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施普德混合抽水试验的基本计算原则,在既无观测孔、也无法分层止水的情况下,对新疆焉耆盆地南部山前5号水井,开展了单井混合抽水试验分层计算含水层渗透系数的测试研究。首先采用图解法原理,计算出混合水井下部承压含水层的静止水位为47.232 m,并绘制了该含水层的Q-S曲线。在此基础上,分层计算得到了承压含水层的渗透系数Kb=6.968m d-1,潜水含水层的渗透系数Ka=4.979m d-1。通过与实际抽水试验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可为单井混合抽水试验分层计算含水层渗透系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单井抽水试验确定含水层系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忠贤  秦毅 《地下水》1995,17(2):57-58,61
本文阐述了井中水跃值的存在,分析论证了影响半径R与渗透系数K的关系。从而利用井中水跃值ΔS和Dupuit稳定渗流理论可推导的完整井出水量公式建立方程S=Sc+ΔS。再用单孔(井)多落程(不少于三次)稳定渗流抽水资料计算含水怪渗透系数K。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和室外抽水试验,将试验的精度提高到90%以上,且无需增打观测孔,从而节省了大量的资金。该方法也可作为观测孔抽水试验对照计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多层含水层抽水试验分层止水方法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沙岭子电厂水源地进行水文地质勘测中,由于水源地地下水由潜水、承压水及承压自流水所组成的多层含水层类型。鉴于这样一个多含水层的结构特征,为取得各层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及水位、水温、水质等资料,就必须解决井内、外分层止水进行抽水试验以及井内水位降深观测装置和观测孔的观测管分层安装、分层止水等一系列多工艺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具有多个充水含水层的矿区中水文地质孔施工和分层抽水试验难度大的问题,以裘布依稳定流渗流理论为依据,建立了利用钻孔单孔混合抽水试验求取分层渗透系数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并以两个有代表性的勘查矿区为实验场,通过实验场中水文地质钻孔的施工、抽水试验、数据采集和资料综合分析,开展了单孔混合抽水试验求取含水层分层渗透系数的方法研究。实验结果证明,两个实验场水文地质孔混合抽水试验解算出的含水层渗透系数与单层实际抽水试验计算的结果的相对误差仅分别为373 %和44%,反映出研究提出的方法可行,可为相同类型矿床水文地质结构矿区勘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使流量测井这项新技术发挥更大效能,笔者试从水化学基本理论出发,结合抽水试验及流量测井的生产实践,对水样采集,化验资料的分层计算和整理等问题提出粗浅看法,多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测井曲线的活度分层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井曲线是地层物理性质防井深变化的记录,其动态性质可以用测井曲线的活度来表示。利用测井曲线的活度变换,获得反映地层界面的活度极值,从而实现划分地层界面的方法就称为测井曲线的活度分层法。这种分层结果具有一定的精度,与现有的分层方法相比,只有运算简单、计算量小、分层速度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正 一、前言在水文地质勘探工作中,一个抽水试验钻孔往往不只是揭穿和试验一个含水层,而在许多情况下,都需要揭穿和试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含水层。为了对这些含水层的含水性进行分别了解,通常是按照试验含水层的顺序,将含水层挨次用套管隔离起来。这样就需要付出很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尤其当钻孔深度很大,穿过的含水层层数很多时,在施工技术上更显得特别困难,有时简直无法施工。此外,在含水层呈层状结构时(即一个含水层系由数个透水性不同的岩层所组成时),或数个含水层彼此之间有极活跃的水力联系时,想用套管隔离的办法来达到分层了解透水性的目的,也是很困难的。再如  相似文献   

8.
苗长军 《地下水》2005,27(5):354-356
冲积平原地区含水层为双层或多层结构,而准确求取每一层的水文地质参数,对该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是非常关键的.本文利用混合抽水、分层观测的方法,运用溶质均衡和灰色关联度的有关理论,详细计算了含水层双层结构条件下每一层的出水量,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各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在水文地质勘探工作中,一个抽水试验钻孔往往不只是揭穿和试验一个含水层,而在许多情况下,都需要揭穿和试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含水层。为了对这些含水层的含水性进行分别了解,通常是按照试验含水层的顺序,将含水层挨次用套管隔离起来。这样就需要付出很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尤其当钻孔深度很大,穿过的含水层层数很多时,在施工技术上更显得特别困难,有时简直无法施工。此外,在含水层呈层状结构时(即一个含水层系由数个透水性不同的岩层所组成时),或数个含水层彼此之间有极活跃的水力联系时,想用套管隔离的办法来达到分层了解透水性的目的,也是很困难的。再如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单孔稳定流求参存在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新生界松散含水层条件及三次降深抽水过程基础上,利用其抽水试验恢复阶段的数据,分别求得各含水层多个参数,其值真实反映了含水层的实际情况.利用多元回归方法,求得降深与流量关系,通过其系数值大小分析,间接得出各含水层的富水性程度,为地下水的勘探与评价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1.
利用井液与地层水之间存在的电阻率差,采用人工盐化井液,测量其井液电阻率值的变化,以了解地下水的运动情况,进而划分含水层位置及其水力联系。实际操作中以盐化后井液电阻率为清孔后地层水电阻率的1/10为测量起点,并以一定时间间隔测绘电阻率曲线。根据电阻率测井曲线的变化形态,对一个含水层与二个含水层的位置进行了解释,并推断其含水层位的渗透性及补给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减少因分层抽水而造成的钻探施工过程中的困难,长期以来水文地质工作者在探讨用混合抽水试验确定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在已有的方法中,多采用稳定流混合抽水试验加做某些辅助工作的办法,以确定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但由于稳定流抽水试验本身在理论上的缺陷,尤其是因为有的方法需要  相似文献   

