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用sPn震相测定1999年9月21日台湾集集地震震源深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双层地壳结构的sPn-Pn时差方程,结合华南地区地壳速度模型,得出测算震源深度的方程;根据sPn震相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利用台网的优势,多台记录对比,正确识别sPn震相,依此测算1999年9月21日台湾集集地震的震源深度。  相似文献   

2.
在数字观测的优势条件下,利用sPn震相的动力学特征与运动学特征,sPn震相可以通过跟踪首波震相来快速、可靠地测定进而测出发生在地壳内地震的震源深度。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纵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过程和浅源极远震的震相特点。由不同震中距的地震反映在三分向地震记录图上的初至震相振幅比的差异,归纳出由地震初动判别地震类型的方法,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得出如何判别PKS震相、如何由PP推S、由SS反推PP震相,以及根据地震面波的到时,通过《Rm-P》表来验证震中距等几种识别极远震及其震相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闽台地震速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系统地分析台网正式运行以来记录到主要的网内、网缘、网外地震的各种震相特征和定位参数 ,总结研究各区的震相特征、台站记录状况和震级的误差 ,力争提高台网地震速报的速度和精度。  相似文献   

5.
在直达波射线走时算法改良的基础上,利用天然地震初至震相Pn、Pg进行组合的方法,对区域地震震源深度进行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广东台网观测报告里震源深度和这里新方法定位深度总体上吻合较好。河北台网观测报告里震源深度普遍偏浅3km~6km,新定位结果显示唐山老震区还存在下地壳地震。Pn-Pg震相组合法对唐山老震区的震源深度定位效果一般更深些,同时也进一步反映了断层构造信息。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 1 998年至 2 0 0 2年福建数字台网中心测定的台湾南投地震、台湾花莲地震、福建本省部分地震的观测结果永春台震级与台网平均震级进行分析。并计算出永春台的台基校正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台湾恒春海外的一次地震的记录波形的P波的主要特征。首先对其首波PN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其线性关系较好 ,计算出的速度值与华南地区近震走时表中所用的地壳模型中的速度值一致。其次对其PN波的续至波进行分析 ,发现该处的地震其射线穿过台湾岛后的地震记录波形明显与没有穿过台湾岛的不同 ,即没有穿过台湾岛的地震记录波形中首波震相之后明显存在有另一组震相 ,而穿过台湾岛后的地震记录波形则没有或不明显。该组震相最明显特征是它与首波的到时差随震中距的加大而减小 ,据此 ,作者认为它可能是一组波 ,即地壳内的双程反射波 ,表明该处有低速层存在。分析结果表明 ,台湾海峡南部即福建省的东山海外地区及泉州、漳州、永安地区的下方有一低速层存在。  相似文献   

