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东海陆坡海底峡谷-扇体系沉积特征及物质搬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多波束和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分析了东海陆坡广泛发育的海底峡谷-扇体系的沉积地层结构,讨论了海底峡谷-扇体系内部主要的沉积物搬运方式、沉积特征和典型沉积环境.结果表明,海底峡谷是上陆坡沉积物质向下搬运的主要通道.海底峡谷段上部以侵蚀作用为主,局部堆积具丘状或透镜状外形的滑塌体或滑坡体;海底扇沉积开始于海底峡谷的出口,地...  相似文献   

2.
【目的】转换陆缘虽然发现时间相对较晚,但近年却获得重大油气勘探发现;其海底扇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是当前深水油气勘探研究的热点。【方法】以赤道大西洋漂移晚期转换陆缘为例,利用PaleoScan全三维智能解释手段和三色(RGB)混相分频技术,揭示了转换陆缘海底扇的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结果】漂移晚期陆缘上发育的海底扇主要由深水水道和末端朵叶两个亚相单元构成。在剖面上,深水水道连续无间断发育,呈多期叠置状;在平面上,单期水道—朵叶复合体规模相对较小,且无溢岸和决口沉积伴生,在远物源一端,多期水道—朵叶复合体则汇聚叠置成裙边状。【结论】海底扇的剖面沉积特征是转换陆缘“较小陆架宽度(平均为43 km)”的沉积响应。窄陆架使得陆源沉积物在基准面变化的任何时刻均可被搬运分散到深水陆坡,导致形成的多期水道复合体在剖面上连续叠置。海底扇的平面沉积特征是转换陆缘“窄(平均为23 km)陡(平均为5.4°)陆坡地貌”的沉积响应。窄陡陆坡孕育“流速大—侵蚀能力强”的重力流,其所形成的水道不易发生溢岸和决口现象,从而使得单期水道—朵叶复合体的平面规模相对较小;此外,由于陆坡外缘海山或转换脊的存在,其阻挡了重力流进...  相似文献   

3.
与深水扇有关的储层将处于油气勘探和生产的最前沿。虽然深水扇沉积作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国内外对其地质概念和沉积模式等方面的认识仍存在较大分歧。在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沉积特征,文中详细地描述了深水扇沉积体系中下切水道及其充填序列、水道、天然堤—溢岸及叶状体的沉积特征,具体地阐述了深水扇的层序发育特点及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4.
海底扇是由沉积物重力流形成的海底沉积体。其分类学和相模式研究表明,海底扇主要由海底水道、溢岸及朵叶体等沉积单元构成。然而古代和现代海底扇沉积均无法由单一的通用相模式进行解释。以粒度差异所建立的相模式类型涵盖了多方面信息,相对简单实用。海底扇的触发机制主要包括海底沉积物失稳、洪水型异重流、海洋动力过程及复合成因机制等类型。海底扇的主导流体类型(碎屑流与浊流)、海底地貌形态(限制性与非限制性)及海洋动力条件(底流作用)深刻影响了海底扇的沉积作用、平面形态及空间组合特征,整体上分为三类。其中,浊流沉积主导的海底扇在非限制性海底环境中主要表现为扇状或指状形态,在限制性海底环境中则直接受控于盆地的地貌形态;碎屑流沉积主导的海底扇以块体搬运为特征,平面上表现为舌状和叶状展布形态;底流与重力流共同作用形成的混合型海底扇朵叶体沿底流流向侧向偏转,部分受底流改造沉积形成孤立漂积丘状形态。海底扇沉积物记录了环境信号从“源”到“汇”传输效率和保存程度,对构造变形和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人类世以来的现代海底扇沉积物同时也是深海微塑料、陆源有机碳的重要储库,定量评估其丰度特征对于环境评价、污染治理与管控及全球碳循环均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运用近年来海洋地质调查工程获取的最新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在南海海盆东南部水深2000~3800 m区域,发现中中新世到第四纪多期大型浊积扇沉积体系,揭示了南海南部深海沉积作用及沉积演化过程。