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17680篇(1992—2021年)中文滑坡文献和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收录的11350篇(2016—2021年)外文滑坡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计量学和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基于提取的中外文文献关键词信息分析了中国滑坡研究的发展历程、中国学者对国际滑坡研究的贡献,并对比了中外文滑坡研究热点的异同。结果表明:(1)稳定性一直是中国滑坡研究的重点,且随着滑坡研究的方法、对象、诱发因素、防灾减灾需求等方面的发展而不断延续拓展;(2)滑坡灾害研究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具有明确发生时间的重大滑坡事件一般都会成为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热点;(3)中国在国际滑坡研究领域占有绝对优势,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23.34%,发文量排名前4位的研究机构均来自中国;(4)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边坡稳定性、重大突发性滑坡灾害、高速远程链式危害、古滑坡复活,基于大量地面调查、遥感、监测、勘测数据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开展的风险隐患识别、预警模型和判据研究,包括海底滑坡在内的海洋地质灾害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研究结果较客观地展现了中国滑坡研究的发展脉络和国内外滑坡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以期有助于我国滑坡灾害研究与防治科技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大陆于2003年启动的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业务逐步从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性"预警向"风险性"预警转变,开展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提出了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概化模型及其计算方法,以四川省青川县为例,构建了青川县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并以典型实例进行了预警效果校验。(1)区域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指数(R)可以概化为地质灾害潜势度(Q)、降雨诱发因子(T)和地质灾害承灾体脆弱性指标(V)三者的乘积,并分别给出了三者的计算公式。(2)构建了青川县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模型,给出了根据预警指数值划分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级的依据,提出当Q、T、V中两项达到高等级(0.8),一项达到较高等级(0.6)时,为红色预警;当Q、T、V中两项达到较高等级(0.6),一项达到中等级(0.3)时,为橙色预警;当Q、T、V中一项达到较高等级(0.6),两项达到中等级(0.3)时,为黄色预警。(3)以2018年6月26日为典型实例,模拟了四川青川县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实况并进行校验,结果显示94.1%的灾害点位于预警区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暴雨型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的特点,降雨是地质灾害的触发因素,根据降雨量进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可以较大减少地质灾害损失。文章在吉安县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基础上,采用显式统计模型,通过分析历史地质灾害和日降雨量资料之间的关系,研究吉安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研究表明:当日降雨量达到50 mm、70 mm、110 mm、160 mm时,不同等级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区进入相应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状态。吉安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成果填补了吉安县县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空白,为地质灾害预警决策提供了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4.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21,32(1)
绝大多数地质灾害由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协同作用诱发,降雨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激发因子,气象预报预警可有效预警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商城县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发育,以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图为基础划分为4个地质灾害预警区。充分考虑降雨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对重点预警区及次重点预警区采用临界日综合有效过程降雨量模型判据法,进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是我国地质灾害高发、频发的主要省区之一.2002年,原江西省国土资源厅与江西省气象局合作,首次在江西卫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发布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产品.江西省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历经十余年的发展,预警等级划分主要采用图层叠加法,经历了无预警等级、五级预警等级、四级预警等级3个阶段,预警信息越来越精准.2002年至2019年年底,共发布预警信息298期,其中红色(五级)预警9期,橙色(四级)预警80期,黄色(三级)预警190期,蓝色预警15期,无等级预警4期;20022005年为预警发布尝试阶段,发布的预警信息较少;2006年始,发布的预警信息有较大程度增长.2002年至2019年年底,成功预报地质灾害事件856起,避免可能的人员伤亡8 885人,预警成效显著.对2011年以来172期预警命中率和空报率的年均值进行统计,发现命中率尚可,但空报率较高.预警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为预警信息仍为手工制作、预案对预警等级划分已出现不适用情况、未制定预警校验要求等.后期预警工作将向自动化、精细化及短临预警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是指对气象因素(主要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预测预报。中国大陆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始于2003年, 逐步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县级的分级运行业务模式, 预警模型及可靠性问题是这项工作的核心科学技术问题和研究难点。考虑到各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时空尺度与预警时效, 形成了两代预警模型并行运算、相互校验与补充的运行模式。第一代隐式统计预警模型, 也称为临界降雨判据法, 基于不同地质环境区域引发地质灾害的临界雨量不同, 分区建立临界降雨判据, 该模型2003年起在预警业务中使用, 因其只涉及一个或一类参数, 使用广泛, 近年来又在模型参数、判据修正等方面不断完善。但单一的临界雨量指标很难准确反映地质环境的变化以及地质灾害的成生规律, 且预警区划、判据更新与准确性提高等也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第二代显式统计预警模型, 耦合了地质环境变化与降雨参数等多因素建立预警判据, 地质环境指标在模型中显式表达, 在模型原理、空间精度、升级能力等方面表现了其优越性, 显著提高了预警精细度和准确度, 2008年开始在国家级预警业务使用, 并逐步向省级推广。两代预警模型均是基于统计方法建立, 一定程度上均受到统计样本的选择、地质环境条件的精细程度、实况降雨数据的精确匹配等因素控制和影响。多年来, 两代预警模型在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业务中成功运行并不断升级完善, 为中国大陆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20 0 4年5月2 8日,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和江苏省气象局正式签订了《关于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协议》,这标志着我省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它将有效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全社会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为全社会防治地质灾害提供信息服务,推动各级地方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江苏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将从2 0 0 4年6月1日开始,根据降雨量情况,通过江苏省电视台向全省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工作由省地调院承担实施。签字仪式由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刘聪主持。江苏省… 相似文献
8.
