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红树植物是生长于沿海滩涂上的一群植物,由多种的红树树种、林缘植物和植物群落组成,素有海上森林之称。它生长于特殊的自然环境,有发达根系和胎生幼苗,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以及为各种海洋生物和鸟类提供一个理想的栖息环境。另外,大量红树凋落物所转化的有机物质为浮游生物、鱼、虾、蟹等提供了丰富饵料,形成并维持一个食物链复杂的高生产力系统。对红树植物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将有助于红树植物生态系统研究和促进红树植物的保护、繁殖和再生产,也将为挖掘和开发利用红树植物资源提供依据。世界上拥有红树植物84种,其中东方区系有74种。广东湛江的红树植物资源丰富,有24种,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为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白骨壤、红海榄、秋茄、木榄等5种。笔者用95%乙醇(体积分数,下同)对桐花树树叶进行浸泡抽提,并对提取物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分析,为研究和利用红树植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广西红树林     
红树林是因木质微红而得名 ,是热带海岸泥滩上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主要种类适应盐土和沼泽条件 ,且均具有呼吸根和支柱根 ,种子可在树上果实中萌芽成小苗后 ,再脱离母株 ,下堕插入淤泥中发育为新株。由于红树植物是良好的防护森林 ,树体内含有丰富的单宁 ,可以提取烤胶 ,木材坚实 ,可供造船、建筑、制家具 ,有的果实可以食用 ,幼枝嫩叶可作绿肥 ,林区既为鱼虾提供丰富的饵料 ,又是产卵繁殖的良好场所 ,深受当地人民欢迎。广西沿海地处北热带边缘 ,为红树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在 773.4km海岸线上 ,具有 73164.67ha盐渍海滩和 1439…  相似文献   

3.
正红树,是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岸咸水环境中的灌木和乔木。红树林,则是这些树种所构成的海岸植被。更广义而言,红树林是所有这些植物群落及其生境所构成的生态系统,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一、广西的红树林分布现状及生态功能红树林多分布于北纬25°至南纬25°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发现于世界上118个国家和  相似文献   

4.
生态过程模型已成为探测陆地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手段之一,最适温度作为模型模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准确性对模型模拟结果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2001-2010年MODIS-NDVI、2001-2010年气象台站温度数据,以及2000年土地覆盖数据,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将最适温度定义为适宜植物生长温度上下限之间所有月均温度的均值,并从植被类型角度出发,探讨不同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以期为生态过程模型的改进提供参数优化方案。研究表明,不同植被类型植被生长的最适温度存在较大差异。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针叶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灌丛、草地、农田和建设用地的最适温度,依次为22.4℃、23.4℃、14.1℃、19.5℃、20.7℃、22.6℃、15.4℃、24.8℃和25.6℃。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红树植物海芒果果实水提物及其主要抑藻物质原儿茶酸对典型赤潮藻米氏凯伦藻生长、光合系统PSⅡ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米氏凯伦藻分别接种于含有海芒果果实水提物和原儿茶酸的f/2培养基中,接种量4.5×104 cells·L~(-1)。计算海芒果果实水提物和原儿茶酸对米氏凯伦藻的抑制效率,并分析米氏凯伦藻光合系统Ⅱ中JIP-test和电子传递链在胁迫条件下的响应机制。【结果】海芒果果实水提物及其主要抑藻物质原儿茶酸对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显著抑制米氏凯伦藻光合系统Ⅱ中"J-I-P"相的增长,可引发单位激发界面能量通量相关指标(ABS/CS_0、DI_0/CS_0、ET_0/CS_0、TR_0/CS_0)的下降,导致光合系统Ⅱ电子的传递、转移受阻。【结论】海芒果果实水提物和原儿茶酸有用于防控赤潮藻米氏凯伦藻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凤太铅锌-金矿集区地处秦岭泥盆系贵金属-多金属成矿带西段,总体为夹持于湘子河断裂、酒奠梁断裂之间,以NWW向褶皱和NWW向断裂组合而成的近似菱形构造块体,主要出露的泥盆系为浅变质碳酸盐岩与细碎屑岩建造,东部出露的花红树坪岩体、西坝岩体和集中分布的岩脉为区内铅锌、金成矿提供了物质及热动力.典型矿床解剖结果表明:铅锌矿床受...  相似文献   

