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强 《天文学进展》1989,7(1):32-42
本文对银河系恒星形成区的OH和H_2O脉泽的观测、研究的各个方面:形态特征、生成区域、运动状况、时变性质、物理环境和脉泽产生机制,作了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2.
3.
4.
介绍了近年来河外H2O超脉泽的主要观测结果。H2O超脉泽通常起源于活动星系核中央的拱核盘。它们主要寄生在 Serfert 2星系或低电离核区。至今为止,已有20个星系探测到H2O超脉泽。脉泽辐射的各向同性光度为10~6000L⊙。所有超脉泽星系显示出核的活动,显然,脉泽是由核活动所产生的射电和X射线光子或激波来抽运的。H2O超脉泽倾向存在于高倾斜度的星系,这使得沿视线上的分子柱密度增高,产生足够大的放大光深。最有可能产生H2O超脉泽辐射的星系应有一个包含着射电源的侧向的分子盘以及一个适当的抽运机制。  相似文献   

5.
6.
本文介绍了利用VLBI方法测定恒星距离的研究进展。评述了几种H_2O脉泽源成图的原理、方法和它们的精度。讨论了用VLBI测定恒星距离的潜在意义以及有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本论文包含对4个课题的研究:红外暗云、致密冷核的碎裂和氘化、极超致密电离氢区和红外尘泡.它们不仅属于大质量恒星早期形成的范畴,而且反映了不同演化阶段的典型特征.主要内容如下:(1)关于红外暗云的研究,我们利用IRAM(Institut de Radioastronomie Millim′etrique)30 m望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至今为止已发现的 2 0个河外H2 O超脉泽源的观测参数。多数河外H2 O超脉泽源的光度在几十至几百个L⊙ 之内 ,但TXFS2 2 2 6 - 184源的河外H2 O超脉泽源光度达 6 10 0L⊙ ,它属于射电星系类型 ,主要是由于其谱线轮廓较宽所造成的一种例外情况。所有 2 0个河外H2 O超脉泽源的系统速度约为几百到几千km·s- 1,16个河外H2 O超脉泽源的峰值流量密度小于 1Jy ,但有 4个河外H2 O超脉泽源的峰值流量密度大于 6Jy(6 .2~ 16Jy)。通过对这些河外H2 O超脉泽源的观测参数特征的分析和研究 ,得到这些观测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为 :河外H2 O超脉泽源的峰值流量密度的对数分别与系统速度的对数和距离的对数之间存在着反相关关系。而河外H2 O超脉泽源的光度的对数与距离平方和峰值流量密度乘积的对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孙燕  徐烨  杨戟 《天文学报》2012,53(2):97-105
对13个大质量恒星形成区样本进行了SiO(2-1)、CH_3OH(2-1)和C~(34)S(2-1)热线的观测.在9个分子云核中,3条热线同时被探测到.这9个SiO探测中,有3个是新探测到的且它们强度都相对较弱.所有探测到的谱线都有较明显的线翼,这可能是外向流出现的证据.SiO谱线的线宽最宽,这也更进一步表明SiO辐射可能是来自高速的外向流,即更靠近外向流的激发源.估算了各分子谱线的旋转温度,柱密度和相对元素丰度.结果表明SiO和CH_3OH元素丰度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0.77,但是SiO和C~(34)S元素丰度之间却没有任何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11.
吴月芳 《天文学进展》2001,19(2):246-248
对于大质量的形成,由于区域的遥远和结构的复杂以及过程的特殊,研究相对迟缓,对可能形成大质量得的云核和大质量年轻星体的活动,进行多波段搜寻和研究,取得了相应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13.
恒星形成于分子云之中, 分子外向流是恒星形成正在进行的重要动力学特征, 也是研究和认识恒星形成的重要契入点.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德令哈13.7m毫米波望远镜, 采用5种分子谱线探针(包括12CO、13CO、C18O、HCO$^+$ $J=1-0$和CS $J=2-1$, J为角动量量子数), 对一个包含IRAS 19230+1506、IRAS 19232+1504和G050.3179--00.4186这3个源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复合体进行了成图观测研究. 通过对以上分子谱线数据并结合红外波段巡天数据的分析, 在这3个源中首次探测到了分子外向流活动, 并确定了分子外向流的中心驱动源. 最后对这3个源进行了分子外向流相关物理量参数的计算, 分析了这些物理量参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分子外向流的性质与中心驱动源的性质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发表继探测到恒星形成区的10个新H2O脉泽[1]后,再发现和证认的7个银河系星际H2O脉泽及其有关参量和谱线图。这些新H2O脉泽是与CO分子外流源[2-5]AFGL5142,HH-3,AFOL5157,NGC2023,RNO73,20126+4104,L1251-A成协的。它们与相应的外向流的中心IRAS点源间的平均位置差为|△α|=24''.8,|△δ|=27''。  相似文献   