该浊积扇体系以沉积物波、水道充填、海底扇、块体流等沉积体为主,总体上由海盆东南部向海盆中央呈扇形推进,推进距离为150~ 260 km,从老到新规模和结构不断变化,蕴含了丰富的海平面变化信息。垂向上浊流沉积层层叠置发育,形成厚层的浊积砂体。海底水道十分发育,水道砂体底部呈“V”型展布,由南向北延伸,揭示出物源主要来自礼乐滩及北巴拉望区域。该浊积扇的形成明显受到构造控制,与中中新世以来礼乐滩—巴拉望岛的隆升和晚中新世以来的岩浆活动密不可分。浊流发育位置处于南海东南部陆缘和深海平原之间,是陆源物质由浅海输送到深海平原的重要机制,构成南海南部“源-汇”沉积体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南海晚中新世-上新世红河沉积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河沉积体系为南海西北部近期新发现的大型远源沉积体系,其主要发育于南海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重点利用大量二维地震剖面资料,根据地震反射特征对晚中新世-上新世红河沉积体系的识别特征以及平面展布进行了研究,以此为基础划分了红河沉积体系在晚中新世-上新世演化阶段。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地震反射特征的分析,可以识别出三角洲、水下下切水道、海底峡谷、水道堤岸复合体以及海底扇朵体等沉积;依据红河沉积体系的平面组合和展布特征,可将晚中新世至上新世的红河沉积体系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10.5~5.5 Ma(SQ1、SQ2)为红河海底扇发育阶段,以发育大型“三角洲-水下下切水道-海底扇”为特征;5.5~3.6 Ma(SQ3、SQ4)为限制性海底扇-中央峡谷发育阶段,以先发育限制性海底扇,后发育大型海底峡谷为特征;3.6~1.8 Ma(SQ5、SQ6)为红河沉积体系衰弱阶段,在研究区内以红河沉积体系主体不发育,海南岛陆坡发育为特征。红河沉积体系是青藏高原隆升的产物,研究红河沉积体系除有利于制定油气勘探方向外,还有助于青藏高原隆升历史恢复、红河袭夺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深水高弯度水道-堤岸沉积体系形态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海底扇研究及油气勘探中,不断发现一种形态类似曲流河的高弯度水道-堤岸沉积体系,其在形态及沉积特征方面与海底扇有较大差异.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对重力流的实际研究工作,对该体系的沉积模式及沉积特征等开展了进一步的研究,并从沉积环境、流体类型、形态等方面与曲流河进行比较.深水高弯度水道-堤岸沉积体系主要包括水道、...  相似文献   

8.
通过岩心、钻井、地震等资料以及物源分析,详细研究了东非鲁伍马盆地构造及沉积演化特征,初步提出了研究区窄陆架背景之下的沉积体系模式。研究认为,鲁伍马盆地陆坡较陡峭且峡谷水道非常发育,而深海平原地形趋于平缓,这有利于形成大型海底扇沉积体系。鲁伍马盆地沉积主要受控于鲁伍马河水系,尤其从渐新世开始受区域隆升影响,导致盆地西缘遭受抬升剥蚀,沉积物源供应充足,加之鲁伍马河水系较为发育,并伴随全球性海退,形成了庞大的向海推进的鲁伍马三角洲沉积体系,这也为海底扇的发育提供了丰富的物源,使得研究区发育了鲁伍马三角洲—水道—海底扇复合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9.