7.
黄金可以入药,历代本草均有记载。但因不溶性金被人体吸收极微,内服有一定毒性,加之其价格昂贵及一些药理学和比较复杂的检测处理与技术加工问题,不能普遍应用。自然界许多动植物都是聚金能手,特别是生长于富金岩石及金矿床风化土壤中的植物含金一般较高,部分动物因以含金植物为食,体内也含一定量的金,并且有些动植物本身就是中药材和食物。据此建议采取一定手段将含金较高、但未达工业品级的岩石,通过生物循环把金聚集至动、植物体内,金与动植物体内蛋白质等有机质结合成金的有机络合物,将此类动植物用于医疗或食疗,既可减小金的毒性,便于人体吸收,又可把未达工业品级的含金岩石利用起来。豫西某构造蚀变岩金矿,其上覆土壤中生长着含金植物,这些植物灰分中含金4×10-9~98×10-9,其中以野苋菜的籽和叶灰分中含金最高(含金75×10-9~98×10-9),看来在本区用野苋菜籽和叶灰分中金含量进行找矿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贡嘎山海螺沟典型植被带总磷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独特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式,磷已成为影响山地生态系统发育和安全的重要元素。为了了解贡嘎山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贡嘎山海螺沟坡地典型植被带土壤、植物根际土壤、植物不同部位总磷在生长季(9月)和非生长季或生长季初期(5月)的分布特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土壤总磷的分布在垂直梯度上的差异以及同一土壤剖面不同土壤层总磷的差异均较明显,同时还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与土壤发育程度、温度变化及植物生长有关;不同根际土壤在非生长季或生长季初期总磷的差异非常大,而在生长季较为接近,进一步说明植物对山地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存在较大影响;杜鹃、冬瓜杨、柳的叶较幼枝更富集磷,而峨眉冷杉、麦吊杉、竹的幼枝较叶所含磷略高。  相似文献   

9.
采用计算欧氏距离的方法,分析观叶植物从广州引种到成都的农业气候相似性。统计气温、相对湿度、农业气候指标及不同管理条件下的两地欧氏距离。得出:在成都保护地生长有较好的气候适应性,引种易于成功。从理论上为观叶植物的引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金可以入药,历代本草均有记载。但因不溶性金被人体吸收极微,内服有一定毒性,加之其价格昂贵及一些药理学和比较复杂的检测处理与技术加工问题,不能普遍应用。自然界许多动植物都是聚金能手,特别是生长于富金岩石及金矿床风化的土壤中植物含金一般较高,部分动物因以含金植物为食体内也含一定量的金,并且有些动植物本身就是中药材和食物。据此,建议采取一定手段将含金较高,但未达工业品级的岩石,通过生物循环把金聚集至动、植物体内。金与动植物体内蛋白质等有机质结合成金的有机络合物,将此类动植物用于医疗或食疗,既可减小金的毒性,便于人体吸收,又可化废为利,把未达工业品级的含金岩石利用起来。建议早日立项对黄金新药源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为估算树木在不同生长环境下的生长量及评价树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以幼龄杉木为对象,从个体尺度上,根据形态结构生长发育规律,定义了幼龄杉木生长的基本单元,耦合用于表达树木形态发育的L-系统和生理生态模型,形成了L-系统的杉木结构-功能模型。在LSTree软件基础上,集成光合作用、生物量分配等模型,扩展了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AR)的空间分布模拟,计算每个叶片上分布的PAR值,为光合作用模型提供核心参数。以福州3-4年生杉木的生长盛期为例,计算不同时刻净光合速率,从而计算各生长阶段的生物量,再把生物量分配到各器官。在生物量驱动下,树木形态结构发生变化,通过迭代,实现生物量驱动下的树木动态生长模拟。净光合速率估算结果与已有相关研究对比,比较合理。这种方法可定量分析、解释植物与环境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2.
虚拟植物是一种潜在、有力的植物分析辅助工具,而单株木生长模拟是森林生态系统模拟的基础。为了动态模拟杉木生长发育过程,提出了参数化单株木三维形态结构建模和与距离无关的单木生长模型的集成方法,其主要过程为:首先,根据杉木的形态结构特征,采用参数化建模方法建立特定生长阶段的三维静态模型;其次,根据生长模型预测不同年龄杉木的树高、胸径、枝下高和分枝轮数,并与树木三维静态模型几何描述参数建立联动;最后,采用参数曲线调整干径和枝径变化、枝条长度、分枝角等形态结构参数,使模型形态随树龄增长而变化。在自主研发的ParaTree系统上,扩展杉木动态生长模拟模块,并以福建省漳平五一林场的二类调查数据为例,动态模拟了杉木的生长过程。模拟结果表明,本方法可直观表达林分中林木个体平均生长状况和大体形态结构特征。树木三维模型描述参数与传统树木统计生长模型结合,有利于重用林业领域淀积大量的生长模型。  相似文献   

13.
辽北吉中晚中生代地层发育,植物化石丰富,并赋存重要煤层。笔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本区晚中生代植物群的性质及组合序列特征。辽北吉中晚中生代植物群与Ruffordia-Onychiopsis植物群相一致。由于辽北吉中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本区可能成为华北、西北的陆相中生代地层与黑龙江东部海相或海陆交互相地层对比的纽带。辽北吉中晚中生代植物群具有明显的晚侏罗-早白垩世色彩。本区Ruffordia-Onychiopsis植物群可以划分为早、中、晚三期组合,早期组合大体相当于晚侏罗世;中期组合为早白垩世早期;晚期组合可能相当于早白垩世中晚期。根据植物化石组合特征,笔者将辽北吉中侏罗—白垩系界线暂置于火石岭组与沙河子纽之间。  相似文献   

