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土资源部、山东省政府的领导及山东地矿厅党委的关心支持下,经各级地矿部门的共同努力,山东省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开拓进取,求实创新,在职能延伸,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地质遗迹与地质地貌景观保护,矿泉水地热资源  相似文献   

2.
人为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论述了人为地质灾害的概念, 典型事例以及人为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指出, 人为地质灾害是由于人类的工程经济活动而引起的地质灾害。人为地质灾害可导致地质环境恶化, 使环境质量下降;而地质环境恶化又可导致地质灾害的加重, 使灾害频度增大, 强度增高。  相似文献   

3.
地质灾害是在自然营力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对人类生命财产、经济建设和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大兴安岭地区经过三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原生地质环境遭到了很大破坏,不但加剧了原生地质灾害,而且又产生了许多新灾害。灾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泥石流灾害以其数量大,爆发集中,成为危害最为严重的山区灾害之一。本文依据山区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统计数据,对危害较重泥石流灾害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阐明了泥石流灾害与自然背景地质环境以及人为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了防治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胶东半岛的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东半岛地处东北亚,是带动山东半岛乃至全省经济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发展的"龙头"区域。近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在地质环境脆弱地区诱发的地质灾害逐渐加剧。本文分析了胶东半岛地质环境条件及其与地质灾害的相关性,对胶东半岛地震灾害、地面变形灾害、斜坡环境变异灾害、流体灾害等地质灾害的特征、成因、危害及其防治对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河北地质》2007,(3):26-26
为了准确预报地质灾害,预防和减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近日,由河北省气象台和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环境地质勘查院合作研发的”河北省山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已经通过验收并正式投入业务试运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受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人为因素的影响,我省成为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严重制约着我省经济的发展,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何将地质工作有效的服务于社会,促进地质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是环境地质工作的重点。本文在借鉴各有关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野外环境地质实地调查,阐明了我省主要灾害的分布情况及形成成因,并针对各类地质灾害提出防灾减灾的措施及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8.
朱平  杨林科 《安徽地质》2023,(4):380-384
资质对单位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的《地质灾害防治单位资质管理办法》对资质的审批管理等做出了调整。本文梳理了新旧地质灾害资质管理办法对比变化情况,分析了安徽省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单位的资质现状,指出了地质灾害资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强化资质日常管理、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加大设备投入、做好质量和安全等方面,就加强地质灾害资质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曲石湾地质灾害分布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恶化,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严重破坏的灾害事件。地质灾害是人类社会的重大灾害之一,它在我国种类多,分布广,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及重要设施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际资料分析,详细论述了曲石湾地质灾害的现状,结合实际情况初步分析了地质灾害形成机理,该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和气象影响着地质灾害的发生,其中大气降水和人类工程活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最后为其治理提供可靠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特大型滑坡的产生多与特定的地形、地质条件有关。四川省地形高差悬殊,新构造活动强烈,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环境地质问题十分突出,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据初步统计,四川省目前有76个特大型滑坡。频繁发生的特大型滑坡灾害因其突发性与隐蔽性,常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事件;堵江特大型滑坡溃坝事件常形成“灾害链“,危害巨大。作者在充分收集四川省已有地质灾害资料的基础上,以遥感、地面调查、测绘和勘查为主要手段,开展四川省特大型滑坡调查。基本查明四川省特大型滑坡灾害分布、发育特征、危害和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分析研究特大型滑坡形成的主控因素和稳定性,进行灾害风险评价,并提出风险管理对策,为防御特大型滑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重大工程建设的危害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1.
胡屿  罗伟  陈静 《江苏地质》2022,46(3):291-299
地质灾害已成为我国经常发生和重点防御的灾害类型,每年造成的伤亡人数与经济损失位居世界前列,其研究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贵州2011—2020年的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和地质条件,通过统计分析灾害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摸清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特点与损失,从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因(地质因素)及外因(引发因素)研究地质灾害成因,总结地质灾害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为贵州今后一段时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论地质环境变化与地质灾害减轻战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刘传正 《地质通报》2005,24(7):597-602