华北陆块东南缘凤台组岩相古地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华北陆块南缘凤台组的沉积相和沉积微相研究表明,凤台组具有海底扇的沉积模式。根据凤台组的沉积分布特征,其总体为海底扇的水道沉积。这一水道相似于陡倾大陆边缘的海底峡谷,其产生可能与断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深水海底扇是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区海底扇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深入分析其沉积体系是预测有利储集体发育区带的关键。根据岩心观察、测井解释及地震资料等,对研究区深水海底扇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重力流沉积是研究区深水海底扇主要沉积物类型,但牵引流沉积也大量存在;研究区主要发育水道和朵叶体2种亚相,空间上可分为限制、半限制及非限制3个沉积区域;高弯度的曲流水道是深水海底扇半限制沉积区域的重要特征,水道的弯度指数分布在1.16~2.85之间,其与水道宽度呈正相关关系;水道向非限制沉积区逐渐演变为席状展布、多层叠置的复杂朵叶体沉积。综合分析表明水道和朵叶体均是有利储层发育的重要位置,古地貌是控制海底扇展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西康群是松潘-甘孜复理石沉积盆地的主体,分布范围广、岩性单调,强烈的构造变形和褶皱叠加导致地层原始的沉积序列、沉积构造破坏殆尽,基于野外露头的沉积学研究较少,巨量复理石的沉积模式也没有合理的解释。详细研究了川西马尔康-金川县一带西康群典型剖面的沉积构造、砂板比、古流向、砂岩粒度及矿物组成,讨论了西康群的沉积环境及沉积模式。认为该区复理石沉积环境属于海底扇扇中-扇端,局部存在砂质碎屑流或等深流的参与和叠加改造;存在两期次的海底扇,其触发机制均为海平面下降,导致三角洲向陆架边缘进积形成海底扇,而随着冲积平原及三角洲复合体的逐渐消耗,沉积物供应量逐渐减小,海底扇的规模及影响范围逐渐缩减,形成两期向岸退积的海底扇沉积。松潘-甘孜盆地复理石建造属于受周缘造山带提供多源或线源,多期次叠加的,以细粒浊积体为主的海底扇,海岸冲积平原及三角洲复合体经过二次搬运使得砾级粗粒沉积物进一步破碎,形成中-细粒砂岩及泥岩为主的扇体沉积。  相似文献   

12.
于水  程涛  陈莹 《地球科学》2012,37(4):763-770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深水沉积研究是目前世界油气勘探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对三维地震资料、岩心及测井曲线分析,揭示了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南部地区新近系深水沉积体系特征.基于不同属性的层序界面识别,研究区划分出SQ1-SQ6共6个三级层序,并建立层序地层格架,进而总结出研究区深水沉积模式.研究区除堆积正常半深海-深海泥岩外,还广泛发育海底扇沉积,海底扇由浊积水道和海底扇朵体组成,其中水道分支少、弯度大,外部形态类似曲流河;朵体平面上成朵叶状分布,可以划分为末端朵体和决口扇朵体.研究区新近系地层自下向上由老到新,相对海平面先下降再上升,SQ1-SQ4层序以海底扇朵体沉积为主,SQ5-SQ6层序以浊积水道沉积为主.   相似文献   

13.
桃江式锰矿成矿期岩相古地理及成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桃江式锰矿是优质锰矿。矿层产于中奥隐统磨刀溪组,矿体受海底扇控制,根据同层矿体沉积环境。钙屑浊积岩相,沉积层序和沉积构造,海底扇划分为内扇,中扇和外扇3个亚相。中扇是碳酸锰矿有利赋存部位。据此,进行了成矿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14.