14.
园林植物知识图谱可为顾及区域适应性、观赏性和生态性等因子的绿化树种的选型提供知识支持。植物描述文本的实体识别及关系抽取是知识图谱构建的关键环节。针对植物领域未有公开的标注数据集,本文阐述了园林植物数据集的构建流程,定义了园林植物的概念体系结构,完成了园林植物语料库的构建。针对现有Word2vec、ELMo和BERT等语言模型存在无法解决多义词、融合上下文能力差、运行速度慢等缺点,提出了嵌入ALBERT(A Lite BERT)预训练语言模型的实体识别和关系抽取模型。ALBERT预训练的动态词向量能够有效地表示文本特征,将其分别输入到BiGRU-CRF命名实体识别模型和BiGRU-Attention关系抽取模型中进行训练,进一步提升实体识别和关系抽取的效果。在园林植物语料库上进行方法的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ALBERT-BiGRU-CRF命名实体识别模型的F1值为0.9517,ALBERT-BiGRU-Attention关系抽取模型的F1值为0.9161,相较于经典的语言模型(如Word2vec、ELMo和BERT等)性能有较为显著的提升。因此基于ALBERT模型的实体与关系抽取任务能有效提高识别分类效果,可将其应用于植物描述文本的实体关系抽取任务中,为园林植物知识图谱自动构建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色巴夫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二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绿色巴夫藻 ( Pavlova viridis)的生长、叶绿素含量和干重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试验浓度范围内 ,2 ,4— D对绿色巴夫藻生长的影响在培养早期比后期明显 ,最适浓度为 0 .1 m g/L ;6-BA质量浓度≥ 1 mg/L时对绿色巴夫藻有致死作用 ,质量浓度为 0 .1~ 0 .8mg/L时 ,对绿色巴夫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促进生长的最适质量浓度为 0 .5mg/L。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二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都可促进绿色巴夫藻的生长 ,提高叶绿素含量 ,增加试验藻的干重。  相似文献   

16.
家乡的白鹭     
家乡山口有一片令世人瞩目的红树林,白鹭使这片红树林更加多姿多彩。一羽羽白鹭如身着白纱的少女,或缀珠般挂于红树枝头上,似睡似醒;或散落于海滩上,一啄一伸,一咽一仰,悠闲自得相互追逐嬉戏,寻欢作乐,打情骂俏;或蓦地飞起,飞往隐隐的青山绿水之间。白鹭的忙忙碌碌,既点缀了红树林海岸风光,又给家乡大地带来一派盎然的春意。  相似文献   

17.
最近,广西防城港市海洋局科技人员在野外调查工作中,发现生长在海岸线上罕见的原始森林。该原始森林位于防城港市的企沙半岛,面积约3平方公里。据中科院专家考证,生长在防城港企沙半岛成片的海边原始森林,在我国海岸线上实属罕见。这些原始森林中,已发现的植物种类有近百种之多,主要由红鳞蒲桃树、鱼木、古老的银叶树原始群种等组成,有很多树种属国家珍贵树种。有些树已生长了上千年,个别的树径达2~3米,在原始森林中有典型的几种植物的“绞杀现象”和“独树成林”的奇特景观。防城港企沙半岛原始森林的发现,对研究海洋的变迁、海洋气候及生…  相似文献   

18.
岩质边坡非饱和带水分对于边坡植物生长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目前对岩质边坡非饱和带水汽运移的系统性研究还很少,现有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大气与岩体的接触面和凝结水能否生成的定性层面,而未将边坡非饱和带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研究.为了阐明岩质边坡非饱和带的水汽运移机制及其与边坡植物生长之间的关系,运用热力学和系统科学的理论,开展边坡温湿度监测试验,进行了详细的水汽运移机制的研究.研究发现,岩质边坡非饱和带内的水汽运移驱动力为水汽分压梯度,水汽从水汽分压大的位置向水汽分压小的位置运移.冬季时,水汽从边坡深部向浅部运移,夏季时,水汽从大气向边坡深部运移.岩质边坡非饱和带内存在水汽饱和带,夏季范围较大,冬季范围收缩.同时,通过对岩质边坡复绿植物的成活率进行监测分析,论述了岩质边坡非饱和带内的水汽内循环机制及其生态学意义.本文对于研究岩体非饱和带水文学、探索植物水分来源、指导岩质边坡复绿乃至干旱半干旱带的生态修复都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Cathaysiopteris whitei首次在我省山西组中发现,它为研究该植物的地史分布和进行地层划分提供了充分的依据。Cathaysiopteris whitei开始出现于山西组,繁盛于下石盒子组,以前文献中它仅见于下石盒子组的结论需要加以修改,但它仍然是下石盒子组植物组合中的代表性分子。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花山崖壁画经千年风雨侵蚀而不老化脱落的原因,文章对崖画绘画颜料进行了研究,发现红色颜料层下与岩石间有一灰白色薄层,通过对其进行镜下鉴定和光谱、电子探针、X衍射、差热分析,确定灰白色层为水草酸钙石,认为前人将含草酸的植物浆汁加入到铁矿粉和动物胶或植物胶的混合浆液中作为粘合剂涂在崖壁上作画,其中的草酸根交代崖壁中的碳酸钙变成水草酸钙石紧附于崖壁面上,成为崖画颜料层长久不脱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