地质灾害具备自然、社会和资源三重基本属性。地质灾害起源于地质环境变化。地质环境变化的动力是地外天体引力、地球内动力、地球表层外动力和人类社会工程经济活动4种地质作用。在区域社会经济建设高速发展阶段,人类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程度加重导致地质灾害造成的受灾人口和经济损失绝对量是持续上升的。通过采取各种减灾行动,可以实现因灾伤亡人数持续减少,灾害损失相对社会财富增长的比例持续降低,从而实现控制地质灾害增长的趋势。提出了国家地质灾害减轻战略目标、战略对策和减灾行动,强调建立政府、科学技术界、工程企业界与公众社会“四位一体”的减灾战略“伙伴”关系,推动减灾理念从被动防治向科学开发地质环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地质灾害状况及制定地质环境管理办法论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论文从北京市自然地质背景和资源现状出发,根据目前资源开采中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程度以及地质环境发展趋势,论述了北京应尽快制定、颁布与实施地质环境管理办法的必要性、迫切性、可行性和相关依据。北京市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以及矿山环境污染,而针对这些问题开展的监测预报工作还很少。纵观北京市社会、经济及资源的利用与发展,已逐步显现出地质灾害、矿山环境等地质环境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诸多困扰。目前地质灾害及地质环境管理的现状都显示出本市地质环境监测与预报工作还很薄弱,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也不健全。因此,制定地质环境管理办法已迫在眉睫,应使地质环境管理有法可依,改善目前地质环境,保证北京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主要矿山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辽宁省是全国矿产资源和矿业开发大省,同时也是矿山地质灾害高发省份,矿山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诱发的矿山地质灾害较为普遍。矿山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辽东抚顺、本溪,辽西南票、北票、阜新及辽北铁法三个地区。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和矿业开发活动是诱发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对人为诱发因素,应通过立法和加强管理,制定相应对策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与减灾战略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论述了21世纪中国地质灾害减灾面临的形势是既存在许多有利条件又存在多方面困难而面临严重挑战。提出21世纪地质灾害减灾战略:1.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维护体系;2.优先安排西部地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施地质灾害风险管理;3.建立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监督管理体系;4.城市地质灾害防治与土地利用相结合;5.加强我国地质环境监测与网站建设;6.针对地质灾害区域分布规律,采取分区减灾对策;7.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6.
地质灾害是地质作用引起的自然灾害。凡能够致灾的地质作用、地质现象或地质体,可统称“灾害地质因素”。我国海岸带地质环境脆弱且南北海岸带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沿海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变化的影响,地质灾害呈明显增强的趋势,其中人类活动也开始成为重要的影响地质环境的因素。总地来看,我国海岸带地质灾害因素多达8类51种,近年来地质灾害频繁发生,海岸带环境已经开始严重影响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论文是在编制中国海岸带灾害地质图(1/200万)基础上撰写的。主要从类型及分布特点对我国海岸带灾害地质因素发育规律进行了总结。文章介绍了海岸带环境的地质背景、灾害地质因素类型与发育特征,并重点论述了以人工地质作用为主的灾害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17.
加强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防治能力建设,切实提高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水平,是完善我省地质环境管理体系,确保各级政府提高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决策水平和效率的先决条件。通过对四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各级地质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现状的分析,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地质环境管理工作的实际,提出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的对策及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12月11日,《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第七届编委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领导马军、殷跃平、刘传正、张作辰向新一届编委颁发聘书。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指导中心)院长马军在讲话中对《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创刊以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人口高度集中、建筑密集,加之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改造强烈,城市地质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度也相应较高.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城市规划的依据,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城市的自然条件、地质环境和城市功能不同,其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和灾害严重程度也不同,大体可分为平原城市、山区城市、沿海城市、矿业城市四种基本类型分别进行灾害危险性评价.危险性评价的主要步骤为初步确定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分别对各单一灾种进行危险性评价;将单一灾种评价的结果叠加,得出城市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价成果,即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一般划分为4个等级).在危险性评价的基础之上,建立灾害预测预报和监测系统,进而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地质灾害防御系统.  相似文献   

20.
南海灾害地质类型及分区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地质灾害”和"灾害地质”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术语.地质灾害即由地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是做为自然灾害的种类提出来的.灾害地质系指对人类生命财产能够造成危害的地质因素,包括某些地质体和地质作用.灾害地质是做为地质学的一个新的应用分支提出来的.我们在进行南海1∶250万灾害地质编图和区域灾害地质环境评价时,本着既考虑灾害地质动力性质,又考虑它们出现的空间部位,以及简单实用,方便研究部署和政府管理的原则,将南海灾害地质划分为构造的、海岸的、海底的和浅层的四大类.灾害地质分区既是调查研究成果,也是研究的方法手段.根据灾害地质环境区域分异情况,主要灾种及其组合特征,以及潜在危险性等,将南海分为4个灾害地质区;即海岸带灾害地质区、大陆架灾害地质区、大陆(岛)坡灾害地质区、中央海盆灾害地质区,然后再划分若干亚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