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文章以总量控制的概念为出发点,从立法与政策、方法与技术、总量控制下的排污权交易制度3个方面对国内外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天津海域为例,对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及评估方法进行研究,从海水环境状况、污染控制成效及公众参与3个层面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4项指标,并结合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最终对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绩效进行综合评估;所建立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可为寻找总量控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继续开展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确保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持续减排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思考及探讨,提出了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的概念定义,确立了规划的时间、空间尺度范围,明确了规划的任务,分析了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并探讨了规划编制的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制定了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为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的编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随着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推进,入海排污口造成的陆源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制约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文章从我国入海排污口的现状出发,分析入海排污口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治理入海排污口的必要性;法律作为社会治理的有效手段和工具,从法律视角研究我国治理入海排污口的改进措施。在入海排污口治理的相关立法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是减少海洋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专门法律,以该法为依托,从法律角度思考入海排污口造成的污染问题,研究备案制度在入海排污口治理中的可行性与运行的不足之处,分析现存的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对入海排污口的管理现状,聚焦现有法律制度对入海排污口造成的入海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局限。进而从完善入海排污口管理的具体细化立法,改进监管体系漏洞、促进监管体系全面性,以及提高公众对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的参与度等角度提出相应的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天津陆源入海污染源和邻近海域的污染评价分析,研究了2011—2012年,天津近岸海域污染状况以及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天津近岸海域污染现状日趋严重,入海污染物主要为化学需氧量、无机氮和总磷,提出了应加强对陆源排污口的监控和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建立胶州湾ECOM三维水动力-生物地球化学耦合模型,采用浓度梯度积分法和水质模拟-数学规划法,构建了环胶州湾流域总氮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包含胶州湾总氮环境容量、环胶州湾流域污染源、子流域、行政区和入海控制单元总氮总量控制指标。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总氮海洋环境容量为1.8×10~4 t/a,且季节变化显著(P<0.05),夏季最高,春季次之,秋季和冬季较低;环胶州湾流域68个点源污染源总氮总量控制指标合计1 040.78 t/a,总氮面源总量控制指标为3 947.5 t/a;环胶州湾1 281个子流域、125个乡镇、10个区市和10个入海控制单元总氮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P<0.05);位于胶州湾湾顶区的入海控制单元的总氮污染物需削减量较高,位于湾口的入海控制单元需削减量较低。研究结果可为相关管理部门有效利用胶州湾海洋环境容量资源及制定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落实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应当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并与陆海统筹各部门相衔接的制度。比较了“九五”至“十二五”时期我国陆源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目标及完成情况,总结了总量控制制度发展至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认为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九五”和“十五”未完成计划而“十一五” 超额完成目标的原因是:自“十一五”起总量工作纳入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建立符合国情的总量管理体系,制定循序渐进的工作路线图,出台了完善的配套制度。据此对即将开展的海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0—2019年象山港主要入海污染物监测数据,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的年变化、月变化,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入海通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污染物COD、TN和TP的入海污染物浓度年变化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均在2015年达到最大值;月变化较高值主要出现在冬季的1—3月,且主要集中在港底附近入海口。通过对主要污染物的入海通量估算,发现河流入海污染物以颜公河贡献最大,水闸入海污染物中COD以红胜海塘1号闸贡献最大,占比27.7%,其次为大嵩江水闸和红胜海塘3号闸;TN以三山大闸贡献最大,占入海总量的91.0%,其余均较低;TP以三山大闸贡献最大,占比25.1%,横江闸次之,但总体上均呈现一定的降低趋势。COD主要受水土流失和生活污染影响,TN和TP主要受农业和水土流失影响。最后,以宁海颜公河入海污染为例,分析了其对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发现入海污染物对邻近海域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建议加强陆源入海污染物的排放管理。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瓯江入海河口水体为研究对象,结合综合指数法对2013—2018年瓯江入海水体水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与评价,同时分析主要污染物的入海通量变化,以期为温州海域近岸环境改善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瓯江河口水体中TP、CODCr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水质标准。瓯江河口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均值为6.54,平均污染指数均值为0.60,主要污染物为TP和CODCr,研究期间瓯江河口水体环境质量呈好转趋势。瓯江年均污染物入海总量约为665 950 t,污染物入海通量中CODCr占比最大,其次为TP;2014—2018年,TP入海通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随着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化学污染物的排海数量不断增加,海水水质不断恶化,我国的海域自北到南已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一些港湾、河口、近海海域污染已相当严重。实施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是改善海洋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文章从法律、行政法规、部门法规、地方法规和规章以及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等5个层面对我国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建设框架进行了设计;提出海域排污总量控制条例作为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应包括总则、规划编制与管理、排污许可与排污交易、排污核查与监督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根据我国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从加快立法、建立配套制度和强化管理等方面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提出建议,为我国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总结我国水利部、环保部、国家海洋局对于排污口分类的特点,结合当前陆源污染物排海监管的需求,在现有陆源入海排污口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陆源入海排污口监测与评价现状的多层次分类体系.根据污水的处理程度和入海方式进行第一层分类,依据具体的行业和产污主体类型进行多层次的细化分类.由于不同类型排污口各自的产污主体或排放方式不同,细化的层数有所不同.通过对2010年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掌握的全国沿海地区陆源入海排污口进行了重新分类,结果表明:新分类方法能更好地适应我国陆源入海排污监管的需求,从监督陆源排污的职责出发,与环保部监测排污口接轨,既关注了工业、生活两种产污主体,还关注了农业污染源.建议推进陆源入海排污口普查、监测方案调整、标准化报表设计等工作,使细化的分类体系能够有效地服务于我国海洋环境监测,适应海洋管理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在胶州湾海域已建潮流场的基础上,物质输运方程的控制下,建立了入海污染物(COD)对流-扩散数值模型,预测了上马污水处理厂建成以后,在正常运行和事故情况下,胶州湾北部海域的水质状况。从而了解有关污染物入海后对相应海域水质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增长,入海污染物总量不断增加,渤海各类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本研究在渤海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总结濑户内海、地中海、黑海3个内海的区域治理经验,提出渤海的生态环境治理对策,包括控制陆源污染、防治海上污染、建立陆海统筹、加强监视监测、完善法律法规、开展生态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等。  相似文献   