8.
齐诚  刘璐惜 《地学前缘》2008,15(1):232-241
与地震初动震相相比,后续震相包含有更为丰富的地球内部信息,因此逐渐地在地震层析成像研究中得到重视。文中以赵大鹏等最近的层析成像研究为例,介绍了通过增加后续震相到时信息得到的新的层析成像研究成果,包括通过使用反射波,仅用两个地震台站就可以进行地壳成像研究;深度震相到时的增加,拓宽了区域成像范围,成功实现了台网外部层析成像;随着国际地震中心(ISC)提供的更丰富的各种后续震相到时,对后续震相的认识和使用促进了全球体波走时成像的发展和对地球深部结构及动力学过程的认识。另一方面,地震学相关领域的进步,使得更多的后续震相能够被拾取并被应用到成像研究中,这将大大提高对地震波形信息的挖掘,提高对研究地区下三维结构的认识,极大地促进地震层析成像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RZB-1型电容式钻孔应变仪在四川台网建设和台站工作的概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该测量系统所在台站取得的观测资料对应了台网附近多次地震(中、强震及部分较小地震)震前、震时的各种异常。利用这些观测资料进行的地震预报实践,取得了良好的科研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数字台网记录的地震震相和波形的分析,初步比较了模拟台网与数字台网记录波形,认为数字台网地震波震相具有高频成份表现突出,及初动清晰的特点,并对此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paper we expand over the whole of central Greece, the Moho map centered on the Gulf of Corinth from tomographic inversion of PmP traveltime profile data recorded by several tens of temporary stations. Our approach is based on Pn, Moho refracted waves, from a large regional earthquake recorded by both temporary stations and the permanent Hellenic network. The Moho map shows the large Moho depth under the Hellenides belt. It also highlights the shallower Moho domain towards the Aegean Sea south and east of the Corinth Gulf. The domain of shallow Moho is limited along a NE–SW prolongation ahead of the North Anatolian Fault, from the North Aegean Trough to the western tip of the Gulf of Corinth towards the Gulf of Patras. The Pn time-terms provide corrections for the permanent stations that can be used together with the 1D velocity–depth model for a first-order compensation of lateral heterogeneity and contribute to the accurate and fast location of earthquake hypocenters. As a test we relocated the 1995 Aigion earthquake in this way, using only the sparse data of the permanent stations. Hypocentral coordinates then shift close to those derived by a dedicated dense array deployed after the earthquake, implying improvement of the routine location.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十五期间福建省将要实施建设的数字强震观测台网 ,着重从项目的必要性和方案的可行性方面进行论述 ,同时结合福建省的地震监测台网现状进行系统的设计。力求建成的强震观测系统能初步实现福建省属重点城市的地震烈度速报及典型场地强地震动记录获取双重功能 ,增强福建省的地震监测能力 ,为福建省地震灾害的减轻、有效救灾措施的实施以及防震减灾规划的制定提供基础依据 ;同时 ,也将为其他省市区域数字强震观测台网的建立提供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13.
日益膨胀的信息数据和不断丰富的网络应用 ,不但需要单位局域网络支持越来越多的联网用户 ,而且更要支持更丰富的媒体应用 ,以满足电子数据交换和数字音像综合处理的要求 ,因此 ,构建一个高速局域网已刻不容缓 ,本文主要探讨在福建省地震局新建的防震减灾大楼中构建一个适合当前需求 ,且在将来可方便、平滑升级的综合布线系统 ,为地震监测预报及抗震救灾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介绍了利用Pn波走时研究地壳内部结构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运用福建数字地震台网观测资料研究闽台地区莫霍面结构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为今后开展这项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大量的地震现象总结和地震过程的热力学分析,得知地震的共性主要有:具分带性及与断裂相关性,有多震层,震区深部常有高导低速层,与水关系密切,主震时短具突变性,部分动植物生长异常,地形地貌变化,出现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气象等异常。这些特征总体又分为两方面:一是与断裂相关,断裂的形成又是岩石性质与力两个因素作用的结果;二是与水相关。主要从断裂降压与水相变两个方面研究,进一步完善岩石圈中断裂降压与水二级相变时临界奇性耦合触发地震的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的临界奇异性致震说。(1)由于脆、韧性断裂(或带)降压和聚水,致使地壳和上地幔局部区域的压力下降和温度上升,使温度和压力同时达到水的临界值,从而引发水的二级相变。(2)在临界点处的水二级相变时,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奇异性突变,特别是水对固相溶解行为的奇异突变行为,使得地壳和上地幔局部的力学性质突变减弱;同时,二级相变时水CV的突变趋于无穷大,据Mie-Grüneisen公式热压(即热应力)趋于无穷大。断裂降压,造成岩石圈局部温压同时达到水的临界值,水发生二级相变,从而至少在以上两方面的作用下,引发局部水热爆炸而触发地震。(3)地震震级与水发生二级相变时的断裂局部聚水量呈正相关。(4)水临界奇异性会导致许多物理化学性质突变,是地震时各种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动植物生长、气象等异常的根源,也是地震监测的主要指标。(5)初步讨论了地震与热液成矿、油气形成等地质作用之间的关联。(6)这个地震成因理论主要用于壳内强震机制解释。  相似文献   

16.
福建及台湾海峡地震预警工程架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及台湾海峡是海陆板块碰撞到板内地震活动过渡带 ,东侧毗邻台湾板缘地震带 ,西侧为福建内陆板内地震活动区。这是得天独厚的观测研究大陆边缘地震构造带强震活动及板块动力学的良好地域。当前 ,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时期 ,为防御地震造成社会灾害 ,实现以人为本 ,防患于未然 ,势必需要建构一个实用化的地震预警工程及其机制。本文即是在对福建及台湾海峡近 30多年以来观测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应用现代空间技术、数字地震、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架构地震预警工程与机制的一种设想。  相似文献   

17.
针对云南景谷地震序列的特征研究尚浅.为讨论2014年10月7日云南景谷Ms6.6地震的发震构造及序列分布, 利用云南测震台网提供的波形数据及观测报告, 采用MSDP软件中的Loc3dSB(川滇)模型对主震进行了精确定位, 然后利用双差定位法对2014年10月7日至31日期间的余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 并使用P波初动与振幅比联合反演方法计算了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 序列以走滑型地震为主, 主压应力具有北北东及北东两个优势方向, 序列分布呈北西向线性展布, 主体分布在西北端较浅而东南端较深的线性区域内, 说明地震的初始破裂面可能为北西向节面, 为一次右旋走滑地震; 余震分布还具有清晰的端点及转换区域, 存在显著的分段差异.另外, 东南端的余震在晚期逐渐转移到几何形态明显不同的段落上, 近期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