9.
江苏省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多年来地质环境以及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和工作实践,文章充分研究突发性地质灾害孕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分布、人类活动以及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计算滑坡灾害“潜势度”、“发育度”、“易发度”和建立临界降雨量预警判据,采用GIS技术与数学模型整合的空间分析方法,实现了江苏省汛期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2004年和2005年汛期实践结果表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国内外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相关研究动态,对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展作了系统地总结.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从预警预报理论方法等方面对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预测,并结合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经验,就地质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问题和看法. 相似文献
11.
12.
在划分气象风险等级时,传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方法忽略了承灾体脆弱性因素,且气象风险预报等级整体偏高,导致高等级风险区空报率较高。基于此,提出基于机器学习的滑坡、崩塌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方法。利用信息量法,分析气象因素影响程度。选取坐标点、降雨量、易发生等级,将其作为机器学习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入节点,判断是否发生崩塌、滑坡灾害;针对地质灾害区域,根据影响程度计算气象引发因子指数,结合滑坡、崩塌灾害潜势度G和承灾体脆弱性M,确定气象风险预警指数R,划分预警级别,完成滑坡、崩塌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实验结果表明,设计方法有效降低了三级预报和四级预警空报率,提升了预警精细化程度。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河南省开展了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技术研究,研究从区域预警的角度,依据全面性、时效性、适用性、可替换性等原则选取了预警评价因子,采用了单元内地质条件具有一致性的斜坡单元作为预警评价单元,采用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全省地质灾害影响因素潜势度,分析地质灾害与降雨的关系,建立地质灾害与降雨关系模型,从而建设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14.
杨智琴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5,26(1):117-121
山西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的基本原理是采用系统论方法将地质灾害当作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态系统进行研究,运用非线性动态组织系统模型、数据处理自组织模型、模糊信息优化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数据预处理模型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三个方面进行地质灾害风险性研究;选择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流域、大气降水等六个单要素的致灾概率和承灾体的四个指标(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进行专题研究,最终建立符合山西实际情况的基于信息扩散的模糊人工神经网络预警模型。该预警模型是动态的非线性自学模型,是一个"活"的模型,在近几年汛期地质灾害预警中起到了较好的预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初步研究 总被引:50,自引:3,他引:50
根据致灾地质环境条件和气候因素,将中国划分为7个大区、28个预警区。根据对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地质灾害点和灾害发生之前15日内实际降水量及降水过程的统计分析,创建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等级判据模式图,初步制作了各预警区的预报预警判据图;根据检索到的研究资料建立了部分预警区的判据校正图。据此,在每天收到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发来的全国降雨预报数据和图像半小时内,对所预报的次日降雨过程是否诱发地质灾害和诱发灾害的空间范围、危害强度进行预报预警。2003年的试验运行表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在技术上是可行的,能够为主动减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降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据实地调查发现,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境内发生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绝大多数发生在5—7月,由降雨诱发产生。通过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及降雨的时间将全县进行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确定降雨致灾临界雨量阈值为50mm和120mm。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将成为该县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外部因素之一,在中国东南沿海中低山丘陵区强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集群发生,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以福建省为例,深入挖掘多年历史地质灾害案例的降雨实况资料,以县级行政区为统计单元,基于定量化降雨估测对诱发群发性地质灾害的典型降雨过程进行相关性研究,并基于地质环境的量化指标进行了偏相关分析验证,建立了福建省有效降雨模型并通过现场监测和预警应用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福建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与灾害发生3日内降雨相关,且以0.79为折减系数逐日折减,据此建立了福建地区有效降雨模型;将福建地区有效降雨模型应用于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可以在保证地质灾害命中率的前提下,减少预警区面积、降低预警等级、缩短预警持续时间,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的精准性。研究结果有助于准确把握降雨特征,可为区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中降雨因子的合理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是有效防范地质灾害、减少人员伤亡的重要手段。自2003年开始实施以来,全国有80%的山区省、市、县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但这种省、市、县独立建设模式难以满足部省协同、市县联动、全域贯通的业务需求。文章介绍了浙江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一体化建设:按照“省级预报到县、市级预报到乡、县级预警到村(点)”的工作原则,在趋势预测、每日预报、短临预报和实时预警与地质灾害防治业务一体化融合方面开展探索,初步建成了以“地灾智治”应用驾驶舱为可视化监管,以“地灾智防”APP为闭环手段的地质灾害全生命周期管控防治业务体系,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数字化产品体系。 相似文献
19.
提升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能力是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四川省自2003年起率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工作。在长期实践基础上,于2019年开始重点在预警模型分析和建立、系统设计与实现、分级预警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创建了地质灾害预警模型库、“省市县一体化”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互联系统及分级预警机制。基本实现了基于雨量数据传输、预警模型分析运算、预警信息发布等“省市县一体化”平台的互联互通及分级预警的闭环管理,初步解决了市县缺平台、缺经费、缺技术的三缺问题及多头发布预警信息对基层造成的干扰问题。2023年四川省成功避险的案例中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发挥作用的占86%,有效减少了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20.
从气象因素和全市地质灾害隐患入手逐步深化研究降水和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发生的关系,由浅入深,在尝试和探索中开展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研究,提出基于Predmap地质灾害气象预警软件。并通过对2009、2010及2011年6-9月预警预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践证明:提出的气象预警方法合理可行、简便实用,特别适用于开展唐山市北部山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业务的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