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使用串口服务器,将传统自动气象站RS-232通讯方式转变为TCP/IP网络通信方式,可以同时允许2台以上自动气象站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实现自动气象站数据异机实时备份,同时使用辅助软件可以有效解决自动气象站计算机和数据采集软件故障引起的自动气象站报文不能及时上传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简述自动气象站发展的基础上,指出原Ⅱ型自动气象站的不足之处,并介绍新型自动气象站。新型自动气象站在结构、数据接口、设备状态监控以及数据质量控制等方面比Ⅱ型自动气象站具有更加严格的执行标准,是自动气象站发展的新台阶。统一的标准使新型自动气象站具有更强的通用性和兼容性,采样频率的提高和多级的数据质量控制使新型自动气象站具有更高的测量性能,能够提供更准确可靠的观测数据。  相似文献   

3.
自动气象站防雷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新  钱肇淇 《气象》1999,25(3):54-57
由于自动气象站安装在野外以及微电子装置的脆弱性,很容易遭受雷电损害。通过深圳市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网防雷设计的实践,作者对自动气象站防雷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套自动气象站雷电防护方案  相似文献   

4.
自动气象站业务运行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自动气象站已成为各级气象台站的主要观测方式,但在自动气象站的业务运行时,需要注意参数设置,采集器时钟的校对,自动站数据文件的备份,以及自动气象站报文回执检查等事项,处理好了这些注意事项,可以保证自动气象站业务的正常运行,提高自动气象站的测报质量.  相似文献   

5.
区域自动气象站常见故障的维修与日常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自动气象站投入运行的数量不断增加以及运行时间的增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疑难故障,给自动气象站维修维护工作造成了不少困难。本文结合区域自动气象站维修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介绍了本地区关于区域自动气象站日常维护的经验,仅供技术人员在维修自动气象站时作为参考,建立明确清晰的维修维护思路。  相似文献   

6.
青海省自动站气象站防雷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自动气象站属于高科技微电子装置,如不进行雷电防护,很容易遭受雷电损害。本文通过西宁市大通县气象局自动气象站雷击事故为例,对自动气象站防雷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一套自动气象站雷电防护方案。  相似文献   

7.
关于自动气象站雷电防护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明远 《贵州气象》2006,30(6):39-41
该文详细介绍了自动气象站直击雷、感应雷防护措施和自动气象站共用接地等防雷技术措施,同时还增加了观测场的雷电防护措施。简要介绍了自动气象站的防雷,对做好自动气象站的防雷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自动气象站数据异常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自动气象站数据异常的因素,识别自动气象站异常数据类型,在质量控制中把好数据处理关,更有效地保证自动气象站数据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为保障区域自动气象站正常运行,及时解决区域自动气象站出现的故障,加强对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总结在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维修中的经验,提出合理便捷的解决方法,提出日常维护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姜小云  吴俞 《贵州气象》2011,35(3):48-49
通过一个全新的综合各个厂家各种型号的自动气象站自动调试软件来实现不同自动气象站的现场维护维修调试,使得各种自动气象站维护维修工作变得方便、简单、高效。维护维修实践工作证明该软件设计适合各种自动气象站的维护维修。  相似文献   