西秦岭岷县地区二叠纪裂陷带斜坡沉积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治平  陈素华 《现代地质》1995,9(3):300-310
秦岭造山带西段,二叠纪裂陷作用非常活跃。位于西秦岭中部的岷县红崖、梅州一带,二叠系以粉碎屑沉积为主,泥质较少。根据对其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岩石组合和生物特征的分析,认为这套地层主要形成于海底扇体系的内扇和中扇环境,外扇不发育,系由碎屑流和浊流沉积组成,包括内扇的水道和水下天然堤沉积及中扇的网状水道和朵叶体沉积。这套地层沿中秦岭南缘呈NWW-SEE方向延伸,代表了二叠纪西秦岭裂谷的存在及其继续裂陷的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地面调查及钻井地质资料分析,对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地区第三系湖盆边缘斜坡带沉积体系构成进行分析研究,该体系主要由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水下洪积扇-近岸浊流沉积体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常态湖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组成。对其成因地层格架及湖盆充填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东准噶尔喀姆斯特下泥盆统阿拉比也巴斯他乌组和下石炭统卡姆斯特组代表陆壳增生不同阶段的沉积响应.碎屑岩碎屑组成模式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阿拉比也巴斯他乌组形成于大洋-活动大陆过渡型构造环境,物源区主要为发育在过渡型地壳之上的岩浆岛弧;卡姆斯特组形成于活动大陆型构造环境,物源区主要为大陆岛弧环境的切割岩浆弧.沉积相、相组合及生物生态等沉积特征显示两组的沉积环境分别为海底斜坡和海底扇中扇-外扇盆地平原.结合区域构造分析和地层对比研究,下泥盆统阿拉比也巴斯他乌组海底斜坡沉积是东准噶尔构造带早泥盆世弧后盆地沉积响应的主要记录,卡姆斯特组海底扇-海底平原沉积则主要记录了东准噶尔复合地体早石炭世晚期弧间残余海盆的沉积响应.两套沉积响应记录的环境演化受控于中亚型造山带复杂的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华南海相深水重力沉积相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华南地区诸多海相盆地深水沉积物的详细解剖,识别出一个由重力搬运沉积形成的完整岩类系列,包括孤立岩块、滑动滑塌和重力流沉积三个基本端元大类。这些重力流沉积以不同的型式组合构成了三大类七亚类各具特征的深水沉积体系。Ⅰ陆源碎屑体系包括(1)海底扇和(2)轴向搬运沉积亚体系。Ⅱ碳酸盐体系包括(1)碳酸盐缓坡,(2)沟槽型碳酸盐斜坡和(3)碳酸盐陡坡。Ⅲ混合物源体系包括(1)碳酸盐斜坡体系与陆屑海底扇组合;(2)碳酸盐斜坡体系与火山碎屑重力流轴向搬运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地表实地踏勘和浅层探槽解释,结合卫星照片解译,参考第四纪和历史地理研究结果,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黄羊泉扇的沉积特征及其第四纪以来的演变进行了分析.黄羊泉扇是一个发育在内陆干旱地区、以河流沉积为主的河流扇,扇体平面上呈上细下粗的“葫芦型”,可以划分为上扇、中扇和扇缘3个相带,沉积物具有由上扇向扇缘变细的趋势.扇上沉积动力以河流为主,缺乏泥石流沉积,但扇面活动水道不发育,大多数河道为偶尔才有径流通过的暂时性河道,风对扇表面的沉积物有明显的改造作用.黄羊泉扇扇缘发育4种不同的终止方式,一部分进入艾里克湖,一部分终止在沼泽地带,一部分在小型湖泊边缘消失,一部分受地形阻挡终止,与经典冲积扇和扇三角洲都不完全相同.结合前人历史地理研究成果认为第四纪以来黄羊泉扇所在的古玛纳斯湖出现过6次高湖平面,在30 ka以前,黄羊泉扇体一直处于古玛纳斯湖包围中,形成黄羊泉扇三角洲.直到30~10 ka期间才由于湖泊水位下降,扇体逐步出露形成河流扇.研究建立了黄羊泉扇随着湖平面升降从河流扇三角洲不断演化为河流扇的沉积模式,表明黄羊泉扇目前正处于河流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向河流扇沉积体系演变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9.
梁斌  朱兵 《四川地质学报》2002,22(4):193-197
在川西北壤塘地区三叠系西康群海底扇填图实践的基础上,从海底扇的沉积特征入手,对填图中存在的问题及区调方法,内容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了岩相-基本层序-组(地层)的海底扇填图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总结前人对浊流沉积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前人对浊流与浊积岩、浊流沉积与浊流相模式的对应关系之间的认识,并对鲍马序列进行重新审视。在海底扇研究过程中,鲍马序列已经不能充分反映浊流沉积的全过程。鲍马序列所反应的沉积模式其实是由碎屑流、浊流、底流等多种形式流体组合和改造后的结果,海底扇沉积模式不能笼统归结为浊流沉积作用的结果。在完善重力流、底流等沉积作用的同时,建立一个与沉积作用相互联系的深海沉积系统,以对深海研究提供更好地指导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