13.
由葛亮涛、顾谦隆、高洪烈三人合著,地质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多含水层混合井流理论及流量测井法》一书,版面字数139 000,插图74张,插表7张。书的内容是阐述:多含水层混合井流的基本规律;混合单井、混合干扰井群及边界附近混合并流的水力计算;流量测井的仪器和技术方法。在论述方法上,理  相似文献   

14.
15.
用水文地质测井(下简称水文测井)方法解决钻孔间含水层的水力联系,除用一般水文测井方法外,还需把扩散法与提捞法进行合理的配合使用,并在含水层上做井中激发极化二次场衰减曲线。工作方法为:首先分别在两个钻孔进行水文测井,把含水层位置、厚度和钻孔中含水层间的补给关系确定出来;然后选择涌水量较大的钻孔作为提水孔或抽水孔,另一个钻  相似文献   

16.
划分地层是地质学中一个带有基础性的问题。正确地划分地层,无论对地质学理论或找矿勘探实践,都有重大意义。传统的划分地层方法可以叫做地质分层,它主要依据古生物化石等资料,并用地质学知识来分层。这种方法当古生物化石较丰富时,或地层出现较完全时,对于分大层来说,是较可靠的方法。因此,地质分层是划分地层的基础。但是,单靠这种方法也有不足之处。首先,这种分层法依据的资料较少,资料取得也较慢,遇到古生物化石很少,地层出现不完全的地区,就很难办,往往出现对地层上的不同意见,争论不休的现象;其次,对于层间差异不大的小层划分,也有些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17.
含水层参数的准确程度直接决定地下水资源评价的质量。研究确定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是地下水动力学的主要课题。文献[1]提出的利用间歇抽水试验资料确定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不愧是一种好方法。因而引起了广大水文地质工作者的特别关注。 阶梯抽水试验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流量可分为:当Q_i>0,一般被称为阶梯抽水试验,当Q_i<0,一般被称为阶梯回灌试验;当Q_i=0,一般被称为恢复试验。试验进行的状态无非是抽水、恢复、回灌,可是这三种状态进行的先后顺序却可以是千变万化  相似文献   

18.
正 含水层参数的准确程度直接决定地下水资源评价的质量。研究确定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是地下水动力学的主要课题。文献[1]提出的利用间歇抽水试验资料确定水文地质参数的方法不愧是一种好方法。因而引起了广大水文地质工作者的特别关注。 阶梯抽水试验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流量可分为:当Qi0,一般被称为阶梯抽水试验,当Qi0,一般被称为阶梯回灌试验;当Qi=0,一般被称为恢复试验。试验进行的状态无非是抽水、恢复、回灌,可是这三种状态进行的先后顺序却可以是千变万化  相似文献   

19.
前言矩阵分解的分层解释方法早在七十年代末就有介绍,但它仅把对称正定带型矩的乔累斯基分解算法直接应用在分层解释中的线性方程组求解上。因此,无论是算法的简易程度,还是运算的工作量都不易被人们接受,它仅作为一种原理性的探讨出现在刊物上。近几年来,笔者在探讨矩阵分解时发现:分解后的系数半带矩阵并非无序可循,而在该矩阵的半带宽内,每相邻行的元素随着行号的加大将趋于相同。因此,我们在矩阵的分解计算中可大大简化矩阵,去掉不必要的重复计算,也不必采用文献所介绍  相似文献   

20.
吴占华  马安丽 《地下水》2007,29(4):56-57,63
采用流量测井技术可以利用一次混合抽水试验资料,确定多个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成倍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约成本.根据某矿 O2-15 孔资料,系统地介绍了流量测井的工作原理、技术方法,并对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