15.
报告在NGC7538中利用H2(2.12μm)发射线测新发现的两个喷流和18个近红外HH天体,在IRS1-3星云中观测到了强H2发射壳层结构环绕在星云的北边。星云中红外源的UV辐射场的外流活动都可能导致这一H2发射。在HRS1-3星云的南边和东边探测到了5个H2knots.在IRS1南边发现的H2喷流暗示该区域有一个南北向的外流,在IRS11星团的周围发现了9个H2hnots.在西北-东南方向和东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近年来河外H2O超脉泽的主要观测结果。H2O超脉泽通常起源于活动星系核中央的拱核盘。它们主要寄生在Serfert2星系或低电离核区。至今为止,已有20个星系探测到H2O超脉泽。脉泽辐射的各向同性光度为10-6000L。所有超脉泽星系显示出核的活动,显然,脉泽是由核活动所产生的射电和X射线光子或激波来抽运的。H2O超脉泽倾向存在于高倾斜度的星系,这使得沿视线上的分子柱密度增高,产生足够大的放大光深。最有可能产生H2O超脉泽辐射的星系应有一个包含着射电源的侧向的分子盘以及一个适当的抽运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一个小质量恒星形成区的物理和动力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VLA的观测,我们在猎户座分子云区,发现了11个小质量分子云浓度核。它们的平均有效半径为0.03pc,平均质量为3.5M⊙,分布在呈丝状母云南北走向的轴线上,在浓核区3'的范围内,测到有5kms^-1pc^-1的速度梯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个核区的慢速转旋。根据我们的NH3(1,1)的观测资料,并与尘埃的毫米波连续辐射和红外辐射比较,我们认为这个区域的大部浓核是还没有星核的年轻分子云核,正处于  相似文献   

18.
利用VLA的观测,我们在猎户座分子云区,发现了11个小质量分子云浓核。它们的平均有效半径为0.03pc,平均质量为3.5M⊙,分布在呈丝状母云南北走向的轴线上。在浓核区3'的范围内,测到有5kms-1pc-1的速度梯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个核区的慢速转旋。根据我们的NH3(1,1)的观测资料,并与尘埃的毫米波连续辐射和红外辐射比较,我们认为这个区域的大部浓核是还没有星核的年轻分子云核,正处于热动能与自引力的平衡阶段。  相似文献   

19.
用多重分离的旋转膨胀环模型,分析了旋涡星系M33的HII区复合体IC133中的14个脉泽源斑的VLBI相对位置图,发现这14个H2O脉泽源斑在HI区复合体盘上成环状,分布在二个不同的旋转膨胀盘环上.同时,也得到这14个H2O脉泽源斑的运动学特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青海站13.7 m毫米波望远镜对17个与星团成协的恒星形成区进行了~(12)CO(J=1-0)、~(13)CO(J=1-0)和C~(18)O(J=1-0)的同时成图观测.除了IRAS04547+4753,这些源均探测到较强的C~(18)O(J=1-0)的谱线发射.由于分子云的大小不同,有13个源观测到~(13)CO(J=1-0)谱线积分强度极大值的一半处,其他源因分子云延展范围较大,没有进行大面积的成图观测.基于观测数据,计算了各云核的谱线线宽、亮温度、尺度、密度和质量等,~(13)CO和C~(13)O云核的维里质量与局部热动平衡(LTE)质量之比分别为0.66和0.74,它们接近于维里平衡状态.为了从形态方面比较云核与星团,将谱线的积分强度图与2MASS的K波段图像叠加.同时,计算了与云核成协的星团的大小和质量,数据采用了2MASS的近红外点源测光结果.基于云核与星团的质量结果,计算了分子云的恒星形成效率,大致在10%~30%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