11.
浅谈自动气象站的防雷设计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荣迪  潘田凤 《广西气象》2005,26(2):51-52,55
运用当代防雷领域中的有关理论,对自动气象站容易遭受雷击的原因和途径进行分析,提出了自动气象站的防雷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04年广西自动气象站受雷电灾害的原因分析,发现目前自动站的防雷装置在防护雷击电磁脉冲、雷电波侵入和高电位反击等方面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因而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建议在今后的自动气象站建设和维护工作中要注意系统性的雷电防护。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一例自动站雷击故障的排除过程,重点探讨了此类故障现象的分析、检修方法。另外对此次雷击成因进行了分析,就如何做好自动站防雷及相关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自动气象站要求安装在建筑物高处或野外,由于微电子装置的脆弱性以及广西区地处雷暴高发区,雷电活动频繁,雷击强度大,自动站设备很容易遭受雷击损害。通过桂林市自动气象站防雷设计、安装的实践,对自动气象站防雷以及自动站数据传输网络防雷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利用河南省历史气象资料,结合先进的防雹理论与技术,系统分析和总结了河南省冰雹过程的天气尺度与中尺度概念模型,并根据三维冰雹云数值模式及雷达探测、闪电定位、卫星、自动站数据,研发出河南省人工防雹作业指挥系统。该系统包括天气形势分析子系统和作业决策指挥子系统。天气形势分析子系统可根据大尺度形势背景、中尺度系统特征及三维冰雹云数值模式和卫星、闪电、自动站资料,对可能降雹区进行预测。作业决策指挥子系统通过对雷达数据产品的二次开发,完成雷达资料处理、产品生成及风暴自动识别、分类、预警,并根据参数的变化和雹云的移动方向,对下游作业区进行预警及输出作业方案。整个系统基于VS2005开发平台,使用c++开发语言,利用图层分层管理将地理信息、雷达实时观测资料、雷达二次产品、高空资料、火箭和高炮作业点等信息分层显示。系统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为河南省冰雹天气预报预警提供了可参考的技术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一次带有雷电现象的冬季雪暴中尺度探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德斌  焦热光  吕达仁 《气象》2012,38(2):204-209
对2009年11月9日北京市一次伴随雷电的局地暴雪过程的中小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了风廓线雷达资料、微波辐射计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卫星资料,对此次降雪的精细时空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天气尺度及中小尺度分析,探讨了冬季对流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为华北回流天气过程,西南暖湿空气在低层冷空气之上产生高架对流和雷电天气,对流的触发机制是中空扰动。  相似文献   

17.
强对流天气综合监测业务系统建设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强对流天气监测是其预报的基础.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常规和非常规资料)建设了强对流天气综合监测业务系统.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对象包括积云、地面高温、雷暴、地闪、冰雹、龙卷、大风、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雷暴反射率因子、对流风暴(基于雷达资料)、深对流云及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MCS,基于静止卫星红外1通道资料)等不同时段的分布.发展的监测技术主要包括自动站资料质量控制技术、强对流信息提取和统计技术、直角坐标交叉相关雷达回波追踪(Cartesian Tracking Radar Echoes by Correlation,CTREC)技术、雷暴识别追踪分析和临近预报(Thunderstorm Identification Tracking Analysis and Nowcasting,TITAN)技术、深对流云识别技术、中尺度对流系统识别和追踪技术,以及闪电密度监测技术等.强对流天气监测系统自动定时运行,其输出数据与MICAPS业务平台完全兼容.该监测系统在国家气象中心的强对流天气预报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09年6月3日商丘市强飑线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商丘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B)观测资料,以及MICAPS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09年6月3日发生在商丘的一次以大风为主,并伴有降水、雷电发生的强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地面辐合线是这次强对流和飑线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高空冷涡后部冷空气南下,近地层为暖中心,形成了上冷下暖的位势不稳定层结;风力突增、气压涌升、气温骤降、湿度猛升等气象要素变化符合飑线特征。飑线最大回波强度达69dBz,最大负径向速度值达-37m/s,强回波区呈“厂”字形,位于回波区前沿,移动速度快,并具有径向风速辐合等特征。径向速度场上表现为高层负径向速度中心值的迅速减小和低层负径向速度中心值的快速增大。  相似文献   

19.
利用商丘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B)观测资料,以及MICAPS资料和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09年6月3日发生在商丘的一次以大风为主,并伴有降水、雷电发生的强飑线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地面辐合线是这次强对流和飑线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高空冷涡后部冷空气南下,近地层为暖中心,形成了上冷下暖的位势不稳定层结;风力突增、气压涌升、气温骤降、湿度猛升等气象要素变化符合飑线特征。飑线最大回波强度达69 dBz,最大负径向速度值达-37 m/s,强回波区呈"厂"字形,位于回波区前沿,移动速度快,并具有径向风速辐合等特征。径向速度场上表现为高层负径向速度中心值的迅速减小和低层负径向速度中心值的快速增大。  相似文献   

20.
依托公益性行业专项(气象)项目“雷电对电子设备的破坏效应及其防护试验研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雷电物理和防护工程试验室与广州市气象局合作,于2008年进行的“广东闪电综合观测试验”中开展了对闪电环境下自动气象站电源线和信号线以及埋地电缆的感应电压和电流特征的观测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