ,由南向北依次为扬子板块、南秦岭—大别 (包括南大别碰撞杂岩带和北大别弧杂岩带 )构造带、北秦岭—北淮阳构造带、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和华北板块。其间分布着 5条主要断裂 ,即襄樊—广济断裂、桐柏—磨子潭断裂、方城—舒城断裂、确山—合肥…  相似文献   

19.
完达山造山带原型盆地及可能的造山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完达山造山带是东亚环太平洋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中生代深水活动类型沉积建造出露区。三叠纪—侏罗纪硅质岩-碎屑岩系构成了这个造山带的主体,其沉积序列总体表现为一向上变浅、碎屑颗粒变粗的沉积旋回,其中的硅质岩、泥岩稀土元素以Ce的正异常为特征;砂岩构架颗粒成分与典型的弧前盆地相同。这些特征表明,完达山造山带三叠纪—侏罗纪的原型盆地是东亚陆缘区弧前盆地的组成部分。构造解析结果进一步揭示,造山带只发育一期透入性的变形构造,与增生杂岩的变形序列明显不同。基于上述结论并结合区域构造分析结果提出,完达山造山带的隆升主要是中生代东亚陆缘型岩浆弧东移、本区卷入科迪勒拉型造山带所致。  相似文献   

20.
东秦岭造山带古地磁研究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