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统计确定相对地应力测量观测值动态基线的基础上,分析了附加应力参数的测算精度,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尝试研究了电感法相对地应力测量在地震预报中的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2.
GPS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偏差是指GPS天线接收卫星信号的电气中心与其机械几何中心之差,在GPS高精度测量中,这是不容忽视的。讨论了采用基线测量相对定位法确定天线相位中心偏差的原理和方法,并利用这一方法计算出天线相位偏差结果。  相似文献   

3.
郑兵 《四川地震》2004,(3):37-39
分析DI2002测距仪在川西高原虾拉沱基线场地对基线AB边和AC边进行短距测量实验所得数据,检验DI2002测距仪在气候独特的高原环境中是否满足距离测量限差精度要求,并将其测量结果与同期基线测量数据资料进行比较.得出DI2002测距仪能适用于气候瞬息多变的川西高原.  相似文献   

4.
短基线测量是定点地壳水平形变测量的一种手段。《地震台站观测规范》(试行)载称:台站基线的布设,分为“断裂位移型”和不跨断裂的“应变型”两种,前者作用在于监视断裂的水平位移,后者则以观测地面的水平应变为目的。按观测方法分,短基线测量又可分为不定期测量的“流动基线观测”和每天进行测量的台站短基线。从1968年在邢台地区建立形变台以来,各台陆续布设过一些“应变型”基线场地,试图取得地震前应变变化的前兆,但十多年来收效甚微,许多人对这种手段提出了质疑。 从理论上来说,观测了三个不同方向的长度变化(线应变)就可以计算出这一地区内主应  相似文献   

5.
用多道维纳滤波方法处理了唐山地震前后十年左右的墙子路、小水峪基线测量资料。观测资料存在明显的年周期变化。处理结果表明,资料的年变化主要与温度影响有关,降雨因素亦对基线测量资料略有影响。墙子路垂直基线测量资料在基本消除年变化影响后表明,震前四年左右存在明显下降变化,震后五年多资料趋于平稳。斜交基线测量资料则在1974年上半年出现明显下降变化,而在1975年底出现反向变化。墙子路基线测量资料在震前的变化幅度约为(2~3)×10~(-5)。小水峪资料震前约三年左右曲线缓慢上升,震后基本上趋于稳定。变化幅度约为(1~2)×10~(-5)。经过处理后的基线测量资料表明,断层在唐山地震前存在明显的水平方向运动。  相似文献   

6.
卫星成像的基线、视角、基线倾斜角、斜距、卫星距离地面径向距离以及地面分辨率等因素严重影响着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监测地面形变的能力和形变监测结果的精度。本文在分析四轨法D-InSAR基本原理和数据处理流程基础上,详细给出了相位测量误差对形变测量精度影响的定量关系式;分析讨论了基线长度误差、基线倾斜角误差、斜距误差、卫星高度误差和地形因素误差对形变测量精度的影响。从而在定量分析方面得出了这些误差对四轨法D-InSAR形变测量精度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目前北京地区开展的断层位移测量,是用一等基线测量和一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作业的。其目的是为较大地震的中长期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依据。基线测量和水准测量的观侧包含着一定的误差,现行的规范细则规定了一定的限差,这种限差一般是中误差的2-3倍。当观测误差大于相邻两期的变化量时,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说明断层没有什么活动,属正常的范围。当相邻两期的变化量大于观测允许误差时,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说明断层有活动,另一种可能是外界干扰的影响。这种变化量不一定是地震的前兆。在讨论复测周期之前,必须了解目前观测结果所达到的精度。据统计,目前基线观测相对比较稳定。因此,本文着重分析短水准测量的精度,以此为基础分析各测点的观测周期。  相似文献   

8.
吴江 《四川地震》1991,(2):63-64
一、利用经纬仪和水准仪联合控制石英管的方法石英伸缩仪SSY—Ⅱ型由石英管基线、传感器、信号处理记录系统和标定部分组成。基线采用溶融石英管,每隔1.5米用吊丝将其悬挂在金属支架上,构成长度大于20米的基线部份。基线的一端固定在基岩上,另一端则为传感器端。仪器利用石英管长度的稳定性,测量地壳水平向的伸缩变化。测量精度可达10~(-7)数量级。由于精度要求高,定位时要求石英管基线在总长  相似文献   

