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方差分析、模糊聚类、判别分析等方法,对麦桐间作田内受树龄、行距、距树距离影响的小麦产量分布状况作了初步分析,找出了使二者均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的间作组合方式,即初期泡桐行距为20m,当泡桐长至4年时,隔行砍伐,使行距变为40m.  相似文献   

2.
农桐间作农田的太阳辐照特征与小麦产量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田间实测基础上,根据泡桐树冠的几何学特征和辐射在植冠中传输的理论,模拟出不同天气条件下、不同农桐间作田内辐照度的时间、空间分布与树木阴影的移动规律,以及它们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得出农桐间作的最佳模式依间作年期而异,以辐照分布与农林综合效益确定最佳树行距,间作3年以内可为10m,第4—5年为20m,间作6年以后应为40m。  相似文献   

3.
以试验区实测资料为基础,根据泡桐的树形特征和太阳辐射在树冠中的传播特性,建立了晴、昙、阴不同天气条件下各种密度农桐间作田内太阳辐射的分布模式,较好地体现了间作地辐射日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影响辐射分布的因素,为配置合理的间作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农桐间作地热量平衡和水分利用状况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实测资料系统分析了农桐间作地热量平衡各分量复杂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间作内外蒸发耗热(LE)仍是主要耗热项,湍流耗热(H)低于LE,但高于土壤热通量(Q);间作地各分量小于对照,但LE、Q占净辐射(Rn)比值高于对照;泡桐林带对各分量的影响与间作结构及测点位置有关。然后计算了间作中小麦、棉花水分利用率(WUE),其值与作物类型,生长期等因子有关,且间作地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5.
玫瑰是一种喜光作物,必须留有一定的行距进行栽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玫瑰花与蔬菜、粮食的14种间作模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经济效益是单植玫瑰的1.5—6倍。从地力、空间和时间三方面分析了间作成功的机理。帮助农民筛选出7种优良的间作模式,可在不同的条件下,推广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6.
泡桐林生产潜力估算及气候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泡桐生理生态特性和分布区20个站点辐射,温度,降水等气候资料,得出泡桐在不同地理区的气候生产潜力和分布规律。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对我国泡桐生产影响的一般情形和相应对策,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泡桐林生态系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土默特川地区,实行小麦、玉米带状间作,采用5×5(尺)、5×8(尺)条带比,麦收前套种马铃薯,并在玉米株间点种黄豆,或者采用7×2(尺)条带比,小麦宽幅(播幅6寸,行距6寸)条播,玉米双行双株(行株距各1尺,穴留双株)以及3×3(尺)条带比(4行小麦,2行玉米)等带状种植形式。使田间作物群体结构和小气候条件得到了改  相似文献   

8.
气象条件对浙江省泡桐物候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气候资料及泡桐物候期数据,分析了浙江省泡桐关键生育期与相关气象要素的关系,研究了泡桐开花展叶前相关气候特征,探讨了冷空气对泡桐秋季物候期的可能影响。从统计值的关系来看,其物候期主要取决于气温及≥10℃有效积温的高低,降水量的影响其次,日照时数的影响最小。泡桐物候期对当季的气温条件非常敏感,降水对其开花、展叶的影响有滞后作用。泡桐开花和展叶始期前3个月的≥10℃有效积温一般分别要达到200℃·d和300℃·d以上;由落叶末期至下一年开花和展叶始期的≥10℃有效积温也分别要基本达到200℃·d和300℃·d以上;开花展叶前3个月的降水量和日照时数一般在230 mm和在210 h以上。泡桐秋季物候期前7 d内的冷空气,特别是中等强度以上的冷空气对其影响很大,落叶前的冷空气促使泡桐开始落叶,落叶开始后,冷空气将加速落叶。开花末期前2周的冷空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泡桐花期的结束。  相似文献   

9.
间作套种和丘陵岗位的小麦苗情NOAA/AVHRR遥感监测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整理分析多年间作套种区和丘陵岗地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卫星遥感资料,建立了G3绿度等级与农学参数的线性方程,并根据河南省间作套作和丘陵岗地冬小麦各监测区不同生育阶段苗情长势的农学参数,反推出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G3绿度等级指标,为冬小麦间作套种和丘陵岗地开展卫星遥感监测服务工作提供一套较准确、客观、实用的苗情分类指标。  相似文献   

10.
以落叶松纯林及林粮间作林下不同深度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林下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测定及比较分析,阐明间作林的土壤容重低于纯林,土壤总孔隙度和含水量大于纯林。落叶松与大豆间作使土壤酸度提高,有机质含量增加,全N、速效N、P、K的含量增加,其中由于大豆的固氮作用而使间作林土壤中N素含量增加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