14.
河流入海污染物是近海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小清河是莱州湾西南部主要入海河流和污染物来源,近年来小清河口两侧近岸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其对小清河入海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如何有待深入研究。采用MIKE21数值模型模拟了近岸工程建设对潮流场的影响及小清河入海污染物(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的扩散特征,探讨了入海污染物扩散对近岸工程建设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小清河口两侧近岸工程的建设,导致小清河河口附近海域流速有所减小,减小值介于2~21 cm/s。河口两侧的堤坝、防波堤等工程阻挡了污染物向东南、西北方向扩散,使小清河入海污染物扩散范围有所减小,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导致河口附近海域污染物浓度有所增加,从而加剧了小清河河口附近海域的水质污染。因此,近岸工程建设会造成工程附近海域的潮流减弱,削弱近海海域的污染物扩散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评价大连湾海域水质状况的基础上,以无机氮,无机磷、石油类及COD四项四子构造判断矩阵,通过计算矩阵的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得出四项因子的权重,其权重排序表明无机氮,无机磷在该湾污染因子中占有较大权重,应依据海域功能区划及环境治理目标,控制该湾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逐步降低海水无机氮,无机磷及石油类等污染物的浓度,使海域环境质量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5年10月份开展的水质监测结果,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有机污染指数和富营养化指数对秦皇岛主要入海河口的水质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秦皇岛市入海河口的首要污染物为DIN、DIP;大蒲河口、汤河口和新开河口的有机污染较为严重;大蒲河口、汤河口和洋河口处于重度富营养状态,其次为戴河口、新开河口和石河口。建议对入海污染物进行严格的总量控制,加强对港口、船舶的环境污染监管,从而进一步改善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影响下的海洋环境污染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指出近年来我国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近岸海域污染的总体形势依然严峻,并可能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再次恶化,氮磷营养盐超标导致的海水富营养化是近岸海域的主要污染问题。讨论了我国现行的污染物减排策略对海洋污染防治的局限性,并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沿海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为依据,综合分析"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洋环境污染防治面临的压力和主要入海污染源的排污特征,建议应对农业非点源开展源头污染控制、对沿海地区点源加强末端治理,实施流域-河口-海域联动的入海污染物减排策略。  相似文献   

18.
日前,"流域一河口区生态安全评价与调控技术研究"、"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减排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在厦门召开项目启动会,这两个项目是国家海洋局和与地方政府海洋管理部门通力合作开展的海洋公益性科研重点项目,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牵头,福建省海洋与渔业监测中心、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广西海洋监测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和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参加,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  相似文献   

19.
水质监测是总量控制实施的重要环节,当前水质监测体系已不能满足总量控制效果评估的需求。为此,本文建立了近海污染物总量控制水质监测站位布设的聚类抽点检验方法,主要分为源强海域水质响应分析、陆海混合区分析、水质浓度分布聚类分析、初始站位设置、抽点检验分析等5个步骤,并给出了监测项目和频次的建议。以莱州湾为例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利用本文方法得到的2套优化监测站位,不仅可以对排污口进行有效监控,而且水质平面分布可以准确表征水质分布规律,无论是模拟结果还是监测结果,相似度和相关性均超过90%(P0.01),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本文所建方法有助于中国近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监测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大连湾海水交换及自净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俊  王振基 《海洋科学》1983,7(6):32-35
控制污染物入海,是当前国内外防治海域污染的重要途径。但如何把污染物的入海量控制的最经济、最合理,即如何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换取最大的环境效益,就必须知道海域的环境容量,而环境容量的核心问题又是环境的自净能力问题。所以研究环境容量,必须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