9.
用因瓦基线尺进行水平形变测量,都是以因瓦线尺作为长度的标准。几年来,常发生更换基线尺后成果产生阶跃,并有观测成果逐渐增大或减小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基线尺长度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基线尺的长度并不标准。因此,有必要研究基线尺长度的变化规律,规定尺长标定制度,确定对观测成果进行合理改正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基线值是沟通相对记录与绝对观测的桥梁,是相对记录仪器的工作状态与绝对观测值的准确程度的综合反应,它在地磁台站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准确地、定量地评定基线值的质量,是一个对台站工作有指导意义的重要问题。本文指出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用于基线值拟合和质量评定的物理机制清楚,计算结果有明确的物理意义。对多项式拟合方法及基线值的温度系数和误差统计的某些观点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1993年GPS观测成果的精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线性回归、符号检验等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1993年完成的跨青藏高原首期GPS网39条基线的数据处理结果。通过对单基线观测中误差、重复观测基线互差及异步环闭合差的精度分析,认为由16个观测点组成的跨青藏高原GPS监测网的基线平均相对精度达0.1ppm。  相似文献   

12.
为了满足新时代科学研究对VLBI的要求,以及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在观测资料处理、设备的运行和维护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进,并尽可能减小系统建设和运行的成本,国际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服务组织(IVS)提出了关于VLBI的更新计划,即研制新一代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系统--VLBI2010系统,主要目标是计划实现全球基线测量达到1 mm的高精度等.本文简要介绍了VLBI设备的现状,总结了近些年VLBI各方面新技术的进展情况,并介绍了VLBI2010系统的目标、研制进展及达到目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对格尔木地震台2套相对观测仪器GM4和FHDZ-M15 2012~2015年的观测数据进行年动态、月动态、日动态、基线值曲线分析。结果表明:2套仪器观测数据年、月动态曲线中,Z、H分量趋势一致性较好,D分量曲线形态有差异。2套仪器日动态曲线三分量曲线形态一致性均较好。基线曲线中,2套仪器基线值H_B、Z_B曲线形态比较相似,DB曲线不太一致,影响因素很可能是相对记录方面。  相似文献   

14.
建立昆明重力基线场的指导思想已在文献[2]中论述,本文是文献[2]的结果。昆明重力基线场的重力值用绝对重力仪测定,基点间的辅助点的重力值用LACOSTE重力仪从绝对重力点上联测的。基线场的重力值属绝对重力值(详见绝对重力点测量一节)  相似文献   

15.
昆明重力基线场由云南省地震局物探队组织,中国计量科学院量子研究室测定。是我国目前第一条用绝对重力仪测定和专供标定相对重力仪的常数的重力基线场。这里介绍的是一般情况,以后将介绍具体的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卡尔曼滤波方法在跨断层测量资料处理中的应用。在统计回归法的基础上,将回归法与卡尔曼滤波结合起来建立了函数模型与随机模型,滤波时不仅考虑断层活动的随机性,也顾及各环境因子对测值影响随时间的变化。并采用自适应滤波方法,用迭代法求得动态噪声方差。本文系统地推导和建立了单测线(水准或基线)、双测线水准、双测线基线及双基线双水准的函数模型。可连续和实时地对跨断层测量资料进行动态处理,不仅求得各时刻的高差或基线长度的滤波值,还可求得断层在垂直升降和水平错动方向上的各时刻变化速率,以及各环境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对德都地震台2011年1月-10月的基线值资料进行整理,用FHDZ—M15地磁组合观测系统F值和G856人工观测F值,分别计算基线值,对观测值和基线值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绝对观测中用人工观测F的重要性,地磁组合观测系统FHDZ-M15的稳定性,以及相对记录仪与绝对观测相互验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1989年全国地磁台基线值的分析,表明影响基线值的因素包括绝对观测和相对记录两个方面。除了通常考虑的磁变仪的温度和滑动影响外,还必须考虑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影响。分析还表明,质子旋进式磁力仪受温度影响造成的测量误差也是引起基线值变化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改进观测条件,提高观测技术才能提高资料质量。  相似文献   

19.
选用德都台2011—2012年的地磁基线值数据,来分析绝对观测数据、相对记录数据和温度数据对基线值的影响。通常基线值的主要影响因素除温度外,还与人为观测误差、湿度和记录墩的稳定性有关。首先保证绝对观测固定为同一人员,确保人为观测误差忽略不计,再排除湿度与记录墩的不稳定性,最后利用回归分析计算方法,得到基线值数据与温度数据的回归方程,并对该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表明地磁基线值与温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再以此回归方程来判断我台地磁数据的好坏,为更好的改进我台地磁观测数据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吕弋培  廖华 《中国地震》1999,15(2):190-198
跨断层形变测量是在现今构造活动强烈的活断层主断面上进行的动态测量。鲜水河断裂、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及龙门山断裂是川西现今构造活动较强的断层。近20多年来,四川省地震局地震测量队在上述断裂上陆续布设了短水准、短基线、蠕变仪等测量手段,并取得了大量测量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